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 > 第301章 哪个部门,最会找活干

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 第301章 哪个部门,最会找活干

    朱标让刘敏递上一张纸。

    上面累计着六部九卿送上来的急奏“哭穷”数目。

    在朱元璋查看的时候,朱标在旁汇总。

    “父皇,今日急奏之中,最多的是刑部一共八本,六封奏本,两封是尚书刘惟谦送来的奏疏,一是询问关押进刑狱的酒商情况,二是刑部大牢犯人太多,想请陛下尽快复批他们的死刑审核,但处理案宗的官吏有不少都下了大狱,想问陛下如何处置?”

    刘惟谦的奏疏和平时的文风一样,没有任何的不妥之处。

    他也没给朱元璋施加任何压力,只是实话实说,尤其是这奏疏内容较长,字迹比其他的奏本更干爽,不像是发生了洪武门的事后,特意递上来膈应人的。

    朱元璋看完后,做了几句批复,放到一边。

    几乎是两本奏疏刚放下,朱标便接着往下说。

    “其次是吏部和户部,都递了六本奏疏上来,吏部是左右员外郎等官吏递上来的,由于他们询问的,都是新任尚书滕毅接任之前的事务,所以滕尚书盖了印,匆匆送了过来。”

    自从吕本这个才当了几日的吏部尚书死后。

    吏部官员做事称得上谨言慎行,生怕一个不小心,步了吕本的后尘。

    改了官制后,除了都察院是刘基负责举荐官员,剩下的任命与升迁大多还是要看吏部每年的考核评级。

    难道是有人想走吏部的路子?

    朱元璋怀揣着这个想法,看完六本奏疏,发现是他想多了。

    原来是吏部的员外郎等人,自从吕本事发后,又复核了去年浙江行省其他州县的官员评级,发现了不少问题,罗列了出来,上报给朝廷,询问要不要查证。

    “父皇,这些要马上批复吗?”

    “不。”

    朱元璋将六本奏疏扔到了一边。

    浙江行省的地方官员问题,自有汤和处置。

    这群吏部官员,早不发现问题,晚不发现问题,这个时候上奏,也不知是汤和那边情况有了变化,还是想着在官职调动剧烈的时候,彰显自己的重要性。

    最坏的打算,是故意给他添乱。

    郭桓案发,半个户部没了,吏部这几个官员,还不至于胆大包天到这个程度,只怕是有人背后打着为他们好的旗号,又让一群蠢货上了当。

    “户部的出了什么事?”

    郭桓的皮还没被太阳晒熟透呢,户部的新旧官员,皮又痒痒了?

    有时候朱元璋也挺想换掉徐铎这个户部尚书的。

    忠心是一回事,能干是另一回事!

    “户部是各司主管复查郭桓等人负责的地方税务时,发现了假账的问题,徐铎将他们的奏疏盖了章递上来的。”

    第一次清查,是胡惟庸负责的。

    随着胡党覆没,又查到了户部的两位官吏,且这两位官吏还是当时负责查账的,为免出现差池,他们便抽空重新彻查了一次。

    “抽空……”

    朱元璋知道户部的事务繁琐,当值的时候一定是没有空闲时间的。

    那么,必然是当值时间以外来查的。

    账目问题朱元璋是看不出什么名堂来的,他主要看了一眼徐铎上的奏疏。

    上面的说法和其他官吏一致,说明户部大换血以后,少说这一年半载的不会再出现幺蛾子,而这次复查账目的起因,是有个新任八品照磨官,在负责日常核对文卷时,发现了郭桓做假账的痕迹。

    如今核对的只是一部分,郭桓在户部任职多年,要查的话,还得把历年账目全部查一遍,这可是一件劳动几十人查数月的大活!

    平时吏部人员齐备都不敢这么干,何况现在人手短缺。

    所以徐铎问他查不查。

    不查相当于继续让地方官员,按照以前的法子贪污,能不查吗?

    朱元璋看了一眼账目的重点问题。

    “把一添一笔就成二,或成十?二添一笔便成三,靠着这种简单的手法,郭桓竟贪墨地方赋税百万余两银子?”

    但凡没有盖徐铎的官印,朱元璋都会以为户部这是又想集体上断头台了。

    之前郭桓那些涉案官员,可从来没提过这件事,问题出在总账目上,看来是郭桓一个人作为。

    “这个郭桓做假账真是做得……”

    朱元璋一时词穷,都不知道该怎么夸。

    剩下的奏疏他也不想看了,照这么看下去,今天他是走不出华盖殿了。

    “标儿,把这些批完的奏疏,全部发还回去吧。”

    做假账这个事,还得想个法子彻底除根才行。

    “父皇,那他们提到的官员短缺的事?”

    “发放第二笔养廉银,你和七位大学士拟个名单出来,明天就发。”

    由于朱标已经知道父皇的打算,所以根本没问题,直接执行命令。

    可宋濂他们不明白陛下这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发放养廉银,是能调动一些官员的积极性,但真正的人手短缺问题还没解决。

    “殿下,难道陛下是准备让这些收到养廉银的官员,一个人干十个人的差事吗?”

    “殿下,这事完全不可能啊!”

    “就算有些官员他平时看上去没有什么用处,但真出了事,一个萝卜一个坑,少了一个人,动作起来就要多耗费一些时间。”

    朱标没有解释。

    只是在名单上,提了七人的名字。

    并且,写在了第一列的位置。

    养廉银子对于有些官员来说,那是可以改善生活的一笔丰厚的奖金,对于有些官员来说,则是青史留名的助力。

    第一批养廉银由于领赏的人里有胡惟庸,基本属于名不符实了。

    因此,这第二批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清廉干吏。

    “其实老臣认为,陛下此举可以振奋人心。”

    “官员拿到养廉银,除了手头能够宽裕一些,更有动力以外,往后在各部各司里说话也有了份量,这是一个好的气象的开始。”

    “殿下,我对朝中官员不甚了解,我先看看其他的奏疏。”

    刚才还略有微词的七名大学士,当即觉得他们既然拿了这笔银子,就得做个榜样。

    陛下说得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也能脚踏实地地大干一场!

    朱元璋下达完命令也没着急走,继续翻看六部以外递呈上来的奏疏。

    翻来翻去,他发现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