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222集:客户需求调研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222集:客户需求调研

    刘好仃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支笔,在一张白纸上写写画画。纸上的字迹有些潦草,但能看出他是在认真思考。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照在桌面上,暖洋洋的。

    “客户需求调研……”他轻声念着这几个字,像是要把它们嚼碎了咽下去。

    几天前的座谈会上,客户那句“你们内部好像不太通气”的话一直萦绕在他脑海里。他不是个喜欢空谈的人,既然问题提出来了,那就得想办法去查、去问、去找答案。

    他站起身来,把那张纸折成两半塞进口袋,转身出了门。

    车间门口,小王和小张已经等在那里了。两人看着刘好仃出来,立刻迎上来。

    “刘哥,资料都准备好了。”小王说。

    “问卷改了几遍,现在应该通俗易懂了。”小张补充道。

    刘好仃点点头:“辛苦了,咱们先回办公室,开个小会。”

    会议室不大,墙上还贴着去年的安全标语。三个人围坐在桌子旁,桌上摆着几份打印好的调研问卷样本。

    “这份问卷是我和小张一起改的,”小王指着其中一份,“一开始我们想得太复杂,后来按你说的,换成日常说话的方式,加了打分项,这样统计起来也方便。”

    刘好仃接过问卷翻了翻,嘴角微微一扬:“不错,语言简洁,重点突出,还能让客户轻松表达想法。”

    小张接着说:“访谈提纲我们也做了调整,原来有十五个问题,现在精简到五个核心问题,剩下的作为选答项。这样既能抓住关键点,又不会让人觉得太烦。”

    刘好仃满意地点点头:“很好。客户愿意花时间跟我们聊,我们就得尊重他们的每一分钟。”

    会议结束后,三人开始整理资料,准备接下来的实地走访。他们要拜访的第一批客户是合作多年的老伙伴,虽然不陌生,但这次的目的不一样——不是卖产品,而是听意见。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完全亮,刘好仃就带着小王和小张出发了。第一站是一家做门窗加工的公司,离市区不远,车程四十分钟左右。

    可刚到地方,对方负责人却打电话来说临时有事,得改期。刘好仃也没多说什么,只是一边点头一边记下电话号码,回头再联系。

    第二家客户倒是提前到了,可接待人一见面就说:“刘师傅,实在不好意思,今天上午临时来了个大单子,我们这边实在抽不出人手来配合调研。”

    刘好仃笑了笑:“没事,我们理解。您什么时候方便,我们随时再来。”

    第三家客户倒是愿意接待,但只给了半小时的时间。

    “行,半小时就半小时。”刘好仃拍了拍小王和小张的肩膀,“咱们抓紧时间,听多一点算一点。”

    会议室里,气氛轻松,客户代表一边倒茶一边笑着说:“其实你们来得正好,我正想找机会说几句实话。”

    刘好仃坐直了身子,拿出笔记本:“您请讲。”

    客户代表喝了口茶,缓缓说道:“说实话啊,你们的产品质量这些年一直很稳定,我们也放心用。但有时候发货延迟、包装破损的问题确实让我们头疼。”

    “比如上个月那次订单,本来是赶工期的,结果因为仓库协调的问题拖了两天才发出去,差点影响我们交货。”

    刘好仃一边听一边记,没打断一句话。

    客户继续说:“还有就是售后服务,有时候报修之后半天没人接电话,或者维修人员来了半天找不到问题,效率有点低。”

    刘好仃抬起头:“这些问题我们都注意到了,也正在想办法改进。”

    客户点点头:“我知道你们在努力,所以才愿意跟你们说这些真心话。要是真觉得麻烦,我也就不说了。”

    刘好仃笑了:“您说得对,这才是真正的合作关系。”

    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临走时,客户握着刘好仃的手说:“你们要是真能把这些细节处理好,我相信以后合作会更顺畅。”

    走出客户公司的大门,刘好仃深吸了一口气,感觉空气格外清新。

    小王忍不住问:“刘哥,这调研是不是有点太被动了?我们跑了三家,只聊了一家。”

    刘好仃笑了笑:“调研本就是个慢活儿,不可能一蹴而就。重要的是我们听到了真实的声音,这就够了。”

    小张若有所思地说:“我觉得吧,客户其实不是在抱怨,而是在期待。”

    刘好仃停下脚步,转头看着他:“说得好。客户不是来挑毛病的,他们是希望我们变得更好。”

    回到厂里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三人顾不上休息,直接进了办公室,开始整理当天的记录。

    “这家客户提到的发货延迟问题,我们要回去查一下仓储流程。”刘好仃一边翻看笔记一边说。

    小王插嘴:“上次那个邮件里也有类似的反馈,我记得是放在文件柜最下面那一层。”

    “找出来对比一下。”刘好仃点头。

    小张则忙着把客户的原话录入电脑,顺便给每条反馈加上标签:交货周期、包装破损率、售后响应……

    忙完这些,天已经黑了。办公室的灯光亮着,照出三个忙碌的身影。

    刘好仃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眼睛。他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从抽屉里翻出一个旧信封,里面是一些客户曾经寄来的建议书复印件。

    他抽出一张,上面写着:“希望能提供定制化包装服务,减少运输中的损耗。”

    这句话让他心头一动。

    “定制化……”他喃喃自语,“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了。”

    小王凑过来一看:“这不是之前座谈会那个王总提过的吗?”

    刘好仃点点头:“看来我们的客户已经开始不只是关注产品本身,更在意整个使用过程中的体验了。”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

    “客户需求,不仅仅是买什么,更是怎么买、怎么用。”

    夜色渐深,厂区安静下来。远处厂房的灯光像星星一样点缀着夜空。风吹过窗台,带来一丝凉意。

    刘好仃起身关窗,顺手把那张写着“定制化包装建议”的纸夹进档案袋。

    他回头看了看还在整理资料的小王和小张,笑着说:“今天收获不小,回去吧,明天继续。”

    三人收拾好东西,锁上门,朝厂区门口走去。

    路上,小张忽然问:“刘哥,你觉得这次调研能解决多少问题?”

    刘好仃想了想,回答得很简单:“至少,我们现在知道问题在哪了。”

    夕阳的余晖早已不见,但他的语气中,有一种看不见的光亮。

    风还是那么轻,吹得人心情舒畅。

    他们不知道未来还会遇到什么挑战,但他们知道,只要肯听、肯学、肯改,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而这,正是刘好仃一直以来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