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182集:品牌定位与规划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182集:品牌定位与规划

    清晨的阳光依旧斜斜地洒进车间,玻璃在光线下折射出斑斓色彩。刘好仃站在窗边,手里拿着刚整理好的调研报告,目光落在封面上那几个字:“品牌定位与规划——初步思路”。他轻轻叹了口气,嘴角却浮起一丝笑意。

    “这事儿,总算迈出第二步了。”

    昨天会议结束后,整个厂区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新能量。市场部的小李已经出发去上课了,财务那边也批下了预算。现在,轮到他亲自来理清方向了。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客户反馈、竞品资料和团队讨论要点。这些信息像是一块拼图,虽然还缺了几片,但大致轮廓已经显现出来。

    “先从最基础的做起。”他说着,拿起电话,“喂,销售部吗?我这边需要调取最近三个月的主要客户反馈报告。”

    对方沉默了一下:“这个……得找主管签字才行,电脑有权限限制。”

    刘好仃早料到这一关卡,语气平稳地说:“你跟张主管说,是厂长特批的,用于品牌建设。”

    电话那头应了一声,挂断前补了一句:“等会儿我去拿纸质版给你送过去。”

    放下电话,刘好仃靠在椅背上,望着天花板出神。他知道,要真正把品牌这件事落地,得先摸清楚客户到底想要什么,竞争对手都在做什么,还有自己能提供什么。

    不一会儿,敲门声响起。

    “刘哥,这是你要的反馈汇总表。”一个年轻人递上一沓打印纸,“主管让我亲手交给你。”

    刘好仃接过,翻了两页,果然看到一条条真实的客户评价。有表扬的,也有批评的,更有不少建议。他仔细浏览,突然注意到其中一条:

    【某国客户】:“产品性能稳定,包装也很用心,但希望下次能在每箱外贴上更清晰的品牌标识,方便我们内部管理。”

    他心里一动,把这句话用红笔圈了出来。

    接下来几天,他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调研工作。他们整理了近三年的出口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客户的偏好,还比对了三家主要竞争对手的品牌宣传内容。

    “这几家都走的是高端路线。”一位质检员一边翻译资料一边说,“不过他们的LoGo设计挺简洁的,特别是这家,用了一个‘GreenGlass’的名字,主打环保理念。”

    刘好仃点了点头,在本子上写下关键词:环保、简洁、国际感。

    “咱们呢?”他问身边的人,“你觉得我们的优势在哪?”

    “质量可靠,交货准时,价格有竞争力。”有人回答。

    “没错。”刘好仃合上本子,“但我们能不能再加点别的?比如深圳本地的工艺特色?或者中国制造的独特价值?”

    会议室里一时安静下来,大家都在思考。

    “其实,”一个年轻员工忽然开口,“我觉得我们可以打‘中国制造+深圳工艺’的概念。很多国外客户对我们产品的第一印象就是‘做工精细’,而深圳又是全国制造业的标杆城市之一。”

    刘好仃眼前一亮,把这个想法记了下来。

    到了周五下午,会议室终于腾出来了。原本安排的技能培训被拆分成两场,错开了时间。大家陆续进来,围着桌子坐下,桌上已经贴满了各种便签纸,上面写着客户反馈、产品特点、品牌关键词。

    “好了各位。”刘好仃站起身,拍了拍手,“今天不是汇报会,是头脑风暴。我们要做的,是给咱们的产品,找一个能让世界记住的名字。”

    有人笑了:“刘哥,这任务可不小啊。”

    “小不了。”刘好仃点头,“但也不是天上摘星星,咱们一步步来。”

    他打开投影仪,第一页是一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

    接着,是客户的真实反馈截图,是竞品品牌的对比图,是工厂这些年来的出口记录,也是一个个可能的品牌关键词。

    “你们看。”他指着屏幕,“客户喜欢我们的产品,但记不住我们是谁。这不是质量问题,是我们还没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认知。”

    他顿了顿,继续道:“品牌不是广告词,也不是一个名字,它是一种信任,一种承诺。我们要做的,是让别人一提到高品质的玻璃产品,就能想到我们。”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

    “我觉得可以强调‘中国智造’。”有人提议。

    “也可以结合深圳这座城市的创新精神。”另一位补充。

    “如果走国际化路线,英文名怎么定?”有人开始考虑细节。

    刘好仃听着,脸上露出笑容。他没有打断大家,而是静静地看着这群平时埋头做事的同事们,此刻正为一个共同的目标热烈讨论。

    “这样吧。”他举起手示意安静,“我们现在分三组,一组负责梳理客户核心需求,一组分析竞品策略,最后一组负责提炼品牌关键词。两小时后我们再碰头,看看能不能拼出一个初步的方向。”

    会议室内顿时热闹起来,大家各自分工,有的翻资料,有的写笔记,有的对着白板画图。

    刘好仃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忙碌的厂区。远处的港口传来汽笛声,一辆货车缓缓驶入大门,车身上贴着“启明系列”字样。

    那是前几天他在市场部目录上写的那个名字。

    “启明……”他喃喃自语,“寓意不错,代表开始,也象征希望。”

    两个小时后,三组人分别汇报了成果。

    客户组总结出三个关键词:品质、稳定、定制化;

    竞品组发现,目前市场上主流品牌多强调环保、科技、高端;

    品牌组则列出了十个候选名称,包括“启明”、“深玻”、“晶界”、“致远”等,并附上了每个名字的含义解释。

    “我觉得‘启明’挺合适的。”一位老员工发言,“听起来干净利落,又有起点的意思,符合咱们现在的情况。”

    “而且,”刘好仃接过话头,“这个名字既不偏西也不偏中,适合国际化推广。”

    最终,大家一致通过将“启明”作为品牌名称的基础,后续再进行视觉设计和口号提炼。

    会议结束时,已经是傍晚六点多。刘好仃独自留在会议室里,整理今天的会议记录。他翻开笔记本,看到那句“品牌=信任+价值”,又想起那天在市场部留下的那本《产品目录》。

    他拿起手机,发了条微信给小李:“学习怎么样了?”

    几秒后,回复来了:“挺充实的,感觉以前没注意的事,现在都能看出门道来了。”

    刘好仃笑了笑,回了个“加油”。

    窗外,夕阳已经落下,夜色悄悄铺满厂区。远处的灯光一盏接一盏亮起,像是无数个小小的梦想,正在悄然发光。

    而在会议室角落的白板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

    启明·品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