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219集:技术研发启动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219集:技术研发启动

    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拿着那份刚刚敲定的草案,心里踏实了不少。阳光透过玻璃顶棚洒下来,照在地上的金属零件上,反射出细碎的光斑。他深吸一口气,转身朝模具区走去。

    “小王,把研发小组的名单再核对一遍。”他边走边说,“今天下午三点,会议室集合。”

    “刘哥,”助理小王一边翻看资料一边小心翼翼地说,“有几个骨干有点犹豫……他们说怕耽误生产任务,还担心搞不好会影响年终考核。”

    刘好仃笑了笑:“这事儿我早想到了。”

    说完,他径直走向正在调试设备的张明。“小张,听说你最近一直在研究冷却系统?”

    张明抬起头,擦了擦额头的汗:“是啊刘哥,我觉得那个参数还能优化一下。”

    “正好,我想请你加入研发小组。”刘好仃拍拍他的肩膀,“不是让你一个人扛,而是大家一起试试看能不能把这套系统搞得更稳定些。”

    “可……这是研发啊。”张明有些迟疑,“我还从没参与过这种项目。”

    “研发又不是造火箭。”刘好仃笑着摇头,“就是把我们每天做的事,做得更好一点。你觉得呢?”

    张明想了想,点了点头:“行,我试试。”

    就这样,刘好仃一个一个地找人谈话,有人犹豫,有人紧张,也有人兴奋得不行。最终,一支由六名技术人员、两名老技工和一名年轻工程师组成的小队成立了。

    第二天一早,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桌面上堆着厚厚的图纸和记录本,墙上贴着几张手绘流程图。

    “各位,欢迎加入咱们的‘玻璃改良计划’。”刘好仃拿起白板笔,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第一步——解决成型偏差问题。

    “我知道大家心里都有点打鼓。”他环视一圈,“毕竟咱们以前都是按部就班地干活,现在突然要搞研发,确实有点陌生。”

    “不过我要说一句,咱们的目标很明确——把模具定位这个老大难搞定,提升良品率。这不是为了谁,是为了咱们自己。”

    他说完,会议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接下来,我会把技术瓶颈清单分发下去。”刘好仃翻开文件夹,“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方向,有问题随时提出来。”

    “刘哥,这张图纸好像不太全。”一位工程师举手,“这里少了一段连接管的数据。”

    “这个问题我也注意到了。”刘好仃点点头,“我已经安排人去档案室查十年来的维修记录,另外还会组织现场测绘。”

    “那需要多久?”另一人问。

    “快的话三天,慢的话一周。”刘好仃笑着说,“咱们不急,先把能做的先做起来。”

    会议继续进行,气氛逐渐活跃起来。有人提出数据采集方法,有人建议改进测量工具,还有人主动申请负责某个关键节点。

    “你们要是有什么想法,尽管提。”刘好仃鼓励道,“失败不可怕,怕的是连试都不敢试。”

    中午休息时间,刘好仃坐在食堂角落吃午饭,耳边传来几句低声交谈。

    “你说咱们真能把模具定位问题解决了吗?”一个声音说道。

    “谁知道呢,反正刘哥说得挺有道理的。”另一个回答。

    “关键是,万一搞砸了怎么办?”

    “没事,刘哥说了这次不算KpI。”

    听到这些话,刘好仃放下筷子,走到他们面前:“怎么,还在担心?”

    两人赶紧站起身:“刘哥,我们就是……有点没底。”

    “没底很正常。”刘好仃拍了拍其中一人的肩膀,“但只要我们愿意迈出第一步,就已经赢了一半。”

    “那……如果真做出什么新东西呢?”其中一个忍不住问。

    刘好仃愣了一下,随即笑了:“那就申请专利呗。”

    两人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新的可能。

    下午的会议原定在三楼会议室,结果刚到门口,就发现投影仪坏了。

    “这下麻烦了。”小王皱眉,“ppt没法放了。”

    “换个地方。”刘好仃干脆地说,“食堂空着吧?”

    于是,一行人搬着展板、资料,浩浩荡荡地进了食堂。几张长桌拼在一起,椅子围成一圈,墙上挂着大幅手绘图表,倒也像模像样。

    “虽然环境差点,但不影响讨论。”刘好仃站在最前面,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玻璃成型温度偏差分析”。

    “啪”的一声,粉笔断了。

    “哎哟!”旁边的人笑出声来。

    刘好仃耸耸肩:“看来这粉笔也不太想配合咱们的研发工作。”

    大家哄堂大笑,原本紧绷的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

    “好了,言归正传。”刘好仃换了根粉笔,“我们先从目前掌握的数据入手,看看哪里最容易出问题。”

    会议采用分组讨论加集中汇报的形式,效率反而比平时更高。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时不时有人提出新思路,也有人当场反驳,但没人情绪激动,只是理性探讨。

    “我发现一个问题。”那位年轻工程师忽然开口,“我们之前测温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炉体外壁的热辐射影响?”

    “嗯,这倒是没考虑过。”刘好仃点头,“回头我们可以做个实验,看看是否会有干扰。”

    “那要不要加个隔热层试试?”有人附和。

    “可以,但材料得选合适的。”另一位工程师补充,“不然成本太高。”

    “慢慢来。”刘好仃笑道,“咱们现在就是在摸石头过河,每一步都算数。”

    夜幕降临,食堂早已恢复平静,只剩下几盏灯还亮着。

    刘好仃坐在桌前,看着眼前的分工表,心里踏实了许多。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但至少,大家都愿意一起走下去。

    他站起身,收起文件,准备离开时,忽然瞥见墙角的一张图纸。那是一张泛黄的老图纸,背面隐约写着“0.8mm”几个字。

    他拿起来仔细看了看,眉头微皱。

    “这字是谁写的?”他随口问了一句。

    “好像是王师傅留下的。”小王凑过来看了一眼,“十年前厂里改造设备时,他画的草图。”

    “哦……”刘好仃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将图纸小心地折好,放进自己的包里。

    他走出食堂,晚风轻轻吹过,带着一丝凉意。远处厂区的灯光依旧闪烁,像是无数双坚定的眼睛,注视着这场即将到来的技术革新。

    他轻声说道:“慢慢来,总会变好的。”

    然后,迈步走向办公室,迎接明天的第一缕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