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魂记 寓言故事99
热门推荐:
我只想要仙子的心
校花别撩我,我只想打篮球!
乡村神医好快活
二婚嫁京圈大佬,渣前夫疯了
我靠种田经商养活三军
虐完我,前妻后悔了,求我回头
四合院之开局就撇清关系的何雨柱
嘻哈史诗看古今
武侠穿越从寻秦记开始
阿楚踩着一片柔软的苔藓,差点滑倒时被晏辰稳稳扶住。
四周是古朴的宫墙,檐角的铜铃在风里发出沉闷的响声。
“看这地砖的磨损程度,还有远处那几个侍卫的发髻,”晏辰指尖敲了敲腰间的战术腰带,“我们大概是掉进甘罗那孩子的世界了。”
阿楚扒着墙缝往外瞧,正好看见一个身着锦袍的少年昂首走过,眉眼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锐利。
“十二岁当上卿,这履历放现代能直接封神吧,”她咋舌,“就是不知道史书上写的那些外交辞令,是不是真像脱口秀似的精彩。”
晏辰轻笑,伸手替她拂去发间的草屑:“要不要去后台看看?我赌十包辣条,他袖口肯定藏着提词小抄。”
那少年忽然转身,目光精准地落在他们藏身的角落。
阿楚下意识拽着晏辰往后缩,膝盖却撞到了墙根的石墩。
甘罗身边的侍从厉声呵斥:“何人在此鬼鬼祟祟?”
晏辰顺势将阿楚护在身后,拱手作揖:“在下兄妹二人迷路至此,惊扰贵人,还望海涵。”
他特意压低了声线,让嗓音听起来更沉稳些。
甘罗眯起眼睛打量他们,视线在阿楚的运动鞋和晏辰的防风外套上停留片刻。
“你们的衣饰倒是奇特,”少年的声音清冽如泉,“秦国境内何时有这般打扮的世家?”
阿楚脑子飞速旋转,扯出个甜美的笑:“回小大人,我们是西域来的商人,穿的都是家乡样式,让您见笑了。”
她故意把“小大人”三个字咬得格外甜,看见甘罗耳根泛起微红,心里暗笑这孩子还是不经夸。
晏辰悄悄碰了碰她的手背,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演技不错,下次奥斯卡没你我不看。”
阿楚瞪他一眼,却忍不住弯了嘴角。
甘罗似乎被他们的互动吸引,竟挥手让侍从退下。
“西域来的?”他向前两步,“可知近日我国与赵国的纠葛?”
阿楚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送命题吗。
她记得史书里甘罗正是靠游说赵国才一战成名,要是他们剧透了,会不会引发时空悖论?
正犹豫间,晏辰已经开口:“略有耳闻,不过在我们家乡,有句俗语叫‘拳头硬不如脑子活’,想来小大人已有妙计。”
这话说得既没泄露剧情,又不着痕迹地捧了甘罗。
阿楚偷偷给晏辰比了个赞,却听见甘罗忽然问:“你们家乡,也有十二岁便能决断大事的人吗?”
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全然不像史书里那个意气风发的神童。
阿楚愣住了。
她从未想过,那个在史料里被简化成“神童”符号的少年,也会有这样的疑问。
晏辰沉默片刻,答道:“有天赋的人或许不少,但能被时代记住的,往往是既懂谋略,又懂进退的人。”
甘罗眼中精光一闪,深深看了他们一眼:“二位若不嫌弃,可随我到偏厅一坐。”
进了偏厅,阿楚才发现这里根本不像待客之处,反而堆满了竹简和沙盘。
甘罗拿起一根木杖,在沙盘上划出赵国的疆域:“你们说,若我提出割五城换秦赵同盟,赵王会答应吗?”
阿楚看着那稚嫩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忽然觉得喉咙发紧。
史书里轻描淡写的“说赵”二字,背后竟是这样步步为营的算计。
“他不得不答应,”晏辰的声音带着罕见的严肃,“因为他赌不起秦国与燕国联手。”
甘罗猛地抬头,眼里满是震惊。
这个来自西域的陌生男子,竟然一语道破了他最隐秘的筹谋。
“你……”甘罗的声音有些发颤。
阿楚赶紧打圆场:“我哥他就是瞎猜的,他在家常看兵书玩,您别当真。”
她一边说一边给晏辰使眼色,心里暗骂这家伙差点露馅。
晏辰却像是没看见,继续说道:“但赵王会提条件,他会要求你立下军令状,若秦赵联手未能破燕,你需以首级谢罪。”
甘罗手里的木杖“啪”地掉在沙盘上。
阿楚彻底慌了,这已经不是剧透,是直接念剧本了。
她正要开口打断,却见甘罗忽然笑了,那笑容里竟有几分释然:“原来天下真有知己。”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竹简:“这是我昨夜写的绝笔书,若是此行失败,便劳烦二位替我转交家人。”
阿楚和晏辰面面相觑。
他们一直以为甘罗的成功是必然,却忘了每个传奇背后,都藏着孤注一掷的勇气。
这时,外面传来侍从的通报:“大人,秦王召见。”
甘罗深吸一口气,将绝笔书重新藏好,整理了一下衣襟。
“二位,”他走到门口时忽然转身,“若我能活着回来,想听听你们家乡的故事。”
阿楚看着他挺直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忽然鼻子一酸。
“晏辰,”她拉了拉他的衣袖,“我们是不是做错了?”
晏辰握住她的手,掌心温热:“至少让他知道,有人懂他的险棋。”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沙盘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阿楚忽然发现,沙盘角落里刻着一个极小的“燕”字。
原来,甘罗早就留了后路。
所谓的十二岁上卿,从来都不是靠运气。
空气中飘着一股淡淡的墨香,混杂着松烟和某种不知名的香料味道。
阿楚揉了揉眼睛,发现自己正坐在一张雕花木桌前,桌上摊着一张宣纸,旁边砚台里的墨汁还冒着热气。
“看来我们赶上王羲之的下午茶时间了,”晏辰的声音从对面传来,他正拿着一支毛笔研究,“这狼毫笔的做工,比现代工艺品讲究多了。”
阿楚探头去看,果然见一个青年正对着一幅字凝神思索,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在嘴边摩挲。
“来了来了,吃墨名场面要开始了,”阿楚拿出手机调静音,“我得录下来,回去给我那学书法的小侄女开开眼。”
晏辰敲了敲她的手背:“别闹,小心扰乱剧情。”
话虽如此,他自己也悄悄打开了手机摄像头。
那青年正是王羲之,他此刻完全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连侍女端来点心都没察觉。
阿楚看着那碟刚出炉的芝麻糕,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古代的糕点不知道有没有添加剂,看起来挺健康的。”
“想吃?”晏辰挑眉,“要不我们去跟王大书法家讨一块?”
“算了吧,”阿楚摆摆手,“我可不想成为‘王羲之因陌生人搭讪分心错失吃墨’的历史转折点。”
正说着,王羲之像是想到了什么,猛地抓起笔在纸上疾书,写得兴起,竟顺手拿起砚台边的“点心”往嘴里送。
阿楚捂住嘴才没笑出声来。
那分明是一块墨锭,黑漆漆的,跟芝麻糕差了十万八千里。
“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啊,”晏辰低声调侃,“这玩意儿补钙吗?”
王羲之嚼了两下,忽然皱起眉头,似乎察觉到味道不对。
阿楚心里咯噔一下,不会吧,他们的吐槽被听见了?
就在这时,一个小书童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先生,不好了,吏部侍郎派人来催您的帖子了!”
王羲之这才回过神,茫然地看着自己满是墨汁的手指:“我刚才吃了什么?”
书童瞪大了眼睛:“先生,您把墨锭当糕点吃了啊!”
王羲之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漱口,却已经满嘴乌黑。
阿楚和晏辰在一旁憋笑憋得肩膀发抖。
“看来专注力太强也不是好事,”阿楚拿出纸巾递过去,“王先生,擦擦嘴吧。”
王羲之接过纸巾,显然没见过这种雪白柔软的东西,好奇地翻来覆去看。
“这是……西域的贡品?”他疑惑地问。
“算是吧,”晏辰打哈哈,“我们是做丝绸生意的,顺带卖些新奇玩意儿。”
王羲之点点头,忽然指着桌上的字问:“二位觉得,这幅《乐毅论》的章法如何?”
阿楚看着那行云流水的字迹,只觉得好看,具体好在哪里却说不上来。
晏辰倒是沉吟片刻:“字如其人,先生的字里有股韧劲,但似乎少了点洒脱。”
王羲之眼睛一亮:“愿闻其详。”
“我也是瞎说的,”晏辰谦虚道,“我觉得您落笔太刻意追求完美,反而束手束脚,就像……就像戴着镣铐跳舞。”
这个比喻让王羲之愣在原地,他喃喃自语:“戴着镣铐跳舞……”
他忽然抓起笔,蘸满墨汁在宣纸上肆意挥洒,这一次不再拘谨,笔画间多了几分不羁。
阿楚看得目瞪口呆,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顿悟?
“晏辰,你这是误打误撞成了书法导师啊,”她凑到他耳边低语,“回头能不能指导指导我写签名?”
晏辰捏了捏她的脸颊:“先把你的狗爬字练工整再说。”
王羲之写完最后一笔,长长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多谢二位点醒,”他对着两人深深一揖,“我这几日总觉得瓶颈难破,原来是心境出了问题。”
阿楚摆摆手:“您太客气了,我们也是随口一说。”
这时,书童端来新的点心和茶水,王羲之热情地邀请他们品尝。
阿楚拿起一块桂花糕,刚咬了一口就眼睛发亮:“哇,这个好吃!比现代的网红糕点强多了!”
“喜欢就多吃点,”王羲之笑道,“我这书房里别的没有,点心管够。”
晏辰看着阿楚吃得满嘴碎屑,无奈地替她擦了擦嘴角:“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阿楚哼了一声,把一块杏仁酥塞进他嘴里:“你也尝尝。”
王羲之看着两人旁若无人的互动,眼中闪过一丝羡慕:“二位真是神仙眷侣。”
阿楚脸颊微红,正要解释,却见王羲之忽然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个精致的木盒。
“这是我珍藏的墨锭,”他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块泛着光泽的墨,“是用松烟、珍珠粉和麝香制成的,赠予二位,聊表谢意。”
阿楚看着那块墨,忽然想起刚才王羲之吃墨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
“怎么了?”王羲之疑惑地问。
“没什么,”阿楚连忙摆手,“就是觉得这墨太珍贵了,我们受之有愧。”
“拿着吧,”王羲之把木盒塞进她手里,“若不是二位,我还困在执念里呢。”
离开王羲之的书房时,阿楚手里捧着那盒墨,忽然觉得有些沉甸甸的。
“你说,我们刚才是不是改变历史了?”她担忧地问,“他以后还会吃墨吗?”
晏辰看着远处夕阳下的炊烟:“也许会,也许不会。”
他顿了顿,又说:“但至少我们让他明白,书法不只是技巧,更是心境。”
阿楚低头看着木盒里的墨锭,忽然发现上面刻着一行极小的字:“为悦己者容。”
原来,这位书圣练字,竟是为了取悦心上人。
史书上只记载了他的才华,却没说过他也曾为情所困。
浓重的草药味扑面而来,呛得阿楚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她环顾四周,发现自己站在一间简陋的药铺里,墙上挂满了晒干的草药,角落里还堆着几个陶罐。
“看来这次是华佗的副本,”晏辰拿起一根人参打量,“这品相,至少是五十年的老参。”
阿楚凑过去闻了闻,一股土腥味直冲鼻腔:“不愧是神医,连药材都这么讲究。”
正说着,一个穿着粗布褂子的青年端着药碗从里屋出来,他眉目清秀,眼神却异常坚定。
“那就是年轻时的华佗吧,”阿楚小声说,“看起来还挺帅的。”
晏辰不动声色地挡在她面前:“专心看剧情,别犯花痴。”
阿楚哼了一声,却忍不住从他胳膊底下偷偷看。
只见华佗把药碗递给一个躺在床上的老者,轻声说:“师父,该吃药了。”
老者咳嗽了两声,摆摆手:“我这病,怕是好不了了。”
“师父您别这么说,”华佗眼眶微红,“弟子一定会治好您的。”
阿楚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鼻子发酸:“原来华佗学医也有这么辛苦的时候。”
“每个神医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晏辰的声音有些低沉,“就像每个成功的人,都曾熬过无人问津的夜晚。”
华佗喂完药,开始收拾药材,他一边分拣一边背诵药名,声音朗朗上口。
阿楚听着那些生僻的药名,只觉得头大:“学医也太不容易了,比考驾照难多了。”
“你考驾照挂了三次还好意思说,”晏辰调侃道,“华佗要是知道,怕是会把你当成疑难杂症来研究。”
阿楚伸手掐了他一把,却被他反手握住。
就在这时,药铺的门被撞开,一个壮汉背着一个面色发紫的少年冲了进来:“华神医,快救救我儿子!”
华佗立刻放下手里的药材,上前查看少年的情况:“别急,我看看。”
他仔细检查了少年的脉搏和瞳孔,眉头渐渐皱起:“是中了蛇毒,而且是五步蛇的毒。”
壮汉急得直跺脚:“那怎么办啊?求求你救救他!”
华佗沉吟片刻:“我需要立刻给他排毒,但我这里没有解五步蛇毒的特效药。”
阿楚心里一动,她记得自己的急救包里有抗蛇毒血清。
她正要开口,却被晏辰拦住了。
“别冲动,”他低声说,“我们的药在这里可能会引起麻烦。”
阿楚虽然不甘心,但也知道晏辰说得对。
只见华佗从陶罐里取出一把小刀,消毒后在少年的伤口处划了个十字,然后用嘴吸出毒液。
壮汉看得目瞪口呆:“华神医,这样太危险了!”
华佗摆摆手,吐出毒液后又敷上草药:“只能这样了,能不能挺过去,就看他的造化了。”
阿楚看着华佗嘴角的乌青色,忍不住佩服他的勇气。
“这家伙真是个狠人,”她小声说,“用嘴吸毒,就不怕自己也中毒吗?”
“这就是医者仁心吧,”晏辰的声音有些感慨,“在他眼里,病人的命比自己的重要。”
接下来的几天,阿楚和晏辰就在药铺帮忙,阿楚负责捣药,晏辰则跟着华佗学习辨认草药。
阿楚发现,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还特别擅长观察。
他会仔细记录病人的症状和用药后的反应,甚至还会在夜里解剖动物,研究内脏结构。
“你说,他会不会被当成妖怪啊?”阿楚担忧地问,“古代人对解剖可是很忌讳的。”
晏辰看着灯下认真绘图的华佗:“真正的先驱者,往往都是孤独的。”
这天晚上,那个被蛇咬伤的少年忽然发起高烧,浑身抽搐。
华佗眉头紧锁:“毒素已经侵入五脏六腑,必须用猛药。”
他写下药方,却发现其中一味“断肠草”已经用完了。
“我去采,”晏辰自告奋勇,“你告诉我长什么样。”
华佗有些犹豫,但看着病危的少年,还是点了点头:“那草药有毒,你一定要小心,叶子呈锯齿状,开白色的小花。”
晏辰拿着火把就冲进了夜色中的山林。
阿楚看着他的背影,心里七上八下的。
“放心吧,他不会有事的,”华佗安慰道,“他看起来很靠谱。”
阿楚勉强笑了笑,心里却像揣了只兔子。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晏辰终于回来了,手里捧着一把断肠草,裤腿还被划伤了。
“找到了,”他把草药递给华佗,声音有些疲惫,“这玩意儿长得跟别的草太像了,差点采错。”
华佗连忙接过草药熬药,喂给少年喝下。
天亮时,少年的烧终于退了,呼吸也平稳了许多。
壮汉感激涕零,非要把家里唯一的耕牛送给华佗。
华佗婉言谢绝:“我救人不是为了报酬。”
看着壮汉带着儿子离开的背影,阿楚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
“我们该走了,”晏辰轻轻碰了碰她的肩膀,“这里的事已经结束了。”
阿楚点点头,临走前她忍不住问华佗:“你为什么要学医啊?”
华佗正在整理药材,闻言动作顿了顿:“因为我母亲就是病死的,我没能救她。”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深深的遗憾。
阿楚和晏辰相视一眼,都没有说话。
离开药铺后,阿楚忽然想起什么:“你说,华佗后来发明麻沸散,是不是也跟这次的经历有关?”
“也许吧,”晏辰看着初升的太阳,“有些伤痛,会成为前进的动力。”
阿楚忽然发现,自己的急救包里多了一张纸条,上面是华佗的字迹:“多谢二位相助,此乃解蛇毒秘方,望能造福世人。”
原来,这位神医早已察觉到他们的不同,却从未点破。
他在意的,从来都不是对方是谁,而是能不能一起救人。
砂石被鞋底碾过的声音格外刺耳,阿楚眯着眼适应着强烈的阳光,发现自己站在一条尘土飞扬的街道上。
不远处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的,不知道在看什么热闹。
“走,去看看,”晏辰拉着她的手挤过人群,“看这阵仗,多半是韩信那出。”
果然,人群中间,一个身材高大的屠夫正拦着一个佩剑的青年,嘴里骂骂咧咧的。
“要么一剑杀了我,要么就从我胯下钻过去!”屠夫唾沫横飞,脸上满是挑衅。
那青年正是韩信,他紧握着剑柄,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眼神里充满了屈辱和愤怒。
阿楚看得手心冒汗:“这家伙怎么还不钻啊,快点完事我们好换下一场。”
“你以为钻胯那么容易?”晏辰低声说,“那可是奇耻大辱。”
“但史书上他就是这么做的啊,”阿楚不解,“难道他还能反抗不成?”
正说着,韩信忽然松开了剑柄,缓缓蹲下身。
人群发出一阵哄笑,充满了鄙夷和嘲讽。
阿楚别过头,实在不忍心看。
就在韩信的脸快要碰到地面时,他忽然停住了。
“你确定要这么做?”韩信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股莫名的威慑力。
屠夫被他看得有些发毛,但还是硬着头皮说:“少废话,钻不钻?”
韩信深吸一口气,正要继续,晏辰忽然开口了:“等等。”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包括韩信和屠夫。
“你谁啊?敢管老子的事?”屠夫怒道。
晏辰没理他,径直走到韩信面前:“你知道钻过去意味着什么吗?”
韩信抬起头,眼神复杂:“意味着我能活下去。”
“活下去之后呢?”晏辰又问,“你会忘了今天的屈辱吗?”
韩信沉默了,他握紧了拳头。
阿楚拉了拉晏辰的衣角:“你别瞎掺和了,这是他的命。”
晏辰却像是没听见,继续说道:“真正的强者,不是不会受辱,而是能把屈辱变成动力。”
他看向屠夫:“你以为这样就能羞辱他?你错了。”
“十年之后,”晏辰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个人,“你们会为今天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屠夫被晏辰的气势吓住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韩信看着晏辰,忽然站起身:“你说得对。”
他没有钻胯,也没有拔剑,只是深深地看了屠夫一眼,转身离开了。
人群一片哗然,显然没料到会是这个结局。
屠夫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自己被无视了,气得跳脚:“你给我回来!”
阿楚拉着晏辰挤出人群,忍不住抱怨:“你刚才太冲动了,要是改变历史怎么办?”
晏辰看着韩信远去的背影:“也许这才是他真正想做的选择。”
“什么意思?”阿楚不解。
“你没注意他的手吗?”晏辰解释道,“他握剑的姿势很标准,显然受过专业训练,但他从始至终都没真的想拔剑。”
“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杀了屠夫他也活不了,”晏辰的声音有些低沉,“这是他权衡利弊后的选择,不是懦弱,是隐忍。”
阿楚这才恍然大悟:“你的意思是,他早就想好了要忍,只是需要一个台阶下?”
“算是吧,”晏辰笑了笑,“我不过是帮他说出来而已。”
就在这时,韩信忽然回头,对着他们的方向拱了拱手,然后才消失在街角。
阿楚看着他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个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你说,他后来会不会记得我们啊?”她好奇地问。
“也许吧,”晏辰耸耸肩,“不过就算记得,也只会觉得是场奇遇。”
他们沿着街道往前走,路过一家茶馆时,听见里面有人在议论刚才的事。
“那小子真是个怂包,居然不敢动手。”
“我看未必,刚才那个陌生人说得对,十年之后谁知道会怎么样呢?”
“哼,一个钻胯的懦夫,还能有什么出息?”
阿楚听得火冒三丈,正要进去理论,被晏辰拦住了。
“没必要,”他摇摇头,“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夕阳西下,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阿楚忽然发现地上有枚玉佩,捡起来一看,上面刻着个“韩”字。
“这是韩信掉的吧?”她连忙想追上去还给他。
晏辰却拦住了她:“别去了,这或许是他故意留下的。”
“为什么?”
“因为他想记住今天,记住这份不寻常的相遇,”晏辰握紧她的手,“也记住,曾有人懂他的隐忍。”
阿楚看着那枚玉佩,忽然觉得沉甸甸的。
原来,历史书上那短短几个字的“胯下之辱”,背后藏着这么多的挣扎和算计。
那个看似屈辱的瞬间,其实是韩信为自己铺就的未来之路。
泥土混合着纸钱燃烧后的灰烬气息,呛得阿楚忍不住咳嗽起来。
她低头一看,自己穿着一身粗布麻衣,脚下是松软的黄土,远处还有一座新坟。
一个穿着孝服的青年正跪在坟前烧纸,背影单薄得像一片随时会被风吹走的叶子。
“董永卖身葬父,”晏辰叹了口气,“这剧情有点虐啊。”
阿楚看着那青年瘦削的肩膀,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卖身葬父,想想都觉得惨。”
董永烧完纸,对着坟墓磕了三个头,然后站起身,眼神空洞地往镇上走去。
“我们跟上去看看?”阿楚提议道,“说不定能帮上忙。”
晏辰点点头,两人不远不近地跟在董永身后。
到了镇上,董永径直走到一家大户人家门口,对着管家深深一揖:“小人董永,愿卖身葬父,求老爷收留。”
管家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我们老爷正好缺个长工,不过卖身契得签三年,你愿意吗?”
董永毫不犹豫:“愿意。”
阿楚看得急了:“三年啊,这也太坑了吧!”
“古代就是这样,”晏辰低声说,“能有人肯收留就不错了。”
就在董永要签字的时候,晏辰忽然走上前:“等等,我有个提议。”
管家皱眉:“你是谁?”
“我是他的朋友,”晏辰拿出一小块金子,“这足够葬他父亲了,不用卖身。”
董永和管家都愣住了,显然没见过这么大块的金子。
董永连忙摆手:“多谢公子好意,但父债子还,我不能接受。”
“这不是施舍,是投资,”晏辰解释道,“我看你身强力壮,不如跟我做事,我付你工钱,你慢慢还我。”
董永犹豫了,他看着那小块金子,又看了看远处的坟墓,眼神里充满了挣扎。
“你不用马上回答我,”晏辰把金子放在桌上,“想清楚了再来找我,我们就在镇上的客栈住。”
说完,他拉着阿楚离开了。
“你这招能行吗?”阿楚担心地问,“他看起来不像会接受施舍的人。”
“放心吧,”晏辰笑了笑,“我看得出来,他是个有骨气的人,‘投资’这个说法他能接受。”
果然,第二天一早,董永就找到了客栈。
“公子,我想清楚了,”他对着晏辰深深一揖,“我愿意跟您做事,但我有个条件。”
“你说,”晏辰示意他坐下。
“我要先把父亲的后事办完,”董永认真地说,“然后我会用三年时间还清您的金子,只求您能给我一个机会。”
晏辰点点头:“可以,不过不用三年,一年就够了。”
接下来的日子,董永办完了父亲的后事,就开始跟着晏辰做事。
阿楚发现,董永不仅肯吃苦,还特别聪明。
他很快就学会了记账和管理,甚至还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让晏辰的“生意”(其实就是倒卖点现代带来的小玩意儿)越来越好。
“你说,我们是不是又改变历史了?”阿楚看着正在盘点货物的董永,“他要是不卖身,还会遇到七仙女吗?”
晏辰正在写账本,闻言抬起头:“也许会,也许不会。”
他顿了顿,又说:“但至少我们让他有了选择的权利。”
阿楚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你说,七仙女真的存在吗?”
“不知道,”晏辰放下笔,“但我知道,每个人都值得被温柔对待,不管他是不是董永。”
这天晚上,董永忽然来敲门,手里拿着一个布包。
“公子,这是我攒的工钱,先还一部分,”他把布包递给晏辰,“多谢您这段时间的照顾。”
晏辰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些碎银子和铜钱,显然是董永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你留着吧,”晏辰把布包推回去,“等你真的有能力了再说。”
董永还想坚持,却被晏辰拦住了。
“我知道你想证明自己,”晏辰的声音很温和,“但真正的尊严,不是急于还清债务,而是活得有价值。”
董永愣住了,他看着晏辰,忽然明白了什么。
“公子的教诲,我记住了,”他深深一揖,转身离开了。
阿楚看着董永的背影,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
“你说,他以后会怎么样?”她好奇地问。
“会过得很好吧,”晏辰走到她身边,“他那么努力,又那么善良。”
离开那个小镇的时候,董永来送他们。
他送给晏辰一把自己做的木剑:“公子,这是我亲手做的,希望您能喜欢。”
晏辰接过木剑,发现上面刻着一行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阿楚忽然注意到,董永的袖口露出一截红色的丝线,看起来像是女子所绣。
原来,就算没有卖身,他也遇到了心仪的姑娘。
史书上只记载了他的孝顺,却没说过他也曾为了尊严而挣扎。
也许,真正的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雨丝斜斜地打在脸上,带着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
阿楚缩了缩脖子,发现自己站在一片荷塘边,荷叶被雨水打得噼啪作响,却依然挺立着。
“看来这次是鲁班的副本,”晏辰指着不远处一个正在观察荷叶的中年男子,“那应该就是鲁班了。”
阿楚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男子正小心翼翼地触摸着荷叶表面,似乎在研究什么。
“他在看什么呢?”阿楚好奇地问,“不就是片荷叶吗?”
“你可别小看这片荷叶,”晏辰笑道,“马上就要诞生一项伟大的发明了。”
果然,鲁班看了一会儿,忽然眼睛一亮,转身就往家跑,嘴里还念叨着:“有了,有了!”
阿楚看得莫名其妙:“他这是怎么了?被雨浇傻了?”
“他是想到造伞的方法了,”晏辰解释道,“你看荷叶的结构,雨水落在上面会顺着纹路流走,不会打湿叶面。”
阿楚这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伞是这么来的啊。”
他们跟着鲁班来到他家,发现这是一个简陋的木工坊,里面堆满了各种木料和工具。
鲁班一进门就忙活起来,他先锯了几根竹子做骨架,又找来一些丝绸,按照荷叶的形状缝制起来。
阿楚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忍不住赞叹:“这家伙真是个天才,看片荷叶就能发明伞。”
“天才也需要观察和实践,”晏辰拿起一把鲁班做的木锯,“你看这锯齿的设计,多巧妙。”
鲁班忙活了半天,终于做出了一把雏形的伞,但试了一下发现,伞骨太软,撑不住丝绸的重量。
他皱着眉头,显然很不满意。
“需要加点支撑,”晏辰忍不住提醒道,“在伞骨中间加个横杆试试。”
鲁班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会有人给提建议,但他还是照做了。
加了横杆之后,伞果然稳固多了,但还有个问题,伞面不能收起来,携带很不方便。
“这个简单,”阿楚灵机一动,“弄个可以活动的关节,不用的时候就能收起来。”
她一边说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画出折叠伞的结构。
鲁班看得眼睛发亮,他拍了拍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他立刻动手改进,很快就做出了一把可以折叠的伞。
试了一下,果然好用,既能遮雨又方便携带。
鲁班高兴得像个孩子:“太好了!以后下雨天大家就不用淋雨了!”
阿楚看着他开心的样子,忽然觉得很有成就感:“没想到我们也能参与发明创造。”
“这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晏辰笑着说,“不过我们这个肩膀有点超前。”
接下来的几天,鲁班又做了很多把伞,送给邻居和朋友。
大家都觉得这是个神奇的发明,纷纷称赞鲁班的智慧。
鲁班却总是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有两位年轻人的帮忙。”
阿楚和晏辰也没闲着,他们帮鲁班改进了伞的设计,比如加上伞柄的防滑纹路,在伞面涂上防水的油脂等。
阿楚发现,鲁班不仅会做木工,还懂很多物理和数学知识。
他能精确地计算出每根伞骨的角度和长度,让伞面既美观又结实。
“这家伙要是生在现代,绝对是个顶级工程师,”阿楚感慨道,“说不定还能拿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可没有木工奖,”晏辰调侃道,“不过他的发明确实改变了世界。”
离开鲁班家的那天,鲁班送给他们一把特别精致的伞,伞面上还刻着花纹。
“这把伞送给二位,”鲁班真诚地说,“多谢你们的帮助,没有你们,我做不出这么好用的伞。”
阿楚接过伞,发现伞柄上刻着一行字:“道法自然,匠心独运。”
她忽然明白了,鲁班发明伞,不仅仅是观察荷叶那么简单,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所谓的灵感,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长期积累和思考的结果。
走出很远,阿楚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鲁班还站在门口向他们挥手,手里拿着那把最初的伞,在雨中显得格外挺拔。
“你说,他以后还会发明什么?”阿楚好奇地问。
“谁知道呢,”晏辰撑开伞,将她护在伞下,“但我相信,他会一直保持这份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雨还在下,但阿楚觉得心里暖暖的。
原来,改变世界的,往往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观察和思考。
泥土混合着铜锈的味道钻进鼻腔,阿楚揉着被撞疼的额头,发现自己蹲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
四周堆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零件,有铜环、齿轮、还有一些看不懂的刻度盘。
“这是哪儿啊?”阿楚站起身,不小心碰掉了一个铜球,“叮铃哐啷”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
“嘘,”晏辰捂住她的嘴,指了指不远处那个正在画图的老者,“看那图纸,像是地动仪的结构,我们应该是在张衡这儿。”
阿楚点点头,果然看见老者画的图纸上,有一个类似酒樽的器物,周围刻着八条龙,嘴里都衔着铜球。
“原来地动仪长这样,”阿楚小声说,“比课本上画的复杂多了。”
“课本上的只是示意图,”晏辰解释道,“真正的地动仪内部结构很精密。”
张衡显然没注意到他们,他全神贯注地画着图,时不时拿起零件比划一下。
阿楚看着他花白的头发和专注的神情,忽然觉得有些敬佩。
“在那个年代就能想到测地震,太厉害了,”她感慨道,“不知道这玩意儿真的管用吗?”
“应该管用,”晏辰拿起一个铜珠,“你看这重量和大小,刚好能卡在龙嘴里,一旦有震动就会掉下来。”
张衡画完图,开始组装地动仪,但试了几次都不理想,铜珠总是会无缘无故地掉下来。
他皱着眉头,显然很苦恼。
“是灵敏度的问题,”晏辰忍不住说道,“需要调整杠杆的角度和重量。”
张衡吓了一跳,这才发现房间里多了两个人。
“你们是谁?怎么进来的?”他警惕地问。
“我们是路过的学者,对先生的发明很感兴趣,”晏辰拱手作揖,“刚才多有冒犯,还望海涵。”
张衡打量了他们一番,见他们不像坏人,也就放松了警惕:“你们懂这个?”
“略懂一些力学原理,”晏辰指着地动仪,“先生的想法很巧妙,但杠杆的支点太灵敏,容易受到干扰。”
他一边说一边调整了一下杠杆的角度,又在末端加了个小铜块。
“这样试试,”晏辰示意张衡,“轻微的震动不会触发,但强烈的地震就能反应。”
张衡半信半疑地试了一下,果然,轻轻晃动桌子,铜珠没掉下来,但用力一震,铜珠就“当啷”一声掉进了下面的蟾蜍嘴里。
“成了!”张衡激动得手都抖了,“太厉害了!你怎么想到的?”
“只是一点小技巧,”晏辰谦虚道,“主要还是先生的设计巧妙。”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帮张衡完善了地动仪的设计,比如增加了刻度,能更精确地判断地震的方向,还在底部加了减震的装置,减少误报的可能。
阿楚看着地动仪一天天完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没想到我们还能为古代科技做贡献。”
“这叫技术交流,”晏辰笑着说,“不过我们这交流有点跨时代。”
这天晚上,他们正在房间里休息,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
出去一看,发现是地动仪响了,指向西方的铜珠掉了下来。
但大家都没感觉到地震,纷纷嘲笑张衡的发明是个摆设。
“我说吧,这玩意儿根本不管用,”有人起哄道,“就是个噱头。”
张衡皱着眉头,却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把铜珠放回龙嘴里。
阿楚看着他落寞的背影,忍不住替他委屈:“这些人也太过分了,不相信就算了,还嘲笑人家。”
“别担心,”晏辰安慰道,“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果然,几天之后,西边传来消息,那里发生了强烈的地震。
大家这才意识到地动仪的神奇,纷纷称赞张衡是神人。
张衡却只是淡淡地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科学的力量。”
他看向阿楚和晏辰,眼神里充满了感激:“若不是二位,我恐怕已经放弃了。”
离开张衡家的时候,他送给他们一个缩小版的地动仪模型。
“这个送给二位,”张衡真诚地说,“希望你们能把这份对科学的热爱传递下去。”
阿楚看着手里的模型,忽然觉得沉甸甸的。
“你说,我们这次是不是真的改变历史了?”她担忧地问,“地动仪提前被发明出来,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影响肯定会有,但应该是好的影响,”晏辰看着远处的星空,“至少能让更多人提前做好防震准备,减少伤亡。”
阿楚点点头,忽然发现模型底部刻着一行字:“探索未知,永无止境。”
原来,这位科学家的追求,从来都不止于发明一个地动仪。
他想探索的,是整个世界的奥秘。
咸腥的海风扑面而来,带着一股潮湿的气息。
阿楚站在海边的礁石上,看着远处翻涌的巨浪,心里有些发慌。
“这地方也太吓人了,”她紧紧抓着晏辰的手,“不会是要让我们跳海吧?”
“放心,我们是来围观河伯的,”晏辰指着不远处一个穿着华丽服饰的男子,“看那派头,应该就是河伯了。”
阿楚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男子正站在一艘装饰华丽的船上,看着大海感叹:“唉,原来我以前见到的只是小溪小河,跟大海比起来,真是太渺小了。”
“这就是‘河伯观海’的典故吧,”阿楚恍然大悟,“看来这家伙终于知道自己有多井底之蛙了。”
“也不能这么说,”晏辰笑着说,“至少他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这就比很多人强了。”
河伯站在船上,看着大海出神,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过了一会儿,他忽然对身边的侍从说:“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掌管着黄河,以为那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域了。”
“现在看来,我真是太可笑了,”河伯叹了口气,“跟大海比起来,黄河又算得了什么呢?”
侍从们面面相觑,显然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
“其实也不用妄自菲薄,”晏辰忽然开口道,“黄河有黄河的意义,大海有大海的价值,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
河伯愣了一下,转头看向晏辰:“你是谁?”
“我们是路过的旅人,”晏辰拱手作揖,“刚才听到先生的感叹,忍不住多嘴了。”
河伯饶有兴致地打量着他们:“哦?那你说说,黄河和大海,哪个更重要?”
“都重要,”晏辰解释道,“黄河滋养了两岸的百姓,孕育了文明;大海连接了世界各地,促进了交流。它们的作用不同,但都很重要。”
河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我以前确实太狭隘了,只看到了自己的领域,忽略了世界的广阔。”
他邀请阿楚和晏辰上船小坐,还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酒菜。
阿楚看着满桌的海鲜,忍不住食指大动:“这地方虽然吓人,但吃的还不错。”
“小心别吃太多,”晏辰提醒道,“海鲜性寒,别闹肚子。”
河伯看着他们互动,忍不住笑道:“二位真是恩爱,让人羡慕。”
阿楚脸颊微红,正要解释,却被晏辰抢先说道:“能遇到彼此,是我们的幸运。”
河伯叹了口气:“我以前总觉得权力和地位最重要,现在才明白,有个人能陪在身边,才是最幸福的。”
他顿了顿,又说:“我掌管黄河多年,自以为很了不起,直到看到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渺小。”
“知道自己的渺小,才是成长的开始,”晏辰举起酒杯,“敬大海,也敬黄河。”
河伯笑着和他碰了碰杯:“说得好!敬大海,敬黄河,也敬二位的到来。”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跟着河伯游览了附近的海域和河流。
阿楚发现,河伯虽然是掌管黄河的水神,但对其他水域也很了解。
他知道哪里有暗礁,哪里有暖流,甚至还能预测潮汐。
“这家伙真是个水利专家,”阿楚感慨道,“比现代的气象卫星还准。”
“人家当了这么多年水神,肯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晏辰笑着说,“不过他能放下身段向大海学习,这份胸襟就很了不起。”
离开海边的那天,河伯送给他们一个贝壳做的盒子。
“这个送给二位,”河伯真诚地说,“里面是我收集的一些珍珠,不值什么钱,但希望你们能记住这段时光。”
阿楚打开盒子,发现里面的珍珠都很圆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谢谢你,河伯,”阿楚真诚地说,“这段时间我们学到了很多。”
“我才要谢谢你们,”河伯笑着说,“是你们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掌控一切,而是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
船渐渐驶离岸边,阿楚回头看去,只见河伯还站在礁石上向他们挥手。
“你说,他以后会不会变成一个更好的水神?”阿楚好奇地问。
“肯定会的,”晏辰握紧她的手,“因为他已经明白了,世界远比他想象的更广阔。”
阿楚看着手里的珍珠,忽然发现其中一颗珍珠上刻着一行极小的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原来,这位河伯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只是需要有人点醒他。
所谓的“河伯观海”,不仅仅是看到了大海的广阔,更是学会了谦逊和包容。
夕阳西下,把海面染成了金色。
阿楚靠在晏辰的肩膀上,看着远处归航的渔船,忽然觉得心里很平静。
他们经历了这么多,从甘罗的智慧到王羲之的执着,从华佗的仁心到韩信的隐忍,从董永的孝顺到鲁班的创新,从张衡的探索到河伯的顿悟。
每一段历史,每一个人物,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秘密。
原来,历史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情感的故事。
而他们,有幸成为了这些故事的一部分。
海风轻轻吹过,带着远方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四周是古朴的宫墙,檐角的铜铃在风里发出沉闷的响声。
“看这地砖的磨损程度,还有远处那几个侍卫的发髻,”晏辰指尖敲了敲腰间的战术腰带,“我们大概是掉进甘罗那孩子的世界了。”
阿楚扒着墙缝往外瞧,正好看见一个身着锦袍的少年昂首走过,眉眼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锐利。
“十二岁当上卿,这履历放现代能直接封神吧,”她咋舌,“就是不知道史书上写的那些外交辞令,是不是真像脱口秀似的精彩。”
晏辰轻笑,伸手替她拂去发间的草屑:“要不要去后台看看?我赌十包辣条,他袖口肯定藏着提词小抄。”
那少年忽然转身,目光精准地落在他们藏身的角落。
阿楚下意识拽着晏辰往后缩,膝盖却撞到了墙根的石墩。
甘罗身边的侍从厉声呵斥:“何人在此鬼鬼祟祟?”
晏辰顺势将阿楚护在身后,拱手作揖:“在下兄妹二人迷路至此,惊扰贵人,还望海涵。”
他特意压低了声线,让嗓音听起来更沉稳些。
甘罗眯起眼睛打量他们,视线在阿楚的运动鞋和晏辰的防风外套上停留片刻。
“你们的衣饰倒是奇特,”少年的声音清冽如泉,“秦国境内何时有这般打扮的世家?”
阿楚脑子飞速旋转,扯出个甜美的笑:“回小大人,我们是西域来的商人,穿的都是家乡样式,让您见笑了。”
她故意把“小大人”三个字咬得格外甜,看见甘罗耳根泛起微红,心里暗笑这孩子还是不经夸。
晏辰悄悄碰了碰她的手背,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演技不错,下次奥斯卡没你我不看。”
阿楚瞪他一眼,却忍不住弯了嘴角。
甘罗似乎被他们的互动吸引,竟挥手让侍从退下。
“西域来的?”他向前两步,“可知近日我国与赵国的纠葛?”
阿楚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送命题吗。
她记得史书里甘罗正是靠游说赵国才一战成名,要是他们剧透了,会不会引发时空悖论?
正犹豫间,晏辰已经开口:“略有耳闻,不过在我们家乡,有句俗语叫‘拳头硬不如脑子活’,想来小大人已有妙计。”
这话说得既没泄露剧情,又不着痕迹地捧了甘罗。
阿楚偷偷给晏辰比了个赞,却听见甘罗忽然问:“你们家乡,也有十二岁便能决断大事的人吗?”
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全然不像史书里那个意气风发的神童。
阿楚愣住了。
她从未想过,那个在史料里被简化成“神童”符号的少年,也会有这样的疑问。
晏辰沉默片刻,答道:“有天赋的人或许不少,但能被时代记住的,往往是既懂谋略,又懂进退的人。”
甘罗眼中精光一闪,深深看了他们一眼:“二位若不嫌弃,可随我到偏厅一坐。”
进了偏厅,阿楚才发现这里根本不像待客之处,反而堆满了竹简和沙盘。
甘罗拿起一根木杖,在沙盘上划出赵国的疆域:“你们说,若我提出割五城换秦赵同盟,赵王会答应吗?”
阿楚看着那稚嫩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忽然觉得喉咙发紧。
史书里轻描淡写的“说赵”二字,背后竟是这样步步为营的算计。
“他不得不答应,”晏辰的声音带着罕见的严肃,“因为他赌不起秦国与燕国联手。”
甘罗猛地抬头,眼里满是震惊。
这个来自西域的陌生男子,竟然一语道破了他最隐秘的筹谋。
“你……”甘罗的声音有些发颤。
阿楚赶紧打圆场:“我哥他就是瞎猜的,他在家常看兵书玩,您别当真。”
她一边说一边给晏辰使眼色,心里暗骂这家伙差点露馅。
晏辰却像是没看见,继续说道:“但赵王会提条件,他会要求你立下军令状,若秦赵联手未能破燕,你需以首级谢罪。”
甘罗手里的木杖“啪”地掉在沙盘上。
阿楚彻底慌了,这已经不是剧透,是直接念剧本了。
她正要开口打断,却见甘罗忽然笑了,那笑容里竟有几分释然:“原来天下真有知己。”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竹简:“这是我昨夜写的绝笔书,若是此行失败,便劳烦二位替我转交家人。”
阿楚和晏辰面面相觑。
他们一直以为甘罗的成功是必然,却忘了每个传奇背后,都藏着孤注一掷的勇气。
这时,外面传来侍从的通报:“大人,秦王召见。”
甘罗深吸一口气,将绝笔书重新藏好,整理了一下衣襟。
“二位,”他走到门口时忽然转身,“若我能活着回来,想听听你们家乡的故事。”
阿楚看着他挺直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忽然鼻子一酸。
“晏辰,”她拉了拉他的衣袖,“我们是不是做错了?”
晏辰握住她的手,掌心温热:“至少让他知道,有人懂他的险棋。”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沙盘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阿楚忽然发现,沙盘角落里刻着一个极小的“燕”字。
原来,甘罗早就留了后路。
所谓的十二岁上卿,从来都不是靠运气。
空气中飘着一股淡淡的墨香,混杂着松烟和某种不知名的香料味道。
阿楚揉了揉眼睛,发现自己正坐在一张雕花木桌前,桌上摊着一张宣纸,旁边砚台里的墨汁还冒着热气。
“看来我们赶上王羲之的下午茶时间了,”晏辰的声音从对面传来,他正拿着一支毛笔研究,“这狼毫笔的做工,比现代工艺品讲究多了。”
阿楚探头去看,果然见一个青年正对着一幅字凝神思索,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在嘴边摩挲。
“来了来了,吃墨名场面要开始了,”阿楚拿出手机调静音,“我得录下来,回去给我那学书法的小侄女开开眼。”
晏辰敲了敲她的手背:“别闹,小心扰乱剧情。”
话虽如此,他自己也悄悄打开了手机摄像头。
那青年正是王羲之,他此刻完全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连侍女端来点心都没察觉。
阿楚看着那碟刚出炉的芝麻糕,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古代的糕点不知道有没有添加剂,看起来挺健康的。”
“想吃?”晏辰挑眉,“要不我们去跟王大书法家讨一块?”
“算了吧,”阿楚摆摆手,“我可不想成为‘王羲之因陌生人搭讪分心错失吃墨’的历史转折点。”
正说着,王羲之像是想到了什么,猛地抓起笔在纸上疾书,写得兴起,竟顺手拿起砚台边的“点心”往嘴里送。
阿楚捂住嘴才没笑出声来。
那分明是一块墨锭,黑漆漆的,跟芝麻糕差了十万八千里。
“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啊,”晏辰低声调侃,“这玩意儿补钙吗?”
王羲之嚼了两下,忽然皱起眉头,似乎察觉到味道不对。
阿楚心里咯噔一下,不会吧,他们的吐槽被听见了?
就在这时,一个小书童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先生,不好了,吏部侍郎派人来催您的帖子了!”
王羲之这才回过神,茫然地看着自己满是墨汁的手指:“我刚才吃了什么?”
书童瞪大了眼睛:“先生,您把墨锭当糕点吃了啊!”
王羲之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漱口,却已经满嘴乌黑。
阿楚和晏辰在一旁憋笑憋得肩膀发抖。
“看来专注力太强也不是好事,”阿楚拿出纸巾递过去,“王先生,擦擦嘴吧。”
王羲之接过纸巾,显然没见过这种雪白柔软的东西,好奇地翻来覆去看。
“这是……西域的贡品?”他疑惑地问。
“算是吧,”晏辰打哈哈,“我们是做丝绸生意的,顺带卖些新奇玩意儿。”
王羲之点点头,忽然指着桌上的字问:“二位觉得,这幅《乐毅论》的章法如何?”
阿楚看着那行云流水的字迹,只觉得好看,具体好在哪里却说不上来。
晏辰倒是沉吟片刻:“字如其人,先生的字里有股韧劲,但似乎少了点洒脱。”
王羲之眼睛一亮:“愿闻其详。”
“我也是瞎说的,”晏辰谦虚道,“我觉得您落笔太刻意追求完美,反而束手束脚,就像……就像戴着镣铐跳舞。”
这个比喻让王羲之愣在原地,他喃喃自语:“戴着镣铐跳舞……”
他忽然抓起笔,蘸满墨汁在宣纸上肆意挥洒,这一次不再拘谨,笔画间多了几分不羁。
阿楚看得目瞪口呆,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顿悟?
“晏辰,你这是误打误撞成了书法导师啊,”她凑到他耳边低语,“回头能不能指导指导我写签名?”
晏辰捏了捏她的脸颊:“先把你的狗爬字练工整再说。”
王羲之写完最后一笔,长长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多谢二位点醒,”他对着两人深深一揖,“我这几日总觉得瓶颈难破,原来是心境出了问题。”
阿楚摆摆手:“您太客气了,我们也是随口一说。”
这时,书童端来新的点心和茶水,王羲之热情地邀请他们品尝。
阿楚拿起一块桂花糕,刚咬了一口就眼睛发亮:“哇,这个好吃!比现代的网红糕点强多了!”
“喜欢就多吃点,”王羲之笑道,“我这书房里别的没有,点心管够。”
晏辰看着阿楚吃得满嘴碎屑,无奈地替她擦了擦嘴角:“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阿楚哼了一声,把一块杏仁酥塞进他嘴里:“你也尝尝。”
王羲之看着两人旁若无人的互动,眼中闪过一丝羡慕:“二位真是神仙眷侣。”
阿楚脸颊微红,正要解释,却见王羲之忽然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个精致的木盒。
“这是我珍藏的墨锭,”他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块泛着光泽的墨,“是用松烟、珍珠粉和麝香制成的,赠予二位,聊表谢意。”
阿楚看着那块墨,忽然想起刚才王羲之吃墨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
“怎么了?”王羲之疑惑地问。
“没什么,”阿楚连忙摆手,“就是觉得这墨太珍贵了,我们受之有愧。”
“拿着吧,”王羲之把木盒塞进她手里,“若不是二位,我还困在执念里呢。”
离开王羲之的书房时,阿楚手里捧着那盒墨,忽然觉得有些沉甸甸的。
“你说,我们刚才是不是改变历史了?”她担忧地问,“他以后还会吃墨吗?”
晏辰看着远处夕阳下的炊烟:“也许会,也许不会。”
他顿了顿,又说:“但至少我们让他明白,书法不只是技巧,更是心境。”
阿楚低头看着木盒里的墨锭,忽然发现上面刻着一行极小的字:“为悦己者容。”
原来,这位书圣练字,竟是为了取悦心上人。
史书上只记载了他的才华,却没说过他也曾为情所困。
浓重的草药味扑面而来,呛得阿楚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她环顾四周,发现自己站在一间简陋的药铺里,墙上挂满了晒干的草药,角落里还堆着几个陶罐。
“看来这次是华佗的副本,”晏辰拿起一根人参打量,“这品相,至少是五十年的老参。”
阿楚凑过去闻了闻,一股土腥味直冲鼻腔:“不愧是神医,连药材都这么讲究。”
正说着,一个穿着粗布褂子的青年端着药碗从里屋出来,他眉目清秀,眼神却异常坚定。
“那就是年轻时的华佗吧,”阿楚小声说,“看起来还挺帅的。”
晏辰不动声色地挡在她面前:“专心看剧情,别犯花痴。”
阿楚哼了一声,却忍不住从他胳膊底下偷偷看。
只见华佗把药碗递给一个躺在床上的老者,轻声说:“师父,该吃药了。”
老者咳嗽了两声,摆摆手:“我这病,怕是好不了了。”
“师父您别这么说,”华佗眼眶微红,“弟子一定会治好您的。”
阿楚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鼻子发酸:“原来华佗学医也有这么辛苦的时候。”
“每个神医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晏辰的声音有些低沉,“就像每个成功的人,都曾熬过无人问津的夜晚。”
华佗喂完药,开始收拾药材,他一边分拣一边背诵药名,声音朗朗上口。
阿楚听着那些生僻的药名,只觉得头大:“学医也太不容易了,比考驾照难多了。”
“你考驾照挂了三次还好意思说,”晏辰调侃道,“华佗要是知道,怕是会把你当成疑难杂症来研究。”
阿楚伸手掐了他一把,却被他反手握住。
就在这时,药铺的门被撞开,一个壮汉背着一个面色发紫的少年冲了进来:“华神医,快救救我儿子!”
华佗立刻放下手里的药材,上前查看少年的情况:“别急,我看看。”
他仔细检查了少年的脉搏和瞳孔,眉头渐渐皱起:“是中了蛇毒,而且是五步蛇的毒。”
壮汉急得直跺脚:“那怎么办啊?求求你救救他!”
华佗沉吟片刻:“我需要立刻给他排毒,但我这里没有解五步蛇毒的特效药。”
阿楚心里一动,她记得自己的急救包里有抗蛇毒血清。
她正要开口,却被晏辰拦住了。
“别冲动,”他低声说,“我们的药在这里可能会引起麻烦。”
阿楚虽然不甘心,但也知道晏辰说得对。
只见华佗从陶罐里取出一把小刀,消毒后在少年的伤口处划了个十字,然后用嘴吸出毒液。
壮汉看得目瞪口呆:“华神医,这样太危险了!”
华佗摆摆手,吐出毒液后又敷上草药:“只能这样了,能不能挺过去,就看他的造化了。”
阿楚看着华佗嘴角的乌青色,忍不住佩服他的勇气。
“这家伙真是个狠人,”她小声说,“用嘴吸毒,就不怕自己也中毒吗?”
“这就是医者仁心吧,”晏辰的声音有些感慨,“在他眼里,病人的命比自己的重要。”
接下来的几天,阿楚和晏辰就在药铺帮忙,阿楚负责捣药,晏辰则跟着华佗学习辨认草药。
阿楚发现,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还特别擅长观察。
他会仔细记录病人的症状和用药后的反应,甚至还会在夜里解剖动物,研究内脏结构。
“你说,他会不会被当成妖怪啊?”阿楚担忧地问,“古代人对解剖可是很忌讳的。”
晏辰看着灯下认真绘图的华佗:“真正的先驱者,往往都是孤独的。”
这天晚上,那个被蛇咬伤的少年忽然发起高烧,浑身抽搐。
华佗眉头紧锁:“毒素已经侵入五脏六腑,必须用猛药。”
他写下药方,却发现其中一味“断肠草”已经用完了。
“我去采,”晏辰自告奋勇,“你告诉我长什么样。”
华佗有些犹豫,但看着病危的少年,还是点了点头:“那草药有毒,你一定要小心,叶子呈锯齿状,开白色的小花。”
晏辰拿着火把就冲进了夜色中的山林。
阿楚看着他的背影,心里七上八下的。
“放心吧,他不会有事的,”华佗安慰道,“他看起来很靠谱。”
阿楚勉强笑了笑,心里却像揣了只兔子。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晏辰终于回来了,手里捧着一把断肠草,裤腿还被划伤了。
“找到了,”他把草药递给华佗,声音有些疲惫,“这玩意儿长得跟别的草太像了,差点采错。”
华佗连忙接过草药熬药,喂给少年喝下。
天亮时,少年的烧终于退了,呼吸也平稳了许多。
壮汉感激涕零,非要把家里唯一的耕牛送给华佗。
华佗婉言谢绝:“我救人不是为了报酬。”
看着壮汉带着儿子离开的背影,阿楚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
“我们该走了,”晏辰轻轻碰了碰她的肩膀,“这里的事已经结束了。”
阿楚点点头,临走前她忍不住问华佗:“你为什么要学医啊?”
华佗正在整理药材,闻言动作顿了顿:“因为我母亲就是病死的,我没能救她。”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深深的遗憾。
阿楚和晏辰相视一眼,都没有说话。
离开药铺后,阿楚忽然想起什么:“你说,华佗后来发明麻沸散,是不是也跟这次的经历有关?”
“也许吧,”晏辰看着初升的太阳,“有些伤痛,会成为前进的动力。”
阿楚忽然发现,自己的急救包里多了一张纸条,上面是华佗的字迹:“多谢二位相助,此乃解蛇毒秘方,望能造福世人。”
原来,这位神医早已察觉到他们的不同,却从未点破。
他在意的,从来都不是对方是谁,而是能不能一起救人。
砂石被鞋底碾过的声音格外刺耳,阿楚眯着眼适应着强烈的阳光,发现自己站在一条尘土飞扬的街道上。
不远处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的,不知道在看什么热闹。
“走,去看看,”晏辰拉着她的手挤过人群,“看这阵仗,多半是韩信那出。”
果然,人群中间,一个身材高大的屠夫正拦着一个佩剑的青年,嘴里骂骂咧咧的。
“要么一剑杀了我,要么就从我胯下钻过去!”屠夫唾沫横飞,脸上满是挑衅。
那青年正是韩信,他紧握着剑柄,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眼神里充满了屈辱和愤怒。
阿楚看得手心冒汗:“这家伙怎么还不钻啊,快点完事我们好换下一场。”
“你以为钻胯那么容易?”晏辰低声说,“那可是奇耻大辱。”
“但史书上他就是这么做的啊,”阿楚不解,“难道他还能反抗不成?”
正说着,韩信忽然松开了剑柄,缓缓蹲下身。
人群发出一阵哄笑,充满了鄙夷和嘲讽。
阿楚别过头,实在不忍心看。
就在韩信的脸快要碰到地面时,他忽然停住了。
“你确定要这么做?”韩信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股莫名的威慑力。
屠夫被他看得有些发毛,但还是硬着头皮说:“少废话,钻不钻?”
韩信深吸一口气,正要继续,晏辰忽然开口了:“等等。”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包括韩信和屠夫。
“你谁啊?敢管老子的事?”屠夫怒道。
晏辰没理他,径直走到韩信面前:“你知道钻过去意味着什么吗?”
韩信抬起头,眼神复杂:“意味着我能活下去。”
“活下去之后呢?”晏辰又问,“你会忘了今天的屈辱吗?”
韩信沉默了,他握紧了拳头。
阿楚拉了拉晏辰的衣角:“你别瞎掺和了,这是他的命。”
晏辰却像是没听见,继续说道:“真正的强者,不是不会受辱,而是能把屈辱变成动力。”
他看向屠夫:“你以为这样就能羞辱他?你错了。”
“十年之后,”晏辰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个人,“你们会为今天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屠夫被晏辰的气势吓住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韩信看着晏辰,忽然站起身:“你说得对。”
他没有钻胯,也没有拔剑,只是深深地看了屠夫一眼,转身离开了。
人群一片哗然,显然没料到会是这个结局。
屠夫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自己被无视了,气得跳脚:“你给我回来!”
阿楚拉着晏辰挤出人群,忍不住抱怨:“你刚才太冲动了,要是改变历史怎么办?”
晏辰看着韩信远去的背影:“也许这才是他真正想做的选择。”
“什么意思?”阿楚不解。
“你没注意他的手吗?”晏辰解释道,“他握剑的姿势很标准,显然受过专业训练,但他从始至终都没真的想拔剑。”
“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杀了屠夫他也活不了,”晏辰的声音有些低沉,“这是他权衡利弊后的选择,不是懦弱,是隐忍。”
阿楚这才恍然大悟:“你的意思是,他早就想好了要忍,只是需要一个台阶下?”
“算是吧,”晏辰笑了笑,“我不过是帮他说出来而已。”
就在这时,韩信忽然回头,对着他们的方向拱了拱手,然后才消失在街角。
阿楚看着他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个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你说,他后来会不会记得我们啊?”她好奇地问。
“也许吧,”晏辰耸耸肩,“不过就算记得,也只会觉得是场奇遇。”
他们沿着街道往前走,路过一家茶馆时,听见里面有人在议论刚才的事。
“那小子真是个怂包,居然不敢动手。”
“我看未必,刚才那个陌生人说得对,十年之后谁知道会怎么样呢?”
“哼,一个钻胯的懦夫,还能有什么出息?”
阿楚听得火冒三丈,正要进去理论,被晏辰拦住了。
“没必要,”他摇摇头,“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夕阳西下,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阿楚忽然发现地上有枚玉佩,捡起来一看,上面刻着个“韩”字。
“这是韩信掉的吧?”她连忙想追上去还给他。
晏辰却拦住了她:“别去了,这或许是他故意留下的。”
“为什么?”
“因为他想记住今天,记住这份不寻常的相遇,”晏辰握紧她的手,“也记住,曾有人懂他的隐忍。”
阿楚看着那枚玉佩,忽然觉得沉甸甸的。
原来,历史书上那短短几个字的“胯下之辱”,背后藏着这么多的挣扎和算计。
那个看似屈辱的瞬间,其实是韩信为自己铺就的未来之路。
泥土混合着纸钱燃烧后的灰烬气息,呛得阿楚忍不住咳嗽起来。
她低头一看,自己穿着一身粗布麻衣,脚下是松软的黄土,远处还有一座新坟。
一个穿着孝服的青年正跪在坟前烧纸,背影单薄得像一片随时会被风吹走的叶子。
“董永卖身葬父,”晏辰叹了口气,“这剧情有点虐啊。”
阿楚看着那青年瘦削的肩膀,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卖身葬父,想想都觉得惨。”
董永烧完纸,对着坟墓磕了三个头,然后站起身,眼神空洞地往镇上走去。
“我们跟上去看看?”阿楚提议道,“说不定能帮上忙。”
晏辰点点头,两人不远不近地跟在董永身后。
到了镇上,董永径直走到一家大户人家门口,对着管家深深一揖:“小人董永,愿卖身葬父,求老爷收留。”
管家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我们老爷正好缺个长工,不过卖身契得签三年,你愿意吗?”
董永毫不犹豫:“愿意。”
阿楚看得急了:“三年啊,这也太坑了吧!”
“古代就是这样,”晏辰低声说,“能有人肯收留就不错了。”
就在董永要签字的时候,晏辰忽然走上前:“等等,我有个提议。”
管家皱眉:“你是谁?”
“我是他的朋友,”晏辰拿出一小块金子,“这足够葬他父亲了,不用卖身。”
董永和管家都愣住了,显然没见过这么大块的金子。
董永连忙摆手:“多谢公子好意,但父债子还,我不能接受。”
“这不是施舍,是投资,”晏辰解释道,“我看你身强力壮,不如跟我做事,我付你工钱,你慢慢还我。”
董永犹豫了,他看着那小块金子,又看了看远处的坟墓,眼神里充满了挣扎。
“你不用马上回答我,”晏辰把金子放在桌上,“想清楚了再来找我,我们就在镇上的客栈住。”
说完,他拉着阿楚离开了。
“你这招能行吗?”阿楚担心地问,“他看起来不像会接受施舍的人。”
“放心吧,”晏辰笑了笑,“我看得出来,他是个有骨气的人,‘投资’这个说法他能接受。”
果然,第二天一早,董永就找到了客栈。
“公子,我想清楚了,”他对着晏辰深深一揖,“我愿意跟您做事,但我有个条件。”
“你说,”晏辰示意他坐下。
“我要先把父亲的后事办完,”董永认真地说,“然后我会用三年时间还清您的金子,只求您能给我一个机会。”
晏辰点点头:“可以,不过不用三年,一年就够了。”
接下来的日子,董永办完了父亲的后事,就开始跟着晏辰做事。
阿楚发现,董永不仅肯吃苦,还特别聪明。
他很快就学会了记账和管理,甚至还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让晏辰的“生意”(其实就是倒卖点现代带来的小玩意儿)越来越好。
“你说,我们是不是又改变历史了?”阿楚看着正在盘点货物的董永,“他要是不卖身,还会遇到七仙女吗?”
晏辰正在写账本,闻言抬起头:“也许会,也许不会。”
他顿了顿,又说:“但至少我们让他有了选择的权利。”
阿楚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你说,七仙女真的存在吗?”
“不知道,”晏辰放下笔,“但我知道,每个人都值得被温柔对待,不管他是不是董永。”
这天晚上,董永忽然来敲门,手里拿着一个布包。
“公子,这是我攒的工钱,先还一部分,”他把布包递给晏辰,“多谢您这段时间的照顾。”
晏辰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些碎银子和铜钱,显然是董永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你留着吧,”晏辰把布包推回去,“等你真的有能力了再说。”
董永还想坚持,却被晏辰拦住了。
“我知道你想证明自己,”晏辰的声音很温和,“但真正的尊严,不是急于还清债务,而是活得有价值。”
董永愣住了,他看着晏辰,忽然明白了什么。
“公子的教诲,我记住了,”他深深一揖,转身离开了。
阿楚看着董永的背影,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
“你说,他以后会怎么样?”她好奇地问。
“会过得很好吧,”晏辰走到她身边,“他那么努力,又那么善良。”
离开那个小镇的时候,董永来送他们。
他送给晏辰一把自己做的木剑:“公子,这是我亲手做的,希望您能喜欢。”
晏辰接过木剑,发现上面刻着一行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阿楚忽然注意到,董永的袖口露出一截红色的丝线,看起来像是女子所绣。
原来,就算没有卖身,他也遇到了心仪的姑娘。
史书上只记载了他的孝顺,却没说过他也曾为了尊严而挣扎。
也许,真正的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雨丝斜斜地打在脸上,带着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
阿楚缩了缩脖子,发现自己站在一片荷塘边,荷叶被雨水打得噼啪作响,却依然挺立着。
“看来这次是鲁班的副本,”晏辰指着不远处一个正在观察荷叶的中年男子,“那应该就是鲁班了。”
阿楚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男子正小心翼翼地触摸着荷叶表面,似乎在研究什么。
“他在看什么呢?”阿楚好奇地问,“不就是片荷叶吗?”
“你可别小看这片荷叶,”晏辰笑道,“马上就要诞生一项伟大的发明了。”
果然,鲁班看了一会儿,忽然眼睛一亮,转身就往家跑,嘴里还念叨着:“有了,有了!”
阿楚看得莫名其妙:“他这是怎么了?被雨浇傻了?”
“他是想到造伞的方法了,”晏辰解释道,“你看荷叶的结构,雨水落在上面会顺着纹路流走,不会打湿叶面。”
阿楚这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伞是这么来的啊。”
他们跟着鲁班来到他家,发现这是一个简陋的木工坊,里面堆满了各种木料和工具。
鲁班一进门就忙活起来,他先锯了几根竹子做骨架,又找来一些丝绸,按照荷叶的形状缝制起来。
阿楚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忍不住赞叹:“这家伙真是个天才,看片荷叶就能发明伞。”
“天才也需要观察和实践,”晏辰拿起一把鲁班做的木锯,“你看这锯齿的设计,多巧妙。”
鲁班忙活了半天,终于做出了一把雏形的伞,但试了一下发现,伞骨太软,撑不住丝绸的重量。
他皱着眉头,显然很不满意。
“需要加点支撑,”晏辰忍不住提醒道,“在伞骨中间加个横杆试试。”
鲁班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会有人给提建议,但他还是照做了。
加了横杆之后,伞果然稳固多了,但还有个问题,伞面不能收起来,携带很不方便。
“这个简单,”阿楚灵机一动,“弄个可以活动的关节,不用的时候就能收起来。”
她一边说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画出折叠伞的结构。
鲁班看得眼睛发亮,他拍了拍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他立刻动手改进,很快就做出了一把可以折叠的伞。
试了一下,果然好用,既能遮雨又方便携带。
鲁班高兴得像个孩子:“太好了!以后下雨天大家就不用淋雨了!”
阿楚看着他开心的样子,忽然觉得很有成就感:“没想到我们也能参与发明创造。”
“这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晏辰笑着说,“不过我们这个肩膀有点超前。”
接下来的几天,鲁班又做了很多把伞,送给邻居和朋友。
大家都觉得这是个神奇的发明,纷纷称赞鲁班的智慧。
鲁班却总是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有两位年轻人的帮忙。”
阿楚和晏辰也没闲着,他们帮鲁班改进了伞的设计,比如加上伞柄的防滑纹路,在伞面涂上防水的油脂等。
阿楚发现,鲁班不仅会做木工,还懂很多物理和数学知识。
他能精确地计算出每根伞骨的角度和长度,让伞面既美观又结实。
“这家伙要是生在现代,绝对是个顶级工程师,”阿楚感慨道,“说不定还能拿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可没有木工奖,”晏辰调侃道,“不过他的发明确实改变了世界。”
离开鲁班家的那天,鲁班送给他们一把特别精致的伞,伞面上还刻着花纹。
“这把伞送给二位,”鲁班真诚地说,“多谢你们的帮助,没有你们,我做不出这么好用的伞。”
阿楚接过伞,发现伞柄上刻着一行字:“道法自然,匠心独运。”
她忽然明白了,鲁班发明伞,不仅仅是观察荷叶那么简单,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所谓的灵感,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长期积累和思考的结果。
走出很远,阿楚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鲁班还站在门口向他们挥手,手里拿着那把最初的伞,在雨中显得格外挺拔。
“你说,他以后还会发明什么?”阿楚好奇地问。
“谁知道呢,”晏辰撑开伞,将她护在伞下,“但我相信,他会一直保持这份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雨还在下,但阿楚觉得心里暖暖的。
原来,改变世界的,往往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观察和思考。
泥土混合着铜锈的味道钻进鼻腔,阿楚揉着被撞疼的额头,发现自己蹲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
四周堆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零件,有铜环、齿轮、还有一些看不懂的刻度盘。
“这是哪儿啊?”阿楚站起身,不小心碰掉了一个铜球,“叮铃哐啷”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
“嘘,”晏辰捂住她的嘴,指了指不远处那个正在画图的老者,“看那图纸,像是地动仪的结构,我们应该是在张衡这儿。”
阿楚点点头,果然看见老者画的图纸上,有一个类似酒樽的器物,周围刻着八条龙,嘴里都衔着铜球。
“原来地动仪长这样,”阿楚小声说,“比课本上画的复杂多了。”
“课本上的只是示意图,”晏辰解释道,“真正的地动仪内部结构很精密。”
张衡显然没注意到他们,他全神贯注地画着图,时不时拿起零件比划一下。
阿楚看着他花白的头发和专注的神情,忽然觉得有些敬佩。
“在那个年代就能想到测地震,太厉害了,”她感慨道,“不知道这玩意儿真的管用吗?”
“应该管用,”晏辰拿起一个铜珠,“你看这重量和大小,刚好能卡在龙嘴里,一旦有震动就会掉下来。”
张衡画完图,开始组装地动仪,但试了几次都不理想,铜珠总是会无缘无故地掉下来。
他皱着眉头,显然很苦恼。
“是灵敏度的问题,”晏辰忍不住说道,“需要调整杠杆的角度和重量。”
张衡吓了一跳,这才发现房间里多了两个人。
“你们是谁?怎么进来的?”他警惕地问。
“我们是路过的学者,对先生的发明很感兴趣,”晏辰拱手作揖,“刚才多有冒犯,还望海涵。”
张衡打量了他们一番,见他们不像坏人,也就放松了警惕:“你们懂这个?”
“略懂一些力学原理,”晏辰指着地动仪,“先生的想法很巧妙,但杠杆的支点太灵敏,容易受到干扰。”
他一边说一边调整了一下杠杆的角度,又在末端加了个小铜块。
“这样试试,”晏辰示意张衡,“轻微的震动不会触发,但强烈的地震就能反应。”
张衡半信半疑地试了一下,果然,轻轻晃动桌子,铜珠没掉下来,但用力一震,铜珠就“当啷”一声掉进了下面的蟾蜍嘴里。
“成了!”张衡激动得手都抖了,“太厉害了!你怎么想到的?”
“只是一点小技巧,”晏辰谦虚道,“主要还是先生的设计巧妙。”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帮张衡完善了地动仪的设计,比如增加了刻度,能更精确地判断地震的方向,还在底部加了减震的装置,减少误报的可能。
阿楚看着地动仪一天天完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没想到我们还能为古代科技做贡献。”
“这叫技术交流,”晏辰笑着说,“不过我们这交流有点跨时代。”
这天晚上,他们正在房间里休息,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
出去一看,发现是地动仪响了,指向西方的铜珠掉了下来。
但大家都没感觉到地震,纷纷嘲笑张衡的发明是个摆设。
“我说吧,这玩意儿根本不管用,”有人起哄道,“就是个噱头。”
张衡皱着眉头,却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把铜珠放回龙嘴里。
阿楚看着他落寞的背影,忍不住替他委屈:“这些人也太过分了,不相信就算了,还嘲笑人家。”
“别担心,”晏辰安慰道,“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果然,几天之后,西边传来消息,那里发生了强烈的地震。
大家这才意识到地动仪的神奇,纷纷称赞张衡是神人。
张衡却只是淡淡地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科学的力量。”
他看向阿楚和晏辰,眼神里充满了感激:“若不是二位,我恐怕已经放弃了。”
离开张衡家的时候,他送给他们一个缩小版的地动仪模型。
“这个送给二位,”张衡真诚地说,“希望你们能把这份对科学的热爱传递下去。”
阿楚看着手里的模型,忽然觉得沉甸甸的。
“你说,我们这次是不是真的改变历史了?”她担忧地问,“地动仪提前被发明出来,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影响肯定会有,但应该是好的影响,”晏辰看着远处的星空,“至少能让更多人提前做好防震准备,减少伤亡。”
阿楚点点头,忽然发现模型底部刻着一行字:“探索未知,永无止境。”
原来,这位科学家的追求,从来都不止于发明一个地动仪。
他想探索的,是整个世界的奥秘。
咸腥的海风扑面而来,带着一股潮湿的气息。
阿楚站在海边的礁石上,看着远处翻涌的巨浪,心里有些发慌。
“这地方也太吓人了,”她紧紧抓着晏辰的手,“不会是要让我们跳海吧?”
“放心,我们是来围观河伯的,”晏辰指着不远处一个穿着华丽服饰的男子,“看那派头,应该就是河伯了。”
阿楚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男子正站在一艘装饰华丽的船上,看着大海感叹:“唉,原来我以前见到的只是小溪小河,跟大海比起来,真是太渺小了。”
“这就是‘河伯观海’的典故吧,”阿楚恍然大悟,“看来这家伙终于知道自己有多井底之蛙了。”
“也不能这么说,”晏辰笑着说,“至少他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这就比很多人强了。”
河伯站在船上,看着大海出神,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过了一会儿,他忽然对身边的侍从说:“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掌管着黄河,以为那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域了。”
“现在看来,我真是太可笑了,”河伯叹了口气,“跟大海比起来,黄河又算得了什么呢?”
侍从们面面相觑,显然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
“其实也不用妄自菲薄,”晏辰忽然开口道,“黄河有黄河的意义,大海有大海的价值,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
河伯愣了一下,转头看向晏辰:“你是谁?”
“我们是路过的旅人,”晏辰拱手作揖,“刚才听到先生的感叹,忍不住多嘴了。”
河伯饶有兴致地打量着他们:“哦?那你说说,黄河和大海,哪个更重要?”
“都重要,”晏辰解释道,“黄河滋养了两岸的百姓,孕育了文明;大海连接了世界各地,促进了交流。它们的作用不同,但都很重要。”
河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我以前确实太狭隘了,只看到了自己的领域,忽略了世界的广阔。”
他邀请阿楚和晏辰上船小坐,还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酒菜。
阿楚看着满桌的海鲜,忍不住食指大动:“这地方虽然吓人,但吃的还不错。”
“小心别吃太多,”晏辰提醒道,“海鲜性寒,别闹肚子。”
河伯看着他们互动,忍不住笑道:“二位真是恩爱,让人羡慕。”
阿楚脸颊微红,正要解释,却被晏辰抢先说道:“能遇到彼此,是我们的幸运。”
河伯叹了口气:“我以前总觉得权力和地位最重要,现在才明白,有个人能陪在身边,才是最幸福的。”
他顿了顿,又说:“我掌管黄河多年,自以为很了不起,直到看到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渺小。”
“知道自己的渺小,才是成长的开始,”晏辰举起酒杯,“敬大海,也敬黄河。”
河伯笑着和他碰了碰杯:“说得好!敬大海,敬黄河,也敬二位的到来。”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跟着河伯游览了附近的海域和河流。
阿楚发现,河伯虽然是掌管黄河的水神,但对其他水域也很了解。
他知道哪里有暗礁,哪里有暖流,甚至还能预测潮汐。
“这家伙真是个水利专家,”阿楚感慨道,“比现代的气象卫星还准。”
“人家当了这么多年水神,肯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晏辰笑着说,“不过他能放下身段向大海学习,这份胸襟就很了不起。”
离开海边的那天,河伯送给他们一个贝壳做的盒子。
“这个送给二位,”河伯真诚地说,“里面是我收集的一些珍珠,不值什么钱,但希望你们能记住这段时光。”
阿楚打开盒子,发现里面的珍珠都很圆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谢谢你,河伯,”阿楚真诚地说,“这段时间我们学到了很多。”
“我才要谢谢你们,”河伯笑着说,“是你们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掌控一切,而是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
船渐渐驶离岸边,阿楚回头看去,只见河伯还站在礁石上向他们挥手。
“你说,他以后会不会变成一个更好的水神?”阿楚好奇地问。
“肯定会的,”晏辰握紧她的手,“因为他已经明白了,世界远比他想象的更广阔。”
阿楚看着手里的珍珠,忽然发现其中一颗珍珠上刻着一行极小的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原来,这位河伯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只是需要有人点醒他。
所谓的“河伯观海”,不仅仅是看到了大海的广阔,更是学会了谦逊和包容。
夕阳西下,把海面染成了金色。
阿楚靠在晏辰的肩膀上,看着远处归航的渔船,忽然觉得心里很平静。
他们经历了这么多,从甘罗的智慧到王羲之的执着,从华佗的仁心到韩信的隐忍,从董永的孝顺到鲁班的创新,从张衡的探索到河伯的顿悟。
每一段历史,每一个人物,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秘密。
原来,历史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情感的故事。
而他们,有幸成为了这些故事的一部分。
海风轻轻吹过,带着远方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