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446章 入晋布雨,鸭团总兵(五)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446章 入晋布雨,鸭团总兵(五)

    王承恩说完这些,心中暗自思忖,不想再继续往下说了。

    因为再深入探讨,就必然会触及到国家的根本问题。

    如今卫所制度之所以崩溃,不仅仅是将领的原因,背后还有众多公侯勋爵的影子。

    江南地区豪富之人众多,他们大多都有高官荫庇,这其中不仅涉及东林党,浙党、徽党、赣党、闽党、粤党等党派也相互包庇。

    这层遮羞布一旦揭开,必将引发轩然大波。

    除非太祖洪武皇帝在世,或者成祖永乐皇帝重生,否则根本无法撼动这背后的利益格局。

    后来的皇帝根本没能力,也没有胆量对此有想法。

    世宗皇帝曾以回迁应天府为要挟,江南豪商为了绝他的心思,无奈之下两次捐建万寿殿。

    自那之后,世宗便沉迷于道门,整日念诵青词。

    神宗皇帝呢,内心确实有南迁的想法,其目的竟是想借此让福王承嫡。

    然而,当时文官集团势力庞大,君臣之间离心离德,彼此厌烦至极,谁也不愿意妥协,致使令旨难以出紫禁城。

    王承恩原本以为,当自己说出这些过往之事时,皇帝会有强烈的反应。

    毕竟三年前朝堂上,曾有人上奏请求减少宗亲支出,当时皇帝当场发怒,将谏臣直接送进了诏狱。

    可谁能想到,朱有建听完这些,竟然一点反应都没有。

    他只是轻轻地挥了挥手,重新躺回摇椅,抱着狸花猫闭上了眼睛。

    王承恩见状,小心翼翼地后退着走到门口,守在那里。他心中暗自庆幸,主子居然没有发火。

    而闭着眼睛的朱有建,心里却在不停地嘀咕着:

    这些都是朱由检的宗亲,和我朱有建有什么关系呢?

    晋、豫、陕甘宁、鲁等地的藩王,都亡于李自成之手,这可不是我朱有建灭的。

    至于湖广的藩王,哼,藩王不得出封地,听说那里的藩王除了死去的,剩下的都跑到梧州去了。

    川蜀的藩王估计也性命堪忧。

    南北直隶没有封给藩王,浙、闽、粤等地也没有。

    唉,看来老朱家算是彻底没希望了。

    我虽然姓朱,可和他们老朱家也没什么关系。

    朱有建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老朱家衰败的感慨,又有一种甩开包袱的轻松。

    他知道,如今的大明已千疮百孔,自己虽身为皇帝,却也无力回天。

    这些宗亲的问题,就让他们随着历史的洪流自行消散吧。

    他轻轻地抚摸着怀中的狸花猫,仿佛只有这只猫能给他带来一丝慰藉。

    如今皇室宗族几乎凋零殆尽,勋贵朝臣们则纷纷入了股。

    朱有建心中谋划着,南直隶的勋贵富户必须入股司,然后置换到湖广去。

    浙、闽、粤等地的勋贵豪商,也得置换到湖广,或者川蜀之地。

    他不禁冷哼一声,心中暗自思忖:

    还怕这三地官商勾结,勾连倭寇与西洋人吗?

    我可不信,在川蜀那样的地方,你们还能与海运勾连上。

    大明海师可不是吃素的,抢夺你们这些不法之徒的财物,还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到时候直接推到海盗劫掠上去,与大明朝廷可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朱有建深知,股份制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如今这大明,皇权不下乡,几百万吃皇粮的人坐享其成;

    土地免田赋,君不与民争利,可商税收不上来,官员们也消极不作为。

    哼,既然如此,那朕也不跟你们玩了,就学万历皇帝,摆烂躺平算了。

    不过,为了扞卫自己手中仅存的财富,不被别人分走,朱有建可是想出了一套功勋积分制。

    他费尽心思,忽悠着一群太监。

    告诉他们,别再贪图田地、金银和官职了,朕给你们青史留名的机会!

    只要一心想着登上功勋台,就能荫庇父母,荣耀祖宗。

    在他的设想里,这群太监将成为改革的新助力,为大明的未来带来一丝转机。

    只是这功勋积分制能否真正推行下去,还得看后续的发展,他打算摸着石头过河。

    朱有建越想越觉得不能任由大明这般颓败下去。

    就像好好的堂皇大明海师,本应是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的海上力量;

    如今将他们变成“海盗”,一样能卫护大明万里海疆。

    “朕啊,遵从祖制,片板不下海!”

    朱有建认为这招,与西洋各国发放海上劫掠证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本股东分润田地时,他还曾想过将矿山分润给股东,以此来笼络人心、增加收入。

    可如今,他已然想到了独占矿山的法子。

    只是苦于手头无人可用,这计策暂时还无法执行。

    一番深思熟虑后,朱有建做出了几项重要决定。

    参加徐州会战的京鲁营游击军,全部留下,作为京州的正规军。

    他们应得土地仍然属于他们,另外拿出部分土地来,作为饷田使用,以此保障军队的粮饷供应。

    同样可以用工坊,提升这些土地产出的价值,令他们有丰厚的待遇。

    届时,他要将这些人打造成一支特种部队,员额初步定为五万人。

    这些特种部队的士兵,除了拥有饷田之外,还能获得丰厚的赏金,并且能纳入功勋台荣耀。

    这份荣耀不仅可以让他们自己享受,还能继承给后代。

    不过,想要获得这一切,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

    他们的家眷可以居住在城内,并且享受优先进入工坊管理层的权利。

    要从多方位培养出他们的信仰,令他们可以长久保有强大的战斗能力。

    他们可以从后代里,挑选出精英,参加考核,一旦合格,有资格继承他们的位置。

    朱有建的心情忽然变得格外舒畅,嘴里忍不住哼起了京腔:

    “你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

    那狸花猫仿佛也受到感染,跟着哼唧起来:

    “喵呜呜—喵、喵喵—呜、喵呜—喵喵呜!”

    猫儿仿佛是为了回应他一般,与他唱和。

    王承恩在门口听到主子这充满斗志的哼唱,没来由地全身发紧。

    他总觉得,一场大事即将发生。

    这大明,似乎要在圣主的带领下,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了。

    九月十六日,顺义鸭军正式踏上了征程。

    他们按照既定计划,从紫荆关进入山西,去执行消灭蝗灾的艰巨任务。

    鸭军团长卫长佑,今年五十二岁。

    他肤色黝黑,身材结实,浑身散发着一种充满活力的气息。

    作为养鸭能手,他对此次任务充满了信心。

    卫长佑带领着六百名老太监,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队伍中,六百辆大车缓缓前行,车上装载着有足够空间能活动的鸭群、一百四十袋饲料以及若干净水和干粮。

    带着一种无畏的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了去往山西的道路。

    这些老太监们,本是皇庄里负责养鸭的普通人员,如今却肩负起了如此重大的使命。

    他们手中紧紧握着圣上给的地图,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与期待。

    圣皇朱有建的口谕仿佛还在他们耳边回响:

    “好好干,朕不亏待自己人!”

    就因为这一句话,六百名老太监感动涕零。

    他们深知,自己即将成为大明历史上最独特的一支部队

    ——鸭军。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虽然路途艰辛,但他们心中都有着共同的目标

    ——消灭山西的蝗灾,为百姓们带来希望。

    他们相信,在圣皇的支持下,自己一定能够完成任务,为大明立下赫赫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