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辽国公 第432章 明枪暗箭
一日,朱允炆一觉睡醒,抬眼瞧见那辽东学士只顾讲课,对他瞌睡之事竟全然不理,心中顿生不忿之意。
暗道:“我乃皇孙,这辽东之人竟如此轻慢!”
面上不禁泛起愠色。
冷不丁地,朱允炆大声说道:“且住!”
硬生生打断了辽东学士的讲课。
辽东学士微微一怔,神色未改,拱手问道:“殿下,可是有什么问题要问?”
言语间不卑不亢。
朱允炆提高嗓音,大声叫道:“本殿下方才走神,没听真切,你须重新讲过!”
那辽东学士并不着恼,仿若未闻朱允炆之言,神色自若,只管继续授课讲学。
朱允炆见辽东学士对自己的要求置若罔闻,愈发恼怒,拍案而起道:“大胆!本皇孙令你重讲,是瞧得起你,你竟敢如此无礼,公然违抗?莫不是仗着新学那点歪理,便不将本殿下放在眼里!”
说罢,双目圆睁,怒视辽东学士,一副兴师问罪的架势,意图让辽东学士服软。
朱雄英看向朱允炆,冷声道:“二弟,不可对先生无礼。先生授课,自有章法,怎可因你一时走神,便随意打断,任性胡为。”
朱允炆听闻此言,心中陡然一紧。
朱雄英发话,他心里明白,若再执意刁难,恐难善了,到时只怕会惹来诸多麻烦,吃不了兜着走。
故而虽满心不忿,却也只能暂且强压怒火,冷哼一声,缓缓坐下。
朱雄英转而面向辽东学士,道:“先生请继续。”
言罢,目光平静,示意学士莫受方才事端影响,安心授课。
辽东学士朝朱雄英点头示意,以示领情,随后神色如常,接着方才所讲内容,继续授课。
朱允炆心中恨意如潮水翻涌,直恨得牙痒痒,可瞧着朱雄英那威严模样,又着实无可奈何。
他只得暗暗咬牙,将这口气憋在心里,面色铁青地坐在原位,双眼虽盯着辽东学士,眼神中却满是怨愤。
大本堂下课之后,朱允炆径直寻到翰林学士处,一见面便如决堤之水,大倒苦水。
“诸位先生,那辽东学士实在傲慢无礼,全然不将本殿下放在眼里,今日竟敢公然违抗我的要求,实在是欺人太甚!”
他满脸委屈与愤懑,滔滔不绝诉说着心中不平。
此恰是翰林学士求之不得的局面,他们纷纷上前安抚朱允炆,说道:“殿下切莫动气,臣等定会向陛下弹劾此人,他如此张狂,实乃大不敬之罪。”
朱允炆又愤愤然抱怨道:“还有那朱雄英,竟帮着那辽东之人,全然不顾兄弟情分!在大本堂中,公然斥责于我,叫我颜面何存。本以为他会顾念手足,却不想胳膊肘往外拐,实在可气!”
说罢,连连跺脚,满脸皆是不满与委屈之色。
翰林学士闻听,赶忙劝道:“殿下慎言!朱雄英乃皇长孙,极得陛下宠爱。殿下切不可妄言,以免招来祸端。当下还是先想着如何应对这辽东新学之乱,弹劾那辽东学士才是当务之急。”
如今传统儒生皆将宝押在朱允炆身上,自是不敢让他随意言语。
毕竟皇长孙乃是朱雄英,并非朱允炆,况且嫡庶之分向来分明。
他们深知,稍有不慎,或致全盘皆输,故须时时提醒朱允炆谨言慎行。
众人眼中,朱雄英此刻地位堪称稳固至极,难以撼动。一则他身为嫡皇长孙,血统尊贵;二来常遇春、常孤雏、蓝玉等一众大将为其撑腰,可谓后盾坚实,其地位仿若泰山之固,稳如磐石。
只叹朱雄英立场定然偏向常孤雏,是以这些传统儒生转而谋图支持朱允炆。
纵朱允炆胜算不大,然时日漫长,世事难料,最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传统儒生们坚信,以江南士族之力,定能叫朱元璋有所妥协。
须知当下江南之地,财力雄厚,诸般事务皆具举足轻重之势,于大明而言,几近半壁江山。
自辽东兴起后,北方经济实力确有提升。然除却辽东,余处相较江南,终究相差甚远。
当下江南势力所需做的,便是掣肘北方经济振兴之策。不然,一旦北方全面复苏,届时南方士族便失去手中筹码。
尤其辽东新学,最令传统儒生忌惮。学问之道,短时尚难察觉端倪,然假以时日,若彼之影响深入人心,便恐传之久远,关乎千秋万代。
次日朝会,有翰林学士出面弹劾,称大本堂之辽东学士授课之时,对二皇孙朱允炆殿下不管不顾,此乃渎职之举。
朱元璋闻之,便向那辽东学士问道:“此事可当真?”
辽东学士从容奏道:“陛下,实有缘由。二皇孙朱允炆殿下于新学,屡教而不改,无心向学。臣授课之际,一心只为传授新学精要,若因殿下一人屡屡打断,恐误了满堂学子进学。还望陛下明察。”
翰林学士听闻,当即出列,拱手向朱元璋道:“陛下,纲常伦理,乃国之根本。二皇孙殿下身份尊贵,此辽东学士竟以课业为由,对殿下不管不顾,实乃大不敬。即便二皇孙对新学无意,他也该循循善诱,而非置殿下于不顾。此等行径,坏了尊卑之序,乱了纲常伦理,若不惩处,何以正学风、安人心?”
辽东学士神色镇定,对着朱元璋躬身再拜,说道:“陛下,二皇孙殿下虽钟情四书五经,然实于其中难见擅长之处。新学之设,意在开创新局,为大明培育经世致用之才。臣一心为殿下及诸学子计,欲以新学启其心智,增其才略。若因循旧法,只拘于四书五经,恐误殿下前程,于国亦无裨益。”
翰林学士怒目而视,戟指辽东学士,大声道:“陛下!此人连经典要义都懵然不知,怎配称学士之名?大本堂乃培育皇孙贵胄、国之栋梁之所,他如此浅陋,岂有资格在此授课?若任由这等不通经典之人误人子弟,日后朝堂之上,恐再难有深谙圣人之道、谨遵纲常之人,国之根基必将动摇!”
辽东学士听闻,心中不忿,当即反问:“阁下既如此说,那可知新学?尔等常言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却又对新学知晓几成?”
暗道:“我乃皇孙,这辽东之人竟如此轻慢!”
面上不禁泛起愠色。
冷不丁地,朱允炆大声说道:“且住!”
硬生生打断了辽东学士的讲课。
辽东学士微微一怔,神色未改,拱手问道:“殿下,可是有什么问题要问?”
言语间不卑不亢。
朱允炆提高嗓音,大声叫道:“本殿下方才走神,没听真切,你须重新讲过!”
那辽东学士并不着恼,仿若未闻朱允炆之言,神色自若,只管继续授课讲学。
朱允炆见辽东学士对自己的要求置若罔闻,愈发恼怒,拍案而起道:“大胆!本皇孙令你重讲,是瞧得起你,你竟敢如此无礼,公然违抗?莫不是仗着新学那点歪理,便不将本殿下放在眼里!”
说罢,双目圆睁,怒视辽东学士,一副兴师问罪的架势,意图让辽东学士服软。
朱雄英看向朱允炆,冷声道:“二弟,不可对先生无礼。先生授课,自有章法,怎可因你一时走神,便随意打断,任性胡为。”
朱允炆听闻此言,心中陡然一紧。
朱雄英发话,他心里明白,若再执意刁难,恐难善了,到时只怕会惹来诸多麻烦,吃不了兜着走。
故而虽满心不忿,却也只能暂且强压怒火,冷哼一声,缓缓坐下。
朱雄英转而面向辽东学士,道:“先生请继续。”
言罢,目光平静,示意学士莫受方才事端影响,安心授课。
辽东学士朝朱雄英点头示意,以示领情,随后神色如常,接着方才所讲内容,继续授课。
朱允炆心中恨意如潮水翻涌,直恨得牙痒痒,可瞧着朱雄英那威严模样,又着实无可奈何。
他只得暗暗咬牙,将这口气憋在心里,面色铁青地坐在原位,双眼虽盯着辽东学士,眼神中却满是怨愤。
大本堂下课之后,朱允炆径直寻到翰林学士处,一见面便如决堤之水,大倒苦水。
“诸位先生,那辽东学士实在傲慢无礼,全然不将本殿下放在眼里,今日竟敢公然违抗我的要求,实在是欺人太甚!”
他满脸委屈与愤懑,滔滔不绝诉说着心中不平。
此恰是翰林学士求之不得的局面,他们纷纷上前安抚朱允炆,说道:“殿下切莫动气,臣等定会向陛下弹劾此人,他如此张狂,实乃大不敬之罪。”
朱允炆又愤愤然抱怨道:“还有那朱雄英,竟帮着那辽东之人,全然不顾兄弟情分!在大本堂中,公然斥责于我,叫我颜面何存。本以为他会顾念手足,却不想胳膊肘往外拐,实在可气!”
说罢,连连跺脚,满脸皆是不满与委屈之色。
翰林学士闻听,赶忙劝道:“殿下慎言!朱雄英乃皇长孙,极得陛下宠爱。殿下切不可妄言,以免招来祸端。当下还是先想着如何应对这辽东新学之乱,弹劾那辽东学士才是当务之急。”
如今传统儒生皆将宝押在朱允炆身上,自是不敢让他随意言语。
毕竟皇长孙乃是朱雄英,并非朱允炆,况且嫡庶之分向来分明。
他们深知,稍有不慎,或致全盘皆输,故须时时提醒朱允炆谨言慎行。
众人眼中,朱雄英此刻地位堪称稳固至极,难以撼动。一则他身为嫡皇长孙,血统尊贵;二来常遇春、常孤雏、蓝玉等一众大将为其撑腰,可谓后盾坚实,其地位仿若泰山之固,稳如磐石。
只叹朱雄英立场定然偏向常孤雏,是以这些传统儒生转而谋图支持朱允炆。
纵朱允炆胜算不大,然时日漫长,世事难料,最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传统儒生们坚信,以江南士族之力,定能叫朱元璋有所妥协。
须知当下江南之地,财力雄厚,诸般事务皆具举足轻重之势,于大明而言,几近半壁江山。
自辽东兴起后,北方经济实力确有提升。然除却辽东,余处相较江南,终究相差甚远。
当下江南势力所需做的,便是掣肘北方经济振兴之策。不然,一旦北方全面复苏,届时南方士族便失去手中筹码。
尤其辽东新学,最令传统儒生忌惮。学问之道,短时尚难察觉端倪,然假以时日,若彼之影响深入人心,便恐传之久远,关乎千秋万代。
次日朝会,有翰林学士出面弹劾,称大本堂之辽东学士授课之时,对二皇孙朱允炆殿下不管不顾,此乃渎职之举。
朱元璋闻之,便向那辽东学士问道:“此事可当真?”
辽东学士从容奏道:“陛下,实有缘由。二皇孙朱允炆殿下于新学,屡教而不改,无心向学。臣授课之际,一心只为传授新学精要,若因殿下一人屡屡打断,恐误了满堂学子进学。还望陛下明察。”
翰林学士听闻,当即出列,拱手向朱元璋道:“陛下,纲常伦理,乃国之根本。二皇孙殿下身份尊贵,此辽东学士竟以课业为由,对殿下不管不顾,实乃大不敬。即便二皇孙对新学无意,他也该循循善诱,而非置殿下于不顾。此等行径,坏了尊卑之序,乱了纲常伦理,若不惩处,何以正学风、安人心?”
辽东学士神色镇定,对着朱元璋躬身再拜,说道:“陛下,二皇孙殿下虽钟情四书五经,然实于其中难见擅长之处。新学之设,意在开创新局,为大明培育经世致用之才。臣一心为殿下及诸学子计,欲以新学启其心智,增其才略。若因循旧法,只拘于四书五经,恐误殿下前程,于国亦无裨益。”
翰林学士怒目而视,戟指辽东学士,大声道:“陛下!此人连经典要义都懵然不知,怎配称学士之名?大本堂乃培育皇孙贵胄、国之栋梁之所,他如此浅陋,岂有资格在此授课?若任由这等不通经典之人误人子弟,日后朝堂之上,恐再难有深谙圣人之道、谨遵纲常之人,国之根基必将动摇!”
辽东学士听闻,心中不忿,当即反问:“阁下既如此说,那可知新学?尔等常言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却又对新学知晓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