下书看 >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 第317章 药录初成,仁医初显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317章 药录初成,仁医初显

    那一场来势汹汹的鸡瘟,总算是被丫丫这丫头给压下去了。

    张家养殖场里头那些侥幸活下来的鸡,如今也一天天地,恢复了精神头。

    每日里又能咯咯哒哒地,在棚子里头刨食下蛋了。

    村里头那些先前也跟着提心吊胆的养鸡户们,也都长长地舒了口气。

    这回,可真是多亏了丫丫这丫头啊!

    要是没有她,他们各家那点宝贝疙瘩似的鸡,怕是也得跟着遭殃。

    一时间,丫丫这“小女神医”的名头,在青石村里头,那是越发响亮了。

    就连那些平日里最是爱嚼舌根的妇人们,如今看见丫丫,也都客客气气地,主动打招呼问好。

    “丫丫,你这丫头可真是出息了!小小年纪,就有这等本事!”

    “是啊是啊,往后咱们村这些鸡鸭猪羊的,可就都指望你了!”

    丫丫听着这些夸赞,小脸虽然还是会微微泛红,可那心里头,却也多了几分说不出的踏实和……自豪。

    她晓得,自个儿这回,是真个帮上大忙了。

    这日,张大山看着闺女正坐在药房里头,仔仔细细地,用那小楷毛笔,在一张草纸上记录着什么。

    便笑着走了过去。

    “丫丫啊,这是在写啥呢?这么用功。”

    丫丫抬起头,看见是自家爹,连忙站起身来。

    “爹,俺……俺在整理先前治那鸡瘟的方子呢。”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俺想着,这回虽然是侥幸治好了,可里头有些道道儿,还是得记下来才成。”

    “免得往后日子久了,就给忘了。”

    张大山听了,心里头也是一动。

    “丫丫这想法好啊!”他赞道。

    “这治病的经验,就跟那地里头种庄稼的学问一样,都是一点点摸索出来的宝贝。”

    “要是能把它都给它记下来,那往后无论是自个儿用,还是传给旁人,那可都是大有好处的。”

    他顿了顿,又说道:“爹看着,你师父秦仙姑留给你的那些医书药方,虽然也精妙得很。”

    “可大多都是治人的,这治牲畜的法子,怕是……还不多吧?”

    “如今咱们村这养殖的摊子是越铺越大了,这鸡鸭猪羊的,也越来越多。”

    “保不齐往后还会遇上啥别的疫病。要是能有一本专门治这些牲畜毛病的‘药录’,那可就太好了。”

    丫丫听了,也是眼睛一亮:“爹,您的意思是……让俺把这些治牲畜的法子,都给它编成一本书?”

    “对!”张大山点头,“就叫它《青石药录》!”

    “把你从师父那里学来的,还有这回治鸡瘟自个儿琢磨出来的,再加上爹平日里从那些破旧古书上看见的、关于草药和疫病防治的零星记载。”

    “咱们都给它收集整理,归拢归拢,写成一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册子。”

    “往后啊,这册子就放在咱们济民堂里头,不仅你能用,村里人谁家牲口有个头疼脑热的,也能照着上头的法子,自个儿处理处理。”

    “这样一来,不仅能少死不少牲口,也能给各家各户,省下不少请郎中抓药的钱呢!”

    丫丫越听越是兴奋,小脸都激动得有些发红了。

    “爹!这法子太好了!俺……俺这就去办!”

    于是,这编撰《青石药录》的活计,便也热热闹闹地,在张家展开了。

    丫丫自然是这药录的主笔。

    她把自己从秦仙姑那里学来的、关于各种常见禽畜疾病的症状、诊断方法、以及对应的草药方剂、剂量、煎煮方法。

    都仔仔细细地,回忆着,记录着。

    张大山呢,也没闲着。

    他把他脑子里那些关于现代兽医学的粗浅知识,还有从一本古书里头“看”来的、关于草药炮制、环境消毒、以及一些土法子防治疫病的诀窍。

    也都用他那独特的、夹杂着比划和口述的方式,一点点地,教给丫丫。

    比如,那石灰水消毒的好处,那艾草苍术熏蒸的妙用。

    再比如,某些不起眼的野草,其实也有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的功效。

    这些东西,虽然在那些正经的医书上,可能都寻摸不着。

    可有时候,却比那些金贵的药材还要管用。

    小山和周文轩呢,也时常会过来帮忙。

    他们帮着丫丫整理那些杂乱的药方,把那些拗口的药理,都用更通俗易懂的话给它解释清楚。

    还帮着丫丫,把那些常用的药材,都照着模样,画成了简单明了的图谱。

    旁边再标注上药名、性味、功效、还有那采挖炮制的要点。

    这样一来,就算是那些不识字的村民,看着这图谱,也能认个七七八八了。

    一家人,就这么着,齐心协力,拾遗补缺。

    前前后后,又忙活了十几天。

    这本凝聚了张家几代人心血和智慧的《青石药录》初编,总算是……大功告成了。

    虽然里头记载的,大多还只是些常见禽畜疾病的粗浅防治法子。

    可对于青石村乃至周边这些缺医少药的庄户人家来说。

    这本图文并茂、简单实用的《青石药录》,那简直就是……雪中送炭的宝贝啊!

    张大山当即便让小山和周文轩,又连夜抄录了好几份。

    一份送到了村里的“公社会”,供各家养殖户随时查阅。

    一份呢,则由铁牛亲自保管,作为他们张家养殖场的“技术指导手册”。

    剩下的几份,则都留在了济民堂里头,供丫丫平日里参考和传授。

    这《青石药录》一出来,那效果,可是立竿见影。

    村里头那些养了鸡鸭猪羊的人家,都像是得了宝贝似的,每日里都捧着那册子,翻来覆去地看,仔仔细细地学。

    遇到那些不明白的,就跑去济民堂问丫丫。

    丫丫呢,也是不厌其烦,耐着性子,一点点地给他们讲解。

    渐渐地,村民们也都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禽畜疫病防治知识。

    晓得该咋个保持畜棚的清洁卫生了,晓得该咋个观察牲口的健康状况了。

    也晓得在牲口刚有点小毛病的时候,该用啥样的草药来调理了。

    如此一来,青石村这养殖业的风险,可就大大降低了。

    那些原本还担心自家牲口会染上疫病、血本无归的村民们。

    如今也都能放下心来,大胆地,扩大养殖规模了。

    而丫丫呢,也因为这本《青石药录》的编撰和推广。

    在村民们的心中,树立起了更高的威望。

    大家都晓得,这张家二姑娘,不仅医术好,心眼儿更好。

    是真心实意地,想让大家伙儿都过上好日子。

    这“仁医”的名声,可就不仅仅是局限在治鸡瘟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