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410集:文化活动开展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410集:文化活动开展

    会议室的白板还残留着前天会议的墨迹,刘好仃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一盒彩色便签,像提着一盒糖果准备分给小朋友的长辈。他扫了一眼表,九点零七分,活动开始还有二十三分钟。

    “小林,越南那边的装饰挂好了吗?”他一边往里走,一边问。

    “都弄好了,还差墨西哥的彩带。”小林坐在角落的桌子旁,正对着投影仪调试画面,鹅黄色针织衫今天换成了浅蓝的,像是换了天气。

    “墨西哥的彩带?我记得是橙色的吧?”刘好仃皱眉。

    “是橙色的,但仓库里只有红色的,我就将就用了。”小林抬头笑了笑,“反正他们也不挑颜色,只要热闹。”

    刘好仃没说话,只是默默走到会场中央,抬头看了眼天花板上挂着的三色气球——深圳的蓝、越南的黄、墨西哥的红,组合在一起像一道歪歪扭扭的彩虹。

    “有点像工地安全帽。”他嘀咕了一句。

    “你说啥?”小林没听清。

    “我说,这样挺好的。”他笑了笑,“至少一眼就能看出谁来自哪儿。”

    小林低头继续调试投影仪,嘴里嘟囔着:“等会儿要是谁讲错话,你可别怪我。”

    “不会的。”刘好仃一边说,一边把那盒便签纸放在桌上,“他们不是来考试的,是来交流的。”

    活动开始前,大家陆续进场。越南的几位员工坐在角落,低着头,像一群怕惊扰了谁的小鸟;墨西哥的几个年轻人则一进门就开始打招呼,热情得像是老朋友重逢;深圳本地的员工则大多分散在四周,有人低头刷手机,有人跟熟人聊天,气氛像是一个还没烧开的水壶。

    “各位,欢迎来到我们的‘跨文化交流日’!”刘好仃站在台前,声音不高,但足够清晰,“今天不是考试,也不是表演,我们只是想让大家坐下来,聊聊彼此的故事。”

    台下有人点头,有人微笑,也有人继续低头看手机。

    “我知道,语言不是我们最大的障碍。”他顿了顿,看着越南那边没人说话,又补充道,“有时候,连沉默也是一种语言。”

    这句话像是戳中了什么,越南那边有个人轻轻笑了一下。

    “我们先来个小游戏,叫‘文化卡片’。”他从桌上拿起一叠卡片,“每张卡片上写着一个国家的节日、习俗或者一句俗语,大家可以抽一张,然后猜猜它来自哪个国家。”

    活动开始还算顺利,但到了“自由发言”环节,气氛就有些尴尬了。

    墨西哥的玛丽亚第一个举手,讲了一段关于亡灵节的故事,还用手比划着怎么摆花、怎么点蜡烛。她讲得绘声绘色,底下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太棒了!”刘好仃带头鼓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能让人笑,也能让人哭。”

    轮到越南的陈文强时,他拿着卡片犹豫了半天,最后小声说:“我们……我们过年的时候,会包粽子。”

    “粽子?”刘好仃愣了一下,随即笑着问,“你们也吃粽子?”

    “是的。”陈文强点点头,声音还是不大,“但不是端午节,是春节。”

    “哦!”刘好仃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可台下的人没几个笑的,气氛有点冷。

    “深圳这边谁来分享一下?”刘好仃看向本地员工。

    “我……我不会讲。”一个年轻的男员工摆摆手,“我只会干活。”

    “那我来。”刘好仃笑了笑,“我讲个玻璃厂的故事吧。”

    他讲了一个老师傅的故事,说那老师傅年轻时在厂里修玻璃,一修就是三十年,连玻璃上的划痕都能记住。

    “他说,玻璃是最诚实的东西,你对它认真,它就对你透明。”刘好仃说完,顿了顿,“我觉得,人和人之间,也该这样。”

    台下有人点头,有人轻笑,气氛慢慢热了起来。

    “我们再来个‘故事接龙’怎么样?”刘好仃提议。

    “故事接龙?”小林在一旁忍不住笑,“你不是说今天不搞新花样吗?”

    “情况变了,玩法也得变。”他耸耸肩,“不然这锅水永远烧不开。”

    规则很简单,一个人讲一个故事,下一个人接着讲,并加上自己的理解。

    玛丽亚第一个接龙,讲了她爸爸怎么在街头卖玉米饼,后来开了个小店,再后来成了连锁店。

    “所以,”她说,“梦想是从小事开始的。”

    “就像我们厂里那台老机器。”深圳的一个老员工接过话,“它也是从一块铁开始,慢慢变成了能切玻璃的宝贝。”

    “我爸爸以前是玻璃雕刻的师傅。”越南的陈文强突然开口,声音比刚才大了些,“他说,每一块玻璃都有自己的性格,你得读懂它,它才会听你的话。”

    这句话一出,全场安静了几秒。

    “说得真好。”刘好仃点点头,“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就像玻璃一样,只有了解彼此,才能一起做出漂亮的东西。”

    气氛终于活络了起来,大家开始轮流讲起各自的故事,有的搞笑,有的温馨,有的甚至带着点小伤感,但都真实。

    小林在台下一边记录,一边看着刘好仃,忽然觉得他今天像是变了一个人,不再是那个只会盯着报表的车间主任,而是一个真正懂得倾听和理解的人。

    活动接近尾声,刘好仃站在门口,看着大家三三两两地往外走。

    “刘哥。”小林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叠纸,“你觉得今天这活动……成功吗?”

    “成功?”他笑了笑,“至少没人提前走。”

    “那也算成功?”她挑眉。

    “至少是个开始。”他说,“你知道吗?有时候,不是我们讲得不够好,而是我们听得不够多。”

    小林点点头,把那张写着“我不太敢说错话”的便签从笔记本里抽出来,递给他。

    “这是陈文强写的。”她说,“他说他怕说错话,怕别人笑话。”

    刘好仃接过便签,轻轻折了一下,放进衣兜。

    “下次,让他当小组引导员。”他说,“让他知道,不是每个人都会笑话他,而是很多人都在等他说出自己的故事。”

    小林笑了,“你越来越像心理医生了。”

    “我只是个玻璃厂的老普工。”他耸耸肩,“但我知道,玻璃再硬,也有温度。”

    门口的横幅还在,上面写着:

    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一起看向未来。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那句话上,像给它镀了一层金边。

    刘好仃站在门口,看着那句话,心里突然踏实了许多。

    他拿出手机,给行政部发了条消息:

    “下周培训,安排陈文强做小组引导员。”

    发送成功后,他转身离开会议室,脚步轻快,像是终于找到了那把打开文化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