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244章 宣龙舟会,这是机炮(一)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244章 宣龙舟会,这是机炮(一)

    四月初八,惠风和畅,仿若天公都在为这一日的盛事助力,果不其然,万全右卫两线皆捷。

    而与此同时,火器监那边也似是约好了一般,传出令人振奋的喜讯:

    圣上亲自设计的连珠大铳,历经诸多匠人的日夜雕琢、反复试炼,终是造出来了!

    这消息仿若一阵旋风,迅速传进养心殿内。

    朱有建听闻后,龙颜大悦,当即下令,着卢大匠与陈大匠二人,务必带着这刚刚问世、还带着崭新气息的大铳,前往八里庄进行一场盛大的演习,也好让众人都瞧瞧这国之利器的威风。

    晌午时分,朱有建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启程了。他出行的阵仗可着实不小,那一辆宽敞华丽的轿车稳稳地行在队伍中央,宛如移动的宫殿。

    朱有建靠在车内柔软的锦垫之上,微微闭目,似是在养精蓄锐,准备迎接稍后演习的震撼场面。

    而他的腿上,一只毛茸茸的小猫咪正惬意地趴着,它那小巧的身子随着马车的行进微微起伏。

    偶尔还慵懒地甩动一下尾巴,似是也在享受这难得的出行时光,陪着铲屎官一同奔赴这场盛会。

    再看车队,仿若一条蜿蜒的巨龙。

    走在最前列的,是身姿挺拔、眼神冷峻的内卫,整整一百零八位,他们身着统一的劲装,步伐整齐划一,每一步落下都似带着千钧之力,震慑四方;

    紧紧跟随着的,是人数更为庞大的外卫,足有一百三十六位,他们或手持长枪,枪尖在日光下闪烁着寒芒,或背负强弓,弓弦紧绷,蓄势待发,威风凛凛之气扑面而来。

    器械监的陈大匠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亲自领着六十名太监,那些太监们虽身形各异,但此刻都一脸肃穆,紧紧守护着身旁装满各类精巧器械的箱子,仿若那里面装着的是稀世珍宝。

    另一边,火器监的卢大匠同样威风八面,他麾下的八十名太监,或推着、或抬着那些装载着火器零件以及珍贵弹药的箱子,个个小心翼翼。

    队伍之中,几十面皇家旗帜高高飘扬,那鲜艳的色彩在风中猎猎作响,仿若在向世人宣告着皇家的威严与荣耀。

    就这样,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仿若裹挟着千军万马之势,缓缓驶出承天门,所到之处,百姓纷纷侧目,惊叹之声此起彼伏,久久不绝。

    外城的街巷仿若瞬间变成了沸腾的人海,听闻圣上出行,百姓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涌来,将道路两旁围得水泄不通。

    人群之中,此起彼伏的“万岁”呼声震天价响,那声音里饱含着敬畏、尊崇与质朴的欣喜,仿若能冲破云霄,直达天际。

    细细瞧去,不少百姓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尤以中老年百姓为多。

    那纵横交错的皱纹里,流淌下的泪水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对往昔的追忆。

    在他们模糊的视线中,大明皇帝这等隆重的出行场面,一下子将时光拉回到了遥远的万历中期。

    想当年,明军在朝鲜战场上大败倭寇,扬我国威,万历皇帝出城迎接凯旋的王师。

    那盛大的景象、威严的仪仗,如同刻在老一辈心头的印记,至今熠熠生辉。

    而今日所见,竟与记忆中的辉煌如此相似,怎能不让他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可就在众人沉浸于这浩荡皇威之时,一些眼尖的老者却悄悄皱起了眉头,他们浑浊的眼眸中满是疑惑,抬手不停地揉着眼睛,仿若要将眼前的景象看穿,看看是不是自己眼花看错了。

    为何如此?

    只因这出行的规制透着说不出的怪异。

    瞧那旗帜卤簿,明黄的底色在日光下闪耀,龙纹栩栩如生,威风凛凛地舒展着,一切都合乎祖制,并无差错。

    可再看那本该一同出现的大驾卤簿,却好似人间蒸发了一般,不见踪影。

    平日里出行,各种大小、行制不同的伞盖共计 46 件,或精致华美,或大气磅礴,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彰显皇家风范;

    寿扇等物也该有 76 件,扇面上绘制的祥瑞图案,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似在诉说着国泰民安;

    还有各类幢和幡共 32 件,随风飘舞,仿若连接天地的纽带,传递着皇家的祈愿。

    然而此刻,这些熟悉的大驾卤簿物件竟一件都未现身,仿若一场盛大演出少了关键的布景,让人心里空落落的。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车舆之处也透着异样。

    依照惯例,车舆当由八匹辔马牵引,那八匹马匹匹神骏非凡,鬃毛飞扬,步伐矫健,协同发力,拉着车舆平稳前行,尽显皇家的庄重与威严。

    可今日,眼尖之人一眼便瞧见,拉车的竟是十二匹马!

    这些马匹虽同样高大健壮,可数量上的出入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再瞅瞅周围的随侍人员,也是乱了章法。

    按祖制,随伺禁卫该是七十二名,他们个个武艺高强,身着亮甲,目光如炬,守护在皇帝周围,如同一圈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女内官应有三十六位,她们身姿婀娜,面容温婉,行动间却透着宫廷特有的干练,侍奉左右,照顾圣上的起居细节;

    侍卫一百零八位,整齐排列,气势如虹,手中的兵器寒光闪闪,震慑着任何可能出现的不轨之徒;

    还有仪官十八名,他们熟悉礼仪的每一个环节,举手投足间都引导着这场出行的节奏,确保万无一失。

    但今日,这些人员的配置似乎都与往日不同,到底是何缘由,让这场本应循规蹈矩的出行变得这般扑朔迷离,众人心中皆是满腹狐疑,交头接耳地议论纷纷。

    这事儿说来可真有些曲折,外头这浩浩荡荡、看似有些“异样”的阵仗,还真和朱有建没半点儿关系。

    彼时,朱有建满心欢喜,一门心思扑在即将前往八里庄观看大铳演习这件事儿上,压根没顾得上操心出行的琐碎细节,径直就迈进了车辇之中。

    这外面的人员安排、规制调度,全落在了王承恩与王德化两大太监手里。

    这俩在宫中可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平日里最是会揣摩圣意、操办诸事。

    他们心里门儿清,如今这大明的家底可厚实着呢,内库里囤着足足四亿多白银,白花花的银子堆得像小山似的,那可是国力昌盛的有力彰显。

    再瞧瞧这局势,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北方民乱,在圣上的英明决策、诸多将士的浴血奋战之下,已然彻底平息,百姓们又过上了安稳日子。

    他俩一合计,咱家这位主子,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平定叛乱,这文治武功,比起当年的万历爷那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前两回主子前往皇庄的时候,身边仅仅跟着一百来号内卫,那场面,在他俩眼中实在是寒碜了些,根本配不上圣上如今的赫赫威名。

    这俩货对于前两次出西直门,还是耿耿于怀的,咱家的主子理应有黎民百姓欢呼迎接,应该由外城出行,才能彰显主子的文治武功。

    此举很有点耀武扬威的意味,于此而言,朱有建是不知道的,他一直以为皇宫外面就是外城,却不知道京城其实是由皇宫、皇城与外城构成的。

    皇宫里居住着皇帝与家眷,以及朝会宫殿等,还有内阁与六部以及禁卫等办事的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