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49章 这句话让祖龙警觉起来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第49章 这句话让祖龙警觉起来

    赵迟功勋卓着,无人可辩,无论何种赏赐均属应得,授以最高军职亦无争议。

    此功全凭赵迟个人能力成就。

    “拟旨。”

    祖龙语气沉重,神色庄严,殿内弥漫着帝王威严:“南阳一役,赵迟助我大秦首建奇功,稳固韩国局势,消弭隐患,此为一功;击杀魏泰、庞煖,此为二功;大破十万敌军,俘获八万,此为三功。”

    “此等大功,当晋两级爵位,授予上将军职,统领一军。”

    从今以后,韩国事务,赵迟可自行决断,不必再向雍城军营禀报。

    此外,赐予赵迟黄金、布帛、侍女及奴仆,并增私兵至千人。

    封地定于雍城外百里处,以李家村为中心,其原籍即为封地,彰显皇恩。

    廷尉封地另议。

    田产方面,除原有万亩外,再赐万亩。

    在群臣注视下,祖龙不负众望,立即颁布旨意嘉奖。

    晋两级爵位已是极大恩典,十级之上再晋升更为难得。

    即使蒙武、王翦、桓漪,爵位也不过第十级公大夫,如今赵迟连升两级至第十五级少上造,蒙武等人虽高一级,但也只是大上造。

    这是最大的荣耀。

    赵迟虽已任上将,但资历尚浅于蒙武等人。

    若与他们并列,蒙武等人或许无妨,但对于君主来说却难以接受。

    朝廷众臣听闻此厚赏,虽不意外,但仍感惊讶。

    赵迟在南阳之战功不可没,唯有如此封赏才能与其功绩匹配。

    他不仅取得斩将杀敌之功,还扭转了秦必守韩的局面,打破了赵魏原有的防御格局。

    此举对秦帝国的战略意义重大。

    “如此封赏,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臣等无异议,赵迟之功,当受此赏。”

    满朝文武齐声赞同,无人反对。

    即便有人心存不满,如李思,其家族封地已被剥夺赐予赵迟,虽然秦王承诺新封地,但他深知再也无法靠近李家村。

    对此,他只能愤怒却无力反抗,因为他不敢违背王令。

    “诏书拟定后即送往韩国,为赵迟加封。

    并前往雍城李家村,向其家人宣读诏书。”

    “为了大秦,他的妻子至今未能回乡生产,这也是我对她的些许慰藉。”

    秦王对赵高说道。

    “臣领命。”

    赵高恭敬答道。

    “赵魏战败,我们被困的局面终于结束,各国再难指责我们师出无名。

    这次是赵魏挑衅,与我大秦无关。”

    “现在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赵国了。”

    秦王冷笑。

    此言足以让天下诸侯胆寒。

    自古以来,战争都需要正当理由。

    即便秦灭韩时,也声称有正当理由,说是入韩调查案件,并在宫中抓获某人。

    当然,“师出有名”

    不过是一种借口罢了。

    不论何时,弱者难以为继,何以受辱、受侵?皆因力微,必首遭制。

    此乃世间常理,强者存,弱者亡的铁律。

    “臣等恭聆王命。”

    满朝文武顿时屏息凝神,静候旨意。

    “相邦。”

    “主事调度粮草、辎重,备足十万大军一年所需。”

    \"郑国、冯劫,协助办理。”

    \"尉缭。”

    \"与桓漪联系,拟定出征计划,明确攻赵方针,并令王翦配合行动。”

    \"李思,全力辅佐诸位大人。”

    \"两个月内,孤要大军出函谷,破赵边境城池。”祖龙语气坚定。

    \"大王英明。”

    \"臣等愿竭尽全力,助大王成就伟业。”

    群臣齐声响应,气氛高涨。

    章台宫中,祖龙负手而立,目光锁定沙盘上的晋地。

    韩国已归秦,赵魏两国为最后屏障,两国与韩交界的南阳防线显得薄弱。

    \"赵迟。”

    \"你带来了如此惊喜,重创两国,想必不会错失良机吧。”

    祖龙注视沙盘中的南阳,低语沉吟。

    今日早朝上,祖龙决定桓漪率十万精锐攻赵,却没有给赵迟部下达具体命令。

    如果赵迟趁势攻击赵魏,将造成极大威胁。

    因此在朝会结束时,尉缭建议迅速传令赵迟出击。

    然而祖龙没有同意。

    这让群臣感到困惑。

    此时赵迟驻扎在韩国境内,若让他按兵不动,则失去机会。

    尽管赵迟可以全权处理韩国事务,即便他进攻赵魏,祖龙也不会干预,但他已经决定攻赵,若赵迟转向攻打魏国,则违背了他的战略部署。

    因此朝臣不明白祖龙的意思。

    若现在派遣快马前往韩国传旨,不出十天便能到达赵迟手中。

    但祖龙拒绝了这个提议。

    因为祖龙相信赵迟不会辜负他的期望。

    即便传信需要时间,但如果赵迟早已为秦帝国谋划好,那意义重大。

    等到消灭赵魏联军之后,便是最佳出兵时机,定能让赵国措手不及,建立奇功。

    \"赵迟。”

    \"当初你在韩国时,能够提前数月预测敌情,如今想必也不会让我失望。”

    \"你深知华夏统一的趋势,也明白天下安定的根本所在。”

    \"所以你应该知道我的抱负。”

    \"希望不负所托。”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帮助我早日统一六国,让我更快找到冬儿,我可以承诺,你将成为我大秦的第一武将,超越昔日的白起,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祖龙凝视沙盘,低声说道。

    然而他心中也有隐忧。

    他在赌赵迟理解他的志向,在赌赵迟已经有了下一步计划。

    祖龙深信,赵迟不会让他失望。

    虽然赵迟是当前最受尊敬的将领,但秦王从未见过他本人,然而祖龙深知赵迟。

    \"启奏大王。”

    \"夏御医已经回来了。”

    赵高恭敬地站在殿门口禀报。

    这句话让祖龙警觉起来。

    \"宣。”

    祖龙转过身,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开口。

    “遵旨。”

    赵高迅速退下,召夏无且入殿。

    待夏无且进入大殿之后,

    赵高轻缓地掩上了殿门。

    作为祖龙的近侍兼中车府令,他因细致周全深得信任。

    “臣拜见大王。”

    夏无且入殿后,恭敬地向祖龙行礼。

    “免礼。”

    祖龙微微点头,目光温和地看着夏无且。

    他对夏无且怀有几分怜悯。

    当年他初登帝位时,连自己所爱的人都无力保护,而夏无且的女儿也早已不知去向。

    祖龙深知夏无且的痛苦并不亚于自己,甚至更深重。

    因此,他一直将夏无且留在身边精心照料。

    任命他为御医不仅是为了自身健康,更为了抚慰夏无且,让他能在咸阳平静终老,这也是一种弥补。

    “长途跋涉,让您受累了。”

    “但为了我大秦的宏图大业,您不得不亲力亲为,否则赵迟他们的安全便无法保障。”

    祖龙带着歉意对夏无且说道。

    或许唯有在夏无且面前,祖龙才会稍露真实自我。

    在旁人面前,他始终保持帝王威严,隐藏内心深处的情感。

    “大王。”

    “我明白您的心意。”

    “这些年您默默寻找阿房,我对您对她的这份深情深有体会。”

    “您欲一统六国,是为了大秦,为了百姓,也是为了阿房。”

    “您要统一天下,就是为了找到她。”

    “这些我都懂……阿房能遇到您,真是幸运。”

    夏无且说着,眼眶微湿。

    祖龙在夏无且面前展露了些许真诚,而夏无且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秦帝国文武百官眼中,夏无且虽受祖龙优待,却显得格格不入,多年独来独往,从不涉足任何社交场合。

    “岳父。”

    “都是我的错。”

    “若我当时手握实权,她就不会离开我。”

    或许,如今我和她早已儿女绕膝,我的皇后或许也成了她。

    看着夏无且的悲伤,祖龙的眼眶也微微泛红。

    若非最爱之人,他又怎会被深深触动?这般柔软脆弱的一面,又怎能轻易示人?

    自从冬儿离去、杳无音信后,祖龙的心便被封闭起来,再未开启。

    无论谁见到的,都是他深陷失去之痛的模样。

    自此之后,

    祖龙领悟了王权的力量,也明白了王权的意义。

    昔日的嫪毐、赵姬、老世族以及吕不韦,都试图超越王权。

    他一直在隐忍,因心中最大的遗憾是对不起心爱之人的痛苦,在沉默中等待时机,直至逐一击败对手,完全掌握权力。

    然而,这一切又有何意义?

    他最珍视的人已远去。

    “这不是大王的过错,当时的局势并非大王所能左右。”

    这些年来,大王已然成熟不少,真正掌握了权力,阿房若知晓,定会感到欣慰。

    夏无且强忍哀伤,勉强挤出一丝笑意。

    “或许如此。”

    祖龙也深深叹息,先前的失落与脆弱一扫而空。

    “对了,”

    “你在韩国时,是否见过赵迟?”

    祖龙随即问道。

    提到赵迟,夏无且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祖龙身上。

    这位正值盛年的君主,既有威严又显得英俊挺拔。

    脑海里,

    赵迟的身影与祖龙渐渐重叠。

    “太像了。”

    “世间真的会有这样的巧合吗?赵迟与大王、阿房的模样如此相似。”

    夏无且心中暗自思索。

    “怎么了?”

    察觉夏无且注视自己却不开口,祖龙询问。

    若是换了其他人这样,祖龙或许会生气,但面对夏无且则不然。

    “没……没什么特别的事。”

    夏无且猛然回神,移开目光,答道:“见过。”

    “他年纪轻轻,却才智过人,手段出众。”

    年轻的赵迟已经能够统领数十万大军,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就连冯大人也对他赞不绝口,而韩非之所以归降秦帝国,也是受到赵迟的劝说。

    夏无且笑着说道:“大王能得到这样的贤才为秦帝国效力,真是大王的福分。”

    “确实如此。”

    祖龙点头同意,“赵迟的表现让我十分惊讶。

    起初听到他的名字时,他只是新兵营的一员,却敢于挑战老兵,创下秦军历史上的先例。

    后来又在破韩边境斩杀韩将,击败暴鸢,甚至夺取韩王首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