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往返三国之一统天下 > 第253章 真不是兵不厌诈

往返三国之一统天下 第253章 真不是兵不厌诈

    襄阳城西25里处,隆中村客舍。

    刘昊为了放慢速度,没有直奔襄阳,而是在隆中村暂住一晚。

    几人正在享用烤全羊的功夫,一名哨探前来禀报。

    “岂禀殿下,襄阳、樊城等地,有大量兵马调动,并且城门紧闭,只许进不许出,似在备战。”

    刘昊拿起一条烤好的羊后腿丢给他。

    “很好,辛苦了,先下去休息,换人轮班打探!”

    “诺!”

    哨探退下后。

    贾诩:“看来,南阳望族,对撤州改道一事,并不接受啊,也不知刘玄德是如何传达的旨意,未能大事化了,反倒激起兵变。”

    刘昊断然道:

    “唯有撤州改道,方能避免诸侯过于拥兵自重,乃是大势所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我看南阳望族,真正反对的,是土地收归官有一事,至于刘玄德,但愿他能回归新野。”

    刘昊感觉,大耳贼怕是要抛妻弃子,远遁益州。

    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武力统一的,永远比通过交易统一的好上千万倍不止,否则容易把当地望族惯坏。

    贾诩:“南阳拥兵二十万众,若急行军的话,一天便可兵临新野城下,殿下不可不防呀。”

    刘昊无奈的再次拿出那一套发报装置。

    电令屯扎在宛城一带的关羽部,以及豫州交界处,朗陵城附近的张飞部,两路大军南压,随时做好策应新野的准备。

    现如今,赵云被调往长安,与张辽一起,驻守西凉方向。

    黄忠部驻扎在黄河南北,一边清剿山匪,一边维持青冀徐豫等州的治安。

    典韦则在辽东,保护刘协。

    用关张二人的兵马做疑兵,向荆州施压。

    太史慈协助孙策,做为主攻,全力攻打江夏郡。

    只要江夏郡的战报传至襄阳,襄阳城就得好生掂量掂量,凭他二十万大军,到底是战还是降。

    众人还道是,安乐王发完电报后,就会退回新野。

    哪曾想,吃饱喝足后,洗把手,居然回屋睡觉去了。

    不多时,便传来熟睡的声音。

    庞统:“殿下这是何意?大敌当前,理应回归中军,统揽大局才是,却在此安睡,万一被襄阳得知下落,派兵来拿,当如何是好?”

    徐晃:“拿应该是拿不住吧,即便来人,我等也会拼死护佑殿下。”

    那货一合斩颜良,一个人打穿曹操十万大军,就凭襄阳兵的战力,远在兖州军跟冀州军之下,无论派多少人,肯定都奈何不了安乐王。

    安全起见,亲自带着随从,到处布置暗哨,以防不测。

    刘昊原本想着,先派刘备就跟刘表说一声,第二天自己亲自去谈。

    如果谈不下来,就拿出当时从王允手中勒索来的契,跟刘表索要夷陵、秭归两城。

    若是这都不给,那就休怪发兵攻打了。

    令他料想不到的是,刘表比正史中记载的,早亡了几年。

    正史中记载的刘表,亡于208年。

    今年才是202年,官渡之战的第二年初夏。

    没想到,一个江东孙策发兵攻打江夏的战报,传到襄阳城中,报至刘表的病榻前时,刘表就已经要完。

    紧跟着,大公子刘琦病故的消息传来,刘表听闻噩耗,一口气没上来,直接咽了下去。

    蔡瑁本想派兵奇袭新野,不料刘表在此时咽气,当务之急是让外甥刘琮,平稳继承州牧位。

    因此按下兵马,先忙着发丧与继位一事。

    同时,哨探也把襄樊二城发丧之事,传到刘昊耳中。

    刘昊心下一惊:刘表怎么这么早就嘎了?该不是被人下毒了吧?

    “诸位,本王族兄病逝,无论于公还是于私,本王都该前去吊丧,谁敢随本王一去?”

    卧槽!安乐王,果然浑身是胆,人家巴不得擒你这个天下之王,一举定乾坤。

    别人遇到这种事情,都是唯恐避之不及,你可倒好,偏要主动送上门去。

    此去,必然九死一生,他为何明知凶险,还偏要如此?

    贾诩:想来,殿下应是有十成把握,能够平安归来,而此举,乃是考验我等之忠心啊。

    只要此事一了,凭借我等这片赤胆忠心,定然一举成为安乐王的忠心心腹,必然进入核心圈。

    搏一搏,小卡拉米变大佬,必须赌一把啊。

    “卑职愿往!”

    随着贾诩下拜,连个文人都敢,身为武将,没有道理不敢啊。

    众人纷纷下拜:“末将愿随行前往,拼死也要保护殿下周全!”

    “那好,召集弟兄们,随我去襄阳!”

    连同三将加上他们的亲卫,总计不到二百人,直奔襄阳而来。

    原本大敞的城门,听到有新野方向的二百骑,向这边而来。

    蔡瑁不知道是否是敌兵的先头部队,当即下令,关闭城门,召集众将,登上西城门,静待来兵。

    很快,刘昊来到西城门下。

    有小校喊话问道:“来者何人?”

    于禁:“辽东安乐王是也,听闻族兄仙逝,特地前来悼唁,安乐王大驾光临,而等非但不出城相迎,反倒城门紧闭,是何道理?莫不是想造反不成?!”

    小校一听,安乐王亲临,不敢迟疑,急忙进到城门楼里,向蔡瑁通禀。

    蔡瑁一听。

    “什么?安乐王?他怎会来此?”

    简直难以置信,我调动兵马的消息,这么大的动作,必然早已传进新野守军的耳朵里。

    安乐王竟在此时亲自前来?这也太大胆了吧?

    急忙率领众将走出城门楼,趴在城垛之上向下观望。

    果然,正中间那名布衣之人,正是几年前就在安乐国亲眼所见的安乐王本尊。

    此人不是从樊城那边来的,而是从汉水襄阳一侧而来。

    说明没有带大量兵马,可能只有这点人,否则,但凡有几千人,过河闹出的动静,就能被察觉。

    安乐王,当真浑身是胆,身处绝地,还敢孤身前来。

    他到底是在施用反向空城计,玩兵不厌诈那一套?还是有着绝对的自信,自信凭他区区两百人,就能使我数万大军,无法奈何他?

    (二十万大军,绝大多数屯扎在河对岸的樊城,以樊城为依托,再在城外扎两座寨,成品字形互为犄角之势,只有五万精锐,驻守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