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四合院:我把易中海踹进炼钢炉 > 第51章 递交专利

四合院:我把易中海踹进炼钢炉 第51章 递交专利

    古月歌心底满怀感激向何雨柱致谢。

    转了一圈下来,

    古月歌说道:\"柱哥,幸亏有你相助,不然天知道我还得多长时间才能做出这样的电动车。

    骑一次就足够让我满足了,这段两年来的执念算是圆满画上了句号。

    只是这一刻完成,心中反倒有些空虚寂寞了呢。

    柱哥,你的这辆电动车还得去办理牌照才行,否则是无牌照行驶不能正常上路的。”

    听到,何雨柱这才反应过来。

    在这个时代,自行车都要挂牌,电动车自然更需如此。

    要是没牌被发现,会被视作来路不明的物品。

    再加上那辆电动车外观独特,特别容易引起注意。

    但这对何雨柱来说不成问题,他打算先去军管会办理电动车的牌照事宜。

    他骑着车行驶在街上,引来无数目光。

    所有人都对这辆没见过的电动载具充满好奇,甚至有人将它错认成摩托车,又因其独特样式而疑惑不已。

    抵达军管会后,吴部长一见就惊叹:“柱子,这就是你说的电动车?”

    何雨柱展示了一番操作,令吴部长再度震撼。

    他说不出摩托和电动车的差异,只看到它无加油装置、也无脚蹬却能行驶,心中满是疑问。

    何雨柱介绍道:“它靠电而非油运行,由七块电池支持,续航80公里。

    电量耗尽时只要充电,即可再跑同样距离,且费用远低于汽油,更加环保。”

    吴部长试着驾驶起来,周围的军管会成员无不称奇。

    一圈试驾之后,吴部长感慨地说:“厉害,真不愧是你。

    这么短的时间造出了性能优异的电动车。

    要是能批量生产,既能让百姓获利又能助国家节能。”

    随后,何雨柱递给吴部长一份设计图,并解释所需材料和技术要求都不高,若国家推动研发与普及并非难事。

    至于难点在于蓄电池部分,在此他也附上设计方案。

    吴部长接过后喜形于色,承诺上报何雨柱的贡献,同时也为其办理了牌照相关手续。

    此后,何雨柱成为清北大学中引人注目的存在,他的电动车吸引了不少学生的围观。

    林正国见状询问这是不是何雨柱的研究成果。

    何雨柱承认是在古月歌指导下与之共同完成的。

    林正国意识到何雨柱的实际贡献,对此非常惊讶于他的天赋与谦逊之举。

    起初,他确实认为何雨柱难以将电动车成功造出来,毕竟这一目标充满挑战,十分不易。

    这需要超凡的创新思维。

    然而何雨柱不但完成了任务,所造出的电动车造型还特别优美。

    林正国问道:“你这电动车性能如何?”

    何雨柱答道:“充一次电可以跑80公里,速度最快能达50码。”

    听后,林正国不由深吸一口气,这样的续航里程极具实用性。

    这项设计弥补了电动车之前的不足之处,确实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突破。

    随后林正国亲自试了一下这款电动车,并在下车之后称赞道:“柱子,厉害啊!这么短的时间内你就把一辆实用的电动车制造出来,

    而且还能做出如此多的改良。

    不知道这能否被推广普及呢?”

    何雨柱点头说:“如果国家有意愿大规模制作的话,普及肯定是可行的。

    我已经通过关系递交了电动车图纸上去,推广早晚都会实现。”

    林正国表示赞同:“很好很好,你是一个心系国民的好青年。

    有你这样的人才为国效力,真是国家之福。

    以后必定会有人主动联系你。

    既然是已呈报给国家的科技成果,请不要再交给其他人使用。

    当前有不少别有用心的人士,万一传到外国去对我们国家危害极大。”

    何雨柱答应了下来,这个想法他自己也早有考量过。

    所以才将图纸交付给军管会里负责的吴部长,他是一个爱国人士。

    而且由于电动车技术含量不高,

    一旦正式投入生产就必然瞒不住多久。

    但这些都是不在何雨柱考虑范畴的事情了。

    然后他便跨上电动车准备去学校学习。

    一到学校,他的同学们看见何雨柱的奇特“坐骑”

    ,全都围拢过来。

    “柱子,这是什么新鲜物件,我从来都没见过!”

    “看着可不像是普通的摩托车呀,连加油孔都不见踪影。”

    “这家伙到底是怎样开动的?”

    何雨柱笑着介绍:“这就是我所说的电动车啦,靠电驱动。”

    大家都感到惊讶万分。

    “哇!原来这是台电动车,难道是你自己弄出来的吗?”

    “没错,这是我刚研发成功的,目前独一无二。”

    当得知其卓越的续航和性能指标时众人更是惊呼连连,“我的天呐,好牛啊柱子!听说国外苦于这方面的难题至今无解,

    居然被你一举克服了,真是厉害!”

    “果真不愧是全国的文科状元,这种脑力不是随便哪个人能够匹敌的。”

    “柱子,可以让我也试着开一下吗?”

    面对朋友的热情请求,何雨柱很豪爽地回答:“没问题。”

    等一位学生上了车体验了一番,只见飞速行驶如疾风骤雨,现场瞬间又被点燃一阵新的惊叹:听闻归听闻,眼见才能真正让人叹服。

    同学们的眼中都流露出羡慕的目光,

    谁不会渴望拥有一部这样先进的代步工具呢?“对了柱子,你知道这样一辆车成本得多少吗?”

    何雨柱回答说:“大概需要700万元左右吧,主要原材料搜集起来相当麻烦。

    要批量生产的话还得靠国家协助才行,

    仅靠个人力量完成整个流程难度是非常大的。”

    听到价格,周围的人都感叹不已——这不是一个普通消费者能承担的价格。

    接着有人开始盼起来,“希望能尽快看到国家启动这个项目,到时候我也能享受到这份便利。”

    “唉,真的很向往呢。”

    没过两天工夫,

    关于何雨柱制造电动车一事便迅速扩散开来。

    清北一些教授很快找上了林正国,

    “老林,听说这电动车效果惊人至极,可别蒙我!你知道海外研究多年却未能取得重大进步,

    甚至一度决定停止相关的开发工作,

    你真敢相信这东西是出自一个大学生之手吗?听起来简直难以置信。”

    “话是这么说,老林,难不成他是照搬国外现成车型进行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