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461章 蒸汽轨车,新型棱堡(四)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461章 蒸汽轨车,新型棱堡(四)

    朱有建眉头微皱,心中思索着其中的利弊。

    考虑到隧洞黑暗的环境,可能会造成人员幽闭恐惧症,他决定重新规划路线。

    经过一番权衡,他觉得尽量避开大山,采用栈桥的方式或许更具性价比。

    朱有建了解到,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秦驰道与直道就曾广泛使用栈桥;

    这些栈桥存在了几百年之久,为当时的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有了混凝土结构,他认为撑个几十年应该不成问题。

    不过,现在需要考虑的是,所建造的桥梁不仅要能承载轨车连货的重量;

    还得兼顾河运的正常漕运,这就意味着桥梁必须有足够的高度。

    “这桥梁高度的问题,着实令人头疼啊!”

    朱有建皱着眉头说道,

    “桥梁越高,承载墩就越长,将混凝土弄到地方现浇很不现实,看来只能采用预制的方式了。

    可这预制到底要怎么弄呢?”

    他思索片刻后,终于做下决定。

    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领袖,不能包办一切,得让团队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朱有建认为,以后都要多放手,给予团队成员足够的信任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于是,他决定将这个难题交给韩赞周去解决,相信他能够带领团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将轨车相关事宜交待好后,生活重新恢复正常。

    这日,朱有建在御书房里拿着墨笔在纸上画图,墙壁上挂着各种堡城图,这些图基本涵盖了大明的各种类型堡城。

    比如卫堡、镇堡、城堡、塞堡、关堡、口堡、屯堡、隘堡等。

    他仔细端详着这些堡城图,心中感慨万千。

    这些堡城最突出的地方就是防御功能强大,不过这种强大主要表现在冷兵器与半火器时代。

    在如今这个火炮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传统的防御工事虽然仍有一定的价值,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他望着墙上的堡城图,暗暗下定决心,要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技术相结合,打造出更加先进、实用的堡城设施,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繁荣与发展。

    朱有建站在御书房中,目光久久停留在墙上的各类堡城图上,脑海中不断思索着这些堡城在军事防御中的得与失。

    屯堡,无疑是明代军事防御体系中一颗独特的明珠。

    在和平时期,屯堡中的百姓们在外辛勤耕种,或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为生活奔波劳作。

    而一旦战争来临,他们便迅速聚集进堡,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形成攻防一体的战斗集体。

    这种模式将日常生产与军事防御紧密结合,优点显而易见。

    百姓们平时积累的物资储备,使得屯堡在战时具备一定的自给自足能力,无需频繁从外界运输物资,大大增强了其持续作战的能力。

    而且,屯堡内的居民熟悉周边地形,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进行防御和反击。

    然而,屯堡的缺点同样十分明显。

    它需要依山而建,多分布于山峦众多的地区。

    这种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屯堡在平原地形中显得极为被动。

    在平原上,屯堡的城墙往往过长,这就给敌方提供了更多的突破口。

    敌方军队可以利用地形优势,集中兵力对城墙的某一处进行强攻;

    一旦城墙被攻破,屯堡内的军民便陷入了极为危险的境地。

    为了弥补屯堡在平原地区的劣势,明朝建造了辅堡——卫堡。

    卫堡作为屯堡的外围防线,是一种堡门小而低的纯军事堡垒。

    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了屯堡,使得敌方军队难以轻易接近屯堡。

    然而,卫堡也存在致命的弱点。

    如果敌人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卫堡由于储备有限,很快就会陷入粮尽援绝的困境。

    彼时,卫堡非但不能继续保护屯堡,反而会成为敌军进攻屯堡的帮手。

    就像宣化城的情况,一旦卫堡失守,敌军便获得了围城的机会。

    这也导致崇祯初期,就渐渐将卫城放弃修缮驻防,而把主要防御力量,用于主城之中。

    倘若使用曹化淳那样的吊射毒弹入城战术,屯堡内的军民即便想要冲出城门突围,也会因为难以突破卫城的攻击而陷入绝境。

    再看塞堡、关堡、口堡、隘堡,它们一般分布在长城各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些堡城凭借长城的险要地势,对步兵具有显着的优势。

    步兵在攀爬陡峭的长城城墙时,行动迟缓,且容易暴露在守军的攻击范围内。

    然而,当面对骑兵时,这些堡城的防御效果便大打折扣。

    骑兵凭借其快速的机动性和强大的冲击力,往往会给守军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旦敌军成功炸开一段城墙,形成豁口,骑兵便能迅速从豁口突进,打乱守军的防御部署。

    黄台吉叩关之时,就曾多次采用这种战术。

    他利用骑兵的快速机动性,从墙子岭炸开长城,然后穿插进关内,给明朝的边防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朱有建沉思,这些堡城在军事防御体系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

    在未来的军事建设和战略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优缺点,因地制宜地制定防御策略,才能更好地保障疆域的安全。

    他望着墙上的堡城图,心中暗暗思索着如何改进和完善这些防御工事,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朱有建眉头紧锁,河套地区如今已被游击小队占据,如何守住这片战略要地,成了他心头最为棘手的问题。

    河套向外辐射的整个鞑靼大草原,犹如一片广袤无垠的荒原,历代王朝虽曾多次试图将其纳入有效管理,却总是功败垂成。

    华夏民族在这片草原问题上吃了无数亏。

    遥想当初,大草原最初是犬戎人与狄人的天下。

    周朝为了应对他们的侵扰,耗费了千年之久,却依旧未能将其彻底解决。

    随着时间的推移,犬戎与狄人逐渐融合,形成了更为强大的匈奴人。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对抗匈奴的战争中。

    秦始皇修筑长城,派遣蒙恬率军北击匈奴,造成民怨沸腾,最终葬送帝国;

    汉武帝更是多次发动大规模战役,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纵横大漠,给予匈奴沉重打击。

    然而,即便如此,匈奴问题依旧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东汉时期,经过长期的征战,终于将匈奴击败。

    但此时,东汉内部却陷入了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困境,无力对草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西晋灭亡后,中原大地陷入了混乱,内迁的胡虏在中原肆意妄为。

    这些胡人虽已有一定的汉化程度,但他们的野心并未因此收敛。

    好不容易等到局势稍微稳定,东面山里的胡人又涌入草原,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北魏政权。

    北魏的崛起,使得华夏大地陷入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汉化的胡人各族基本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