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地球交响曲 > 第319章 海东:黄河之滨,新兴交响

地球交响曲 第319章 海东:黄河之滨,新兴交响

    我是吴阿蒙。

    清晨时分,我离开海南藏族自治州广阔的湖畔草原,沿着国道,继续东行。汽车在高原公路上疾驰,青海湖的余波渐渐远去,黄河流域的轮廓在晨雾中渐次浮现。山地变得低缓,丘陵田野、梯田与城镇点缀其间,公路两旁的青稞、油菜、马铃薯田铺展开一片片温柔的绿浪与金浪。这便是海东——青藏高原东部的门户,黄河上游的重要城市,也是青海近几十年变迁最为显着的地方。

    “第319章,海东。

    黄河之滨,东西门户,

    这是新与旧交汇的交响。”

    一、山河之间:青藏门户的地理画卷

    海东,地处青海东部黄河谷地,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经济次中心。这里东西狭长,南北群山环抱,黄河、湟水、洮河等河流贯穿其间。千百年来,这里既是农牧交错地带,也是中原与高原、藏族与汉族、东部与西部的交汇点。

    清晨的阳光洒在湟水两岸,河谷中云雾缭绕。小镇依山傍水,白墙青瓦的房屋点缀山坡,远处高铁穿行,公路桥梁横跨黄河。市区的新区大楼林立,老城依旧保留着青海风格的街巷与牌楼。

    我在湟中河谷边漫步,青绿的河水静静流淌。河边柳树、杨树成行,河滩上有钓鱼的老人、嬉戏的孩子,羊群在草地上吃草。农田里劳作的人们,脸上写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

    我写下:

    “这里是青藏的东门,

    山河纵横,桥梁如弦。

    每一滴河水,都流淌着历史与未来的交融。”

    二、移民新城:民族融合与城市变迁

    近几十年来,海东因地理优势和经济开发,人口激增,大量汉族、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等迁入定居。原本静谧的湟中、民和、乐都、互助、化隆、平安六县,渐渐发展成现代化新城,成为西北移民潮的重要承载地。

    我走进平安区的新城区。整齐的街道、林立的楼宇、广场与公园交织其中。高铁站前人来人往,大学、医院、商场、咖啡馆和书店映射出现代城市的活力。老城区的街巷里,依然是土路、土墙、老式青海民居,烟火气息浓郁。

    在一家社区服务中心,我遇见三家不同民族的居民:汉族的张大妈、回族的马老师和藏族的扎西。他们围坐一起拉家常,孩子们用普通话和方言交错交流。马老师说:“我们这里过斋月、过春节、过藏历新年,谁家有事,大家都会帮忙。”

    节庆时分,海东变成多元的节日舞台。汉族舞龙、回族花儿、藏族锅庄、土族安召舞、撒拉族长调歌声在广场轮番登场。城南的清真寺、城北的寺庙、城西的土族村寨,信仰与风俗交织成丰富的地理画卷。

    我写下:

    “海东的新与旧,是中国当代变迁的缩影。

    移民与土着,民族与乡愁,

    在这里碰撞、融合、共生。”

    三、湟水农田:青藏高原的丰饶粮仓

    海东拥有青海省最重要的农田。湟水流域的农田沃野千里,盛产青稞、小麦、油菜、马铃薯、豌豆、蔬菜。每年春夏,油菜花开成片,金色海洋铺满山谷。秋天,青稞熟透,谷穗低垂,田野一片丰收景象。

    我来到乐都区的农业合作社。田间地头,农民们在机械化耕作中忙碌,青稞、小麦、胡麻、油菜轮作,养殖业、蔬菜种植业蓬勃发展。年轻农技员给村民讲解滴灌技术、绿色防虫新方法。农民张大爷告诉我:“我们小时候种地靠天吃饭,现在靠科学、靠技术,种出来的粮食能卖到全国各地。”

    农家院落里,妇女们做着青稞饼、擀面条、腌菜,院子里晾晒着马铃薯和辣椒。傍晚,村庄里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和大人们的笑谈,田园生活安详而富足。

    我写下:

    “湟水田野,是高原的粮仓,

    汗水与土地写下生活的诗。

    每一把泥土,都是希望的种子。”

    四、回族文化:信仰、商贸与花儿

    海东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之一。清真寺的绿色穹顶高耸,阿訇的诵经声随风飘扬。每逢斋月与古尔邦节,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街头飘出手抓羊肉、馓子、牛肉面、甜醅子的香气。老人们在清真寺院下谈天说地,青年们在市场里做生意。

    我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的花儿会现场。回族、汉族、土族、撒拉族的歌手们轮流登台,对唱“花儿”。歌词里有生活的苦辣,也有爱情的甜蜜。观众席上老少齐聚,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土族姑娘穿着艳丽的刺绣长裙,回族小伙头戴白帽,大家在音乐中拉近彼此的距离。

    花儿的旋律随风飘荡,观众纷纷加入合唱。会场外,牛羊市场、手工艺品摊点、奶茶摊、烤羊肉串飘香四溢。节庆让城市变得格外热烈,也让各民族的生活彼此交融。

    我写下:

    “花儿,是黄河岸边的歌谣,

    回族的信仰,是生活的底色。

    歌声和商贸,让这里的烟火如此炽热。”

    五、历史遗迹与山川风情

    海东地处丝绸之路古道,历史遗迹遍布。瞿昙寺、禹王峡、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见证着历史的深度与自然的壮美。

    我到乐都区的瞿昙寺探访。寺院始建于明代,红墙金瓦、檐角飞翘,佛塔和庙宇错落有致。山门前,信众与游客来往不断。寺内僧人讲述古寺的变迁与重建故事,游客驻足欣赏壁画与藏品,殿内香火袅袅。

    黄河大峡谷、禹王峡两岸,峭壁如削,湍流奔腾。游客沿栈道行走,听水击石鸣,看云卷云舒。春夏时节,山花烂漫,秋冬白雪皑皑,呈现高原独有的四季轮转。

    我写下:

    “海东是历史的画卷,

    也是自然的篇章。

    每一处遗迹、每一座山河,

    都让人感受时间的温度。”

    六、海东夜色:都市与高原的温柔

    夜幕降临,海东的新城区灯火璀璨,老城的街巷灯光点点。夜市上,烤羊肉串、牛肉面、青稞饼的香味弥漫。广场舞与花儿会、锅庄舞、安召舞在城市的不同角落同时上演。小巷深处,老人坐在门前乘凉,孩子们追逐着星光。

    我独自走在湟水岸边,看河面倒映着城市灯光,远处山影如黛。高原的风变得温柔,仿佛为繁忙一天的人们送来片刻宁静。夜色下的海东,有都市的现代,也有高原的辽阔和包容。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19章,海东,记。

    黄河湟水,群山田野,

    这是东西交汇、新旧同歌的篇章。”

    下一站,西宁。

    我要顺着湟水一路向西,走进青藏高原的心脏地带,探寻高原省会的历史、文化与现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