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孤凤栖凰 > 第444章 玉阶不焚,凰栖于梧

孤凤栖凰 第444章 玉阶不焚,凰栖于梧

    四更时分,夜幕沉沉,唯有文察院内烛火摇曳,映照着林清梧那张清冷的面容。

    她放下掌印太监赵福全的供词,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空气中弥漫的血腥气一并吸入。

    “影卫何在?”她轻声唤道,声音不大,却穿透了深夜的寂静,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数道黑影瞬间从暗处闪现,单膝跪地:“属下在!”

    “天亮之前,将这份供词,连同显影药粉,还有那些批红残页,一并呈给陛下。”林清梧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另外,记得请陛下亲验‘影墨笺’的共鸣之法。”

    影卫领命而去,身影再次融入黑暗之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朝阳初升,金色的光芒洒满大地,驱散了夜的寒冷。

    金銮殿上,文武百官早已等候多时。

    林清梧一袭素色官服,缓步走入大殿,面色虽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坚定如铁。

    她向龙椅上的皇帝微微颔首,随即朗声道:“启禀陛下,臣有本奏!”

    皇帝看着她,眼中带着一丝复杂的神色。

    这些日子以来,关于林清梧身体抱恙的消息甚嚣尘上,甚至有人猜测她已经命不久矣。

    但此刻,站在他面前的这个女子,却依然挺拔如松,仿佛所有的流言蜚语都无法动摇她分毫。

    “准奏。”皇帝沉声道。

    林清梧从袖中取出一份卷宗,双手呈上:“此乃文察院掌印太监赵福全的供词,其中详细记录了他伙同‘影蛇’余孽,意图篡改圣旨,颠覆朝纲的罪证。”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皇帝脸色铁青,接过卷宗,仔细翻阅。

    当他看到供词中关于“影墨笺”的描述时,

    林清梧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微微一笑,示意影卫呈上显影药粉和批红残页。

    “陛下若是不信,不妨亲自一试。”她缓缓说道,“只需将朱批触碰这‘影墨笺’,便可知真伪。”

    皇帝深吸一口气,拿起一页残破的奏折,又拿起一瓶药粉,小心翼翼地洒在残页之上。

    奇迹发生了。

    只见那残页之上,原本模糊不清的字迹,竟然逐渐显现出来,如同被墨水重新浸染过一般。

    皇帝又拿起另一张残页,同样洒上药粉。

    这一次,却没有任何变化。

    “这……”皇帝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猛地抬起头,看向跪在地上的林清梧,“这是怎么回事?”

    林清梧不慌不忙地解释道:“这‘影墨笺’乃是一种特殊的纸张,只有用真正的朱批触碰,才能产生共鸣,显现出隐藏的字迹。若是伪造的朱批,则毫无反应。”她顿了顿,语气变得凌厉起来,“文道之权,不在笔墨,而在心诚。若连近侍都可篡诏,何谈天下清明?”

    皇帝勃然大怒,猛地一拍龙椅:“好一个赵福全!朕待他不薄,他竟敢如此欺瞒朕!”他指着殿下的侍卫,厉声喝道:“来人,将赵福全给朕拿下,严加审讯!”

    侍卫们立刻冲上前去,将瘫软在地的赵福全拖了下去。

    林清梧趁势奏请道:“陛下,此事牵涉甚广,臣恳请陛下恩准,由文察院成立‘御前文鉴司’,专门负责审查宫廷文书的真伪,以肃清内廷,匡扶正义。”

    皇帝正值盛怒,哪里还顾得上其他,立刻准奏:“准!朕准了!林爱卿,此事就交由你全权负责!”

    “臣遵旨!”林清梧叩首谢恩,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与此同时,文察院大狱内。

    沈砚之亲自将铁脊营的俘虏押入牢房,与掌印太监赵福全关在同一院落。

    “好好伺候他们。”沈砚之冷冷地吩咐狱卒,眼神中带着一丝玩味。

    狱卒们心领神会,立刻将俘虏们带了进去。

    当天晚上,沈砚之命人给赵福全送饭,并在食盒底部夹带了一张用特殊方法处理过的“伪诏”残页——上面赫然写着“诛文相,立新君”几个大字。

    接下来的几天,沈砚之每天都让人用同样的方法给赵福全送饭,希望他能有所动作。

    果不其然,数日之后,赵福全终于按捺不住了。

    他偷偷地将那张残页从食盒底部取下,小心翼翼地缝入了自己的衣 lining,企图将消息传递出去。

    然而,他的一举一动,都早已被暗中监视的影卫看在眼里。

    影卫截获了赵福全的密信,立刻呈报给了林清梧。

    林清梧看着手中的残页,她终于掌握了赵福全与“青阶图”余党勾结的铁证。

    然而,她并没有立刻揭发赵福全,而是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将这张残页……烧了。”她淡淡地吩咐道。

    影卫们有些不解,但还是照做了。

    残页被焚烧殆尽,只留下一堆灰烬。

    林清梧将灰烬收集起来,又从“影墨笺”上刮下一些碎屑,混合在一起,重新制成了一张新的纸张。

    几天后,林清梧以“修纂宫规”为由,召见了御前掌印太监赵福全。

    她命人焚香煮茶,袅袅茶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其中还混入了一种名为“迷文散”的特殊香料。

    这种香料无色无味,但却能让人精神恍惚,难以集中注意力。

    林清梧将那张含有碎笺的新纸放在案首,微笑着对赵福全说道:“赵公公,这《内侍守则》多年未曾修订,其中多有疏漏之处。今日请你前来,便是想让你重新誊抄一份,以便日后颁行。”

    赵福全不明所以,但也不敢拒绝,只好硬着头皮提笔书写。

    他写得很慢,似乎有些心不在焉。

    当他写到“不得干政”四个字时,手突然微微一颤——那张纸上,竟然浮现出几行红色的字迹:“玉阶已燃,速启南门。”

    赵福全脸色大变,手中的笔“啪”的一声掉在了地上。

    林清梧看着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赵公公,你连字都藏不住,还妄图乱国?”她猛地一拍桌子,厉声喝道:“来人,将赵福全押入地牢!”

    侍卫们立刻冲上前去,将赵福全五花大绑,拖了下去。

    “影蛇最后一环,断了。”林清梧喃喃自语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轻松。

    与此同时,沈砚之率领军队,彻底查封了窑场的暗道。

    在暗道的最深处,他发现了一座隐蔽的密室。

    密室内,整齐地摆放着三百具黑色的盔甲,每一具盔甲都闪烁着冰冷的光芒。

    在密室的角落里,他还发现了一枚“玉阶令”的印模。

    “将这些黑甲,尽数熔毁!”沈砚之冷声下令,“至于这印模……”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寒光,“投入熔炉,铸为一口铜钟!”

    士兵们立刻开始行动,将黑甲一件件地搬到熔炉旁,投入熊熊燃烧的火焰之中。

    “再找几个手艺最好的工匠,在钟身上刻上几个字——乱阶者,终成警钟。”沈砚之补充道。

    几天后,一口巨大的铜钟被铸造完成,悬挂在了文察院的门前。

    钟声浑厚而悠扬,仿佛在警醒着世人,不要重蹈覆辙。

    与此同时,沈砚之又命“烽火令”的旧部,扮作逃兵,四处散布“铁脊营已灭,主使自尽”的谣言,企图引出最后潜伏的“青阶图”余党。

    当夜,果然有一名文官,带着家眷,偷偷摸摸地想要出逃。

    然而,他的一举一动,都早已被埋伏在暗处的影卫看在眼里。

    “拿下!”影卫首领一声令下,数道黑影瞬间从暗处冲出,将那名文官和他的家眷团团围住。

    那名文官吓得魂飞魄散,瘫软在地,连求饶的话都说不出来。

    影卫从那名文官身上搜出一枚刻着“守玉”二字的令牌——他正是“青阶图”中标记的“守玉”之人。

    夜色深沉,文察院内,烛光摇曳。

    林清梧站在窗前,望着天空中闪烁的星辰,心中却依然无法平静。

    “一切,都结束了吗?”她喃喃自语道。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一名影卫匆匆走进房间,单膝跪地:“大人,我们在那名文官的住处,发现了一封密信……”

    林清梧转过身,接过密信,打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七日之后,紫宸殿……文武共誓……”她喃喃地念着信上的内容,

    “看来,还有更大的阴谋,在等着我们……”她深吸一口气,将密信紧紧地握在手中。

    她缓缓走到桌前,拿起镇纸,慢慢的磨着,一下又一下,整个房间都变得极其安静,只剩下镇纸摩擦的声音,让人觉得压抑。

    这时,她突然停了下来,抬起头看向远方,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七日后,紫宸殿内,彩旗飞舞,香烟袅袅,文武百官齐聚一堂,气氛庄严肃穆。

    林清梧身着盛装,走上高台,她的每一个步伐都显得格外坚定,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

    她手持琉璃匣,匣中封存着“玉阶令”的灰烬和“影墨笺”的残片,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终结,更是对未来的昭示。

    “自此之后,凡涉文道之谋,皆以此为鉴!”林清梧的声音清脆而有力,仿佛穿透了整个殿堂,直击每一个在场者的心灵。

    文武百官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遵旨!”

    沈砚之立于阶下,甲未卸,剑未归鞘,眼神坚定地望向林清梧。

    他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仿佛这不仅是对一个女子的承诺,更是对未来的庄重誓言。

    林清梧看到他,轻声道:“从前你说,守住我定下的疆……如今,可愿与我共守这文武江山?”

    沈砚之单膝跪地,声音如磐石般坚定:“臣,愿与凰同栖,此生不渝。”

    风起处,殿前铜钟轻鸣,悠扬的钟声在宫廷上空回荡,如同凤唳九霄,响彻云霄。

    林清梧目光深邃,仿佛透过这钟声看到了未来的无数可能。

    这时,她突然转向一旁的影卫,低声吩咐道:“彻查掌印太监经手的三月内所有批红文书……”风中,她的声音渐渐变得不可闻,但话语中的坚定却依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