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23章 久而久之则习以为常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第23章 久而久之则习以为常

    “屠睢、章邯,你们在外新郑击败赵军,擒获韩王族人,立下大功。

    从今日起,屠睢升任五万人将,章邯同样。

    军阶提升两级,授予右庶长爵位。”

    赵迟向全军宣告。

    “多谢将军!”

    二人立刻谢恩。

    “定韩之战,秦军英勇杀敌,都应依军功晋级。

    屠睢、章邯,各部归营行赏,切莫出错。”

    赵迟叮嘱道。

    “遵命!”

    二人再次行礼后领命离去。

    “诸位将士听令!全军整队归营,每万人为一单位行进。

    赵将军有令:今日赐爵封侯。”

    屠睢大声宣读军令。

    话音刚落,众锐士脸上满是喜悦。

    对秦人来说,战场不仅是国策所需,更是平民迈向更高地位的途径——凭战功可获爵位,跻身高位。

    一人封侯,全家荣耀。

    各部依次回营,千人一组完成升爵仪式。

    “呼……”

    目送大军远去,赵迟长舒一口气。

    虽然表面上镇定,但他初次统领如此庞大的军队,内心难免忐忑。

    “现在正是凝聚军心、打造强大阵型的关键时刻,要让这支劲旅更进一步。”

    赵迟满怀期待。

    当初身为万人将时,他虽已有此能力,却并未急于施展,而是耐心等待掌握更多兵力的机会,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如今大局已定,在整个韩地,他已经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回到新郑城的新宅,这宅邸原本属于被他征服的暴鸢,或许只是巧合。

    进入府邸后,他立刻下令进行融合仪式。

    一缕金光浮现,凝作心脏状的小型法宝,蕴含深邃力量。

    它甫一现身,便融入赵迟体内,此乃法宝认主的征兆。

    这《将心》乃玄阶高品的灵宝,且具备成长潜力,随赵迟修为增长愈发强大。

    他查看其特性:

    **战争法宝:将心,玄阶高品(成长型)**

    - **特性**:为主帅统领大军时,可使士气倍增;训练军队时提升战阵默契与战斗力。

    - **隐秘特性**:护主(可抵挡致命伤害)。

    赵迟对法宝之力颇为欣赏,认为它将在战场助己如虎添翼。

    他计划先锻造精锐之师,待完全掌控韩地后,甚至可以筹划进攻赵国之事,毕竟秦王赋予他全权调遣韩军的权力。

    到那时,突破先天境界亦非难事。

    想到此处,赵迟唇角微扬。

    踏入武道门槛,内力转化为真气,自此方能施展真正的武道之力。

    先天之力让人于万军之中从容自如,真气源源不断更可护体保命,即便面对乱箭亦可镇定自若。

    相较目前状态,这无疑更为强大。

    “眼前尚有许多事务需处理。”

    “秦王可能派冯去疾前来管理,还需妥善应对诸多韩臣与降卒的问题,这些皆刻不容缓。”

    “提及韩非,此人确实才华横溢,若能将其招致麾下,即便在秦亦能有所建树。

    即便日后遭遇权贵打压,他也必是有力助力。”

    赵迟心中暗想。

    此时,系统提示音响起:

    “声望结算日已至,开始统计宿主声望奖励。”

    “恭喜宿主获得五十万声望值及无限晋升点。”

    “五十万声望,收获丰厚。”

    赵迟眉宇间浮现出愉悦的笑容。

    “下一步便是精进武艺。”

    “突破神箭术,钻研点穴手。”

    赵迟下达指令。

    提升武艺即是增强自身实力。

    瞬息之间,系统提示再次响起:

    “神箭术已达巅峰,彻底掌握,百丈之内百发百中。”

    “点穴手晋级至中级,领悟五成,中招者五日内气力无法外泄。”

    “果然,技艺越高,所需进阶点越多。”

    “五万进阶点消耗迅速。”

    “然而,如今已有三项圆满技艺——基础剑法、猛虎拳、神箭术。”

    尽管进阶点所剩不多,赵迟依然满心喜悦。

    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通报声:

    “报!”

    “末将李青求见!”

    李青的声音从大殿外传来。

    “让他进来。”

    赵迟稳住心绪,低声下令。

    李青应声入殿。

    “诸事是否安排妥当?”

    赵迟询问。

    “一切准备就绪。”

    “诸将均已归属各部,李达与李辉为万人长,余者五千人长,均赐相应爵位。”

    “此乃我大秦军功制度,毫无瑕疵。”

    李青随即回应。

    “甚好。”

    赵迟点头赞许。

    此次灭韩之战看似顺利,实则对军队而言极为严苛,各部均有伤亡。

    蒙武特意将损失大量中级将领的队伍交给赵迟,意在助其建立根基。

    这是一种无形的恩惠,唯赵迟心知肚明,他也因此对蒙武有所亏欠。

    或许,这也是蒙武的精心安排。

    有屠睢和章邯两位五万人长统率大军,加之赵迟的心腹,军中之事尽在其掌握。

    “此外,我已下令选拔精锐组建亲卫营,不出十日,千人规模的亲卫营即可成军。”

    李青继续说道。

    “李青,你办得妥当。”

    “不愧是我信赖之人。”

    赵迟笑言夸奖。

    “为将军效命,理所应当。”

    李青谦恭作答。

    不知不觉间,短短半年,两人的地位悄然转变:赵迟登至主将高位,李青则为亲卫统领,各掌权柄。

    然而,李青再不会如从前般直称赵迟为“迟哥”

    。

    军中等级分明,不可逾矩。

    赵迟早习李青的谨小慎微,这是居高位者的必经之道,日后权势愈盛,此类规矩只会更加严格。

    “军权、官权如此,王权更显孤寂。”

    “难怪君王自称‘寡人’,这般高高在上,令人敬而远之。”

    赵迟默然沉思。

    但他对权力架构的调整并无异议,因唯有如此,才能立于时代之巅。

    “韩臣现羁押何处?”

    赵迟回过神问。

    “悉数囚禁于城内监牢,静候将军发落。”

    “我秦虽占韩地,然各地仍动荡不安,百姓惊恐,更有诸多韩贵族藏匿潜伏,暗中抗争。”

    李青答道。

    “此毋须忧虑。”

    “我秦新灭韩,百姓难免惶恐。

    但若我军无损,待朝廷接手治理,局面自会稳定。”

    赵迟对百姓的恐慌早有预料。

    自古改朝换代,人心浮动为常事。

    对韩的数百万民众而言,起初自然会有不满,但随时间推移,秦政施行,军纪维护,他们便难以掀起大波澜。

    在这个时代,归根结底,让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关键,其他皆可化解。

    赵迟与韩国事务并无关联,他对韩政不闻不问,亦无意关注民生,他职责仅限于领军作战,若有叛乱,只需发兵即可。

    真正完成韩国统一的是秦始皇派遣的文官,各自尽职,赵迟亦恪守本分。

    “将军。”

    “多数韩国官员愿归顺我秦帝国,然亦有少数抗拒投降,是否即刻处置?”

    李青作为赵迟近卫统领,也是韩国主帅传达指令的中转者,此刻正静候命令。

    “带我去狱中,我要见见这些韩国官员。”

    赵迟略作沉思后说道。

    “遵命。”

    李青随即转身领路。

    廷尉府位于新郑城外,原为审理案件、拘押罪犯之处,现成为羁押前韩国重臣之地。

    秦军攻韩过于仓促,令韩方猝不及防,两国实力悬殊更是关键原因。

    狱中,昔日威仪赫赫的韩国官员如今蓬头垢面被囚禁,失却昔日光彩。

    秦军入新郑时,众多贵族趁乱逃离,然亦有不少未能及时脱身。

    “饶命!”

    “愿归附大秦,甘愿效力,请军爷为我向将军求情,愿俯首称臣。”

    “只求留我一条命!”

    “军爷,我乃韩国廷尉,可用之才,恳请代为传达!”

    狱内嘈杂一片,哭喊求饶声不断,皆出自心存恐惧的韩国官员。

    起初,普通囚犯对此颇感意外,久而久之则习以为常。

    昔日高高在上的权贵,如今与普通囚犯无异。

    至于降臣,最初效忠韩王的旧臣曾愤怒呵斥,后因司空见惯而不再多言。

    他们在地牢中滞留月余,蒙武虽承诺押送至咸阳,然听闻蒙武大军已回朝,依旧被困于此,内心充满惊恐。

    看守内外的秦卒对这些人冷眼旁观,仅在厌烦时鞭笞哭泣之人。

    “何谓权贵?不过是阶下囚罢了,想打便打。”

    “此国不成器,臣子亦不尽责。”

    韩非轻叹摇头。

    “赵将军到!”

    话音未落,狱内便响起欢呼。

    “恭迎赵将军!”

    随即值守的秦卒齐行礼,态度恭敬。

    身为韩地最高统帅,赵迟掌握生杀大权,无人敢怠慢。

    “赵迟,那年轻之辈如今竟成地方主帅。”

    “年少时在韩不过伍长,至秦已是独当一面的将领。

    秦法严明,赏罚公正,秦王气魄,他国难以企及。”

    “今灭韩,不久或能一统六国。”

    “可惜我不是秦王,我的国家也不是秦帝国。”

    “当年商鞅在秦帝国变法,何等胆魄!”

    “我虽怀改革之志,却未能完成心愿。”

    韩非抬眸望向被人群簇拥而来的身影,轻笑自嘲。

    那天,在韩王殿上,韩非对赵迟印象深刻。

    关押已久,韩非也听值守的锐士谈起赵迟的种种事迹,自然有所耳闻。

    从锐士们的敬重态度便可推测,赵迟在秦军中的威名极高。

    “这些韩国大臣处境如何?”

    赵迟踏入牢房,询问值守的千人将。

    “回禀赵将军,”

    千人将恭敬回答,“他们本是高位重臣,难以承受困苦,许多人已故,如今葬于荒冢。

    不过仍有幸存者,等待将军处置。”

    赵迟点头,随后追问:“谁死了?”

    “名单尚在整理,但死得最为惨烈的是韩国丞相张平,他年迈体弱,长期安逸生活,日前死于狱中。”

    千人将毕恭毕敬地答道。

    “张平……是张良的父亲?”

    赵迟心中默念,却未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