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 > 第394章 是不是有些太过阴险了

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 第394章 是不是有些太过阴险了

    父子二人想法一致,决定出兵。

    太上皇对身边的戴权说道:“先安排他们去鸿胪寺休息,同时让他们绘制茜香国地图,最好标出叛军分布和原驻军位置。”

    这话几乎已经明确表明态度了,公主与六名老臣感激涕零地跪下叩谢皇恩。

    太上皇挥了挥手,示意戴权送他们离开。

    待众人走后,太上皇笑着问道:

    “大家说说看,这次应该派谁去?带多少兵马?最后需要多少军费?”

    兵部尚书康怀哈哈一笑:

    “那个老家伙怕是脑袋有问题了,这时候还在替茜香国吹嘘!五十万兵力?茜香国能有二十万就算不错了,就算加上他们的私兵,又能有多少?”

    “太上皇,陛下,茜香国是属国,必然要派兵。

    臣认为五万大军足矣,若装备新式火器,甚至不用五万!”

    “不过臣觉得还是别用火器为好,以免引起他国警惕。

    还是采用以往的战法,加上后勤补给,总共需要十万人,对外就说二十万大军!”

    户部尚书霍州手指不断掐算,最后轻咳一声说道:

    “臣觉得茜香国作为属国,这些年进贡一直很顺从。

    军费就少收些吧,除了大军的各种费用外,平定叛军后取三千万两便够了!”

    所有人都忍不住笑了,太上皇更是笑骂:

    “你们啊,别这么黑心。

    茜香国本是小国,一年的税收有多少?要这么多银子,他们以后会怎么想?再说一年内朕可不想出什么意外!”

    六部尚书全都精神振奋,都明白这是在说三线开战的事!

    吏部尚书洪良兴奋道:

    “太上皇,陛下,要不先稳住他们?先派使者去谈判,拖延时间!这一来一回至少几个月呢!最好拖到明年三线开战之后!”

    “到时候大乾威名远播,别说五万兵马,就是五千兵马,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不过是帮那个公主夺回皇位罢了,能有多麻烦?”

    户部尚书霍州连忙摇头:

    “不行不行!五千太少了!人越多越好!哪怕只是派农夫去,也得十万以上!不然哪来的利益?”

    “肃王殿下,您觉得是不是这样?冶造局眼下正缺钱呢!”

    楚稷皱眉,无奈地说:“等到三线开战后再出兵,那时冶造局就不会缺钱了。”

    工部尚书崔文忽然眼前一亮,兴奋地提议:“确实不缺钱了,不过缺矿石啊!茜香国不是也有矿藏吗?何不让它们用矿石抵债?我们不必他们亲自开采,战后大乾俘获的大量战俘和奴隶正好可以用来采矿!”

    户部尚书霍州轻声说道:“这主意不错,虽然不如现银实在,但矿藏对未来的发展更有意义。

    冶造局发展得越快,将来大乾扩张的步伐就越快。

    不如直接和他们签订条约,把有矿藏的地方交由大乾开采一百年如何?”

    听到这里,六部尚书的思绪迅速扩展,开始纷纷设想如何进行海外殖民……

    太上皇向雍和帝递了个眼色,低声说道:“你看,让他们自己琢磨,总比你直接开口更不容易遭到反对。

    只要利益足够,他们自然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六部尚书如此积极,一方面是因为开疆拓土能让他们的名字留在史册中,历代以来鲜有六部尚书能青史留名,而他们如今有机会以开疆功臣的身份留名史册,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另一方面,家族利益也是重要原因。

    开疆扩土后需要更多的官员来管理,家族的地位和利益也会随之提升。

    家族越大,获利越多。

    而对于六部尚书而言,只需从这些事务中分得一点好处,就能让家族享百年荣华。

    就像当前讨论的矿产开采协议,一旦达成,他们的家族也能从中获利,甚至所得利益难以估量。

    但这类事情必须私下商议,让他们自行思考。

    若是在朝堂上公开提出,必定会引起清流派的强烈反对。

    紧接着便是深受儒家影响的文官群体,随后整个文官体系也卷入其中!

    如今六部尚书已陷入困境,剩下的自然有人先行铺路了!

    雍和帝招手示意楚稷上前,待他靠近后问道:

    “稷儿,你觉得他们所言如何?”

    楚稷点头答道:

    “若能实现自是极好,儿臣认为日后大乾的矿产及其他资源不妨尽量避免开采,能从别国获取则为最佳,交易亦可,关键是留给后世子孙一份丰厚的遗产。”

    “不如以茜香国为试点,这也有助于积累未来殖民的经验。

    不过茜香国的兵力状况还需仔细核查,二十万与五十万的差距不容小觑。”

    雍和帝点头,目光望向殿外,既炽热又冰冷。

    “殖民……”

    午后,肃王府。

    今日在养心殿并未处理奏折,而是围绕茜香国的事宜反复商议。

    从何处调兵、调兵数量、出兵方式、是先遣使还是直接开战、作战策略、行军路线以及战后善后等,每一项都需要多次推敲。

    最关键的是楚稷提出的战后驻军建议——

    他主张在协助朱尔达兰重登皇位后,派遣约三万大军长期驻扎,名义上是巩固其皇位,实则是逐步将茜香国变为真正的属国。

    起初以为六部尚书会赞同,毕竟之前讨论掠夺茜香国时,他们都表现得相当积极。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提议竟被他们全盘否决了!

    后来楚稷才明白,有些事能光明正大地实施,而有些事却只能暗中操作。

    茜香国百年以来作为属国从未出过差错,若公然派兵驻扎,即便不算文官们反对,也会引发诸多争议。

    六部尚书因矿藏利益已达成一致,公开驻军显然行不通。

    但此事并非毫无转机,只需精心策划即可……

    肃庸堂内,

    杜若眉头微蹙,道:“大皇子运气不错啊!恰逢茜香国出事,陛下与太上皇无暇顾及这些琐事。

    特别是太上皇还支持陛下,这样一来,陛下的潜邸旧臣便无法回京。”

    陆航苦笑着回应:“只能说事有凑巧罢了。

    不过也不是全无收获,至少眼下陛下对大皇子已有戒心,这便是开端。

    何况此事还有忠顺亲王插手……”

    忠顺亲王今日在朝堂上话不多,但句句切中要害。

    大皇子楚秀两次于养心殿外请求觐见未果,已明确昭示了雍和帝的态度。

    毕竟他是亲生子,皇帝仍需顾忌皇家颜面。

    最终决议是将雍和帝的潜邸旧臣派往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等地担任知府或布政使。

    朝廷空缺由六部尚书商议决定,翰林院调派十二名学子补缺五品以下职位,同时候补举人被任命为各部门低级官员或地方官员。

    如此一来,雍和帝、六部尚书、大皇子以及五皇子的目标皆达成。

    钟离笑言:“表面上王爷似乎一无所获,实则所得最多。

    连茜香国这样的大事都让王爷参与,足见陛下对王爷的重视。

    此时陛下不让王爷涉足朝局之争,正是对王爷的保护。

    王爷无需急于一时成败,纵观全局,您早已占据上风。”

    杜若与陆航点头附和,并非他们看得比大皇子和五皇子的幕僚更长远。

    只是立场不同,各自优势各异,大家同在逐鹿,仅是快慢之分。

    大皇子和五皇子岂会不知这样做会触怒雍和帝?

    他们清楚!但别无选择,否则只会被远远甩开。

    尤其楚稷愈发受宠,他们只能另谋出路。

    楚稷点头微笑。

    “不必担忧,本王既然要成就大事,绝不会因区区小事影响心境。

    即便茜香国之事,在本王眼里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罢了。

    眼下的大乾发展才是重中之重,至于开疆拓土,不过是顺带为之。”

    “对了,如尘那边进展迅速,皇祖父与父皇的意思是让那些被裁撤的僧人闹事,最好闹得声势浩大些!虽然父皇的旧部已各有安排,但此事还是值得尝试。”

    三人听后眉头微蹙,陆航率先开口道:“如今还需利用僧人闹事,太上皇究竟意欲何为?莫非其中有诈?”

    钟离低声说道:“极有可能如此,否则朝中职位既已定下,何必还要借助僧人制造事端?”

    杜若看了楚稷一眼,试探性地问:“王爷是否知情?能否告知一二?”

    楚稷轻敲扶手,沉思片刻后道:“只是猜测而已,皇祖父与父皇并未向我透露详情……不过依我看来,定是有某些势力令他们忌惮,甚至可能与当年的神京血案有关,背后或许还藏匿着更深的隐情。”

    此话一出,三人皆神情凝重,陷入深思。

    陆航与杜若几乎同时说道:“契机!”

    钟离也随即领悟,犹豫道:“这……是不是有些太过阴险了?”

    楚稷疑惑地问:“你们在说什么?”

    钟离赶忙噤声,虽不拘小节,但行事仍遵循君子之道。

    杜若微笑道:“王爷可知,陛下今年年底要前往皇陵祭祖?”

    楚稷点头答道:“今年天灾稍缓,据钦天监与道录司预测,明年将更加风调雨顺。

    作为大乾之主,父皇自然需前往皇陵告慰祖灵。”

    通常情况下,宫中有太庙,供奉祖先香火随时可行。

    但若涉及朝廷功绩与政绩,则必须前往皇陵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