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5集:关键突破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95集:关键突破

    窗外的霓虹灯在夜色中闪烁,像极了刘好仃此刻的心情——明明知道希望就在不远处,却总觉得隔着一层雾。车间里的灯光依旧明亮,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和玻璃特有的气息。

    白板上的数据已经密密麻麻地贴满了整面墙,像是某种神秘的密码图谱。刘好仃站在操作台前,手里拿着最新一批样品的检测报告,眉头拧得紧紧的。

    “这已经是第七次失败了。”小李靠在墙边,语气有些低落,“强度还是不够。”

    “不是不够,是差那么一点点。”刘好仃抬起头,眼神里带着点倔强,“差一点,就是还差一口气。”

    阿强叹了口气:“要不咱们换个方向?这个配方太难搞定了。”

    “换方向可以,但前提是现在这条路我们真的走不通。”刘好仃放下报告,走到白板前,“你们谁愿意放弃?”

    没人说话。

    “那就继续。”他拍了拍手,“我刚才把七次试验的数据都重新过了一遍,发现一个问题——温度波动。”

    “温度?”小林皱眉,“我们不是已经换了恒温设备了吗?”

    “换了没错,但每次启动的时间不一样,导致初始温度有细微差异。”刘好仃用红笔在几个数字上圈出重点,“这些微小的变化,在材料融合的过程中被放大了。”

    “所以……”小李若有所思,“我们需要更稳定的温度环境?”

    “对。”刘好仃点头,“明天一早,先校准所有设备,再重新做一次全面测试。”

    第二天一早,车间里就热闹起来。技术人员们围着几台老设备忙活,有的拆开外壳检查线路,有的拿着测量仪反复调试。

    “这台设备的恒温精度比上次好了0.2度。”技术员一边记录一边汇报。

    “那还不够。”刘好仃蹲在地上,看着温度曲线图,“我们要的是±0.1度以内的稳定。”

    “您这是要把我们的设备调成航天级标准啊。”小李调侃道。

    “咱干的是新材料研发,不是流水线组装。”刘好仃笑着站起身,“你要是觉得难,等会儿给你加鸡腿。”

    众人哄笑,气氛轻松了不少。

    调整工作持续到下午,所有设备终于达到了理想状态。

    “准备下一轮试验。”刘好仃一声令下,整个实验室开始运转。

    可就在所有人以为一切顺利时,小林突然皱起眉头:“厂里库存只剩最后三组原材料了。”

    空气瞬间安静下来。

    “也就是说,如果这次还不行……”阿强没说完,但大家都懂他的意思。

    刘好仃沉默了几秒,然后笑了:“那就必须成功。”

    他走到调配台前,亲自拿起量杯和称重器,动作格外专注。

    “这次我来调比例。”他说,“我们试试‘微量梯度法’,每组只调整0.1%的比例,看看能不能找到那个临界点。”

    “听起来像在做咖啡拉花。”小李又开始插科打诨。

    “差不多吧。”刘好仃也笑了,“只不过咱们拉的是科技的花。”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第一组原料缓缓倒入反应罐。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着仪器上的数值变化。

    “温度正常。”

    “压力值稳定。”

    “搅拌速度达标。”

    当第一组样品出炉时,刘好仃第一时间拿去检测。

    结果出来,强度比上次提升了5%,但仍低于标准值。

    “还有差距。”他翻看记录本,“但方向是对的。”

    第二组调整了加热顺序,同时略微提高了添加剂比例。这一次,成品表面光滑了许多,但内部结构仍不稳定。

    “看来温度控制只是其中一个变量。”小林分析道,“我们还得优化添加剂的释放节奏。”

    “嗯。”刘好仃点点头,目光落在白板上的一串数字上,忽然停顿了一下。

    他盯着其中一组数据看了很久,仿佛发现了什么。

    “怎么了?”小李注意到他的表情。

    “没什么。”刘好仃笑了笑,转身拿起笔,在某个数字旁画了个问号,“我只是觉得……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比如?”

    “比如……这个比例。”

    他指着一个0.7%的数值,“我们一直以为它是最优解,但如果它其实是个陷阱呢?”

    “陷阱?”阿强一脸疑惑。

    “有时候,最合理的数据反而最容易让人忽视其他可能性。”刘好仃轻声说,“也许我们应该往更低的方向试试。”

    “你是说……减半?”小李瞪大眼睛。

    “为什么不呢?”刘好仃耸肩,“科学嘛,总要有点冒险精神。”

    第三组实验开始了。

    这一次,他们将添加剂比例从0.7%降到0.35%,并调整了加热曲线。整个过程异常缓慢而谨慎,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每一个细节。

    凌晨三点,反应罐即将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滴——”

    警报声突然响起!

    “怎么回事?”刘好仃立刻冲到控制台前。

    “温度失控!”技术员惊呼,“冷却系统卡住了!”

    “操!”小李一拳砸在桌子上,“这节骨眼上掉链子!”

    “别慌。”刘好仃迅速做出判断,“小李,你去拿热水袋,给反应罐保温;阿强,联系维修班,让他们十分钟内赶到。”

    “热水袋?!”小李愣住。

    “对,就是那个东西。”刘好仃已经快步走向仓库,“记住,我们现在是在跟时间赛跑。”

    几分钟后,热水袋被小心地包裹在反应罐周围,而另一头,维修人员也赶到了现场。

    “冷却阀卡死了,需要手动调节。”维修师傅一边检查一边说。

    “那就动手!”刘好仃带头帮忙,“每个人负责一个环节,确保万无一失。”

    整整一个小时,大家轮流操作、监控、记录,终于在天亮前完成了最后一步。

    “样品出来了。”小林小心翼翼地将成品放在检测台上。

    刘好仃戴上手套,轻轻触摸样品表面。

    那一刻,他的眼神变了。

    “这感觉……”他低声自语,“像是国外那种高分子复合玻璃。”

    众人围上来,纷纷伸出手感受那光滑而坚韧的质感。

    “强度呢?”阿强迫不及待地问。

    “还没测。”小林赶紧打开检测仪,“等等……来了!”

    屏幕上的数字跳动着,最终定格在98.6%。

    “超过标准了!”小李激动地跳了起来,“我们做到了!”

    欢呼声瞬间在车间里炸开,疲惫与焦虑仿佛都被这一刻的喜悦冲散了。

    刘好仃站在操作台前,看着那块小小的样品,嘴角微微上扬。

    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但至少,他们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