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112集:改进样品制作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112集:改进样品制作

    清晨六点,车间的机器已经嗡嗡作响。刘好仃穿着工作服,手里拿着一支笔和一叠纸,站在操作台前,眉头紧锁。

    他面前是一张材料配比清单,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化学符号和数字,像是某种神秘的密码。可眼下,这张表却让他有些头疼——原本常用的几种原料,在这次改进中都显得力不从心,而实验室里仅剩的三组备用原料,又像是三个性格迥异的选手,谁都不太确定能不能胜任新任务。

    “这事儿啊,还得靠老经验。”他一边翻着旧记录,一边自言自语,“年轻人搞数据模型一套一套的,但有时候,得听听炉火的声音。”

    他在一堆资料里翻找了一会儿,突然眼前一亮:“A-7号?这不是上次那个差点烧坏熔炉的试验?”他笑着摇了摇头,“当时我还说这配方有点‘疯’,但现在看来,说不定就是它了。”

    他立刻叫来助手:“把A-7的数据重新跑一遍模拟,看看能不能跟现在的参数对上。”

    助手点头跑开,刘好仃则站在窗边,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色,心里盘算着接下来的每一步。

    上午九点,熔炉区

    温度曲线调整是整个样品制作的关键环节。可问题来了——车间现有的熔炉只能控制在±5c,而新配方要求误差不超过±2c。这就像让一个只会上网冲浪的人去写代码,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咱们得想办法稳住温度。”刘好仃皱眉看着仪表盘上的跳动数字,“不然这批料就废了。”

    几个技工围了过来,面露难色。有人小声嘀咕:“老板,要不咱等设备科的新仪器到了再开始?”

    刘好仃摆摆手:“等不起。”

    他说完,转身走向角落里的工具柜,拉开抽屉,翻出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小盒子,里面装着一台老旧的温控仪。

    “这是我以前用过的宝贝。”他笑着说,“虽然比不上现在那些高科技,但它有个好处——稳定。”

    他安排两个老师傅轮班值守,一人盯着炉口,一人盯着温控仪,自己则时不时过来抽查。他还特意在墙上贴了一张温度变化趋势图,每隔半小时就更新一次。

    “你们记住,咱们不是在做玻璃,是在绣花。”他对大家说,“每一针都要准,不能有偏差。”

    就在大家都紧张地盯着炉火时,技工小王悄悄记下了日志本上的一行字:“4号炉口温度波动有点怪,可能和风道有关。”

    他没多说什么,只是把这句话画了个圈,打算回头再说。

    中午十二点,冷却区

    第一批样品出炉了。

    刘好仃亲自上前检查,拿起一块刚冷却下来的玻璃板,对着光一看,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怎么还有裂纹?”他低声问身旁的技术员。

    技术员也一脸困惑:“我们严格按照流程冷却的,按理说不该有问题。”

    刘好仃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蹲下来仔细观察那几块样品,发现裂纹几乎都出现在边缘位置。

    “是不是冷却太快了?”他问。

    “有可能。”质检员点头,“我们在降温阶段用了标准流程,但新材料的热胀冷缩特性可能不同。”

    刘好仃沉吟片刻,忽然站起来拍了下手:“这样吧,我们临时搭个缓冷室,用旧窑炉改一下,做个简易恒温冷却装置。”

    这个决定一出,大家都愣了一下。

    “老板,这会不会太麻烦?”有人忍不住问。

    “麻烦总比浪费强。”刘好仃笑了笑,“你们看,这些失败品还贴着标签呢,说明它们曾经也是希望过的产品。我们不能辜负它们。”

    于是,车间一角很快搭起了一个简陋但实用的缓冷室。刘好仃亲自监督搭建过程,还在墙内壁上看到了一些早期失败品留下的编号标签,仿佛在提醒他们:别忘了过去的经验。

    下午三点,配料间

    夜班工人已经开始陆续上岗,准备进行第二批次的生产。

    刘好仃走进配料间,正巧看到一位年轻工人拿着量杯,神情专注地往容器里倒液体。

    “你先停一下。”刘好仃伸手拦住了他,“这比例对吗?”

    工人一愣,赶紧拿出配料单核对:“我……我照着写的。”

    “你再看一遍。”刘好仃语气温和但坚定,“这里写的是b型辅料,你拿的是c型。”

    工人这才意识到自己拿错了,脸色顿时变得煞白:“对不起老板,我……我太累了。”

    刘好仃叹了口气:“人总有累的时候,但我们不能让疲劳影响质量。”

    他当即宣布实行“双人复核”制度,每一份配料必须由两个人共同确认后才能使用。同时,他也调整了排班表,给每个班次增加了休息时间。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笑着拍拍那位工人的肩膀,“下次记得,宁可慢一点,也不能错一步。”

    配料间恢复了秩序,而配料单背面,不知什么时候被刘好仃写下了一句:“下次优先考虑b型辅料。”

    傍晚六点,办公室

    一天的工作接近尾声,刘好仃回到办公室,坐在桌前,拿起笔记本,翻到一页空白页,开始总结今天的进展。

    他写道:

    今日重点事项:

    确定A-7号配方为首选方案;

    成功搭建缓冷室,优化冷却流程;

    实施“双人复核”制,减少人为失误;

    发现风道异常线索,待进一步排查。

    写完,他抬头看了眼窗外,夕阳正缓缓落下,金色的余晖洒进屋内,照亮了桌角那张手写的便签纸。

    纸上写着:“高温稳定性待验证。”

    那是A-7号实验数据页边的手写批注,也是他心头悬着的一根线。

    “明天,得重点查一下这个问题。”他轻声说道,合上笔记本,站起身,伸了个懒腰。

    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小李发来的消息:

    “老板,缓冷室运行正常,第二批样品正在冷却中。”

    刘好仃点点头,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他知道,样品制作还没结束,但这一步,已经走得比昨天更稳了。

    他走到窗前,看着车间里依旧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听见声音,是为了做出改变。”他喃喃自语,仿佛这句话不只是写在文档开头的标题,更是刻在他心里的一句话。

    窗外的风轻轻吹过,带着机油与汗水的味道,混着远处海风的气息。

    而在那间刚刚搭建好的缓冷室内,第一批改进样品正安静地冷却着,等待明天的硬度检测。

    刘好仃深吸一口气,转身关上了灯。

    他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