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 第406章 生怕受到波及

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第406章 生怕受到波及

    这一信息让吕布倍感震撼,因为他曾以为裴元庆已是力量极限。

    如今,他下定决心,将来也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吕布深知李元霸的力量远超裴元庆。

    无论从兵器大小还是实战表现来看,李元霸的力量优势都非常明显,甚至超出数倍。

    四象之力已达五万斤,这意味着李元霸的力量是裴元庆的五倍。

    想到这里,吕布震惊不已,意识到自己能勉强接下李元霸的三锤已是不可思议的壮举。

    当初他一直为此感到耻辱,但如今明白这反而是值得骄傲的成绩。

    吕布自身的力量仅数千斤,与裴元庆和李元霸相比差距巨大。

    再看李元霸的【金榜评价】——【恨天无把,恨地无环】,八个字让吕布自愧不如,感叹自己的豪言在李元霸面前不值一提。

    李元霸的【金榜评价】确实很有气势,特别是那句【一人屠百万兵】。

    但吕布认为这只是夸张的说法。

    即使亲眼见过李元霸独自击溃一万多名凉州兵,吕布依然觉得一个人对抗百万大军是不可能的。

    毕竟百万大军与一万人的差距太大,根本无法想象。

    尽管如此,吕布并不否认李元霸的强大。

    单枪匹马击杀上万人已经堪称无敌,无需多言。

    吕布自己估算过,就算全力以赴,也只能对付几千敌人。

    超过这个数量,体力就会跟不上,最终不得不撤退。

    接着,吕布查看了李元霸的历史战绩。

    当他得知李元霸仅用两锤击败杨再兴、三锤战胜高宠时,忍不住冷笑,对高宠的表现尤其不屑。

    他认为高宠在切磋中仅能抵挡几锤,实战中恐怕连两锤都撑不住。

    想到这些,吕布更加愤怒,抱怨高宠的战绩远不如自己,自己在战场上硬接了李元霸三锤才落败,而高宠在未认真的情况下就已败北,实在难以与自己相比。

    金榜第五名的武将资质平平,为何能有此地位?这引发了吕布的强烈不满。

    魏续和王允目睹吕布情绪激动,吓得急忙后退,生怕受到波及。

    另一边,董卓在郿坞看到金榜上李元霸的名字时大惊失色。

    作为李元霸的手下败将,董卓深知其武力之强,曾因此损失惨重。

    这份榜单无疑再次提醒了他的失败经历,让他难以置信。

    董卓对李元霸既畏惧又怨恨。

    他害怕李元霸如魔神般的强大力量,更痛惜自己因他而遭受的巨大损失,连面子也在李元霸的双锤下荡然无存。

    然而,董卓从未想过报复,因为他深知李元霸背后的势力——西凉王的支持。

    仅凭李元霸在函谷关以一人之力击溃自己一万多人的军队,就足以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更何况,在享受长安的安逸生活面前,争霸天下已不再是董卓的目标。

    自从两年前迁都长安后,他就失去了斗志。

    面对西凉王的强大实力和麾下精锐部队,董卓感到绝望,自知难以抗衡。

    他本非坚韧之人,远不如曹操或刘备那样的英雄豪杰。

    因此,当他意识到双方差距不可逾越时,便选择了放弃。

    从建造郿坞起,董卓便陷入颓废状态,即便李儒多次劝诫也无济于事。

    如今,他不仅自身如同废人,连同麾下的凉州兵也失去了昔日的战斗力。

    这也是王允敢于唆使吕布谋反的原因之一,因为此时的凉州兵早已不是当年那支所向披靡的劲旅,而董卓也不再是震慑朝野的那个威严人物了。

    凉州兵平日里只会欺压百姓,面对真正的强敌时却不堪一击。

    董卓如今已如行尸走肉,王允认为只需等待时机,便可轻松除掉这个祸害。

    与此同时,远在郿坞享受安逸生活的董卓并不知道,长安相国府的实权早已落入李儒手中。

    自从董卓两年多前开始懈怠政事,便将所有事务交由亲信兼女婿李儒打理。

    李儒勤勉尽责,即使心生不满也从未松懈,凭借他的努力,关中才得以保持稳定。

    尽管事务繁忙,李儒仍抽出时间查阅了最新的金榜。

    这份榜单反映了各地诸侯的实力情况,对他的工作至关重要。

    当得知吕布仅位列第九时,李儒感到难以置信。

    他认为除了西凉王麾下的几位猛将外,无人能超越吕布。

    但看到裴元庆、王彦章、宇文成都等人也登上榜单后,李儒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李儒由衷赞叹西凉王的雄才大略,感慨天下豪杰纷纷归附,不禁对自家主公感到深深的失望。

    在他心中,自家主公根本无法与西凉王相提并论,甚至与其相比都显得格格不入。

    尽管这种想法对主公有所冒犯,但李儒深知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面对如此卓越的雄主,李儒感到无比悲哀。

    毕竟,与这样的绝世英才同处一个时代,自己的主公难免沦为垫脚石。

    早在两年前,李儒便深信西凉王终将一统天下。

    作为寒门出身的谋士,李儒一向对世家势力心存芥蒂。

    他提出的诛杀洛阳袁氏的建议,便是出于对世家的深仇大恨。

    此举不仅让四世三公的袁家覆灭,也让世人见识到了李儒的决绝与狠辣。

    然而,当李儒得知高宠和徐晓分列金榜第五和第四时,却并未表现出过多惊讶。

    在他看来,这些人物本就有资格超越吕布,位列强者之林。

    李儒在看到金榜第三名时,反应与董卓如出一辙。

    他的瞳孔紧缩,脸白如纸,冷汗直冒,全身仿佛被抽走了温度,连身体都在不由自主地颤抖。

    这一切的震撼源自金榜第三的名字。

    当这个名字映入眼帘,李儒几乎难以置信。

    函谷关之战中,那个病弱少年单枪匹马,凭借双锤威震敌军,数万大军竟被其震慑得寸步难行。

    他轻而易举地斩杀了一万多人,身后堆积如山的尸体令人胆寒。

    然而,更可怕的是,少年在完成这一切后依旧是一副轻松自在的模样。

    这段记忆在李儒脑海中挥之不去,每每想起便让他双腿发软。

    从那时起,他深刻意识到,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所有计谋都显得苍白无力。

    作为谋士,李儒一向推崇“谋定而后动”

    。

    在他眼中,靠智谋获胜才是正道,仅凭武力只能逞一时之快,无法长久。

    然而,函谷关的经历彻底颠覆了他的认知。

    他认识到,世间确实存在可以“以力破万法”

    的人。

    而这份榜单上的评价无疑印证了这一点:【四象不过之力】、【力不过霸】、【恨天无把、恨地无环】、【绝世凶人,杀戮机器】、【一人可屠百万兵】。

    这些描述不仅验证了少年的实力,也让李儒对他的排名深感惊讶。

    我一定要去!

    竟然能排到第三名,这已经很厉害了,但前两名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啊?尤其是排名第一的人,简直不可思议。

    李儒和其他人一样知道李存孝,也目睹过李存孝与李元霸的巅峰对决。

    在他心里,李元霸已经是第三,那李存孝必然位列第二。

    可即便如此,他的内心依然充满恐惧。

    天底下竟还有人能超越李存孝和李元霸,成为第一?这种人岂非超凡脱俗?

    在李儒眼中,李存孝和李元霸已非寻常之人,而排名其上的第一名,更是无法以常理度量。

    “这世间竟有这般人物……实在令人胆寒!”

    最终,李儒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远比他想象得复杂。

    ……

    徐州,琅琊郡。

    宇文成都和王彦章对李元霸上榜并不意外。

    尽管他们从未见过李元霸,但李元霸的威名早已传遍西凉军,甚至整个天下无人不知。

    无论是否认可李元霸在西凉军中与李存孝齐名的地位,他的实力毋庸置疑。

    至少在宇文成都和王彦章心中,李元霸已是西凉军无可争议的顶级猛将之一。

    李元霸的实力毋庸置疑,无论是在西凉军内还是其他势力中,他的威名早已深入人心。

    宇文成都和王彦章亲眼见证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姿,尽管心中仍有不服,却不得不承认李元霸的强大。

    从西凉到徐州的旅途,他们亲身体会到了李元霸的英勇无敌。

    即使宇文成都嘴上说着要挑战李元霸,以证明自己的实力,但实际上,这种“挑战”

    已然表明了他的底气不足。

    真正强大的人之间对决,才称得上挑战,而非强者与弱者的较量。

    宇文成都内心的骄傲让他难以开口承认,但行动已说明了一切。

    相比之下,王彦章则更加坦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当金榜公布时,李元霸虽位列第三,却并未让他们感到惊讶。

    他们在意的并非李元霸是否上榜,而是他的排名为何未能位居前列。

    在他们看来,李元霸的实力理应更高,唯一能与其并驾齐驱的只有李存孝。

    然而,现实却是李元霸屈居第三,这让两人倍感意外。

    宇文成都和王彦章得知天下竟还有人能与李存孝、李元霸齐名,不禁感到难以置信。

    他们将目光转向金榜中关于李元霸的记录,试图通过数据了解这位强者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