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147章 此事在朝堂上必将掀起波澜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第147章 此事在朝堂上必将掀起波澜

    王翦立即表态:“武安君为储君,我定效忠到底,直至生命尽头。”

    桓漪随之附和:“武安君领军或治理国事皆能胜任,我也愿效忠。”

    显然,两人深知新皇登基旧臣更替的规律。

    祖龙掌权后,朝中多数旧臣已被清除,不被宠信或无用之人自然难逃厄运。

    新帝即位后,局势依旧如此。

    新帝必将提拔忠于自己的臣子,这也是诸多公子背后拥有支持者的原因之一。

    这不仅是一种未雨绸缪的策略,更像是一种提前布局的投资。

    一旦所扶持的公子登基,这些拥趸将收获无尽的富贵与高位。

    王翦与桓漪素来秉持明哲保身的原则,从不涉足党争。

    他们深知,一旦选错立场,满门抄斩的风险便如影随形。

    然而,此时的局面不同以往,无需他们抉择或介入纷争,一切由当今圣上亲自裁定。

    接到圣旨后,他们自然遵从。

    身为秦帝国上将军与显贵,他们的忠心仅属于王权。

    君主有令,岂敢违抗?

    赵迟出身军旅,受百万将士敬仰,若他继承大统,必得全军支持,这是其他公子难以比拟的优势。

    听到二人表态后,祖龙满意一笑:“两位皆为忠良。

    迟儿为吾长子之事,知者甚少。

    今日告知二位,只为日后相认。”

    语气温和,二人随即回应:“臣明白,愿为大王与武安君赴汤蹈火。”

    蒙武附和道:“有两位上将军支持,武安君为太子已成定局。

    权贵虽有异议,百万大军岂容撼动?”

    蒙氏一族一直力挺赵迟,如今多了两股强援,蒙武自是欣喜。

    “武安君战功卓着,在军中威望无人能及。

    若立为太子,军中无异议,但朝堂内外的反对势力绝不会善罢甘休。”

    “大王若追封武安君之母为王后,立其为太子,这些人必将群起攻之。”

    王翦语气严肃。

    “这些人的意图,我又怎会不知?”

    祖龙冷笑,“天下将定,我已无所畏惧。”

    “天下既定,大秦再无忧患,我有何惧?”

    “二十年前,我无力护佑赵迟之母;二十年后,若我依旧无法守护赵迟,便是失职。”

    “最好让他们安分守己,否则我不介意大开杀戒。

    二十年前的恩怨,我从未忘却。”

    “臣等愿以性命追随大王。”

    蒙武、王翦、桓漪齐声高呼,目光坚定不移。

    对他们而言,无论宫中谁为储君,均属寻常,因为他们无法左右。

    唯独赵迟登基,让他们心安,因其出身军旅,深知兵权重要。

    对武臣而言,赵迟执政后,大秦仍将以军武为核心。

    此乃君主决策的影响深远。

    “迟儿,道路我已为你铺好。”

    “二十年前,我无力护你母子,致使分离二十载。

    而今天下将定,不容任何人阻挠。”

    “你母子本当享受宫中天伦,却被毁坏。”

    “最好是让他们现身,旧日恩怨,今日积怨,总有一日清算。

    这大一统的大秦,就从他们开始经历血的洗礼。”

    目送蒙武等人离去,祖龙眼中的冷冽仍未消退。

    二十年来的无力感深植心底,虽解决了一些,但更多只能隐忍,表面顺从,不敢违逆。

    祖龙找不到正当理由对他们动手。

    然而。

    过去的仇怨,祖龙岂会忘怀?

    一句话:

    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祖龙静静等待那一天,将所有怨恨尽数发泄。

    ---

    离开章台宫后,蒙府内。

    “老蒙,你太过分了。”

    “这事儿你早就知道,却一直瞒着我们。”

    王翦不满地责备蒙武。

    “没错。”

    “你这样做太不讲义气了。”

    桓漪皱眉道:“武安君是长公子,要不是今日大王亲口提起,你是不是打算一辈子都不告诉我们?”

    “你们怎么把账算在我身上?”

    “此事大王特意叮嘱,除非他本人开口,否则任何人不得透露,否则便是违抗王命。”

    “你以为我愿意藏着掖着吗?”

    听到两人的埋怨,蒙武忍不住回击。

    “哈哈,这家伙急了。”

    王翦笑着调侃。

    “哈哈。”

    看着蒙武一脸委屈的样子,桓漪也不禁笑了。

    “你们别取笑我了。”

    蒙武哼了一声,严肃地说:“大王告诉你们赵迟的身份,正是为了让你们提前做好准备。”

    “废话。”

    “我们连这点见识都没有吗?”

    王翦不耐烦地说。

    然而。

    桓漪感叹道:“谁能想到武安君竟是长公子,大王的儿子,这对秦帝国来说是莫大的喜事。

    以武安君的能力,将来执掌秦帝国,绝不会逊于大王。”

    “嗯。”

    王翦点头附和:“不说别的,光是武安君继承王位,对我们大秦锐士就是好事。

    他出身军旅,深知国家根基在于军队。”

    “无军不足以威震四方,无军不足以安定百姓。”

    “只要全力支持武安君,我们家族的未来定会繁荣昌盛。”

    蒙武点头道:“如今武安君已灭燕国,天下仅剩齐楚两国。

    再过数年,天下必会统一,指日可待。”

    “历经千百年纷争的天下,终于迎来统一的曙光。”

    “而大王与武安君相认之日,便是统一之时。

    大王意志一贯坚定,一旦决定,绝不更改。

    大王欲追封武安君之母为后,立武安君为太子。”

    “此事在朝堂上必将掀起波澜。”

    “诸公子的支持者、宗室、权贵,都会站出来反对。”

    一场不可避免的肃清即将展开,无人能够阻止大王的意志。

    王翦语气低沉地说道:“既然如此,身为臣子,只需尽忠于君主,尽忠于大秦。

    大王之言即是王命,若有人胆敢违抗,那便是自取其咎,何必顾虑?”

    桓漪点头称是:“还是武人直接痛快,不像那些文臣,心思复杂,只顾私利,全然不顾国家兴亡。”

    “待天下归一,这些异己之人最好一并清理,如此大秦方可长治久安。”

    蒙武听完二人的对话,嘴角微扬,轻轻点头,笑容中带着一丝嘲讽:“归根结底,在大王与武安君相认之日,最遗憾的人会是谁呢?”

    “谁?”

    王翦与桓漪齐齐看向蒙武。

    “李思。”

    蒙武的笑容意味深长。

    王翦与桓漪心领神会,相视一笑。

    齐国。

    “齐王殿下,我国正遭秦军侵袭,已门户大开,难以抵挡。

    恳请齐王发兵支援,否则燕国若被灭亡,秦帝国下一个目标或许就是楚国,甚至是齐国自身。”

    “外臣叩求齐王伸出援手。”

    “救燕国一命!”

    “只要能击退秦军,无论条件如何,我们都愿照办。”

    齐国朝堂上,燕国使者伏跪殿内,涕泗横流地哀求。

    然而,齐国朝堂内一片沉默。

    齐王稳坐龙椅,神色平静。

    “燕国使者。”

    齐王开口,语气淡漠。

    齐国与燕、楚之间曾有攻守同盟,约定合力抵御秦帝国。

    但燕国曾派使臣行刺秦王,这为秦帝国提供了正当出兵的理由,齐国因此犹豫是否支援燕国。

    齐相后胜直言此事为燕国自找麻烦,而燕国使者则苦苦哀求齐王出手相助,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指出齐国亦无法置身事外。

    齐王提出需楚国先行动员,自己才会响应。

    与此同时,楚国境内,年幼的楚王刚刚即位,对朝政尚显稚嫩。

    阶下楚国丞相李园手握燕国送来的密报,环视满朝文武。

    “燕国已被秦帝国攻陷。”

    李园缓缓道出,“诸位如何看待此事?”

    楚国权力分散,有句谚语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其中“三户”

    指代楚国三大权贵家族,他们掌控着国家的核心权力。

    “丞相,燕国的衰败实为自作自受,这次因刺杀秦王之举而师出有名。

    我楚国与秦帝国并无宿怨,且秦虽强盛,楚亦不弱。

    秦虽有百万大军,但平定诸国后需留数十万驻守,而楚之地广民安,十万之师足以抗衡。”

    一位楚国将领慷慨陈词。

    其余大臣亦纷纷附和。

    “诚如是。”

    李园颔首认可,内心笃定。

    时光飞逝。

    一个月后,燕国都城蓟城。

    赵迟稳坐朝堂台阶,众将环列其下。

    “启奏君上,燕国几乎已被我军攻破,疆土尽归秦域。”

    “燕国至此时局……”

    屠睢欣喜若狂地报告。

    “燕国沦陷比我预想的快得多,诸将功不可没。”

    赵迟笑容满面。

    “归根结底,此次灭燕之战首功当属燕丹。”

    “若无燕丹,我军怎会如此轻易覆灭燕国?”

    章邯打趣道。

    众人闻言,皆抚掌大笑。

    “章将军所言极是,大功独属燕丹!”

    “灭燕第一功臣,燕丹!”

    众将领齐声高呼。

    这场灭燕之战,燕本想凭防守对抗敌军,却因燕丹轻敌,以为兵力占优即可击败秦军,便集中全部兵力与赵迟的大军决战,结果自然是自食恶果。

    在攻灭燕国的秦军将士看来,燕丹不过是个笑话。

    “敌军或许自负,但我们秦军将士绝不能自负。”

    赵迟语重心长地说,“骄傲自满只会自取灭亡,燕丹便是如此下场。”

    “君上的教诲,末将牢记于心。”

    众将齐声回应。

    “此次君上灭燕,又为大秦建立灭国之功,不知大王会如何封赏武安君?”

    任嚣满怀期待地问道。

    此言一出,其他将领也流露出期待的目光。

    “如今君上已是关内侯,灭燕大局已定,大王必定晋封武安君为彻侯,这是大秦当之无愧的第一爵位。”

    屠睢恭敬地说道。

    “正是,君上的功绩,理应获封彻侯。”

    众将激动地附和。

    正当众将满怀期待之时,一名亲卫急匆匆闯入大殿,兴奋地禀报:“武安君,大王使者到!”

    话音未落,几位王宫禁卫鱼贯而入,领头者手捧王诏,神情严肃。

    赵迟不敢怠慢,立刻起身上前,弯腰行礼,身旁众将也随之鞠躬。

    “臣等恭迎王诏!”

    众人齐声高呼。

    “秦王诏曰:武安君赵迟再立灭国战功,堪称空前伟业。”

    “现赐武安君再升一爵,封为彻侯,享受彻侯的年俸与封地,可统领八千亲卫私兵。”

    “赐封地雍城全境。”

    “赐黄金万两,布匹万匹,良田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