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交响曲 第364章 可克达拉:军垦新城,边地之光
热门推荐:
从红花会开始分身万界
抗战之重生当新四军
赌场出千,没人比我更专业
混迹在宝可梦中世纪的女巫仙布
我成了婆家第一代顶香的祖师奶
新语新编
年代:开局娶女知青,狩猎威虎山
少年白马:李淳罡模板,一剑入神
打工路上遇到的女人们
告别伊犁的草原暮色,我沿着伊犁河支流一路西行。阳光透过初春的云层,洒在远方刚刚翻过的土地上。那一块块整齐的耕地,仿佛被刚醒来的农夫亲手抚平,等待生长的奇迹。
这一站,我来到了可克达拉——这座因屯垦戍边而诞生的新兴城市,它是中国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也是边疆现代化建设最前沿的缩影。在它的背后,是成千上万军垦人用岁月和汗水铸成的丰碑。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64章,可克达拉。
从戍边营盘到春日新城,
这是祖国西陲崛起的一个回声。”
可克达拉,维吾尔语意为“绿色峡谷”。站在城市东南的高地俯瞰,整座城市像一幅被打磨过的蓝图——笔直的街道、整齐的楼房、宽阔的广场、洁净的绿化,一切都透着计划性与新生的秩序。
陪同我的讲解员是位来自第师团的青年干部,名叫刘砚。他指着城市中心的塔楼说:“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现在已经是拥有高铁、高校、医院、电商产业园的边疆样板。”
他自豪地告诉我:“我们不是从零开始,是从‘零以下’开始。”从调水到基建,从人烟稀少到十万人口,从戈壁风声到孩童笑语,这一切,都是几十年戍边者心血的回响。
我写下:
“可克达拉,是祖国版图上
用汗水和信仰硬生生画出的点,
它不是被历史选择,
而是自己用努力赢得未来。”
城市广场旁,是一座兵团纪念馆。我走入展厅,看见一张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是一排排泥墙房,一辆辆架着水罐的拖拉机,一双双扎着布鞋的脚,一个个穿着军装笑着挥锄的年轻人。
我站在一段影像前,纪录片正播放着可克达拉第一批兵团人开垦荒原的片段。风沙扑面,锹镐翻地,他们唱着军歌、搭起地窝子,种下第一棵树、建起第一所学校。
一位老兵团员回忆:“我们没有城市,但我们有信仰。”他的眼神坚定,仿佛他不是在回忆,而是在继续生活在那个年代。
刘砚轻声说:“这些老前辈,有的已经长眠在这里。他们用一生换来今天的秩序。”
我写下:
“可克达拉,是时间的儿子,
每一片砖瓦都藏着风沙的骨血,
每一道街道都是信仰的延伸。”
离开城区,我随农业局的工作人员驱车前往城郊的现代农场。路上是一望无垠的田垄,刚刚灌满水的滴灌管道密布其间,初绿的麦苗探出头,春风拂过,一片片地毯般的绿浪轻轻起伏。
“别小看这些田地。”司机老王指着窗外笑说,“这可是新疆西部高产棉区和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年年都有全国参观团来这取经。”
在一座现代化的智能温室里,我看到哈萨克青年阿利木正在远程控制滴灌系统。“手机点一下,水就进地。”他骄傲地说,“这不是农民,这是高科技工人。”
农业之外,电商、物流、纺织、果品加工等产业也在这座城市迅速聚拢,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留在了家乡,甚至吸引了外省创业者前来落户。
我写下:
“可克达拉不靠奇迹,
靠的是一铲一锄、一键一屏。
它用智慧与坚韧,
在边陲写下经济的春天。”
兵团城市有一个特别之处:生活和建设不是两张面,而是一体共融。在可克达拉,文化广场、育婴室、图书馆、退役军人之家,彼此交错又井然有序。
我走进一家老年活动室,一群退役老兵正围坐打牌、看报、喝茶,有人边剪报边讲解国际新闻。墙上挂着醒目的字:“退役不褪色,离岗不离心。”
而在中小学里,孩子们从小接受兵团精神教育,背诵“八千湘女”“开荒英雄”“胡杨精神”的故事,把“责任、纪律、奉献、集体”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的每一条道路都以“连队”命名,每个社区都有“支部建在连上”的管理模式,既现代又充满历史感。
我写下:
“在可克达拉,
城市不是钢筋水泥堆砌的集合,
而是有着军魂的生命体,
它把纪律与亲情写进日常。”
可克达拉人口成分复杂,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此聚集,有湖南人、山东人、甘肃人,也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各族兄弟姐妹。他们在这片土地上重新找到“家”的定义。
我走进一家汉族与哈萨克族通婚的家庭。家里挂着维文春联,也供着汉式福字;父亲做馕,母亲包饺子;孩子一会儿讲普通话,一会儿用哈萨克语唱歌。
“我们是兵团人。”女主人笑说,“哪来的不一样?一座城,一碗饭,一锅汤,就是家。”
晚上我在街头走了一圈,看到广场舞与民族舞混合着在跳;清真餐厅旁边是川菜馆;回民糕点摊与汉族大妈串串摊互相招呼,这座城市虽小,却有一种中国最深层的融合张力。
我写下:
“边疆不是边界,
而是更大的圆心。
可克达拉,把远方变成故乡,
让异乡人心甘情愿地扎根。”
夜幕降临,城市安静下来。整洁的街道在路灯下延伸,连队大院的窗户里透出橙色的灯光。街边的馕炉仍冒着热气,几位老兵在门前喝茶聊天,孩子们在跑步机上放风筝。
我坐在可克达拉公园的一处凉亭,看见湖面倒映着清真寺的剪影与天边余晖,远处偶有鸣笛,却并不喧哗。
耳边回响起白天在纪念馆听到的一段解说词:“这座城市没有祖先的庙宇,却有子孙的信仰。”我终于懂得,可克达拉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不是传统的“历史遗产”,而是正在书写的“时代创作”。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写下:
“第364章,可克达拉,记。
春耕始动,鼓角未眠,
这是信仰扎根的地方,
也是梦想开花的地方。”
下一站,霍城。
我要继续沿伊犁河向西,走进那座以薰衣草与边塞古韵闻名的千年古城,去听一听紫色花海中,历史与风的呢喃。
这一站,我来到了可克达拉——这座因屯垦戍边而诞生的新兴城市,它是中国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也是边疆现代化建设最前沿的缩影。在它的背后,是成千上万军垦人用岁月和汗水铸成的丰碑。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64章,可克达拉。
从戍边营盘到春日新城,
这是祖国西陲崛起的一个回声。”
可克达拉,维吾尔语意为“绿色峡谷”。站在城市东南的高地俯瞰,整座城市像一幅被打磨过的蓝图——笔直的街道、整齐的楼房、宽阔的广场、洁净的绿化,一切都透着计划性与新生的秩序。
陪同我的讲解员是位来自第师团的青年干部,名叫刘砚。他指着城市中心的塔楼说:“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现在已经是拥有高铁、高校、医院、电商产业园的边疆样板。”
他自豪地告诉我:“我们不是从零开始,是从‘零以下’开始。”从调水到基建,从人烟稀少到十万人口,从戈壁风声到孩童笑语,这一切,都是几十年戍边者心血的回响。
我写下:
“可克达拉,是祖国版图上
用汗水和信仰硬生生画出的点,
它不是被历史选择,
而是自己用努力赢得未来。”
城市广场旁,是一座兵团纪念馆。我走入展厅,看见一张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是一排排泥墙房,一辆辆架着水罐的拖拉机,一双双扎着布鞋的脚,一个个穿着军装笑着挥锄的年轻人。
我站在一段影像前,纪录片正播放着可克达拉第一批兵团人开垦荒原的片段。风沙扑面,锹镐翻地,他们唱着军歌、搭起地窝子,种下第一棵树、建起第一所学校。
一位老兵团员回忆:“我们没有城市,但我们有信仰。”他的眼神坚定,仿佛他不是在回忆,而是在继续生活在那个年代。
刘砚轻声说:“这些老前辈,有的已经长眠在这里。他们用一生换来今天的秩序。”
我写下:
“可克达拉,是时间的儿子,
每一片砖瓦都藏着风沙的骨血,
每一道街道都是信仰的延伸。”
离开城区,我随农业局的工作人员驱车前往城郊的现代农场。路上是一望无垠的田垄,刚刚灌满水的滴灌管道密布其间,初绿的麦苗探出头,春风拂过,一片片地毯般的绿浪轻轻起伏。
“别小看这些田地。”司机老王指着窗外笑说,“这可是新疆西部高产棉区和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年年都有全国参观团来这取经。”
在一座现代化的智能温室里,我看到哈萨克青年阿利木正在远程控制滴灌系统。“手机点一下,水就进地。”他骄傲地说,“这不是农民,这是高科技工人。”
农业之外,电商、物流、纺织、果品加工等产业也在这座城市迅速聚拢,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留在了家乡,甚至吸引了外省创业者前来落户。
我写下:
“可克达拉不靠奇迹,
靠的是一铲一锄、一键一屏。
它用智慧与坚韧,
在边陲写下经济的春天。”
兵团城市有一个特别之处:生活和建设不是两张面,而是一体共融。在可克达拉,文化广场、育婴室、图书馆、退役军人之家,彼此交错又井然有序。
我走进一家老年活动室,一群退役老兵正围坐打牌、看报、喝茶,有人边剪报边讲解国际新闻。墙上挂着醒目的字:“退役不褪色,离岗不离心。”
而在中小学里,孩子们从小接受兵团精神教育,背诵“八千湘女”“开荒英雄”“胡杨精神”的故事,把“责任、纪律、奉献、集体”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的每一条道路都以“连队”命名,每个社区都有“支部建在连上”的管理模式,既现代又充满历史感。
我写下:
“在可克达拉,
城市不是钢筋水泥堆砌的集合,
而是有着军魂的生命体,
它把纪律与亲情写进日常。”
可克达拉人口成分复杂,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此聚集,有湖南人、山东人、甘肃人,也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各族兄弟姐妹。他们在这片土地上重新找到“家”的定义。
我走进一家汉族与哈萨克族通婚的家庭。家里挂着维文春联,也供着汉式福字;父亲做馕,母亲包饺子;孩子一会儿讲普通话,一会儿用哈萨克语唱歌。
“我们是兵团人。”女主人笑说,“哪来的不一样?一座城,一碗饭,一锅汤,就是家。”
晚上我在街头走了一圈,看到广场舞与民族舞混合着在跳;清真餐厅旁边是川菜馆;回民糕点摊与汉族大妈串串摊互相招呼,这座城市虽小,却有一种中国最深层的融合张力。
我写下:
“边疆不是边界,
而是更大的圆心。
可克达拉,把远方变成故乡,
让异乡人心甘情愿地扎根。”
夜幕降临,城市安静下来。整洁的街道在路灯下延伸,连队大院的窗户里透出橙色的灯光。街边的馕炉仍冒着热气,几位老兵在门前喝茶聊天,孩子们在跑步机上放风筝。
我坐在可克达拉公园的一处凉亭,看见湖面倒映着清真寺的剪影与天边余晖,远处偶有鸣笛,却并不喧哗。
耳边回响起白天在纪念馆听到的一段解说词:“这座城市没有祖先的庙宇,却有子孙的信仰。”我终于懂得,可克达拉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不是传统的“历史遗产”,而是正在书写的“时代创作”。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写下:
“第364章,可克达拉,记。
春耕始动,鼓角未眠,
这是信仰扎根的地方,
也是梦想开花的地方。”
下一站,霍城。
我要继续沿伊犁河向西,走进那座以薰衣草与边塞古韵闻名的千年古城,去听一听紫色花海中,历史与风的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