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诗词一万首 > 第262章 束皙《玄居释》

诗词一万首 第262章 束皙《玄居释》(第1/2页)

    玄居释

    束皙

    束皙闲居,门人并侍。方下帷深谭,隐几而咍。含毫散藻,考撰同异。在侧者进而问之曰:“盖闻道尚变通,达者无穷。世乱则救其纷,时泰则扶其隆。振天维以赞百务,熙帝载而鼓皇风。生则率土乐其存,死则宇内哀其终。是以君子屈己伸道,不耻干时。上国有不索何获之言,《周易》着跃以求进之辞。莘老负金铉以陈烹割之说,齐客当康衢而咏《白水》之诗。今先生耽道修艺,嶷然山峙,潜朗通微,洽览深识。夜兼忘寐,昼遗餐食。旷年累稔,不堕其志。鳞翼成而愈伏,术业优而不试。乃欲阖椟辞价,泥蟠深处,永戢琳琅之耀,匿首穷鳞之渚,当唐年而慕长沮,邦有道而反甯武。识彼迷此,愚窃不取。若乃士以援登,进必待求,附势之党横擢,则林薮之彦不抽,丹墀步纨袴之童,东野遗白颠之叟。盍亦因子都而事博陆,凭鹢首以涉洪流,蹈翠云以骇逸龙,振光耀以惊沉鯈。徒屈蟠于陷井,眄天路而不游,学既积而身困,夫何为乎秘丘?且岁不我与,时若奔驷,有来无反,难得易失。先生不知盱豫之谶悔,方俟河清乎未极。愿先生勉之也。”

    束皙曰:“居!吾将导尔以君子之道,谕尔以出处之事。尔其明受余讯,谨听余志。昔元一既启,两仪肇立,盖闻在昔,鸿荒朴略。太素流其玄黄,乾坤运其消息。羲皇据龙图而御世,有虞乘凤扆以临民。大庭希其玄风,高阳韬其远津。当鸿荒之靡宁,肇举贤而济难。逮斗精之南梦,亦号泣而事断。若乃陶唐德隆,二帝高逊,可谓任贤使能,而天下大训。故伊尹起于有莘,吕望出于渭滨,六经既着,八体以陈,此乃生以立功,身没而名存者也。及于中古,德教沦胥,王纲弛顿,大运颠驱。战国纷扰,英雄陆离。乌聚兽散,龙战虎争。游说之徒,风飑电激。苏秦、张仪,智周天下,磨牙舌,播唇吻,生则上凌君上,死则下欺群物,内以大其声华,外以结其朋党,上以回人主之心,下以炫百姓之听,卒而田饶奔燕,范雎入秦,或折胁以要宠,或漆身以避患,是以圣哲先识,独鉴机玄,寄禄取容,不矫不谖。中世之臣,危而能安,祸而能全,岂不由斯道者欤?且吾闻之,求荣者身弊,索隐者无闷。故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忧哉!嵇生体道,无闷自求。刳精以辩物,苦身以循迹。志励秋霜,心贞昆玉。亭亭高厉,不杂风尘。栖迟衡门之下,和辑琴书以自娱。弃神州而宅九夷,背帝都而即边隅。遁时龙隐,垂钓川湄。绝景拔迹,修德就闲。操无为之化,游无穷之原。不虑不营,无喜无愠。彼众我独,人皆我非。宴然沈浮,弗屑不顾。往者陆子优游,新语以兴;董生下帷,发藻儒林;杨雄覃思,《法言》《太玄》;王肃咏歌,《圣证》是崇:皆是术也。

    “今吾幸遭有道之世,将绳墨乎天人之际,求殊涂而同归,寻百虑而一致,故能心恬澹于守高,意无为于持满。饮河既足,安用洪流?巢林一枝,岂慕大厦?俯以之蛰,仰以之翔,俯以之游,仰以之望。动而可践,静而可象。盖君子藏器以有待,祓身以独善。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宾。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失屈伸之宜,时或然也。

    “且夫辩所从于居易之时,坚直操于利仁之世,而犹褊浅选懦者之所不为。况乎积德累仁,文以礼乐,仗义依仁,约以四教。奉先王之训,总圣贤之谟。固将南面以师友处之,北面以臣主用之。使言必有用,术必有改。吾将抗志显高,遂终于斯。此吾所以于今而不迁也。”

    ……

    赏析:

    《玄居释》是束皙以主客问答形式创作的作品,借探讨出仕与隐居的问题,展现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具有丰富思想内涵与独特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1. 对出仕与隐居的思考

    - 出仕观念:门人认为君子应“屈己伸道,不耻干时”,顺应时势,积极出仕,如伊尹、吕望、苏秦、张仪等,在不同时代通过自身才能获取功名、施展抱负,推动社会发展,这体现了传统儒家积极入世,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社会、实现价值的观念。

    - 隐居主张:束皙则强调在有道之世,应“心恬澹于守高,意无为于持满”,选择隐居。他认为追求荣华易“身弊”,而探索隐微之道能“无闷”。如嵇康“体道”“修德就闲”,陆贾、董仲舒、扬雄、王肃等通过着书立说实现自身价值。束皙主张君子“藏器以有待,祓身以独善”,在时机不成熟时,修身养性,等待合适时机,这种思想融合道家无为与儒家独善其身的理念。

    2. 对不同时代政治与士人的评判

    - 上古与中古对比:束皙将上古描绘为德治昌明、任贤使能的理想时代,如羲皇、有虞、陶唐时期,贤能之士能施展才华,实现立功扬名。而中古“德教沦胥,王纲弛顿”,战国纷争,士人行为功利且不择手段,如苏秦、张仪之流,虽智谋出众,却为求名利不择手段,作者对此持批判态度。

    - 对当下的影射:文中对攀附权势者得势、山林才俊被埋没的现象描述,如“附势之党横擢,则林薮之彦不抽”,影射当时社会选拔人才的不公,权贵当道,真正有才能的人难以出头,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 坚守自我的人生态度:束皙表示在有道之世,将遵循君子之道,坚守自身志向。他“抗志显高”,追求内心的高洁与志向的坚守,不随波逐流。这种态度体现对自身价值观的笃定,不被外界的名利诱惑与社会乱象所左右,追求一种独立、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艺术特色

    1. 主客问答,层次分明:采用主客问答结构,使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谨。门人的提问引出出仕与隐居的话题,阐述积极出仕观点并对束皙隐居提出质疑,为下文束皙的回应做铺垫。束皙的回答系统阐述自己对出仕与隐居的看法、对不同时代的评判及坚守自我的决心,层层递进,深入探讨主题,使读者清晰把握作者思路与观点。

    2. 用典丰富,增强说服力:文中大量运用典故,如伊尹、吕望、苏秦、张仪、嵇康、陆贾、董仲舒、扬雄、王肃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些典故不仅丰富文章内容,还通过具体事例支撑作者观点,增强说服力。如以伊尹、吕望的成功出仕论证积极入世可立功扬名,用苏秦、张仪的行为揭示功利出仕的弊端,借嵇康等人说明隐居亦可实现人生价值。

    3. 语言骈散结合,富有韵律:语言呈现骈散结合特点。如“世乱则救其纷,时泰则扶其隆。振天维以赞百务,熙帝载而鼓皇风”等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增强文章气势与感染力;同时,也有散句使文章表达更为灵活自然,如“且吾闻之,求荣者身弊,索隐者无闷”,骈散结合使文章在庄重之中不失灵动,更易于表达丰富思想情感。

    ……

    解析:

    1. 束皙闲居,门人并侍。方下帷深谭,隐几而咍。

    - 解析:开篇描绘场景,束皙赋闲在家,弟子们在旁侍奉。他正放下帷帐,与弟子深入探讨学问,说着说着,不觉靠在小桌上打起呵欠。“下帷深谭”展现束皙专注于学术探讨,“隐几而咍”则为画面增添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沉浸于学问,又稍显疲惫的学者形象,为下文弟子提问及主客对话做铺垫。

    2. 含毫散藻,考撰同异。

    - 解析:“含毫”指含着毛笔,准备书写;“散藻”意思是挥洒辞藻,形容束皙创作文章时的状态。“考撰同异”表明他在写作过程中,对各种观点、事物进行考证辨析,探究异同之处,突出其治学的严谨态度,展现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入与细致。

    3. 在侧者进而问之曰

    - 解析:引出弟子的提问,“在侧者”明确提问之人是侍奉在旁的弟子,“进而问之”表明弟子走上前向束皙发问,由此开启主客问答的模式,推动文章情节发展,引出关于出仕与隐居的讨论主题。

    4. 盖闻道尚变通,达者无穷。

    - 解析:弟子表达观点的起始句,“盖闻”表示听闻,“道尚变通”指出“道”崇尚灵活应变,不固执一端;“达者无穷”意思是通达事理的人能够随机应变,不会陷入困境,此为弟子后续论述积极出仕观点的理论基础,强调顺应时势变化的重要性。

    5. 世乱则救其纷,时泰则扶其隆。

    - 解析:具体阐述顺应时势的做法,世道混乱时,君子应挺身而出,拯救纷争;时代太平之际,就致力于扶持盛世,使其更加兴隆。这体现儒家积极入世,在不同社会环境下都要有所作为,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的思想,为下文列举历史人物的出仕行为做铺垫。

    6. 振天维以赞百务,熙帝载而鼓皇风。

    - 解析:进一步描述君子出仕的作为,“振天维”意为整顿国家纲纪,“赞百务”指辅助各项事务;“熙帝载”即弘扬帝业,“鼓皇风”表示鼓舞皇风,也就是宣扬良好的社会风气。描绘出积极出仕者对国家治理和社会风气营造的重要作用,突出出仕的价值与意义。

    7. 生则率土乐其存,死则宇内哀其终。

    - 解析:强调积极出仕、有所作为的君子受到的尊崇,在世时,天下百姓因他的存在而感到快乐;去世后,整个天下都会为他的离世而哀伤。从生死两个角度,突出这样的君子对社会和民众影响深远,再次肯定积极出仕行为所带来的巨大价值,增强说服力。

    8. 是以君子屈己伸道,不耻干时。

    - 解析:基于前文论述得出结论,所以君子应该委屈自己,以伸张正道,并且不以向时世求取功名而感到羞耻。“屈己伸道”体现君子为实现理想和道义,愿意牺牲个人利益;“不耻干时”表明在弟子看来,主动寻求出仕机会,为国家和社会效力是正当且必要的,进一步强化积极出仕的观点。

    9. 上国有不索何获之言,《周易》着跃以求进之辞。

    - 解析:运用典故来支撑观点,“上国”指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不索何获”表明不主动索取就不会有收获,强调主动争取的重要性;《周易》中“跃以求进”的言辞,同样鼓励积极进取,通过引用经典言论,为积极出仕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增强观点的权威性。

    10. 莘老负金铉以陈烹割之说,齐客当康衢而咏《白水》之诗。

    - 解析:列举具体历史典故,“莘老”指伊尹,他背负鼎锅之铉,向商汤陈述治国如烹饪割肉的道理,后助商汤成就大业;“齐客”指宁戚,他在大道上唱着《白水》之诗,引起齐桓公注意,从而得到重用。以这两位历史人物为例,说明古代贤能之士通过主动展现才华,积极寻求出仕机会,最终实现抱负,从历史事实角度论证积极出仕观点的合理性。

    11. 今先生耽道修艺,嶷然山峙,潜朗通微,洽览深识。

    - 解析:转而描述束皙的情况,称赞先生沉醉于道,修习技艺,像高山一样屹立,有着潜藏的智慧,能通达精微的道理,广泛阅览且见识深刻。先对束皙的品德、学问给予高度评价,为下文对其隐居行为的质疑做铺垫,形成对比。

    12. 夜兼忘寐,昼遗餐食。旷年累稔,不堕其志。

    - 解析:进一步强调束皙对道和技艺的专注与坚持,他日夜沉浸其中,废寝忘食,多年来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志向。通过对束皙勤奋和坚定志向的描述,再次肯定其优秀品质,但与前文积极出仕观点形成反差,引出对他为何不积极出仕的疑问。

    13. 鳞翼成而愈伏,术业优而不试。

    - 解析:以比喻和对比的方式,对束皙的行为表示不解。“鳞翼成”和“术业优”表明束皙已具备出仕的能力,如同鸟儿羽翼丰满、鱼儿鳞片长成,学问技艺也十分优异;然而“愈伏”和“不试”指出他却更加潜藏,不寻求任用,这种反差引发弟子对其行为的质疑,推动对话发展。

    14. 乃欲阖椟辞价,泥蟠深处,永戢琳琅之耀,匿首穷鳞之渚。

    - 解析:继续用形象的表述质疑束皙的选择,“阖椟辞价”像关闭木匣拒绝出价,“泥蟠深处”如泥中蟠龙般深藏,“永戢琳琅之耀”永远收起美玉的光芒,“匿首穷鳞之渚”在僻远的水渚藏身。这些描述强调束皙如同将才华深藏,不展示于世人,与积极出仕的观点相悖,表达弟子对其行为的不理解。

    15. 当唐年而慕长沮,邦有道而反甯武。

    - 解析:运用典故深化质疑,“唐年”指唐尧般的盛世,“长沮”是春秋时的隐士,在盛世却仰慕长沮的归隐;“邦有道”表示国家政治清明,“甯武”即甯武子,在国家有道时却佯愚。此句批评束皙在良好的时代背景下,做出与常理相悖的选择,认为他的行为不符合积极出仕的观念。

    16. 识彼迷此,愚窃不取。

    - 解析:弟子总结自己的观点,认为束皙认识到积极出仕的合理性(识彼),却做出隐居的选择(迷此),自己私下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明确表达对束皙隐居行为的否定态度,将质疑推向高潮,等待束皙回应。

    17. 若乃士以援登,进必待求,附势之党横擢,则林薮之彦不抽。

    - 解析:开始阐述当时社会选拔人才的不良现象,士人往往需要凭借他人援引才能晋升,进取必须等待他人寻求,导致攀附权势的朋党之人能突然擢升,而山林中的才俊却得不到提拔。揭示社会不公,为下文劝说束皙改变隐居态度做铺垫,暗示束皙若不主动,可能会被埋没。

    18. 丹墀步纨袴之童,东野遗白颠之叟。

    - 解析:以具体形象的场景描绘社会不公,宫殿台阶上行走着纨绔子弟,而郊野却遗弃了白发老人。通过鲜明对比,突出有权势者子弟轻易获得机会,而真正有才能的老者却被冷落,进一步强调社会选拔人才的不合理,表达对这种现象的不满,也暗示束皙不应因这种现象而选择隐居,而应努力改变。

    19. 盍亦因子都而事博陆,凭鹢首以涉洪流,蹈翠云以骇逸龙,振光耀以惊沉鯈。

    - 解析:劝说束皙改变策略,“子都”是美男子,代指凭借某种优势,“博陆”指霍光,权势显赫,意思是束皙应凭借自身优势去侍奉权贵;“凭鹢首以涉洪流”指凭借船头画有鹢鸟的大船涉越大江,寓意借助有利条件前进;“蹈翠云以骇逸龙,振光耀以惊沉鯈”描绘通过展现自身光芒,惊动如龙般的高位者和如鱼般的众人,鼓励束皙积极行动,主动争取出仕机会,改变现状。

    20. 徒屈蟠于陷井,眄天路而不游,学既积而身困,夫何为乎秘丘?

    - 解析:再次强调束皙当前隐居行为的不妥,白白委屈蟠曲在陷阱之中,看着通往高位的道路却不前行,学问已经积累却让自身陷入困境,反问他为何要隐居在偏僻的山丘。连续的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对束皙隐居选择的不解与惋惜,希望他改变选择。

    21. 且岁不我与,时若奔驷,有来无反,难得易失。

    - 解析:从时间角度劝说束皙,岁月不会等待我们,时光如同飞奔的驷马,一去不复返,机会难得却容易失去。以时光易逝,机会难再的紧迫感,催促束皙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出仕,不要错过实现抱负的时机,增强劝说的力度。

    22. 先生不知盱豫之谶悔,方俟河清乎未极。

    - 解析:“盱豫之谶悔”出自《周易》,意为因喜悦而安乐怠惰会有悔恨的征兆,劝束皙不要因当前的安逸而错过机会;“俟河清乎未极”说的是等待黄河水变清,但黄河水难以澄清,比喻等待难以实现的事情,暗示束皙不应消极等待,而应积极行动,进一步劝说他改变隐居的态度。

    23. 愿先生勉之也。

    - 解析:弟子最后表达期望,希望先生能够努力改变,积极出仕,总结弟子的观点,结束提问部分,等待束皙的回应。

    24. 束皙曰:“居!吾将导尔以君子之道,谕尔以出处之事。

    - 解析:束皙回应弟子,让弟子坐下,表明要以君子之道引导他,用出仕与隐居的道理开导他,开启自己观点的阐述,体现师长的从容与沉稳,为下文详细论述做铺垫。

    25. 尔其明受余讯,谨听余志。

    - 解析:强调弟子要明白地接受自己的教诲,认真聆听自己的志向,引起弟子对下文内容的重视,突出束皙接下来观点的重要性,为系统阐述自己对出仕与隐居的看法做准备。

    26. 昔元一既启,两仪肇立,盖闻在昔,鸿荒朴略。

    - 解析:追溯历史源头,从宇宙初始,天地初立说起,据说在远古时期,混沌蒙昧,质朴简略。通过对远古时代的描述,为后文论述不同时代的政治与士人的行为做铺垫,从宏观角度展开对出仕与隐居话题的探讨。

    27. 太素流其玄黄,乾坤运其消息。

    - 解析:继续描绘远古宇宙状态,“太素”指形成天地万物的素质,“流其玄黄”形容太素流动着天地的色彩;“乾坤”代表天地,“运其消息”表示天地运化着阴阳的消长,展现宇宙初始时的混沌与变化,为下文讲述人类社会发展及士人的作用做背景铺垫。

    28. 羲皇据龙图而御世,有虞乘凤扆以临民。

    - 解析:列举上古贤君治理天下的事例,“羲皇”即伏羲,依据龙图治理天下;“有虞”指舜,凭借凤扆君临百姓,展现上古时期圣君凭借智慧和德行治理国家,此时社会处于理想状态,为后文论述上古时期贤能之士出仕实现价值做铺垫。

    29. 大庭希其玄风,高阳韬其远津。

    - 解析:“大庭”“高阳”皆为上古部落首领,“希其玄风”“韬其远津”表明大庭氏希求那玄妙的风范,高阳氏隐藏那深远的道术,进一步描绘上古时期圣君贤主的特质,强调那个时代的美好与神秘,体现当时社会治理的高深境界,为论述上古时期的政治与士人行为做进一步铺垫。

    30. 当鸿荒之靡宁,肇举贤而济难。

    - 解析:指出在远古动荡不安之时,开始举荐贤才以拯救危难,说明在社会面临困境时,贤能之士出仕的重要性,为后文论述不同时代士人的出仕行为与作用做过渡,表明无论时代如何,士人的作用都不可忽视。

    31. 逮斗精之南梦,亦号泣而事断。

    - 解析:运用舜的典故,传说舜母梦到斗精星南移而受孕生下舜,舜在治理国家时,遇到问题会哭泣着慎重决断政事,此句以舜为例,体现上古贤君在治理国家时的认真与负责,也暗示当时出仕者为国家和民众尽心尽力,进一步阐述上古时期的政治状况与士人担当。

    32. 若乃陶唐德隆,二帝高逊,可谓任贤使能,而天下大训。

    - 解析:论述唐尧时期,道德隆盛,尧、舜二帝以高位相让,任用贤能,使天下得到大治。突出上古时期任贤使能带来的良好结果,为后文论述伊尹、吕望等贤能之士出仕立功做铺垫,强调贤能之士在合适政治环境下能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自身价值。

    33. 故伊尹起于有莘,吕望出于渭滨,六经既着,八体以陈,此乃生以立功,身没而名存者也。

    - 解析:以伊尹从有莘氏兴起,吕望从渭水之滨崛起为例,说明他们在良好政治环境下,凭借自身才能,辅助君主成就大业,同时六经着述完成,八种书体得以展现,这些人活着时建立功勋,身死而名声长存。通过具体事例,论证上古时期贤能之士积极出仕,实现立功扬名的观点,为下文对比中古时期士人的行为做准备。

    34. 及于中古,德教沦胥,王纲弛顿,大运颠驱。

    - 解析:话题一转,描述中古时期的状况,道德教化衰落,王朝纲纪松弛,天下大乱,与上古时期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论述中古时期士人的行为及对其批判做铺垫,突出时代变化对士人选择和行为的影响。

    35. 战国纷扰,英雄陆离。乌聚兽散,龙战虎争。

    - 解析:具体描绘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英雄众多但局势纷扰,人们如鸟兽般聚散无常,争斗激烈如龙争虎斗,生动展现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为下文论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行为提供背景,说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士人的行为和选择发生变化。

    36. 游说之徒,风飑电激。苏秦、张仪,智周天下,磨牙舌,播唇吻。

    - 解析:描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活动,他们如狂风闪电般四处奔走,以苏秦、张仪为例,说他们智谋遍行天下,磨利口舌,摇唇鼓舌,突出这些游说之士为求功名,凭借口才四处活动,展现其功利性的行为特点,为下文批判这种行为做铺垫。

    37. 生则上凌君上,死则下欺群物,内以大其声华,外以结其朋党。

    - 解析:批判苏秦、张仪等游说之士的行为后果,他们活着时对上凌驾君主,死后对下欺骗众人,对内扩大自己的声名,对外结党营私,揭示这些人行为的不良影响,与上古时期贤能之士为国家和民众谋福祉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作者对这种功利出仕行为的否定态度。

    38. 上以回人主之心,下以炫百姓之听,卒而田饶奔燕,范雎入秦。

    - 解析:继续说明游说之士的行为,他们对上能改变君主的心意,对下能迷惑百姓的听闻,最终田饶投奔燕国,范雎进入秦国,以更多历史人物为例,强调在这种混乱功利的时代背景下,士人的行为多为追求个人利益,进一步批判中古时期部分士人出仕行为的不当。

    39. 或折胁以要宠,或漆身以避患,是以圣哲先识,独鉴机玄,寄禄取容,不矫不谖。

    - 解析:指出中古时期一些士人或通过不正当手段邀宠,或为避祸患而改变自己,如范雎折胁求宠,豫让漆身避患。因此圣哲之人有先见之明,能洞察玄机,选择求取俸禄以容身,既不矫情也不欺诈,体现作者对中古时期部分士人行为的反思,认为圣哲之士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相对恰当的选择,以保全自身并坚守一定原则。

    40. 中世之臣,危而能安,祸而能全,岂不由斯道者欤?

    - 解析: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中古时期那些能在危难中化险为夷、保全自身的臣子,正是遵循了上述圣哲之士的处世之道。通过这种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在复杂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采取恰当处世方式对于士人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这与积极出仕但不择手段的行为有所区别,为后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41. 且吾闻之,求荣者身弊,索隐者无闷。

    - 解析:束皙表明自己的观点,追求荣华的人往往会身受其害,而探索隐微之道的人不会感到烦闷。这是他隐居观点的核心体现,将追求荣华与探索隐微之道的结果进行对比,为下文阐述隐居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表明自己选择隐居的价值取向。

    42. 故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 解析:引用管子的话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强调君子应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说明真正的君子不应被荣华富贵等外在事物所左右,而应坚守自己的内心和追求,进一步论证探索隐微之道、保持内心独立的重要性,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43. 忧哉!嵇生体道,无闷自求。

    - 解析:以嵇康为例,表达对他的感慨。嵇康体悟大道,能做到没有烦闷,自我追求。通过嵇康的事例,说明遵循探索隐微之道的人能够实现内心的自足,不受外界干扰,为自己的隐居观点提供具体的正面例证,体现隐居生活也能实现人生价值。

    44. 刳精以辩物,苦身以循迹。

    - 解析:具体描述嵇康的行为,他耗尽精力以辨析事物,使自身受苦以遵循正道。突出嵇康在追求道的过程中的专注与执着,表明即使选择隐居,也可以在精神层面有所追求,有所作为,进一步阐释隐居生活并非无所事事,而是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

    45. 志励秋霜,心贞昆玉。

    - 解析:赞美嵇康的志向和内心,他的志向如秋霜般坚定,内心如昆玉般坚贞。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嵇康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体现出隐居者在精神上的高洁追求,为束皙的隐居观点增添光彩,表明隐居也能坚守高尚的品德。

    46. 亭亭高厉,不杂风尘。

    - 解析:继续描绘嵇康的形象,他高洁挺立,不沾染世俗风尘。突出嵇康超脱世俗的形象,强化隐居者能够保持自身纯净、不被世俗污染的观点,暗示这种隐居生活方式有助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与高洁,为束皙自己选择隐居提供有力的参照。

    47. 栖迟衡门之下,和辑琴书以自娱。

    - 解析:描绘嵇康的隐居生活状态,他在简陋的居所栖息,调和琴书以自我娱乐。展现出一种宁静、闲适且富有精神内涵的隐居生活画面,说明隐居生活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在简单的生活中获得乐趣,实现自我价值,为束皙的隐居主张提供生活场景的实例。

    48. 弃神州而宅九夷,背帝都而即边隅。

    - 解析:进一步描述像嵇康这类人的选择,他们舍弃中原而居住在九夷之地,背离帝都而前往边远之处。通过这些极端的选择,强调隐居者为了坚守自己的追求,不惜远离繁华和权力中心,突出隐居者对自身信念的执着,以及对世俗荣华的超脱,深化隐居的意义和价值。

    49. 遁时龙隐,垂钓川湄。

    - 解析:用“遁时龙隐”形象地比喻隐居者顺应时势,如龙般潜藏,等待时机;“垂钓川湄”描绘出隐居者在河边悠然垂钓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超脱的氛围,再次展现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由,体现隐居者在远离尘世喧嚣后,回归自然、享受宁静的生活态度。

    50. 绝景拔迹,修德就闲。

    - 解析:“绝景拔迹”表示超越尘世,远离踪迹;“修德就闲”强调通过修养德行,趋于闲适。说明隐居者追求精神上的超脱,远离世俗的纷扰,专注于自身品德的修养,享受闲适的生活,这正是束皙所推崇的隐居生活方式,也是他对隐居意义的进一步阐述。

    51. 操无为之化,游无穷之原。

    - 解析:阐述隐居者秉持无为的教化,遨游于无穷的本源。体现隐居生活的哲学内涵,即遵循道家无为思想,追求对宇宙万物本源的探索和领悟,表明隐居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是一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将隐居的意义提升到哲学高度。

    52. 不虑不营,无喜无愠。

    - 解析:描绘隐居者的心境,他们不忧虑

    全文免费阅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http://www.wxlife.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