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142章 燕王暴怒,挥拳猛击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第142章 燕王暴怒,挥拳猛击

    此话令赵高更为惊恐,脸色惨白,连连哀求:“臣惶恐,恳请大王开恩。”

    “朕最厌骨肉相争,最恨背后算计。”

    “而你,二者皆有。”

    “为何?”

    “当初命你教胡亥礼节,如今却教他篡位?”

    “朕未亡,便助他谋位,若朕真逝,你会否让朕儿子自相残杀,血染宫廷?”

    祖龙语调冰冷。

    每字每句如重锤敲击,赵高寒意透骨,瑟瑟发抖。

    “大王……臣绝不敢,绝不敢!”

    “非臣本意,皆因胡亥公子授意。

    臣不过遵从吩咐。

    虽蒙大王委任教导胡亥公子,然仅为卑微之辈,岂能左右公子?”

    “恳请大王明察。”

    赵高深知,此刻唯有舍弃胡亥方能自救。

    即便胡亥失宠,秦王未必动他,但若真相败露,自己恐性命难保。

    于是,他决定将所有罪责推给胡亥,让他成为替罪羊。

    当赵高的言语传入耳中,祖龙眉宇间微露沉重。

    片刻后,祖龙缓缓开口:“身为中车府令,你应清楚效忠之人。

    兄弟间的纷争,岂容你介入?为何隐匿不报?”

    赵高听闻此言,心中稍安。

    他知道,成败在此一刻。

    于是俯身跪拜道:“大王明鉴,臣并非有意隐瞒,实因心存畏惧。

    胡亥与臣亦有师徒情谊,若贸然禀报,恐伤师道尊严。

    若大王执意追究,臣愿独自承担过错,绝不能牵连胡亥,以免破坏父子情分。”

    话毕,赵高重重叩首,摆出豁出去的姿态。

    这正合祖龙对亲情的重视。

    毕竟,赵高多年侍奉,深知主上的性情。

    祖龙果然为之触动,冷哼一声:“从此之后,不必留在宫中。

    既为胡亥之师,便随他去胡亥府做仆役吧。

    此后不得踏入宫门,再犯则休怪寡人无情。”

    听罢此言,赵高表面上顺从,心底却满是不甘。

    二十多年来的一心侍奉,让他坐上中车府令之位,权势滔天,文武百官皆对他敬畏有加。

    如今,祖龙一句吩咐,便将他的权势彻底剥夺。

    在王权面前,无论地位如何崇高,一句话便能让你失去一切。

    “谢大王恩典。”

    赵高伏地叩拜,不敢多言。

    保住性命已是幸运,失去官职或许尚有机会东山再起。

    “去吧,这是寡人给你的最后一次机会。”

    祖龙冷声说道。

    “谢大王。”

    赵高再次叩首,怀着忐忑心情走出大殿,转身时却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差点就完了。

    “赵高。”

    “这是最后的机会。”

    “二十多年的忠诚,寡人可以饶你性命。”

    “只盼你不再自寻绝路。”

    祖龙幽幽道。

    在祖龙看来,赵高不过一粒尘埃,取其性命易如反掌,杀或不杀对他来说并无区别。

    况且,

    赵高深知祖龙的性情,即便身份尊贵,祖龙内心仍牵挂亲情。

    若此时对赵高下手,必定会引起朝野注意,父子相争显然不是祖龙所愿。

    毕竟,赵高坚称自己只是遵从胡亥之意行事。

    加上他追随祖龙二十余年,虽无显赫功绩,但亦非毫无贡献,这或许是原因之一。

    然而,一旦赵高的中车府令之职被废,离开王宫,他便再无利用价值。

    “铁鹰。”

    祖龙向后殿呼唤。

    “臣在。”

    铁鹰快步来到祖龙面前。

    “彻查宫中所有人,确保宫内之事绝不外泄。

    尤其是赵高,必须严加监视。”

    “若他胆敢妄动,继续干涉不成器的儿子们的争权夺利,杀无赦。”

    祖龙语气冰冷地说道。

    铁鹰领命退下后,祖龙思虑良久。

    在他眼中,万事皆需留有余地,既为旧情可宽容一人,亦以黑冰台暗中监察以防变故。

    若有朝一日此人存异心,黑冰台自会及时应对。

    \"迟儿。” 祖龙低声呢喃,心中暗想,宫中阻碍已除,从此无人再能加害于她。

    至于外界,他相信不会有力量触及她。

    忽闻殿外稚嫩童音传来:\"祖父!祖父!我们在找你!\" 话音未落,两个小身影已欢跃入内。

    \"祖父的乖孙儿来啦!\" 祖龙笑意盈盈,蹲身张臂迎接。

    两个小家伙扑至身前,险些令他失稳。

    \"祖父莫怕!\" 小孙女赵钰琪立刻上前,认真地替祖龙揉捏肩膀。

    \"祖父力气弱了,还得靠你们帮忙才行。” 祖龙戏谑道。

    \"祖父才不是力气弱呢,是孙儿们力气太大!\" 赵熙不服气地补充。

    这般温馨场景让李烟言感慨万千。

    高高在上的秦王,却对这两个孙子疼爱有加。

    或许,祖龙心中始终怀揣对故人的遗憾,故而格外关照赵迟。

    \"娘亲快瞧,我们是不是很厉害?\" 孙子得意扬扬地问。

    \"当然棒极了!\" 李烟言附和,目光柔情似水。

    \"烟言,今日怎携二位同来?\" 祖龙轻抚其手,眼中尽是宠溺。

    李烟言闻言微愣,随即答道:\"迟儿嘱咐我送来这瓶丹药。”

    祖龙接过瓷瓶,一眼便知这是类似吕不韦所服之物。

    “昨日在洛阳,迟儿已觉察到仲父服用了我所赠仙丹,却仍担忧我,又送一颗予我备用。”

    “迟儿心思缜密。”

    祖龙凝视瓷瓶,心中感激不已。

    此等能解毒疗伤、强身健体的仙丹世间罕见,赵迟竟赐他两颗。

    这并非因祖龙为大王,而是赵迟始终铭记这份情谊。

    不然,为何唯独给他,而不赠他人?

    “迟儿言此丹存量有限,大王不可再分予旁人,且须随身携带,以防刺客重来,迟儿说他恐赶不及救援。”

    李烟言笑着对祖龙道,如今知晓身份,她亦坦然。

    “这小子。”

    “临行还取笑寡人。”

    祖龙接过瓷瓶,脸上含笑,轻斥一声。

    他知赵迟是以当年燕国刺客刺杀之事调侃,那时他疏忽致险,此事也让祖龙警醒。

    这般关怀令他倍感欣慰。

    虽未相认,他已确信将来不会受阻。

    时光飞逝,至燕国蓟城。

    殿内,燕丹跪地,面露病容,群臣忧心忡忡。

    燕王喜握战书,面容阴沉,质问燕丹:“燕丹,汝可知罪?”

    燕丹认错却坚称无辜:“秦狼子野心,即使我国不战,亦不会停息。

    刺杀祖龙,只为纾国难,使其亡后秦自乱,我方可乘机……”

    可惜计划败北,因赵迟及时救下祖龙。

    燕丹抬头,目光笃定:“纵失败,亦无悔。

    只恨天不公,为何赵迟偏在此时插手。”

    燕王怒起,抽腰带疾走,一脚踹出,又用腰带狠抽。

    “废物!至今执迷!”

    “汝使我国陷危局。”

    “祸根,竟毁我燕基。”

    “今日仍未醒,孤错识汝,不忠不孝。”

    燕王暴怒,挥拳猛击。

    满朝无人敢劝,皆以为燕丹咎由自取,若非其行径,燕国亦不会成秦靶。

    “父王,儿臣无过。”

    “若父王欲罚,罚儿臣一人便好!”

    燕丹倔强直言,痛楚难忍亦不退缩。

    “畜生!”

    “今日仍不知悔?”

    燕王坐定,怒气未消。

    “儿臣过错,在于未及时告父王,然父王畏秦之心,即便儿臣言明,亦必不肯允。”

    “儿臣之过,乃天不公,何偏袒祖龙。”

    燕丹依旧高声。

    即便处境困窘,他仍固守信念。

    “放肆!”

    “朕欲赐死逆子燕丹。”

    燕王震怒,扬手欲惩治燕丹。

    然而,上将军庆秦上前一步,拱手道:“大王息怒。

    再这般争斗,太子恐难支撑。”

    此刻局势危急,庆秦续道:“如今秦军压境,国难当头,当务之急是调动举国之力抗秦,否则社稷难存。”

    “言之有理。”

    燕王点头,面色稍缓,“秦军已发战书,武安君赵迟率大军来犯。

    赵迟在晋都一役中崭露锋芒,其才智远胜蒙武、王翦。

    燕国必须严加防范。”

    群臣附和,燕王怒容渐消,却仍盯着地上的燕丹,目光中满是痛恨。”逆子!你至今执迷不悟,可知道你一手毁了燕国?”

    燕丹昂然立起,毫不退缩:“即便齐楚袖手旁观,我燕丹亦能击溃秦军。

    我必胜赵迟,更不会屈于祖龙。”

    燕王咬牙,手中玉带握紧又松开。

    他深知,这个自幼寄予厚望的儿子,实则狂妄无度,毫无担当。

    “报!”

    传令官疾步入殿,“大王,李牧起兵反叛,秦军正逼近边境!”

    燕王骤然变色,惊惧难掩。

    李牧威名赫赫,为赵国名将,其麾下精锐非燕国边军可敌。

    李牧归顺秦廷,齐楚燕三国无不忧心忡忡。

    “赴齐楚的使节,可有音讯?”

    燕王环顾群臣,语气急切。

    ……

    “大王。”

    燕臣禀告,“秦廷战书已至,臣已遣使求援于齐楚,料不久即有回音。”

    燕王喜屏息凝神,暗念:“秦图天下,只盼齐楚相助,否则燕国危矣。”

    忽报紧急军情传来。

    “大王,齐已封锁边关,斥责我国刺杀之举卑劣,秦帝国早有防范,说服齐王后,齐国绝不会援助我们。”

    燕国一位官员慌忙入殿禀报。

    又有急报传来。

    “大王,情势危急。

    臣抵达楚国都城竟被驱逐,楚国亦无意相助。”

    另一名使臣沮丧地报告。

    燕王喜满脸愁容:“罢了!齐楚竟无法对抗秦,难道他们不明白秦的狼子野心?若燕亡于秦,他们岂能独善其身?”

    最终,毫无良策可施。

    面对强秦与代地精锐骑兵,燕国毫无胜算。

    “父王,儿臣愿领兵抗击秦军,燕国将士同心,必能击败强敌。”

    “荒谬!皆因你而起。

    你既无才又无力,有何资格统军?”

    燕丹的话让燕王喜更加愤怒。

    “大王,燕国别无他法,唯有拼死一战或再次向齐楚求援。”

    “上将军,燕国尚有多少可用之兵?”

    燕王喜苦涩地问道。

    他深知燕国局势危急,昔日赵国入侵,国力大损。

    “回禀大王,若尽调可用之师,不过百万之数。”

    庆秦也苦涩地回答。

    “仅百万?”

    燕王喜脸上掠过一丝失落。

    秦军在邯郸驻扎百万雄师,代地李牧麾下同样掌控百万之众。

    燕国兵力仅为秦之一半,如何抗衡?

    “若调北境八万大军南下,是否能提升胜算?”

    燕王喜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

    “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