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 第450章 哈热:公主,你想家了?我还以为你忘记自己是瓦剌人呢。
热门推荐:
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神炉囚我五百年,女帝求我做帝尊
综武:我文弱书生,众夫人身怀绝
你一素人,让顶流生娃上门合适吗
王者峡谷之兔身逆袭
红颜遍布仙魔妖,我花心点合理吧
红楼从砍杀开始
十万大山:1840
大夏世子,从一介书生开始
450章 毡帐余温
肯特山的暮色来得快,夕阳刚把雪峰染成金红,山风就卷着寒气漫了过来。队伍在一片背风的山坳里扎营,也平正指挥护卫搭帐篷,琪亚娜却蹲在溪边,用石头捶打着一块皂角——那是她从明朝带来的,泡在水里能起细沫,比草原上的草木灰去污。
“公主,你想家了?”哈热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拎着捆干柴,看见琪亚娜正对着水面发愣,倒影里的月白锦缎被暮色浸得发暗,倒像是蒙了层灰,“我还以为你忘记自己是瓦剌人呢。”
琪亚娜捶皂角的手顿了顿,皂角的碎屑顺着水流漂走,在水面荡开细小的涟漪。她忽然笑了,笑声被风揉碎了,散在暮色里:“你看这双手。”
她把掌心摊开,暮色里能看见几道浅白的疤痕——那是小时候跟着阿娅去黑松林采蘑菇,被荆棘划的;还有指腹上的薄茧,是给哈图缝箭囊时磨的。这些印记在宫里被脂粉盖了五年,却在回到草原的这两个月里,又渐渐显了出来。
“去年在宫里,有个新来的宫女见我用银刀割肉,吓得直哆嗦。”琪亚娜低头捡起块扁平的石头,往溪水里一扔,石片跳了三下才沉下去——那是阿娅教她的玩法,小时候她们总比谁的石片跳得远,“她说‘贵妃娘娘该用银箸’,可她不知道,我第一次握银箸时,手滑得像抓着条鱼。”
哈热想起琪亚娜刚去明朝那年,阿娅偷偷哭了好几回,说“二姐肯定吃不惯汉人的饭,那里的饼子都没奶香味”。如今看来,那些没奶香味的饼子,终究没磨掉她骨子里的草原气。
“你看这帐篷的桩子。”琪亚娜朝也平那边抬了抬下巴,也平正弯腰调整地钉,动作干脆利落——那是瓦剌人搭帐篷的法子,桩子要斜着入土,才能抗住草原的大风。“刚才李明想帮忙,拿起锤子就往下砸,我没让他碰。”
她的声音软了些,指尖划过溪边一块被踩扁的毡垫,那是从石城带来的,边缘绣着极小的狼头:“汉人的帐篷用的是竹骨,撑起来好看,却经不住肯特山的风。咱们的毡帐看着粗笨,桩子扎得深,夜里睡觉能听见风打在帆布上的响,却稳当得像阿妈的怀抱。”
哈热这才注意到,琪亚娜的行囊最底层,压着块磨得发亮的毡片。那是她小时候睡的毡垫一角,上面还留着个小小的牙印——是她三岁时换牙,抱着毡垫啃出来的。当年她去明朝,谁都没告诉,却偷偷把这毡片塞进了箱底。
“上个月在黑松林,闻到烤羊肉的味,我腿都迈不动。”琪亚娜忽然笑出了声,眼角的细纹在暮色里柔和了许多,“汉人厨子做的羊肉总放糖,甜腻腻的,哪有阿妈的手艺——她总说‘烤羊要带点焦糊味,才像草原的火’。”
她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打开来是半块干硬的奶饼,边缘已经发潮,却还能闻见淡淡的奶香味:“这是临走前,其木格塞给我的。她说‘公主在外面吃惯了细粮,偶尔也得尝尝家里的味’。”
哈热看着那奶饼,忽然想起琪亚娜小时候,总爱抢他手里的奶饼,说“哈热的饼烤得更焦”。那时她梳着双丫髻,脸蛋被草原的风刮得红扑扑的,啃饼子时嘴角沾着奶渣,活像只偷食的小狼崽。
“你以为穿了五年锦缎,就能忘了毡子的暖?”琪亚娜把奶饼掰了半块递给哈热,自己咬了一小口,饼渣掉在衣襟上,她随手用指尖拈起来塞进嘴里——那是草原姑娘的习惯,在宫里时被嬷嬷骂过无数次“失仪”,如今却做得自然,“去年冬天在徐有贞的兵营,夜里冻得睡不着,我就把这毡片裹在身上,闻着上面的奶味,才觉得像在家里。”
暮色渐浓,也平已经把帐篷搭好了,正举着油灯朝这边晃了晃。灯芯的光晕里,能看见帐篷的毡布上绣着狼图腾,是阿娅一针一线缝的,当年琪亚娜出嫁时,阿娅说“带着它,就像家里人陪着你”。
“李明他们在学搭帐篷呢。”哈热朝队伍尾端努了努嘴,那十个锦衣卫正围着顶汉地的小帐篷手足无措,李明举着锤子,想把桩子砸进土里,却总被石头硌得弹回来。“他们连毡子的毛朝哪边铺都不知道。”
琪亚娜瞥了一眼,没说话,只是把剩下的奶饼小心地包回油布。她想起在宫里,每次收到家里的信,都要把信纸凑到鼻尖闻闻,总觉得上面带着石城的尘土味。那些年她在朱红宫墙里,看似忘了草原,其实是把家藏得更深了——藏在针脚里,藏在奶饼香里,藏在每次梦见黑松林时,眼角的泪里。
“你看那狼图腾。”她忽然朝帐篷的方向抬了抬下巴,油灯的光映在毡布上,狼的眼睛像两颗亮星,“在宫里时,我总在袖口绣这个,绣得极小,藏在盘扣后面。有次被皇后看见,问是什么花纹,我说‘是草原上的花’。”
她的声音轻得像叹息,指尖在溪边的石头上画着狼头的轮廓:“我怎么会忘?忘了自己是瓦剌人,就像忘了阿爸教我骑马时说的‘脚要踩实马镫,心要想着草原’;忘了阿妈给我梳辫子时说的‘辫子长,牵挂长’;忘了阿娅抢我奶饼时说的‘二姐走再远,也是我的姐’。”
也平举着油灯走了过来,灯芯噼啪响了一声,照亮了琪亚娜鬓角的一缕碎发——那头发比在宫里时粗了些,也黑了些,是被草原的风养的。“帐里烧了火,进去暖暖。”他递过一件羊皮袄,是安蕾娜娅给琪亚娜备的,毛面朝里,暖和得像裹着团阳光。
琪亚娜接过羊皮袄,往身上一披,云锦的下摆露在外面,却不觉得突兀。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总爱偷穿阿爸的羊皮袄,袖子太长,拖在地上,阿娅就笑她“像只偷穿大人衣服的小狐狸”。
“其木格煮了奶茶。”也平的声音很稳,目光落在琪亚娜手里的油布包上,“她说你小时候爱喝咸口的,多加了点盐。”
琪亚娜跟着往帐篷走,脚下的石子硌得鞋底发疼,却比宫里的金砖舒服。她想起刚回草原那天,光着脚踩在草地上,草尖扎得脚底发痒,她却蹲在地上哭了——原来有些东西,就算隔了五年,隔了千山万水,也还是能一下子认出来。
帐篷里的火塘正旺,奶茶在铜壶里咕嘟作响,混着奶饼的香味漫出来。琪亚娜坐在毡垫上,羊皮袄上的毛蹭着脸颊,暖得让人想眯眼。哈热正给她倒奶茶,铜碗沿还留着个小小的缺口——那是她小时候摔的,阿娅总说“带着缺口才好,不容易被人偷”。
“你看这碗。”琪亚娜指尖敲了敲缺口,声音里带着笑意,“在宫里用的玉碗再光滑,也没这缺口摸着实在。”
风打在帐篷上,发出呜呜的响,像阿爸当年唱的调子。琪亚娜捧着热奶茶,看着火塘里跳动的火苗,忽然觉得月白锦缎也好,羊皮袄也罢,不过是件衣裳。真正的根,在这奶茶香里,在这毡帐暖里,在那些就算走了再远,也忘不掉的牵挂里。
哈热看着她把奶茶喝得见底,碗底还沾着些奶渣,像极了小时候的模样。他忽然明白,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头上的——就像狼忘不了草原,就像琪亚娜,就算穿了五年的汉家衣,心尖上那点属于瓦剌的热,从来都没凉过。
火塘里的柴噼啪响着,把三个人的影子投在帐篷上,像小时候围在阿爸身边听故事的模样。琪亚娜低头用指尖抠着碗底的奶渣,忽然轻声说:“等找到阿娅,咱们回石城,我给你们缝新的箭囊,针脚肯定比小时候密。”
风从帐篷的缝隙里钻进来,带着远处溪流的清响,像是在应和她的话。
肯特山的暮色来得快,夕阳刚把雪峰染成金红,山风就卷着寒气漫了过来。队伍在一片背风的山坳里扎营,也平正指挥护卫搭帐篷,琪亚娜却蹲在溪边,用石头捶打着一块皂角——那是她从明朝带来的,泡在水里能起细沫,比草原上的草木灰去污。
“公主,你想家了?”哈热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拎着捆干柴,看见琪亚娜正对着水面发愣,倒影里的月白锦缎被暮色浸得发暗,倒像是蒙了层灰,“我还以为你忘记自己是瓦剌人呢。”
琪亚娜捶皂角的手顿了顿,皂角的碎屑顺着水流漂走,在水面荡开细小的涟漪。她忽然笑了,笑声被风揉碎了,散在暮色里:“你看这双手。”
她把掌心摊开,暮色里能看见几道浅白的疤痕——那是小时候跟着阿娅去黑松林采蘑菇,被荆棘划的;还有指腹上的薄茧,是给哈图缝箭囊时磨的。这些印记在宫里被脂粉盖了五年,却在回到草原的这两个月里,又渐渐显了出来。
“去年在宫里,有个新来的宫女见我用银刀割肉,吓得直哆嗦。”琪亚娜低头捡起块扁平的石头,往溪水里一扔,石片跳了三下才沉下去——那是阿娅教她的玩法,小时候她们总比谁的石片跳得远,“她说‘贵妃娘娘该用银箸’,可她不知道,我第一次握银箸时,手滑得像抓着条鱼。”
哈热想起琪亚娜刚去明朝那年,阿娅偷偷哭了好几回,说“二姐肯定吃不惯汉人的饭,那里的饼子都没奶香味”。如今看来,那些没奶香味的饼子,终究没磨掉她骨子里的草原气。
“你看这帐篷的桩子。”琪亚娜朝也平那边抬了抬下巴,也平正弯腰调整地钉,动作干脆利落——那是瓦剌人搭帐篷的法子,桩子要斜着入土,才能抗住草原的大风。“刚才李明想帮忙,拿起锤子就往下砸,我没让他碰。”
她的声音软了些,指尖划过溪边一块被踩扁的毡垫,那是从石城带来的,边缘绣着极小的狼头:“汉人的帐篷用的是竹骨,撑起来好看,却经不住肯特山的风。咱们的毡帐看着粗笨,桩子扎得深,夜里睡觉能听见风打在帆布上的响,却稳当得像阿妈的怀抱。”
哈热这才注意到,琪亚娜的行囊最底层,压着块磨得发亮的毡片。那是她小时候睡的毡垫一角,上面还留着个小小的牙印——是她三岁时换牙,抱着毡垫啃出来的。当年她去明朝,谁都没告诉,却偷偷把这毡片塞进了箱底。
“上个月在黑松林,闻到烤羊肉的味,我腿都迈不动。”琪亚娜忽然笑出了声,眼角的细纹在暮色里柔和了许多,“汉人厨子做的羊肉总放糖,甜腻腻的,哪有阿妈的手艺——她总说‘烤羊要带点焦糊味,才像草原的火’。”
她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打开来是半块干硬的奶饼,边缘已经发潮,却还能闻见淡淡的奶香味:“这是临走前,其木格塞给我的。她说‘公主在外面吃惯了细粮,偶尔也得尝尝家里的味’。”
哈热看着那奶饼,忽然想起琪亚娜小时候,总爱抢他手里的奶饼,说“哈热的饼烤得更焦”。那时她梳着双丫髻,脸蛋被草原的风刮得红扑扑的,啃饼子时嘴角沾着奶渣,活像只偷食的小狼崽。
“你以为穿了五年锦缎,就能忘了毡子的暖?”琪亚娜把奶饼掰了半块递给哈热,自己咬了一小口,饼渣掉在衣襟上,她随手用指尖拈起来塞进嘴里——那是草原姑娘的习惯,在宫里时被嬷嬷骂过无数次“失仪”,如今却做得自然,“去年冬天在徐有贞的兵营,夜里冻得睡不着,我就把这毡片裹在身上,闻着上面的奶味,才觉得像在家里。”
暮色渐浓,也平已经把帐篷搭好了,正举着油灯朝这边晃了晃。灯芯的光晕里,能看见帐篷的毡布上绣着狼图腾,是阿娅一针一线缝的,当年琪亚娜出嫁时,阿娅说“带着它,就像家里人陪着你”。
“李明他们在学搭帐篷呢。”哈热朝队伍尾端努了努嘴,那十个锦衣卫正围着顶汉地的小帐篷手足无措,李明举着锤子,想把桩子砸进土里,却总被石头硌得弹回来。“他们连毡子的毛朝哪边铺都不知道。”
琪亚娜瞥了一眼,没说话,只是把剩下的奶饼小心地包回油布。她想起在宫里,每次收到家里的信,都要把信纸凑到鼻尖闻闻,总觉得上面带着石城的尘土味。那些年她在朱红宫墙里,看似忘了草原,其实是把家藏得更深了——藏在针脚里,藏在奶饼香里,藏在每次梦见黑松林时,眼角的泪里。
“你看那狼图腾。”她忽然朝帐篷的方向抬了抬下巴,油灯的光映在毡布上,狼的眼睛像两颗亮星,“在宫里时,我总在袖口绣这个,绣得极小,藏在盘扣后面。有次被皇后看见,问是什么花纹,我说‘是草原上的花’。”
她的声音轻得像叹息,指尖在溪边的石头上画着狼头的轮廓:“我怎么会忘?忘了自己是瓦剌人,就像忘了阿爸教我骑马时说的‘脚要踩实马镫,心要想着草原’;忘了阿妈给我梳辫子时说的‘辫子长,牵挂长’;忘了阿娅抢我奶饼时说的‘二姐走再远,也是我的姐’。”
也平举着油灯走了过来,灯芯噼啪响了一声,照亮了琪亚娜鬓角的一缕碎发——那头发比在宫里时粗了些,也黑了些,是被草原的风养的。“帐里烧了火,进去暖暖。”他递过一件羊皮袄,是安蕾娜娅给琪亚娜备的,毛面朝里,暖和得像裹着团阳光。
琪亚娜接过羊皮袄,往身上一披,云锦的下摆露在外面,却不觉得突兀。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总爱偷穿阿爸的羊皮袄,袖子太长,拖在地上,阿娅就笑她“像只偷穿大人衣服的小狐狸”。
“其木格煮了奶茶。”也平的声音很稳,目光落在琪亚娜手里的油布包上,“她说你小时候爱喝咸口的,多加了点盐。”
琪亚娜跟着往帐篷走,脚下的石子硌得鞋底发疼,却比宫里的金砖舒服。她想起刚回草原那天,光着脚踩在草地上,草尖扎得脚底发痒,她却蹲在地上哭了——原来有些东西,就算隔了五年,隔了千山万水,也还是能一下子认出来。
帐篷里的火塘正旺,奶茶在铜壶里咕嘟作响,混着奶饼的香味漫出来。琪亚娜坐在毡垫上,羊皮袄上的毛蹭着脸颊,暖得让人想眯眼。哈热正给她倒奶茶,铜碗沿还留着个小小的缺口——那是她小时候摔的,阿娅总说“带着缺口才好,不容易被人偷”。
“你看这碗。”琪亚娜指尖敲了敲缺口,声音里带着笑意,“在宫里用的玉碗再光滑,也没这缺口摸着实在。”
风打在帐篷上,发出呜呜的响,像阿爸当年唱的调子。琪亚娜捧着热奶茶,看着火塘里跳动的火苗,忽然觉得月白锦缎也好,羊皮袄也罢,不过是件衣裳。真正的根,在这奶茶香里,在这毡帐暖里,在那些就算走了再远,也忘不掉的牵挂里。
哈热看着她把奶茶喝得见底,碗底还沾着些奶渣,像极了小时候的模样。他忽然明白,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头上的——就像狼忘不了草原,就像琪亚娜,就算穿了五年的汉家衣,心尖上那点属于瓦剌的热,从来都没凉过。
火塘里的柴噼啪响着,把三个人的影子投在帐篷上,像小时候围在阿爸身边听故事的模样。琪亚娜低头用指尖抠着碗底的奶渣,忽然轻声说:“等找到阿娅,咱们回石城,我给你们缝新的箭囊,针脚肯定比小时候密。”
风从帐篷的缝隙里钻进来,带着远处溪流的清响,像是在应和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