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412章 怎么可能,义父在上(五)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412章 怎么可能,义父在上(五)

    太监团带着游击军,步伐干脆利落,说走就走,只留下九万多俘虏兵在原地。

    这些俘虏兵呆呆地站在原地,直到游击军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视线中,依然处于懵逼状态。

    他们在心里直犯嘀咕:

    这太监团也太自信了吧,居然连个监督的人都不留!

    不过,话说回来,就他们展现出的实力,好像还真有自信的资本。

    龙安府跟松潘卫比起来,那可就小多了,而且这里没有那些错综复杂的宣抚司,纯粹就是大明的军卫所。

    虽说卫所里逃兵不多,可经过之前成都守城战等一系列战役,人员折损严重,如今也没剩下多少人了。

    当年在成都守城战里,这卫所的士兵作为援军,在德阳遭遇了西军的伏击,全军覆没。

    现在,面对数万精锐的西军,不到千人的卫所兵没有丝毫抵抗的勇气,直接选择了主动投降。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残酷的命运。

    张可望一声令下,入城后将他们全部屠尽,就连卫所的五千多家眷也没能幸免,一同惨死在西军的屠刀之下。

    龙安府实在没什么能让张可望看上眼的油水,这里只有些零散的财物,根本入不了他的眼。

    于是,张可望率领着部队,马不停蹄地朝着成都方向赶去。

    跟在后面的游击军,密切关注着西军的动向。

    他们发现,西军居然没有前往保宁府,而是朝着江油城进发了。

    经过一番分析,游击军终于了解了西军的意图。

    为了给西军一个措手不及,游击军当机立断,提前赶赴太华山;

    准备在这里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给西军一个狠狠的教训。

    经过太监团队的深入研讨,一场精心策划的复合计策终于出炉。

    他们绞尽脑汁,将多达十种计谋巧妙地糅合进了这场伏击战之中。

    这十种计谋分别是第一、第四、第六、第七、第九、第十二、第十八、第二十二、第三十二以及第三十五种计;

    涵盖了实、虚、心、伪、间这五类计谋,其中既有阴谋的阴险狡诈,又有阳谋的大胆直白。

    尽管他们费尽心思地融合了十种计谋,可太监团队心里却十分清楚,自己实在难以企及高总领那般出神入化的变化之能。

    高总领在运用计谋时,总能游刃有余,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毫无刻意雕琢的匠气。

    他们也羡慕林领队那般灵活多变的战术风格,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随机应变,让敌人防不胜防。

    张可望要是知晓了这一切,恐怕心里五味杂陈。

    他不知道自己是该庆幸遇到了这样一群只会生搬硬套阴谋的对手,还是该哀叹自己竟成了这群人试验计谋的小白鼠。

    仔细想想,像高宇顺、林有德这样的计策大师,其实并不可怕。

    他们运用计谋时,往往有着自己的节奏和章法,敌人或许还能在挣扎中保留一丝尊严。

    而真正可怕的,恰恰是眼前这群太监。

    他们所下的“药”,药力过于猛烈,毫无艺术性可言。

    敌人面对他们精心布置的陷阱,根本无法安详地死去;

    而是在极度的痛苦与折磨中,身心俱裂,最终悲凉地化作痴呆的鬼魂,带着无尽的恐惧和绝望离开这个世界。

    太华山中,一场堪称血腥与残酷的伏击战在此拉开帷幕。

    太监团队精心炮制的复合计策,在此处被发挥到了极致,然而,这份所谓的“精心”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

    定北军,从统帅张可望到最底层的兵卫,无一例外都陷入了这场精心设计的恐怖陷阱之中。

    当他们踏入这片被死亡气息笼罩的山谷时,各种计谋如同汹涌的潮水般向他们涌来。

    他们被虚虚实实的攻击、真假难辨的陷阱彻底搅乱了心智。

    恐惧如同毒蛇一般,顺着他们的脊梁骨攀爬而上,一点点吞噬着他们的理智。

    随着伏击的深入,定北军士兵们开始在极度的惊吓中崩溃。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绝望与恐惧,眼神中透露出对生存的极度渴望。

    然而,这种渴望在太监团队无情的计谋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士兵们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被恐惧击垮,他们的身体不受控制地颤抖,心脏在胸腔中疯狂跳动,仿佛要冲破胸膛。

    每一个定北军的士兵都在这场伏击中经历着生不如死的折磨。

    他们的死亡过程缓慢而痛苦,身体在极度的惊吓下逐渐失去生命力;

    五脏六腑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搅碎,肝胆俱裂的痛苦让他们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

    整个山谷都回荡着他们绝望的呼声,鲜血染红了太华山的土地。

    此役过后,《新编三十六计》的使用史上便多了一段黑暗的记录。

    这场太华山伏击战,因其残忍程度,被评为使用史上最残忍的伏击战之一。

    它成为了后人谈之色变的惨痛教训,警示着人们在运用计谋时;

    莫要被残忍和暴力蒙蔽了双眼,否则必将陷入无尽的罪恶深渊。

    望着眼前堆积如山的三万斤金饼,游击军瞬间犯了难。

    这么多金子,想要一次性带走根本不现实。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权衡,他们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

    将金饼进行分拆。

    就这样,每个士兵都背负起了三斤金疙瘩。

    好在经过合理分配后,这分拆后的重量在士兵们的承受范围之内,不至于让他们被压垮。

    可如今,新的难题又摆在了游击军面前。

    接下来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他们站在原地,望着远方,心中满是迷茫。

    崇祯十七年九月初二,这支满载金饼却又不知前路的游击军,突然想起了刘德忠。

    他们推测,刘德忠此时应该已经顺利进入了敌营。

    经过一番商量,他们觉得不妨去成都附近碰碰运气,说不定刘德忠正需要他们的策应呢。

    怀揣着这一丝希望,游击军踏上了前往成都府城的道路,未来的命运如同迷雾一般,等待着他们去揭开。

    刘德忠跟着张四虎踏入大西皇城,一股浓重的人类血腥气味便扑面而来,直钻鼻腔,令人作呕。

    他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抬眼看向身旁的张四虎,只见对方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仿佛对这弥漫的血腥味早已习以为常。

    刘德忠在战场上历经无数厮杀,嗅觉早已被磨炼得极为敏锐。

    凭借着丰富的战场见闻,他很快判断出,这血腥味极为新鲜,分明就是今日才留下的。

    他们走过禹王庙,来到街道的拐角处。

    眼前的景象让刘德忠瞬间瞪大了眼睛,只见一座小山赫然矗立在那里,足有一丈高。

    仔细一看,这竟是由无数人的手掌堆积而成。

    刘德忠粗略估算了一下,这手掌的数量怕是有万只之多,甚至可能还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