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交响曲 第377章 和田:和玉之都,丝路之光
我沿着玉龙喀什河一路向东,在晨光与沙尘交汇的空气中抵达了这座南疆重镇——和田。一座因玉而生、因丝路而盛的城市,像是从古书中缓缓走来的古老章节,却在新时代中焕发出一种沉稳又明亮的气息。
站在城区入口处,我望见“和田”两字刻在巨石之上,阳光下,那两个字仿佛本身也嵌入了玉的温润光芒。
这一章,我要为和田奏响一段不同寻常的乐章,记录它如何在漫长岁月中,沉淀出属于它的民族灵魂、文化底色与人间温度。
如果说墨玉是和田玉的温床,那么和田,便是这座宝藏之地的心脏。
在这里,几乎每一条街道都与“玉”有关。和田的老城区中,有一条被称为“玉器一条街”的地带,巷口挂着红绸,坊间传来玉雕的咚咚声,像是在演奏某种古老而虔敬的打击乐。沿街摊位上摆满各式玉石,籽料、青玉、羊脂白玉……我看得眼花缭乱,却又被一种厚重感所压住,那是一种穿越千年依旧清晰的文化气场。
一位维吾尔老艺人邀我走进他的小作坊。屋子不大,却陈列着数十件未完成的玉雕作品。他手里握着刻刀,正在雕一尊“胡杨魂”玉像。那树干扭曲如画,根须扎入玉料深处。我问他为何不做佛像、不刻人物。他只是淡淡说了一句:“胡杨是我们南疆的命。”
那一刻,我明白了,这里的人不仅雕刻玉石,更在玉中刻下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的情感。
我蹲下来看他雕刻,每一刀都缓慢而笃定。他说:“雕玉不能急,像这棵树,要在心里活过一次,才能下刀。”那句话,让我久久回味。
更让我动容的是,他的孙子坐在角落里一边画画一边看爷爷雕玉。他画的是一棵在风中屹立不倒的胡杨,画面虽然稚嫩,却有种特别的坚韧气息。老艺人笑着说:“我们家的血脉,代代都刻玉,也刻根。”
我写下:
“玉之根,不只是昆仑,更是一代代人的手与心。”
走出玉街,我回头望着那小作坊,心中忽然生出一种冲动——想把我的掌心贴在那块刚被雕开的原玉上,听一听它来自雪山深处的呼吸。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所谓根,不只是埋在土里的物理意义,也可能是藏在心里的精神地标。
天色将晚,我来到和田最着名的夜市之一。还未走近,一股肉串香、烤馕香、酸奶香已扑面而来。夜市灯火通明,摊位前排满了人,空气中混合着炭火、孜然、玫瑰与石榴汁的味道,一切都在欢腾中流淌。
我品尝了一种叫“卡瓦甫”的酸奶冰饮,又吃了一串刚出炉的“皮牙子烤肉”。一边吃,一边听摊主讲他祖父的故事——曾是驼队商人,往返于和田与喀什之间,靠着脚掌与记忆丈量沙海中的驿路。
我继续走入深处,发现一个小舞台。此刻正有年轻人表演热瓦甫与冬不拉演奏,节奏跳跃,旋律如风。我站在人群中,看着男女老少跟着节拍起舞,脑中仿佛回荡起整个塔里木盆地的韵律。
我写下:
“和田的夜,是一场不打草稿的交响曲,民族的琴弦,拨动的是千年的和声。”
清晨,我走访了一所和田本地的多民族小学。校园不大,孩子们正背着小书包,鱼贯而入。我被一位女教师邀请进去,她是汉族,已在和田教书十余年。
“这儿的孩子特别纯粹,”她笑着说,“他们一边讲维吾尔语,一边也能用普通话朗读《论语》。”
我坐在角落里,看着他们念诗,写字,唱歌,跳舞。不同肤色、不同眼神,却都在一方课堂上共享知识的阳光。
课后,一个叫古丽的女孩悄悄问我:“你是来写书的吗?能写我们的学校吗?”
我点头,她眼睛亮了起来,“那请你写上我们有多爱这里。”
我郑重地在笔记中写下:
“和田的绿洲,不只是农田与果园,更是孩子们心里播种希望的学堂。”
离开城区,我骑车来到一座古老的清真寺。此地远离喧嚣,四周环绕着枣林、胡杨与红柳。寺门外,一位白胡子的伊玛目坐在藤椅上晒太阳,看到我来,他点头示意。
我脱鞋进入殿内,肃穆之感油然而生。拱门斑驳,地毯洁净,墙面绘有繁复花纹与经文。片刻后,几个村民陆续进来,跪地祷告,动作缓慢而庄重。我没有打扰,只静静坐在后方,听着他们口中吟诵着我听不懂却能感受到平静的诗句。
出了殿,我又随他们一起去附近枣林浇水,修渠,搬石头。谁说信仰只是神圣?他们将信仰揉进劳动,揉进每一顿饭、每一声问候、每一次手掌接触泥土的瞬间。
我站在老城区外的一段古道旁,那是一条丝绸之路南线旧迹,被风沙掩埋又被考古人重新揭出。
脚下的每一块碎砖,每一粒沙土,都可能是商旅驼铃经过之处。我在路边捡起一块写有波斯文字的陶片,想象它曾随某个波斯商人跨越昆仑,带着香料、玻璃、锦缎,来到这里,换走玉石、驼皮、葡萄干与故事。
如今这些故事只剩尘土,但我知道,在地球交响曲的每一章中,它们都会重新歌唱。
和田之行即将结束,我即将启程,沿着传说中的219国道——这条连接天涯与国界、穿越雪山与戈壁的边境天路,去往一个听起来就遥远的地方——30里营房。
这将是一段完全不同的旅程,也许没有热闹的夜市,没有文化广场和清真寺,却会有沙海、冰川、边防哨卡与历史的回音。
临行前,我再次回到玉龙喀什河畔,夕阳下,一位老人缓缓抚摸着一块半成品玉石,眼神温柔。我明白,他抚摸的不只是玉,更是这片土地给予的安慰与厚重。
我轻轻按下录音笔:
“第377章,玉生昆仑,歌自和田。玉不语,却长歌;人不老,心自明。”
下一站,30里营房。走边疆之路,入雪线之域,听祖国最西南的风声与心跳。
站在城区入口处,我望见“和田”两字刻在巨石之上,阳光下,那两个字仿佛本身也嵌入了玉的温润光芒。
这一章,我要为和田奏响一段不同寻常的乐章,记录它如何在漫长岁月中,沉淀出属于它的民族灵魂、文化底色与人间温度。
如果说墨玉是和田玉的温床,那么和田,便是这座宝藏之地的心脏。
在这里,几乎每一条街道都与“玉”有关。和田的老城区中,有一条被称为“玉器一条街”的地带,巷口挂着红绸,坊间传来玉雕的咚咚声,像是在演奏某种古老而虔敬的打击乐。沿街摊位上摆满各式玉石,籽料、青玉、羊脂白玉……我看得眼花缭乱,却又被一种厚重感所压住,那是一种穿越千年依旧清晰的文化气场。
一位维吾尔老艺人邀我走进他的小作坊。屋子不大,却陈列着数十件未完成的玉雕作品。他手里握着刻刀,正在雕一尊“胡杨魂”玉像。那树干扭曲如画,根须扎入玉料深处。我问他为何不做佛像、不刻人物。他只是淡淡说了一句:“胡杨是我们南疆的命。”
那一刻,我明白了,这里的人不仅雕刻玉石,更在玉中刻下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的情感。
我蹲下来看他雕刻,每一刀都缓慢而笃定。他说:“雕玉不能急,像这棵树,要在心里活过一次,才能下刀。”那句话,让我久久回味。
更让我动容的是,他的孙子坐在角落里一边画画一边看爷爷雕玉。他画的是一棵在风中屹立不倒的胡杨,画面虽然稚嫩,却有种特别的坚韧气息。老艺人笑着说:“我们家的血脉,代代都刻玉,也刻根。”
我写下:
“玉之根,不只是昆仑,更是一代代人的手与心。”
走出玉街,我回头望着那小作坊,心中忽然生出一种冲动——想把我的掌心贴在那块刚被雕开的原玉上,听一听它来自雪山深处的呼吸。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所谓根,不只是埋在土里的物理意义,也可能是藏在心里的精神地标。
天色将晚,我来到和田最着名的夜市之一。还未走近,一股肉串香、烤馕香、酸奶香已扑面而来。夜市灯火通明,摊位前排满了人,空气中混合着炭火、孜然、玫瑰与石榴汁的味道,一切都在欢腾中流淌。
我品尝了一种叫“卡瓦甫”的酸奶冰饮,又吃了一串刚出炉的“皮牙子烤肉”。一边吃,一边听摊主讲他祖父的故事——曾是驼队商人,往返于和田与喀什之间,靠着脚掌与记忆丈量沙海中的驿路。
我继续走入深处,发现一个小舞台。此刻正有年轻人表演热瓦甫与冬不拉演奏,节奏跳跃,旋律如风。我站在人群中,看着男女老少跟着节拍起舞,脑中仿佛回荡起整个塔里木盆地的韵律。
我写下:
“和田的夜,是一场不打草稿的交响曲,民族的琴弦,拨动的是千年的和声。”
清晨,我走访了一所和田本地的多民族小学。校园不大,孩子们正背着小书包,鱼贯而入。我被一位女教师邀请进去,她是汉族,已在和田教书十余年。
“这儿的孩子特别纯粹,”她笑着说,“他们一边讲维吾尔语,一边也能用普通话朗读《论语》。”
我坐在角落里,看着他们念诗,写字,唱歌,跳舞。不同肤色、不同眼神,却都在一方课堂上共享知识的阳光。
课后,一个叫古丽的女孩悄悄问我:“你是来写书的吗?能写我们的学校吗?”
我点头,她眼睛亮了起来,“那请你写上我们有多爱这里。”
我郑重地在笔记中写下:
“和田的绿洲,不只是农田与果园,更是孩子们心里播种希望的学堂。”
离开城区,我骑车来到一座古老的清真寺。此地远离喧嚣,四周环绕着枣林、胡杨与红柳。寺门外,一位白胡子的伊玛目坐在藤椅上晒太阳,看到我来,他点头示意。
我脱鞋进入殿内,肃穆之感油然而生。拱门斑驳,地毯洁净,墙面绘有繁复花纹与经文。片刻后,几个村民陆续进来,跪地祷告,动作缓慢而庄重。我没有打扰,只静静坐在后方,听着他们口中吟诵着我听不懂却能感受到平静的诗句。
出了殿,我又随他们一起去附近枣林浇水,修渠,搬石头。谁说信仰只是神圣?他们将信仰揉进劳动,揉进每一顿饭、每一声问候、每一次手掌接触泥土的瞬间。
我站在老城区外的一段古道旁,那是一条丝绸之路南线旧迹,被风沙掩埋又被考古人重新揭出。
脚下的每一块碎砖,每一粒沙土,都可能是商旅驼铃经过之处。我在路边捡起一块写有波斯文字的陶片,想象它曾随某个波斯商人跨越昆仑,带着香料、玻璃、锦缎,来到这里,换走玉石、驼皮、葡萄干与故事。
如今这些故事只剩尘土,但我知道,在地球交响曲的每一章中,它们都会重新歌唱。
和田之行即将结束,我即将启程,沿着传说中的219国道——这条连接天涯与国界、穿越雪山与戈壁的边境天路,去往一个听起来就遥远的地方——30里营房。
这将是一段完全不同的旅程,也许没有热闹的夜市,没有文化广场和清真寺,却会有沙海、冰川、边防哨卡与历史的回音。
临行前,我再次回到玉龙喀什河畔,夕阳下,一位老人缓缓抚摸着一块半成品玉石,眼神温柔。我明白,他抚摸的不只是玉,更是这片土地给予的安慰与厚重。
我轻轻按下录音笔:
“第377章,玉生昆仑,歌自和田。玉不语,却长歌;人不老,心自明。”
下一站,30里营房。走边疆之路,入雪线之域,听祖国最西南的风声与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