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地球交响曲 > 第332章 昌吉:天山绿野,回族故乡

地球交响曲 第332章 昌吉:天山绿野,回族故乡

    我是吴阿蒙。

    乌鲁木齐的晨光里,天山的雪顶依旧洁白闪耀。我从都市的喧嚣中抽身,搭乘开往西北的小巴车,沿着宽阔平整的公路,一路向昌吉出发。昌吉回族自治州,天山北麓的一片沃土,是丝绸之路上的又一颗明珠,也是新疆农业、民族交融和生态文明的典范。

    车窗外,城市渐行渐远,农田、林带、葡萄架和现代农业园区在晨曦中铺展开来。天山的脊梁巍峨静默,山脚下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绿洲景象。昌吉,这座以水润土、以田养人的绿野之城,正向我敞开怀抱。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32章,昌吉。

    天山脚下,绿野人家,

    这是多民族共耕共居的希望田园。”

    一、天山绿野:农业梦与现代化

    昌吉地处天山北麓,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这里自古便是丝绸之路要道,也是新疆粮仓、瓜果之乡。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昌吉成为中国西部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农业基地。

    我走进州郊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宽阔的大棚里,自动滴灌管线蜿蜒,西红柿、黄瓜、辣椒、葡萄等作物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智能温控系统让蔬果一年四季不绝于市。农技师小马自豪地说:“这里的葡萄远销海内外,瓜果蔬菜也在国内各地餐桌上见到。”

    昌吉的田野不仅是产粮基地,更是生态治理的试验田。成片的防风林、果园和花海把田野分割得井井有条。洒水车在公路两旁缓缓喷洒,农民们在田垄间忙碌,孩子们在树下捉迷藏。天山融雪汇入河渠,滋润着这片土地的每一寸绿意。

    我写下:

    “昌吉,是天山下的粮仓,

    每一粒麦子、每一串葡萄,

    都藏着农人的心血与阳光的味道。”

    二、民族共融:回族家园的烟火

    昌吉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回族、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锡伯族等多民族共居的家园。清真寺的宣礼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汉族庙宇、哈萨克毡房、维吾尔民居在街巷间错落分布。每逢周五或重要节庆,街头巷尾弥漫着馕、烤肉、抓饭、羊杂、奶茶的香气。

    我步入昌吉老城区的巴扎。商贩们用流利的普通话、回族话、维语招呼着客人。摊位上葡萄干、哈密瓜、枣、核桃、巴旦木、蜂蜜、玫瑰花茶琳琅满目。清真小吃摊边,老人们悠然地喝着奶茶,年轻人点着烤包子,孩子们围着卖艺人看杂技。

    广场上,回族姑娘身着白色头巾,男孩们穿着花帽,一群人正在跳舞庆祝婚礼。旁边的哈萨克骑手在展示马上技艺,汉族大妈们和维吾尔小伙热情打招呼。民族团结让这座城市格外温暖有爱。

    我写下:

    “昌吉的烟火,是民族的桥梁。

    每一道美食、每一段歌舞,

    都是心与心的相连。”

    三、丝路新绿:现代园区与经济活力

    近年来,昌吉以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工业制造、绿色能源等为支撑,成为新疆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工业园区高楼林立,新能源、农产品加工、轻纺、机械制造等产业蓬勃发展。昌吉国家高新区里,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正推动着边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我参观昌吉现代物流园,货车长龙停靠在货场,各地货物有序装卸,铁路、公路、航空多式联运,高效联结中国内地与中亚、欧洲。园区经理介绍:“昌吉物流中心辐射整个天山北麓,农产品、纺织品、建材都可以当天发往全国甚至中亚。”

    城市新区宽阔的马路两旁,写字楼、医院、学校、商场次第拔地而起。夜晚灯火通明,咖啡馆、书店、青年公寓和健身房里充满了活力和梦想。

    我写下:

    “昌吉,是现代丝路的新驿站。

    创新与绿色,让未来在这里生根发芽。”

    四、田园牧歌: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昌吉不仅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更有田园牧歌的温柔。天山融雪流入玛纳斯河、呼图壁河,孕育了无数牧场和林带。清晨,牛羊成群,牧歌悠扬。农田间,瓜果蔬菜绿意葱茏,果农在果园忙碌,孩子们帮着采摘,老人们在葡萄架下纳凉。

    在一处哈萨克牧民家中,毡房外牛羊成群。主人端出热奶茶、馕和自酿酸奶,讲述着家族从草原迁徙至田园的故事。夜色降临时,牧民们围坐篝火旁,弹唱冬不拉,孩子们在火光中追逐。牧场、田园、村落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生态画卷。

    我写下:

    “昌吉的田园,是大地的柔情,

    牧歌与麦浪,篝火与星空,

    让生活如诗如画。”

    五、文化与信仰:家园的精神归处

    昌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老城区的清真寺与汉族庙宇、现代的文化馆和剧场比邻而立。每逢节庆,民族歌舞表演、相声大会、诗歌朗诵、民间手工艺展览在各个社区轮番举办。

    我参观昌吉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着从古代丝路遗址出土的文物、古农具、乐器、服饰。讲解员介绍:“昌吉自古就是丝路重镇,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生根。”城区书店里,青年们翻看中亚史、回族民俗、天山诗篇,老人们给孩子讲述楼兰古国、玛纳斯英雄的故事。

    夜幕降临,清真寺宣礼声与汉族庙会的锣鼓遥相呼应。信仰与艺术,让昌吉人的心灵有了安放之处。

    我写下:

    “文化,是家园的灯塔。

    昌吉的精神,是包容、坚韧与自信。”

    六、夜色昌吉:万家灯火与天山明月

    夜色中的昌吉温柔安静。城市灯火如星,街头巷尾依旧热闹。广场上,民族乐队弹唱,青年男女起舞,老人们下棋闲聊。清真寺宣礼塔上的灯光照亮夜空,远处天山在月色下宛如玉带横空。

    我独自走在绿荫小路上,耳边是孩子的笑声与远处的马铃声,头顶是一轮天山明月。昌吉的夜色里,有田园的安宁、都市的繁华,也有天山的静谧和家的温暖。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32章,昌吉,记。

    天山绿野,民族家园,

    这是现代田园与多元文明的交响诗篇。”

    下一站,五家渠。

    我要继续向西北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现代新城,见证边疆开拓者的坚韧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