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40集:扩大生产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40集:扩大生产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些许凉意,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刘好仃站在窗边,望着外面忙碌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等着他们。

    但他也清楚,只要团队齐心协力,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儿。

    第二天一早,他拿着整理好的资料,再次敲开了厂长办公室的门。

    “这是扩大生产线的方案书。”他说着,把文件放在桌上,“包括预算、时间表、设备清单,还有订单回本周期分析。”

    厂长翻了几页,眉头拧得更紧了:“你这投入可不小啊,光是新设备就得几十万。”

    “但利润空间更大。”刘好仃指着图表,“我们现在每天最多出五十块调光玻璃,如果扩产到一百二十块,一个月就能多赚三十多万。”

    厂长没说话,只是低头继续看材料。

    “现在市场窗口期就在这几个月。”刘好仃趁热打铁,“如果我们不抓紧,别人很快就会跟进。”

    厂长叹了口气,合上文件夹:“你小子,真敢想。”

    刘好仃笑了笑:“不是敢想,是必须做。”

    厂长沉吟片刻,终于点头:“行吧,我帮你争取一下预算,但你自己也要控制成本。”

    “明白。”刘好仃心里一块石头落地,转身离开时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接下来几天,他带着团队开始规划新生产线的位置。

    厂区空地原本堆着一些杂物和旧设备,清理起来并不容易。有人抱怨:“你们搞什么?腾这块地方我们这边都要搬机器了。”

    刘好仃笑着解释:“等你们看到新产能带来的效益,就不会这么说了。”

    他还特意组织了一场协调会,把各个车间的负责人请来,一起讨论调整布局的问题。

    “我们不会影响大家的生产任务。”他在会上拍着胸脯保证,“施工分阶段进行,优先完成关键设备安装。”

    最终,大家勉强同意配合,虽然嘴上还是嘟囔着“又不是我们部门的事”。

    设备方面也陆续到位,第一批新机器运进厂那天,整个车间像过节一样热闹。

    工人们围着这些“大块头”转来转去,议论纷纷。

    “听说这个切割机比原来那个快一半!”

    “那咱们以后是不是能早点下班?”

    “别做梦了,活只会越来越多。”

    刘好仃一边安排安装,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先装完这批设备,后续还会增加休息区和员工福利。”

    招聘也在同步进行。

    招聘信息贴在厂区门口,应聘的人陆陆续续来了不少。

    小李负责初筛简历,一看就摇头:“这些人几乎都没干过玻璃加工。”

    王强在一旁帮忙面试,看着眼前一个小伙子问:“你以前做什么的?”

    “送外卖。”小伙子挺直腰板,“但我体力好,手脚灵活,学东西也快。”

    王强乐了:“那你有没有耐心?这可不是骑电动车冲红灯。”

    小伙子认真地说:“我知道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我愿意试。”

    刘好仃听完后点了点头:“让他试试操作考核吧。”

    考核项目很简单:模拟玻璃搬运流程、基础工具使用测试,以及一项临时加上的——观察力训练。

    “为什么加这个?”王强不解。

    “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刘好仃说,“调光玻璃对精度要求高,眼力不行,迟早出问题。”

    结果让刘好仃意外的是,那位送外卖的小哥表现非常出色,在观察测试中甚至一眼发现了样品摆放角度的偏差。

    “不错。”刘好仃笑着递给他一张纸条,“明天来报到。”

    老员工那边也有点小情绪。

    “我们辛辛苦苦干了好几年,新人一来就上岗,公平吗?”有位老师傅私下里嘀咕。

    刘好仃知道这事不能硬压,便安排了一套“老带新”的机制。

    “每个新人配一个老员工,既是指导,也是监督。”他对团队说,“你们带得好,月底还有额外奖励。”

    这下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我带三个!”一位技术员举手,“谁来跟我?”

    “我也来!”另一个技工不甘示弱。

    场面一时热闹非凡。

    随着设备逐步安装完毕,培训也开始了。

    刘好仃亲自示范操作流程,讲得通俗易懂,还时不时穿插几个小笑话,缓解紧张气氛。

    “记住,咱们不是流水线机器人,是人。”他说,“出了问题不要怕,及时汇报就行。”

    “要是出错了怎么办?”有个新人怯生生地问。

    “那就再来一遍。”刘好仃笑着说,“哪有人第一次就做得完美的?我第一次用切割机差点把自己切了。”

    全场哄笑,气氛轻松了许多。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推进时,一个意外出现了。

    “刘哥,”小李跑过来,“供应商那边说第二批设备要延迟交货。”

    “为什么?”刘好仃皱眉。

    “说是配件缺货,可能要晚一周。”

    “一周……”刘好仃低声重复了一遍,“我们可等不起。”

    他立刻联系了供应商,对方倒是态度很好,但语气也很无奈:“我们也催了厂家,但他们那边排单满了。”

    刘好仃挂了电话,站在设备安装现场发了一会儿呆。

    忽然,他想起前几天开会时,厂长提过一句:“那边堆着几台老家伙,早就停用了。”

    他眼睛一亮,快步走向那个角落。

    果然,几台旧式切割机静静地躺在那里,上面落了一层灰。

    “还能用吗?”他问设备科的师傅。

    “理论上可以修,就是有点费事。”

    “那能不能先通电看看状态?”刘好仃急切地问。

    “可以试试。”师傅点点头,“不过得小心点,万一烧了线路也不奇怪。”

    刘好仃立刻安排人手检查线路,没想到这一查还真发现了一些可用部件。

    “这台其实还能动。”维修工拍了拍其中一台机器,“虽然慢一点,但至少能应急。”

    刘好仃松了口气:“那就先用它顶上,等新设备到了再换。”

    回到办公室后,他立刻更新了生产计划,并通知各部门调整节奏。

    “别慌。”他在群里发消息,“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确保不影响订单交付。”

    晚上,他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灯火通明的车间。

    机器运转的声音依旧响亮,像是永不停歇的心跳。

    他拿起手机,打开微信,给家人发了句:“最近忙,回不了家,你们多保重。”

    然后关掉屏幕,喝了口茶,继续盯着电脑上的进度表。

    他知道,这场仗还没打完。

    但至少,他已经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