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孤凤栖凰 > 第406章 旧局重启,暗刃无声

孤凤栖凰 第406章 旧局重启,暗刃无声

    夜风微凉,吹动着林清梧的衣袂,也吹散了她眉间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第二日,金銮殿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林清梧一袭素色官服,立于百官之首,目光平静地看着龙椅上的年轻天子。

    “臣,林清梧,今有事奏。”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为整肃朝纲,匡扶正义,臣恳请陛下复设御史台!”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文相大人,三思啊!”一位胡须花白的老臣颤颤巍巍地站了出来,痛心疾首地说道:“御史台自先帝朝就已经废除,如今重设,岂不是劳民伤财,徒增纷扰?”

    “是啊,文相大人。如今朝廷百废待兴,实在不宜兴师动众。”又一位老臣附和道,语气中带着明显的反对之意。

    林清梧早就料到会有此番景象,她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诸位大人所言极是,然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朝廷亦是如此。若无监督,百官便会滋生贪腐之气,社稷亦将岌岌可危。”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语气陡然凌厉起来:“诸位大人难道忘了《太宗实录》中的那段话了吗?‘御史者,纠百官之非,察天下之弊。’御史台乃是朝廷的耳目,是百姓的喉舌,岂可轻易废除?”

    “这……”老臣们顿时语塞,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该如何反驳。

    《太宗实录》乃是先帝钦定的史书,记载着大胤王朝的开国功绩和治国理念,谁也不敢轻易质疑。

    年轻的天子坐在龙椅上,他虽然信任林清梧,但也担心重设御史台会引起朝堂动荡。

    林清梧看出了天子的顾虑,她微微欠身,语气诚恳地说道:“陛下,臣并非要兴师动众,只是希望能够重拾御史台的监督之职,让朝廷能够更加清明,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她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天子:“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若御史台重设之后,不能起到匡扶正义之效,臣愿引咎辞职,以谢天下!”

    此言一出,全场皆惊。

    天子也被林清梧的决心所震撼,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文相大人一片赤诚,朕深感欣慰。既然如此,朕便准奏,即日起,重设御史台!”

    “陛下圣明!”林清梧微微一笑,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她赢了第一局。

    与此同时,京城郊外的一处隐秘营地中。

    沈砚之身着一套合身的羽林军服饰,混在一队巡逻士兵之中,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他奉林清梧之命,潜入这支被调离京城的羽林军小队,调查他们的真实目的。

    这支小队是奉了兵部尚书的命令调走的,名义上是前往边境驻守,但沈砚之总觉得其中有些蹊跷。

    他凭借着过人的身手和敏锐的观察力,很快便摸清了营地的基本情况。

    营地内的士兵虽然都穿着羽林军的制服,但他们的眼神却显得有些涣散,行动也缺乏训练有素的军队应有的纪律性。

    这让沈砚之更加确信,这支小队有问题。

    他找了个机会,偷偷潜入了一间营帐。

    营帐内的摆设十分简单,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几个箱子。

    沈砚之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发现里面竟然装满了未登记的兵器。

    这些兵器都是制式武器,但上面却没有刻上羽林军的标记,显然是来路不明。

    他又在桌子上发现了一份粮草清单,清单上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这支小队应有的消耗量。

    “果然有问题!”沈砚之心中暗道,他继续翻找着,希望能找到更多的线索。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桌角的一封密信上。

    他拿起密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待事成之后,自当封侯拜将。”

    短短的一句话,却让沈砚之脸色骤变。

    “这不是兵变,而是夺权!”他终于明白了这支小队的真实目的。

    他们根本不是奉命前往边境驻守,而是要秘密潜回京城,发动政变,夺取皇位。

    “好大的胆子!”沈砚之心中怒火中烧,他恨不得立刻将这些人绳之以法。

    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轻举妄动。

    他必须将这个消息尽快传递给林清梧,让她早做准备,才能阻止这场阴谋。

    文渊阁内,林清梧正襟危坐,面前站着一位身穿便服的年轻男子。

    “大人,属下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将名单上的人都安排妥当了。”年轻男子恭敬地说道。

    “很好。”林清梧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赵长风,你是我最信任的人,这次的事情,务必要办得妥妥当当。”

    赵长风,昔日御史台的得力干将,也是林清梧一手提拔起来的。

    他为人正直,做事果断,是林清梧重设御史台的最佳人选。

    “大人请放心,属下定不辱命!”赵长风抱拳说道。

    林清梧站起身来,走到赵长风面前,语气严肃地说道:“我要你去查三件事。第一,凤凰印章最后一次使用记录;第二,御史台旧址是否有地下密道;第三,谁在幕后资助那些士子?”

    “属下明白!”赵长风点了点头,将林清梧的话牢牢记在心中。

    “记住,此事事关重大,一定要小心谨慎,切不可打草惊蛇。”林清梧叮嘱道。

    “属下明白!”赵长风再次抱拳说道,然后转身离开了文渊阁。

    林清梧看着赵长风离去的背影,

    但是,为了大胤王朝的未来,她必须放手一搏。

    沈砚之在营地中四处搜寻着,试图找到离开的机会。

    但是,营地内的守卫十分严密,他根本无法轻易脱身。

    就在他焦急万分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脚步声传来。

    他连忙躲到一间营帐后面,屏住呼吸,仔细倾听着。

    “你们几个,给我仔细搜查,看看有没有什么可疑人物。”一个粗犷的声音说道。

    “是,队长!”几个士兵应了一声,然后开始在营地内四处搜查起来。

    沈砚之心中一惊,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了。

    他必须尽快离开这里,否则就会被这些人抓住。

    他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手中的佩剑,准备伺机而动。

    就在这时,一个士兵突然出现在他藏身的营帐门口。

    那个士兵看到沈砚之,顿时愣了一下,然后大声喊道:“有刺客!”

    沈砚之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隐藏了,他猛地冲出营帐,挥剑砍向那个士兵。

    那个士兵猝不及防,被沈砚之一剑砍倒在地。

    其他的士兵听到喊声,立刻向沈砚之围了过来。

    沈砚之凭借着高超的武艺,与那些士兵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他身手敏捷,剑法凌厉,很快便将几个士兵砍倒在地。

    但是,敌人的数量太多了,他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就在他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他突然灵机一动,从怀中掏出一枚令牌。

    “都给我住手!”他大声喝道,将令牌高高举起。

    那些士兵看到令牌,顿时愣住了。

    “这是……羽林军副统领的令牌?”一个士兵惊呼道。

    沈砚之冷笑一声,说道:“没错,我就是羽林军副统领沈砚之,奉陛下之命,前来调查你们的阴谋!”

    那些士兵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他们虽然奉命行事,但也知道羽林军副统领的身份非同小可,不敢轻易得罪。

    沈砚之趁着他们犹豫的空当,迅速冲出营地,向远处逃去。

    那些士兵反应过来,想要追赶,但沈砚之的速度太快了,他们根本追不上。

    沈砚之成功脱离了营地,但他知道自己并没有完全安全。

    他必须尽快将这个消息传递给林清梧,才能阻止这场阴谋。

    在离开前,他悄悄地将一枚特制墨玉嵌入门柱的缝隙中,作为日后追踪的标记。

    夜幕降临,林清梧坐在书房中,静静地等待着消息。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苏怀远快步走进书房,神色凝重地说道:“大人,宫中来人了。”

    林清梧微微一怔,问道:“宫中来人?有什么事?”

    苏怀远犹豫了一下,说道:“他们送来了一封匿名信,指名要交给大人您。”

    林清梧心中一沉,她接过信封,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只有短短的一句话:

    “欲知青鸾真面……”

    夜更深了,文渊阁的灯火映照着林清梧清冷的侧脸。

    信中“欲知青鸾真面,须访旧人”几个字,像一根无形的丝线,牵动着她尘封已久的记忆。

    “旧人……”林清梧喃喃自语,窗外细雨如丝,落在屋檐上,滴答作响,更衬得屋内静谧。

    “莫非是他?”

    她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清癯的身影,那是十年前,意气风发却又锒铛入狱的前御史大夫——裴元昭。

    那场风波诡谲的谋逆案,至今仍是朝堂上讳莫如深的禁忌。

    林清梧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提笔蘸饱墨汁,在宣纸上缓缓写下三个字:“裴元昭”。

    笔锋苍劲有力,一如她此刻坚定的内心。

    她放下笔,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这无边的黑夜。

    “苏怀远,”她轻声唤道,声音虽轻,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安排一下,我要见个人。”

    苏怀远心领神会,躬身应道:“属下明白。”

    林清梧眼中闪过一道锐利的光芒,提笔再次写下一封密信,信中只有寥寥数语:

    “岭南瘴疠地,故人可安好?”

    写罢,她将信纸折叠好,交给苏怀远,语气低沉而坚定:

    “务必亲手交到,切记,要隐秘,再隐秘。”

    苏怀远接过信,只觉得指尖一阵冰凉。

    他知道,一场新的风暴,即将在大胤王朝掀起。

    林清梧命人假扮商贾,秘密前往岭南寻找裴元昭。

    她在信中写道:“ 青鸾鸣兮,风雨欲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