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378集:评估指标统一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378集:评估指标统一

    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里漏进来,在会议室的桌面上画出一道道金线。小王正用手指在其中一条光线上来回滑动,像是在数着什么。

    “今天继续。”刘好仃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沓纸,边缘整齐得像刚裁出来的玻璃边角料。

    屋里的人陆续点头,有人已经开始翻昨天的笔记,也有人盯着墙上的白板发呆,那上面还留着几个未擦干净的关键词:效率、准确、适应、可持续。

    “咱们先不急着改。”刘好仃把资料放在桌上,“先把标准定下来。”

    这句话说完,屋里安静了几秒,仿佛空气都变得轻了点。

    “我昨晚想了个事。”小王突然开口,“咱们是不是应该分清楚‘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

    “什么意思?”生产部的老李抬头问。

    “比如数据准确性,是结果;员工愿不愿意用系统,是过程。”小王解释道,“如果我们只看结果,可能会忽略那些真正影响转型成败的小细节。”

    “这话有点意思。”刘好仃点点头,拿起笔在白板上划出两栏,“左边写结果,右边写过程。”

    陈姐皱眉:“可有些东西既是结果又是过程啊,比如员工适应度。”

    “那就两边都写。”刘好仃笑了笑,“咱不是考试填空题,不用非得分个你死我活。”

    气氛轻松了些,大家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往白板上添内容。

    “设备异常响应时间算结果吧?”

    “操作步骤减少也算过程?”

    “数据录入频率呢?”

    讨论声渐渐热闹起来,像是车间里的机器慢慢启动的声音。

    “等等。”小王忽然打断,“‘预测性维护’这个功能,要不要算进评估体系里?”

    他这一问,屋里又静了下来。

    “现在还不知道它到底能帮我们省多少时间。”老李说,“要是硬加进去,怕后面不好收场。”

    “但它的潜力大。”小王坚持,“如果系统能提前预警,很多问题就能避免,这不是单纯的效率提升,而是风险控制。”

    “这倒是个新角度。”刘好仃沉吟片刻,在白板角落写下“改进潜力”四个字,又画了个箭头指向“预测性维护”。

    “咱们搞评估,不能光看眼下。”他说,“还得看未来能变成什么样。”

    这句话像是压下了一个按钮,屋里的气氛一下变了。

    “那员工适应度怎么算?”质量组的张工问,“有的人学得快,有的人学得慢,总不能按人头打分吧?”

    “那就看趋势。”刘好仃答得干脆,“一个月前不会用系统的,现在会用了没?三个月后能不能自己优化流程?”

    “这样确实比静态评分更有参考价值。”小王记下,“而且还能鼓励大家主动学习。”

    “对,这才是重点。”刘好仃笑了,“咱们不是为了评谁优秀,是为了让整个团队越来越好。”

    会议继续进行,白板上的字越来越多,颜色交错,像是某种奇怪的地图。

    “我觉得系统稳定性这块儿,权重可以再调高点。”仓储的小赵发言,“毕竟要是系统经常崩,其他指标都白搭。”

    “有道理。”刘好仃点头,“不过也不能太高,不然大家都不敢试新功能。”

    “那折中?”小王建议。

    “行,就按你说的办。”刘好仃拿起橡皮,把原来写的数字擦掉,换了个中间值。

    “话说回来,”陈姐忽然说,“这些指标怎么落地?总不能天天开会讨论吧?”

    “这个问题问得好。”刘好仃竖起一根手指,“咱们先做个简单的打分表,每个指标都有对应的观察点,比如员工适应度,可以从使用频率、提问次数、自主优化建议这三个方面来看。”

    “听起来可行。”小王已经掏出笔记本开始整理,“我可以做一个电子表格,每周更新一次。”

    “那就这么定了。”刘好仃拍了下手,“等试行一段时间,咱们再调整。”

    屋外传来一阵敲击声,是车间那边在搬运设备。阳光照在白板上,反射出淡淡的光晕,把几个关键指标映得格外清晰:

    数据准确性

    操作效率

    员工适应度(趋势)

    系统稳定性

    改进潜力

    “还有那个‘预测性维护’呢?”小王提醒。

    “嗯。”刘好仃在“改进潜力”旁边加了个括号,里面写着:“含预测性维护模块测试表现”。

    “这样一来,”他说,“咱们的评估体系就算初步搭起来了。”

    屋子里响起一阵轻微的掌声,虽然不大,但挺真诚。

    “下一步呢?”张工问。

    “下一步就是试点。”刘好仃收起笔,“选两个班组,一个主攻数据准确性,一个侧重员工适应度,看看实际运行效果。”

    “那我这边安排人手?”小王问。

    “对,你负责协调。”刘好仃点头,“顺便联系供应商,让他们那边准备好测试版本。”

    小王拿出手机,准备给mES那边发消息。

    “等等。”刘好仃突然拦住他,“别急着回,先把这个测试优先级列出来。”

    “明白。”小王重新打开笔记本。

    窗外的风轻轻吹过,卷起桌上的几页纸,像是为这场会议画上一个小小的句点。

    “老师。”小王忽然抬头,“您觉得……这次咱们真的能找到那个‘合适的标准’吗?”

    刘好仃看着白板上的字,沉默了几秒,然后笑了笑。

    “哪有什么绝对合适的标准。”他说,“只有不断调整的方向。”

    他转身拉开窗帘,阳光一下子洒满整个屋子,照亮了墙上新贴的图表。

    标题写着:

    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草案(第一版)

    下面列出的五个维度旁,多了一行小字:

    注:本草案以“改进潜力”为核心导向,强调动态调整与持续优化

    小王站在后排,看着那个标题,轻轻点了点头。

    这时,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mES供应商的消息:

    “关于预测性维护模块的测试版本,我们明天可以远程演示。”

    他没有立刻回复,而是看向刘好仃,对方正低头翻看一份报告,眉头微皱,像是已经想到了下一步的问题。

    小王嘴角微微上扬,把手机放回口袋。

    他轻轻拉上门,留下屋里一片安静而专注的氛围。

    外面的阳光很好,车间里传来熟悉的机器声,像是某种节奏分明的鼓点。

    而他们的脚步,也正在一步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