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74章 此刻也无计可施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第74章 此刻也无计可施

    在李牧的严密布防下,代城坚不可摧。

    其兵力远超赵迟当年守卫邯郸时的实力,且代地地势开阔,非常适合骑兵作战。

    李牧布阵的目的在于不惜一切代价守护赵国最后的土地,并伺机复兴国家。

    上将军屠睢询问赵迟:“邯郸已完全平定,十五万赵国降卒也妥善安置。

    如今是否集结大军北上,助桓漪、王翦二位上将对付李牧?”

    赵迟沉思片刻答道:“我军在灭赵之战中功劳卓着,但若代地的战果独归我军,恐生争议。

    必须北上增援,但不可轻举妄动。”

    诸将点头赞同,想起赵迟之前的嘱咐。

    此时,一名亲卫急步入殿,呈上一封军报。”上将军,这是北境代地传来之信,由王翦上将亲笔所写。”

    亲卫继续说道:“特请上将军领兵北上,共商破敌之策。”

    屠睢等将领听后面露喜色。

    “上将军,这岂非您所说的良机?是出兵的好时机吧?”

    屠睢等人急切问道。

    “我若贸然北上,易遭人非议。

    但若王翦或桓漪相邀,则另当别论。”

    赵迟微笑回应。

    “末将愿领军出征。”

    屠睢、章邯、任嚣齐声请战。

    赵迟语气坚定:“代地现有五十万驻军,但仍需看守十几万赵国降卒,故不能全员出击。

    屠睢,你选五万骑兵随我前往代地。”

    “章邯、任嚣。”

    “你们率领各自部属留守邯郸,负责监押降卒。”

    众将齐声应诺,随后迅速行动。

    代地的代城,作为连通代地与赵地的重要据点,战略意义非凡。

    代地本非赵国领土,乃赵武灵王时期所占。

    因赵国国策,代地与赵地间始终存在隔阂,代人常遭排挤,难以在赵国朝堂立足。

    李牧虽地位尊崇,却同样遭受冷遇,麾下多为代人,而非纯正赵人。

    他长期镇守边疆,抵御外族入侵。

    相比之下,廉颇、庞煚等则位居赵国核心地带要职。

    赵地与代地间的裂痕经年累月仍未消弭,根源在于赵国权贵及百姓对代地的偏见,始终未将其视为核心区域。

    此刻,代城外数里之地,营帐绵延。

    这些营帐分属两方:蓝田大营与函谷大营。

    秦军两位上将各率一军,职责分明,以防军纪混乱。

    但在筹划攻取代地、破代城时,王翦与桓炀默契合作。

    蓝田大营的中军帐内,王翦、桓煨及多位主将齐聚。

    参与军机决策者均为统率十万大军的主将。

    三十

    “围困代地已近一月,我军多次强攻不下,损兵折将,形势不容乐观。”

    “继续僵持下去不是办法。”

    王翦凝视着赵国地图,目光锁定代城,苦思破局之策,却始终无果。

    “代城是代地的心脏,不拿下它,便无法掌控整个代地。”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即便绕过代城,李牧的骑兵也会迅速反击。

    他早有筹谋,誓要与我大秦长期对抗。”

    “要破代城,或许只有两条路:一是以命相搏,决一生死;二是与李牧对峙,凭借我大秦的实力拖垮他。

    代地粮草匮乏,只要断其供给线,敌军必然溃散。”

    桓炀冷静分析。

    “这两条路对我们而言都不妥。”

    王翦听罢,摇首否决。

    “为何?”

    “赵国只剩代地,我大秦灭韩之后,赵、魏等国深陷恐惧。

    赵国即将倾尽全力,你以为其他诸侯会坐视不理?”

    “代地与燕国接壤,若我大秦与李牧陷入消耗战,燕国会置身事外?齐国又怎会漠然?”

    “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

    “李牧坐镇代城后,已洞悉我大秦的战略意图。”

    “要么我大秦需付出巨大代价与之殊死一战,而他亦下定决心,哪怕牺牲也在所不惜,也定要重创我大秦。”

    “他赌我们不敢正面交锋。”

    王翦严肃说道:“若论消耗战,他正得其所愿。”

    桓炀焦虑追问:“那该如何是好?”

    王翦长叹:“李牧依仗城防优势,十余次进攻已使我军折损上万人,伤者更是数倍于阵亡者。

    如今他实力未减,我军却元气大伤,代地难以攻破,何以回报大王的信任?”

    桓炀不甘言败:“难道真只能眼睁睁看着代地攻不下?”

    王翦亦摇头叹息。

    身为将领,深知战事残酷,但面对李牧部署的十万大军,强攻代城的代价实在过高。

    “即便倾尽全力,至少也要牺牲十万将士,才有可能攻下此城。

    战场瞬息万变,这还是保守估计。”

    众人沉默不语。

    李牧堪称英雄,赵国最坚韧的将领,其布防滴水不漏,欲战胜他,唯有殊死一搏。

    然而,李牧无所畏惧,秦帝国若损失过多兵力,统一天下的计划也将受阻,需耗费大量精力恢复元气。

    王翦与桓炀虽为老将,此刻也无计可施。

    他们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不惜代价强攻,但会造成惨重伤亡;要么采取消耗战,可其他诸侯国绝不会坐视秦帝国独占代地,也不会任由李牧的抗秦主力壮大,必定全力支援。

    灭赵之战看似难以企及,身为秦帝国两大主将,统领十万大军却久攻不下,不仅朝臣会弹劾,连君王亦会震怒。

    忽闻帐外急报,打破沉寂。

    亲卫快步入帐,欲报急讯,却见诸将皆默然不语,一时不知所措。

    “何事?”

    王翦目光扫过。

    “赵迟上将军率军至营外。”

    亲卫恭敬禀告。

    赵迟二字出口,王翦与桓漪眼中微光闪过。

    赵迟因战功连升两级,今为大上造,此皆因屡破强敌,庞煖、廉颇等赵国老将皆非易与之辈。

    或许李牧难缠,但赵迟或有妙策。

    “走,迎接赵迟。”

    两人相视一笑,异口同声。

    赵迟若仅为偏将,二人未必亲迎,然其地位与己等相当,同为上将军、大上造,此举合情合理。

    遂领诸将出营,片刻即至营外。

    赵迟率五万铁骑而至,坐于血虎之上,屠睢随侍身旁。

    “赵迟上将军。”

    王翦爽声招呼。

    “久仰大名,今日终得相见。”

    桓漪亦大笑寒暄。

    三人并肩而行,身后诸将随从。

    赵迟凝视二人,嘴角含笑。

    入伍之初,他只盼建功立业,归乡迎娶烟言,不曾想如今成就远超预期。

    短短数年,他成秦帝国高位上将,封大上造,享百里封地、数万亩良田及数千奴隶,早已超脱昔日设想,亦深谙当下局势,历史中的人物或为其部属,或为同僚。

    回过神来,赵迟下马行礼:“晚辈赵迟拜见二位上将军。”

    以晚辈自称,表敬意。

    王翦与桓漪相视一笑,赞赏赵迟的谦逊:“赵迟不负大王信任,既干练又知礼。”

    “赵迟上将军无需多礼,同为上将,不必拘泥繁文缛节。”

    王翦低声言道。

    “王翦上将军过誉,与二位前辈相比,我始终为晚辈。”

    赵迟毕恭毕敬答道。

    桓漪打断道:“赵迟,言归正传。

    先前召你前来,意在商讨应对李牧之策,军情紧迫,莫再拖延。”

    赵迟点头,高呼:“屠睢!”

    “末将在!”

    屠睢应声而出。

    赵迟下令:“全军于大营四周扎营,原地休整。”

    话音刚落,这位年轻上将的威严显露无遗,与平日的谦逊判若两人。

    王翦、桓漪及诸将皆感震撼。

    虽年纪轻轻,赵迟已深谙权谋与气势之道。

    “末将遵命。”

    屠睢领命后迅速调遣五万精锐骑兵布防。

    “两位上将军,请。”

    赵迟含笑转身,血虎紧随其后。

    众人见血虎血气森然,虽有畏惧,但知是赵迟坐骑,渐安心。

    如今两军皆知赵迟驯服此猛兽,消息早已传开。

    “请。”

    王翦与桓漪先行,众人随后入中军大帐。

    中军帐内,众人围聚赵国沙盘前,两大营将领自觉退至赵迟、王翦、桓漪之后。

    “赵迟,代地情形,想必你已从军报得知。”

    王翦说道。

    “确是如此。”

    赵迟点头,神色严峻,“李牧乃赵国良将,用兵如神。

    此次设防代地,无疑令我军陷入两难境地:强攻需耗费超十万兵力,仅算保守;若采消耗战,诸侯必援李牧,对我大秦亦非良策,难以速胜。”

    “哈哈哈!”

    王翦大笑,“赵迟果真名不虚传,一语道破战局要害。”

    连日来,我和王翦多方筹谋攻城,虽筹备周密,仍损兵折将。

    每次攻势,李牧皆依托代城固守,两翼骑兵伺机突袭,使我军腹背受敌。

    此战艰难。

    我军难以承受过多伤亡,又耗不起时间。

    显然,李牧已洞悉我军弱点。

    桓漪附和道。

    王翦注视赵迟:“赵迟,屡胜庞煖、廉颇等宿将,对此战有何见解?”

    桓漪亦满怀期待。

    此时,除强攻代城外,他们别无他法,只是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愿选择这种极端手段。

    赵迟神情沉重,徐徐道:“此战胜负,不在于战场厮杀。”

    王翦与桓漪疑惑抬头:“愿闻其详。”

    赵迟似已掌握破敌之道。

    “此战,”

    “当以大军震慑为辅,攻心为本。”

    具体部署不便多言,但我确信,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动摇敌方意志。

    赵迟充满自信地说:“二位将军,可否信赖于我?”

    王翦与桓漪毫不犹豫地道:“若你有破敌良策,我二人愿追随左右。”

    赵迟含笑回应:“明日整顿军容,展现强攻姿态。

    同时,我将亲往代城外,携美酒与李牧对谈。”

    “甚好!”

    两人欣然同意。

    赵迟的安危毋庸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