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123章 大王洪福齐天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第123章 大王洪福齐天

    黑冰台归祖龙掌控,樊於期的藏身之地他岂会不知?樊於期滞留燕国,又有燕丹安排人手保护,让黑冰台束手无策。

    如今秦帝国强大,燕国虚弱,燕丹献出樊於期首级在预料之中。

    “我燕国甘愿成为大秦属国,俯首称臣并进贡。”

    “不仅如此,更献上本国疆域图,以示诚意。”

    荆轲满脸谄媚,双手高举地图。

    “呈上来。”

    祖龙放声大笑,毫无防备。

    “是。”

    荆轲放下地图,双手递上,谦卑地退后。

    “只有靠近祖龙才能行刺,否则无从下手。”

    “苍天保佑,务必取祖龙性命,否则我燕国将陷入危局。”

    荆轲心中沉重,默默祈祷。

    秦舞阳则站在台阶下,神情紧张。

    此刻,行刺的关键时刻已到。

    非近身无法取祖龙性命。

    机会稍纵即逝。

    荆轲刚刚踏上台阶,赵高果然阻止。

    “王驾不得靠近。”

    “把地图交给我。”

    赵高冷冷说道。

    “不好。”

    荆轲心中一沉。

    “上王,我燕国疆域广阔,尤其督亢之地更是壮美,岂能不为您详述?”

    荆轲再三献媚,试图最后一搏。

    “准他上来。”

    祖龙威严下令。

    “遵旨。”

    祖龙开口后,赵高不敢怠慢,立即让开道路。

    “多谢上王。”

    荆轲神情激动,仿若受封。

    “多年来,你是我国唯一亲近寡人的他国之人。”

    祖龙语气柔和。

    “蒙上王厚待,纵使赴死亦无憾。”

    荆轲走近祖龙桌前,恭敬递上地图。

    秦舞阳伫立阶上,袖中紧握双拳,额间冷汗频出,内心忐忑不已。

    毕竟,死亡近在咫尺,怎不畏惧?

    “展开地图。”

    祖龙沉声吩咐。

    燕国地图乃其国珍藏,此图对秦帝国军备布局至关重要。

    “遵命。”

    荆轲谄笑一声,缓缓展开地图。

    朝廷内外无人察觉,殊不知一场针对祖龙的危机正在逼近。

    随着地图铺开,祖龙全神贯注注视,浑然不觉危险临近。

    荆轲内心既紧张又期待,只等地图展开的最后一刻动手,此刻绝不可乱。

    然而,恰在此时,一声震耳欲聋的虎啸回荡宫内,众人齐望殿外。

    祖龙也被惊动,嘴角微扬:“莫非迟儿归来?”

    荆轲抓住时机,骤然跃起,一手扣住祖龙手腕,另一手持刃,怒喝:“祖龙,去死。”

    文武百官惊觉已晚。

    众人目瞪口呆看着高台,纷纷站起,满心恐慌。

    瞬间,群臣陷入混乱。

    祖龙欲脱身,却被荆轲牢牢钳制,只能眼睁睁看致命之物逼近。

    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袭来,祖龙暗叹:“完了。”

    威胁迫近,祖龙眼中尽是绝望。

    千钧一发之际,“吼”

    的巨响震彻大殿。

    一头血色巨虎闯入,伴随一道黑光直指高台刺客。

    荆轲即将得手,忽闻惨叫,持刀手臂被利箭贯穿,兵器坠落,刃尖嵌入桌案,掌心鲜血淋漓。

    与此同时,赵迟驾驭血虎稳稳落地,冷冷凝视秦舞阳与荆轲。

    “迟儿!”

    见到赵迟现身,祖龙如释重负,心中泛起难以言喻的喜悦。

    此刻,祖龙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儿子竟及时赶来相救。

    这种复杂情绪令他思绪翻涌。

    “武安君!”

    “他居然回来了!”

    “幸有武安君相助,不然不堪设想。”

    “差点危及大王。”

    “燕国胆大包天,竟敢行刺大王。”

    “禁卫军何在?速捕刺客!”

    那场惊魂未定的刺杀事件令满朝官员心存余悸。

    若非赵迟及时现身,祖龙恐已遇险。

    这一结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人人深感惊惧。

    然而,赵迟的到来不仅阻止了刺客,还以精准一箭切断其手臂,令局势瞬时安定。

    荆轲怒目瞪向赵迟,满腔愤恨:“你是何人?竟敢坏我大事!”

    差之毫厘,他几乎达成目标。

    若刺杀成功,燕国或可免遭攻伐,而秦帝国也将随之倾覆。

    可惜,这一切因眼前此人而破灭。

    “秦武安君。”

    “赵迟。”

    赵迟沉声说道:“秦舞阳,动手。”

    荆轲暴吼一声,用左手拔出箭矢,强忍疼痛再次瞄准祖龙。

    祖龙迅速反击,一脚踢翻荆轲,同时挥剑刺出。

    剑气呼啸,贯穿荆轲身躯。

    “不甘……只差一点……”

    荆轲倒地,虽无所畏惧,却遗憾未能完成刺杀。

    最终,气息消散。

    “确实只差一步。”

    “你低估了我的儿子。”

    祖龙冷眼扫视全场,暗自叹息。

    “都怪你!”

    “我必杀你!”

    秦舞阳怒不可遏,扑向赵迟。

    赵迟纹丝不动,血虎已然赶到。

    虎爪落下,骨裂声震耳欲聋。

    “啊……”

    秦舞阳被碾压于虎爪之下,痛呼不止。

    赵迟冷酷下令:“杀。”

    血虎提起另一爪,重重踏下。

    血肉模糊间,秦舞阳毙命。

    群臣目睹此景,无不心生敬畏。

    即便赵迟威名远播,但如此血腥场面仍让众人在朝堂上首次感受到这般惨烈。

    此时,辛胜率禁卫军闯入大殿,只见地面血迹斑斑,两具尸首横陈。

    其中一人已被祖龙击杀,他顿时震惊失色。

    “臣来迟,请大王治罪。”

    辛胜伏地叩头,语气惶恐。

    “是谁放这两个刺客入宫?为何他们能携兵器进入?”

    祖龙冷峻质问。

    “启禀大王,是当值的几名太监。”

    辛胜急忙回答。

    “处死他们。”

    祖龙冷酷下令,辛胜领旨后挥手示意禁卫军清理现场。

    与此同时,群臣围拢询问祖龙是否安然无恙。

    “若非武安君,寡人岂能幸存?”

    祖龙环视群臣,眉宇间隐现怒意。

    刚刚,他险些命丧刺客刀下,那剑锋仅距他数寸之遥。

    “大王息怒。”

    众臣齐齐跪拜。

    但祖龙并未回应,而是温柔凝视着赵迟。

    “武安君,你为何归国?”

    祖龙问道。

    群臣目光齐聚赵迟身上,魏国刚平定,他本应留驻,此刻却匆匆赶回,且神情焦虑,径直策马奔向王宫。

    “臣听闻燕国遣使入秦进贡,担忧大王安危,特从魏地赶回。”

    赵迟撒了个谎。

    他怎敢坦言知晓这段秘史?

    “大王洪福齐天。”

    “武安君忠心可鉴,才有此壮举。”

    “幸得武安君及时援手。”

    “否则大王性命堪忧。”

    “武安君之功,难以估量。”

    “我等代大王谢过武安君。”

    “若非武安君,我大秦恐已陷入危局……”

    众臣竞相夸赞,面上尽显对赵迟的感激,却不辨真假。

    赵迟淡然处之,祖龙却心生触动。

    “莫非这就是我和迟儿间的默契?他觉察我的危机,赶来救助?”

    “若非迟儿,今日我或已丧命刺客刀下,是冬儿救了我。”

    祖龙温柔注视赵迟,思绪翻涌。

    另一人也作此想。

    “莫非迟公子与大王真有这般父子情谊?”

    蒙毅暗自揣度,庆幸若非赵迟,后果不堪设想。

    “此次多亏武安君出手,否则寡人难逃厄运。”

    祖龙凝视赵迟,满心感激。

    群臣不甘落后,纷纷附和:

    “武安君危急时刻护主,功不可没。”

    “大王当厚赏武安君。”

    “无武安君,大王与国家皆陷险境。”

    “恳请大王必重赏武安君。”

    “臣同意。”

    “臣亦赞同……”

    殿内罕见一致,若非赵迟,秦帝国或已深陷泥潭。

    众人见刺客距君王仅一步之遥,那**利刃涂满剧毒,令人不寒而栗。

    ……

    要不是这**含毒……

    燕国若早有准备,秦帝国不会遇此危机。

    仅差一线,秦帝国根基或将动摇。

    “武安君护驾有功,当予重赏。”

    祖龙沉声说道,眼露赞赏。

    “身为臣子,护驾乃本分,不敢求赏。”

    赵迟即刻回应。

    “武安君太过谦虚。

    若非你,寡人已逝,秦帝国亦将覆灭。”

    祖龙续言,“现赐你万两黄金、万匹布帛、奴婢千名,准你上朝佩剑,赞拜不称名。”

    “往后武安君进宫,无需通报。”

    祖龙威严下令。

    虽未加封爵位,但这份殊荣已极显着。

    按朝规,大臣须解剑入殿,赵迟却可带剑上朝,自由出入宫门,前所未有的恩典。

    朝堂之上,无人享受此待遇,赵迟为首例。

    百官闻讯,未觉惊讶,因赵迟于危急时殿外一箭救驾,若非如此,君王恐已遭难。

    “大王英明!”

    群臣齐声赞颂。

    “自魏地至咸阳,汝耗时几何?”

    “昼夜兼程,共计七日。”

    赵迟坦然作答。

    “七日跨越千里,殊为不易。

    武安君忠心护主,天地可鉴。

    我秦帝国有此良臣,实乃幸事。”

    众臣随之附和称颂。

    祖龙凝视赵迟,目光温润,满朝无人敢语。

    滴水之恩尚且厚报,况救命之恩?

    在秦廷,武安君位阶本最尊,若非君主早逝,其地位无可撼动。

    除非叛国重罪,否则赵迟之位稳固。

    “臣启奏。”

    “臣有罪。”

    “请大王责罚。”

    此时,王绾出列,恭敬一拜。

    百官目光齐聚王绾。

    “老臣无能,未能察燕国之野心,意欲行刺大王,险使大王受害,此罪虽死不足赎,请大王责罚。”

    王绾沉声说道。

    “臣有罪。”

    “未能保大王周全,未察刺客行踪,请大王责罚。”

    群臣跪伏,尽显惶恐愧疚。

    “燕国行刺。”

    “寡人亦未料及。”

    “相邦无罪。”

    “今日之事到此为止。”

    “然而…”

    祖龙见地血斑,怒火升腾:“燕国之举,不可轻饶。”

    “燕国刺杀寡人,罪无可赦。”

    “将行刺者公布刑场,凌迟处死,并昭告天下燕国罪行。”

    “燕国谋刺孤王,几近成功,此深仇大恨,大秦必兴师问罪。”

    “蒙毅,代孤传战书至燕国,使其早作准备。”

    “另,致书齐楚两国。”

    “燕国行刺孤王,孤王几丧性命,此仇此恨,势不两立,大秦定伐燕国。

    若齐楚胆敢干预,甚至助燕,大秦亦必与其决裂。”

    祖龙声音冰冷,威严逼人。

    “大王英明。”

    满朝文武齐声响应,众志成城。

    “退朝吧。”

    “寡人倦矣。”

    “若无要事,散了吧。

    武安君随寡人回章台宫,孤有事与汝商议。”

    祖龙疲惫挥手,入后殿。

    毕竟。

    祖龙再强,不过凡人。

    经此刺杀,命悬一线,这般生死落差,令其难以承负。

    \"臣等告退。”群臣恭敬离场,目送祖龙而去。

    殿内,赵迟仍端坐血虎上,众臣皆敬畏相望。

    \"武安君,此次立下大功。”

    \"恭喜武安君!若非汝出手,大王恐已遇难。”

    武安君在,秦帝国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