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万岁爷不好了,六阿哥他又捣蛋了 > 第420章 工部

万岁爷不好了,六阿哥他又捣蛋了 第420章 工部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上头那几位哥哥,有去了就立规矩的,也有去了先隐忍不发慢慢摸透整个部门的。

    六部鱼龙混杂,不是看你阿哥身份就给面子的地方,那些面子,也都是表面功夫。

    年轻的阿哥根基浅,也容易被糊弄过去,不想被牵着鼻子走,真想立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成的。

    哪个不是耗费大量的心力?

    但是……他可不一样,他的开端,无比的简单!

    胤祺晚上回了阿哥所,才长舒一口气。

    啊~~~

    幸亏有六弟呀!

    这才叫神仙日子,躺着都有六弟在旁边给他撑腰。

    王鼎这人不错,今儿一叫他,立马就来,带着他和六弟晃了一圈,又把四位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满汉各两位,一共四位)都叫来,让他们认了人,都和和气气的。

    苏赫他也没看错,见势不对,立刻态度就再软三分。

    哼哼哼,想跟六弟斗,不用斗了,回去洗干净脖子自个吊上就行。

    幸亏苏赫没想着和六弟南辕北辙的来。

    若真是这么个犟嘴……

    还要他这个哥哥出马!

    胤祺回了屋,两个小太监伺候着解乏,捶肩捏背。

    “爷,今儿您可是高兴,大喜事呀,要不要,和太后娘娘说道说道。”

    胤祺的贴身太监小焖子提议。

    这话说的不糙,是该好好说说,别让玛嬷担心。

    “爷,今儿宵夜都给您备好了,您最爱吃的大肘子,要不请六爷一起?”

    唉,那平时是说他心坎儿上,可今天事忙,六弟早回去歇歇,不好再让他跑一趟。

    胤祺就摆摆手,“罢了罢了,爷独自享用。”

    大肘子,大肘子,还是六弟最爱吃这大肘子,他小时候和六弟一起,慢慢的也爱这味道,还给自己的贴身太监赐了这名,胤祺瞄了一眼小焖子,焖肘子嘛,最重要的就是焖。

    哎呦,香,肥而不腻,粑而不烂。

    吃的尽兴,心里更是畅快。

    嗐,他也是沾了六弟的光喽。

    胤祺哼了首蒙古小曲,七弟比六弟就小五个月,这会儿也没轮上上朝,还苦哈哈的每日去上书房呢。

    他这待遇,六弟仗义啊!

    好六弟!

    胤祺那好心情,他拽了肘子就往外走,竟是边吃边笑,他也去院子里透透气。

    胤祺高兴成这样,胤祚也不遑多让。

    他在自个院子里,配了冰过的饮子,三五道小菜,慢慢品味。

    半年,再过半年,他就把陈潢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

    蹉跎已久,不该再虚度时光。

    陈先生,大才啊!

    胤祚夹了一筷子凉菜,往嘴里一叨,大夏天的,吃这个爽口开胃。

    工部,他觉得以陈潢的才华,必须要发光发热,以后,怎么也要官居三品,至少要如此。

    这几年陈潢跟着他,干了不少事,打磨了一番性子,和丰生一起管铺子,跟着也学了些人情世故,总不会在朝中一张嘴得罪所有人了。

    以后有他撑腰,也不是那个毫无背景的落魄书生。

    说起丰生,这小子在户部过的可不错,摸爬滚打,胤祚觉得,他就是个当官的料,或者说他这人,干什么都成,到哪儿都能办的不错。

    最开始只是个九品的司务,从底层做起,熟悉户部的日常事务,三年后又去干笔帖式,七品官,芝麻大,别看官小,但他还很年轻,十八岁,能干着呢。

    当然,除了能干,也离不开完颜家撑腰和他这个亲王给他刷存在感。

    汗阿玛面前挂名的人,以后前途不愁。

    主事、郎中不过是时间问题,二十年以后,侍郎,尚书也是不虚的。

    他心腹中的心腹,自然不会亏待他。

    丰生啊,有能耐的人。

    说起丰生,胤祚就想到富昌,四嫂的亲哥,这几年和自己也好得很,那是干很多事都要带着的。

    费扬古的儿子,费扬古是武将,儿子们也大多走了军功的路子,富昌却不一样。

    他琢磨来琢磨去,还是跟在自己屁股后头转。

    干啥呢?

    要富昌自己说,他也有点说不出来,只支支吾吾的,“我要跟在六阿哥身后!”

    这话倒不是虚言,胤祚汗颜片刻,富昌以前怕他阿玛费扬古怕极了,这几年是越来越放飞自我,胆子越来越大,脑子越来越活泛,以前是背着费扬古去做,现在是光明正大,美名其曰,为六阿哥办事。

    这可成了他的虎皮大旗,自在逍遥。

    让他去挣军功?

    富昌有些犹豫,他倒不是讨厌这个,就是不想如他阿玛的意。

    干那些文职的工作,唉,倒是也行。

    就是干啥都行,没有特别想干啥。

    干啥呢?安排到哪儿去呢?

    胤祚都头痛。

    只想着再等一年,怎么明年也要把他安排出去。

    多大个人了,该琢磨琢磨出路了。

    他们又不走科举的路,要不都去念书去。

    看看人家王辅昌,读了个进士出身,正式迈入官途。

    和他哥哥一样,最开始都在礼部干活。

    不过后来呢,去了都察院,成了一名光荣的监察御史,七品,和丰生一个品级,不过他要比丰生大几岁。

    这小子比他哥坐冷板凳混的好的多。

    还是有前途的。

    胤祚数了数自己手底下的人,啊,还是很好的。

    到时候,他要把戴亮和黄宣也弄到工部来,以后这就是他的大本营了。

    好好干,争取名留青史。

    文人,想留名不容易。

    可匠人,有杰出的发明,他可以帮忙让人写上。

    胤祚用好了膳,对着小南子道:

    “唉,一眨眼的功夫,时间过得可真快。”

    十六岁,他在大清也这么多年了。

    那一年,他也是十六岁。

    时间的轨迹啊……

    胤祚感慨了一会儿,就没弄那些伤春悲秋了。

    徒增烦恼。

    人啊,要往前看,他要往前看!

    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和五哥去打杂了。

    还是杂活啊,枯燥的文书罢了,刚上手,真重要的,他们顶多是旁听,插不上什么话的。

    刚去就指手画脚,把事情弄得乱七八糟,汗阿玛这么多儿子,够大清乱一场了,就算是汗阿玛也吃不消啊。

    办差,比上学无趣多了,胤祚如实说。

    上朝真的很早,卯时朝会,早早的就要去等着。

    他们这些阿哥还不能走神,谁也不知道汗阿玛什么时候就突发奇想,冷不丁的将哪个儿子给点名提问。

    真是可汗大点兵,不知哪一卷就有爷名啊!

    胤祚苦中作乐,起码有哥哥们在他身前给他撑着?他该感到庆幸。

    汗阿玛的日常操作就是——

    太子啊,你对这个事有什么看法。

    大阿哥,你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理?

    派谁去好呢?老三,你来说说。

    若是一走神,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挨板子也是有可能的。

    就算只是被斥责两句,看似简单的一句骂,也能让人无地自容。

    毕竟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落下这么一句,他们就知道这位阿哥最近帝王是感到不喜了,他们也该斟酌与这位阿哥的距离。

    不仅落了面子,还没了里子。

    都是尊贵人,谁都不想难堪。

    一个比一个努力,一个比一个尽心,胤祚瞧他哥哥们,整天脑子飞速运转,真是……不容易啊。

    不过,他也不容易,虽然他被提问的少,可是上朝和上学不一样。

    真是天不亮就要上朝,惨兮兮的,住的离紫禁城远的官员更是惨,黑灯瞎火的,睡不了几个时辰就得赶路。

    不过下班还挺早的,春夏两季在申时(下午4点)下班,秋冬还要早些,未时(下午3点)就可以收拾收拾准备回家了。

    这一点比披星戴月而归,一堆课业好。

    而且假期呢,也稍多些。

    胤祚每天就和哥哥一起,在工部看些文书,偶尔和几位侍郎聊一聊天,润物细无声,慢慢来,不着急。

    反正,他工部有人。

    王鼎是个明白人,不会搞些幺蛾子出来,他俩儿子前途还和自己绑在一起呢。

    坐到他这个位置,总是要站队的,不站队,也会有个偏向,做孤臣,很难。

    能做孤臣的都是有足够的底气,或者孑然一身,没那些在乎。

    王鼎……他倒是有几分骨气,但是啊,也舍不得儿子一直被冷待。

    他那两个儿子都是极优秀的,当父亲的,总不忍心看着他们被埋没。

    寒窗苦读十年书,在官途上,却举步维艰,长子跌跌撞撞,摔了不知多少次,后来才有了盼头。

    官场,最是肮脏的地方,是无形的战场,厮杀,从未间断。

    汉军旗,更是不容易,他家以前是汉人呢,前明……后来编入汉军旗,也是靠着科举起来的。

    这种出身,总是仕途坎坷一点。

    为了王家的未来,为了两个儿子的前途,还有许多别的东西,王鼎就不敢起异心。

    何况,他觉得荣亲王真的是个很好的选择了。

    他明白,胤祚也明白。

    如今胤祚在工部办事,还算清闲。

    有王鼎和苏赫尽心竭力的带他和胤祺,俩人也慢慢上手,相信过不了多久就可以接触实务了。

    胤祚决定慢慢的施行计划,争取一步步的将大清焕然一新。

    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他有很长时间。

    工部,被称为“贱部”,好似是人人看不起的部门,可工部太重要了,全国工程经此而发。

    以后他要“兴土木”!

    要想富,先修路,各个交通枢纽,由京城往各地的道路,必须需要修好。

    房屋,给难民的房屋,穷苦百姓的房屋,也可以由工部操办,逐步进行。

    矿冶纺织……反正官办的工业有关的都归工部管,工业哎!工业兴,民富国强。

    还有工匠,工匠都登记在册,想研究个什么想找人,这就容易多了。

    大力搞科研,就可以从工部这办。

    那什么纺纱机,可以试试了,江南那边善纺织的女子多的是,说不定就有哪个能有如此巧思。

    这些都可以操作,等他在工部做主的时候。

    但他可听说四哥那边忙得脚不沾地,老狐狸们都不想让他接触核心,这些阿哥们下来就是分权的,阿哥们做大,他们就做小,谁愿意。

    唉,胤祚此感慨一句自己选的妙。

    别的部门,哥哥们的事,他是不会多去插手的。

    就算是亲近的弟弟,也不能对哥哥的工作指手画脚,好似很懂事似的,其实很容易消磨兄弟情分。

    在哥哥没有开口的时候就不要去帮倒忙,很容易打乱原本的计划。

    胤祚相信他四哥心中有数,这可是历史上鼎大名的雍正皇帝,抄家皇帝嘛,铁血手腕。

    他先办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这几天,胤祚琢磨着农桑之事,他手底下有不少农庄,每年都会有所产出。

    产量多少?

    他可以不在意这些,他不靠田地吃饭,农庄那点粮食,每年都让庄头给卖了,折成银子给他就是,大多也拿去施粥什么的,也是行善事。

    大萨满曾叮嘱康熙,让此子多行善,多积德,胤祚也谨记在心,他觉得,这大萨满是真有本事的。

    他心里敬佩!

    他可以不在意产量,拿出去行善,可是大清百姓不是,大清的老百姓们都靠着那一亩三分田过活。

    靠着他那点施粥放粮,成不了什么气候,能给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可有更多的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更多更多的人,他没有那么多粮食。

    提高产量,培育良种。

    才是长久之计。

    田地就这么多,只能想办法多出粮食。

    育种势在必行,这是个大工程,需要很长的时间。

    胤祚琢磨着,这还需要点号召,比如,帝王亲耕,太子扶犁。

    这样,得到的支持就多了。

    他自个儿琢磨,闭门造车造不出个什么来,他懂什么呢?他只能支持去推行,让朝廷实行这个项目,广召天下英才,专业的事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办,这太重要了!

    就像火铳,要不是戴梓,要不是南怀仁,就他自个儿,根本造不出来。

    他就懂些基本原理,不是十全十美,什么都懂的天才。

    术业有专精,胤祚的至理名言之一。

    胤祚很有自知之明的,推动发展的,从来不是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