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880集:合作协议签订实施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880集:合作协议签订实施

    陈经理把样片轻轻放回架子,又看了刘好仃一眼,问:“你们真不怕我们知道得太多?”

    刘好仃没答,只从文件夹里抽出那份《技术数据共享与使用约定》,翻到第三条,递了过去。

    “我们不怕你知道,”他说,“但怕你不知道时,我们还没反应。”

    纸页上写着:若发现数据异常,须在48小时内通报对方,不得单方面终止测试。

    陈经理低头读完,眉头微动:“你们要的是速度,我们要的是流程。48小时是底线。”

    “我明白。”刘好仃点头,“但问题刚冒头的时候,像雾天开车,越早踩刹车越安全。等撞上了,查谁的责任都没用。”

    “可我们内部走流程要时间。”

    “那就折个中。”刘好仃翻开协议,在第三条下方加了一行手写备注,“48小时正式通报,24小时内开个非正式会,不记责任,只说现象。我们来人,你来人,把问题摊开看。”

    陈经理沉默几秒,抬头:“你保证每次都能来?”

    “我来。”刘好仃说,“我说话算数。”

    陈经理终于点头:“行,就这么定。”

    小王站在旁边,心跳快得像敲鼓。他偷偷看了眼手机,时间刚过十一点。昨天这个时候,他还以为今天只能等消息。没想到桥不仅搭上了,现在连护栏都开始装了。

    刘好仃把修改后的条款打出来,用厂里的老式打印机印了一份。纸刚出来还有点热,边角微微卷起。他吹了口气,递给陈经理。

    “签这儿。”他指着落款处。

    陈经理接过笔,忽然想起什么:“我们得走电子签,总部要求。”

    小王立刻说:“那我马上联系It开权限。”

    “不用。”刘好仃从包里掏出一个黑色U盾,插进电脑,“去年搞ISo认证,厂里配的应急签章设备,一直没拆封。”

    他点开pdF,一页页签名。动作不快,但稳。每按一次回车,屏幕上的红章就落下一枚,像盖在水泥路上的井盖,结实、不晃。

    陈经理跟着完成签署。两人在恒温架前握手,背后是整齐排列的样片,光线斜照进来,夹胶层泛出一层淡蓝,像是玻璃里养着一片海。

    老李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门口,手里还拎着保温杯。他没说话,掏出手机拍了张照,发进工作群,就三个字:“桥,搭上了。”

    群里秒回两个握手表情。

    刘好仃把签好的协议放进文件袋,又从笔记本里撕下一页纸,是那张参展证背面的模糊数字。他拿扫描仪复印了一份,夹进附件袋,标签上写:“原始参数溯源参考”。

    “这是?”陈经理瞥了一眼。

    “早年实验批次的编号。”刘好仃说,“说不定哪天能对上。”

    陈经理没多问,只把文件袋收好。他知道,有些人做事,不是为了当下被看见,而是为了让将来不被误解。

    协议签完,下一步是移交样片。

    小王去取货,扫码出库时,系统“嘀”了一声,跳出红色警告:“非常规出库,权限未授权。”

    门禁没开。

    “卡了?”老李凑过来,“直接放行算了。”

    刘好仃摇头:“不能破例。流程是对所有人的保护,包括我们自己。”

    他掏出手机,拨通行政部电话:“我是刘好仃,申请在质检系统新增一个出库类别——‘联合测试出库’,授权单位星曜科技,对接人陈工。”

    那边问要不要走审批流。

    “先加,后补单。”他说,“合作已经启动,流程得跟上脚步,不能拖后腿。”

    五分钟后,系统更新。小王重新扫码,绿灯亮起,门开了。

    三组样片被装进防震箱,贴上双语标签。陈经理亲手接过,检查封条是否完好。

    “明天就开始测试?”他问。

    “随时。”刘好仃说,“你们开设备,我们等数据。”

    “数据一出来,我们就约24小时沟通会?”

    “我手机二十四小时开着。”刘好仃拍拍口袋,“响了就到。”

    陈经理笑了下,没再说什么,转身往外走。

    刘好仃没送,站在恒温架前看了一会儿。空出来的位置像一张缺了牙的嘴,但他知道,那不是缺失,是开始。

    下午两点,厂区广播响了,通知三点开会。没人提今天的协议,也没人喊口号。刘好仃回到办公室,把U盾收进抽屉,顺手把那份打印的协议复印件夹进档案盒。

    盒子上贴着标签:F1工艺合作推进·880。

    他坐下,泡了杯茶。茶叶在杯底慢慢舒展,像一群睡醒的鱼。

    手机震动。

    是小王:“陈经理刚走,在车上发了条消息。”

    刘好仃点开微信。

    对方写道:“你们那个预测模型,能不能发我们一份参考?不是要数据,是想看看变量设计逻辑。”

    他回:“可以,但得签个使用说明——不是防你们,是让我们自己别越界。”

    发完,他顺手把模型文件打包,加密,备注“仅限联合测试使用”。

    刚点发送,老李推门进来,把保温杯放在桌上:“你知道刚才陈经理临走说什么吗?”

    “什么?”

    “他说,‘你们厂里这个人,做事有底。’”

    刘好仃笑了笑,没接话。

    做事有底,不是天生的。是几十年没让一块不合格的玻璃出厂,是每次交接都留痕,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等。

    他打开电脑,调出系统日志。在“出库记录”一栏,新增的“联合测试出库”类别下,第一条编号清晰可见:Lht-880-001。

    他盯着看了两秒,关掉页面。

    窗外阳光正好,照在走廊的瓷砖上,反着光。一个质检员推着推车经过,轮子压过接缝,发出轻微的“咔”声。

    刘好仃起身,去仓库转了一圈。新一批F1样片正在预处理,机器嗡嗡运转,温控曲线平稳。

    他站在操作台前,看仪表盘上的数字跳动。红光映在镜片上,一闪,一闪。

    手机又震了。

    是星曜那边的消息:“测试环境已准备就绪,明天九点启动首轮数据采集,是否派员现场对接?”

    他回:“派。我来。”

    发完,他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再戴上。

    镜片干净了,世界也清楚了。

    他走出仓库,迎面碰上小王。

    “刘师傅,”小王说,“他们刚发来一份数据采集协议的补充建议,想确认我们这边有没有异议。”

    “拿来我看看。”

    小王递过平板。刘好仃一页页翻,看到第三条时停住。

    上面写着:“双方确认,所有原始数据归属星曜科技,但工艺改进相关洞察需共同署名。”

    他没立刻表态,而是问:“你觉得呢?”

    小王犹豫:“署名……是不是太正式了?我们现在才刚开始。”

    “不是太正式。”刘好仃说,“是他们开始认真了。”

    他提笔在下方写了一行小字:“同意共同署名,但注明‘技术观察’性质,不视为联合研发成果。”

    “这样行吗?”小王问。

    “行。”他说,“既不失诚意,也不越位。合作要往前走,但每一步都得踩实。”

    小王点头,把修改意见发了过去。

    十分钟后,对方回复:“接受建议,补充协议将于今日内完成签署。”

    刘好仃合上平板,递给小王:“等他们签完,咱们也打一份存档。原件放保险柜,复印件贴公告栏,让所有人都知道,咱们厂的第一份跨界技术协议,是怎么谈下来的。”

    “要写说明吗?”小王问。

    “不用。”他说,“事实本身就有力量。”

    傍晚,他收拾包准备下班。路过质检室,看见老李正带着新人核对样片编号。

    “今天这批,”老李说,“是Lht-880-002。”

    刘好仃停下脚步,没进去,也没说话。

    他站在门口,听了一会儿。

    机器还在响,灯光还是嗡嗡的,像一群不肯睡的蝉。

    他转身离开,脚步不重,也不轻。

    走到厂区门口,保安老张抬头:“刘师傅,今天这么晚?”

    “不晚。”他说,“才刚开始。”

    他骑上电动车,拐出大门。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根稳稳钉在地上的线。

    手机在兜里震动。

    他没看。

    他知道,有些事,已经不用再等了。

    他加速骑了两步,风从耳边刮过,带着一点热,一点凉。

    前方路口亮起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