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巧的女人最好命,太子欲罢不能 第384章 敬茶
热门推荐:
重返未来,落魄的骑士
荒岛求生:他们喊我做爸
天门神医
重生悍卒:开局官府发媳妇
玄幻:镇守剑阁!我是主角投资人
【快穿】反派养成有限公司
我岳父是朱元璋
FATE:我在型月世界多子多福
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
清晨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在通往慈宁宫的宫道上投下斑驳跳跃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新气息。
帝后二人携手在前,步履从容。
枭枭牵着温梨儿的手,蹦蹦跳跳的,像只欢快的小雀儿紧跟在母后身侧。
四位年幼的皇子公主则被各自的乳母稳稳抱着,紧随其后。
内侍宫娥手持仪仗、香炉等物,低眉敛目,簇拥左右。
一行人浩浩荡荡,步入慈宁宫。
早有伶俐的内侍通传进去。
待帝后行至正殿门外时,太皇太后身边得力的何嬷嬷已恭敬地迎候在玉阶之上。
“老奴恭请皇上、皇后娘娘圣安!给大皇子、三皇子、四皇子殿下请安,给长宁公主、长乐公主殿下请安。”
何嬷嬷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沉稳,恭敬地行了大礼。
长宁、长乐正是淼淼和昭昭的封号,昨日帝后大婚典礼甫一结束,册封诏书便晓谕六宫。
“何嬷嬷免礼。”
晏时叙微微颔首,牵着温梨儿的手并未松开。
两人步履一致,径直步入殿内。
慈宁宫正殿内,沉静的檀香在空气中袅袅萦绕,阳光透过高窗洒在光洁的金砖地上,映照出浮尘的轨迹。
殿内陈设古朴大气,处处透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与皇家无上的尊贵。
太皇太后端坐于上首正中的紫檀雕凤宝座上,身着深紫色缠枝莲纹常服,银发梳得一丝不苟。
虽已年迈,但精神矍铄,那双历经风霜的眼眸锐利依旧,此刻却盛满了慈和的笑意。
太后则坐在稍下首右侧的座位上,身着素雅的藕荷色如意云纹常服。
脸上也带着温和的笑意,目光柔和地落在几个孩子身上。
帝后二人稳步上前。
晏时叙这才松开温梨儿的手,两人并肩,在早已备好的明黄锦垫上郑重跪拜行礼。
“孙儿\/孙媳给皇祖母请安,恭祝皇祖母凤体安康,福寿绵长。”
“儿臣\/臣媳给母后请安,恭祝母后凤体康泰,万事顺遂。”
一刚一柔两道声音交织在一起,带着新婚后特有的庄重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温梨儿确实有些小紧张。
虽然她与太皇太后、太后已经足够熟悉,可却是第一次改口。
何嬷嬷亲自端着红漆描金的托盘上前。
上面稳稳放着两盏青玉镶金边的茶盏,热气氤氲,茶香清冽。
与殿内的檀香融合,别有一番清雅。
晏时叙先执起一盏,温梨儿紧随其后执起另一盏。
两人步调一致,躬身,双手将茶盏高举过眉。
“皇祖母,请用茶。”
“皇祖母,请用茶。”
太皇太后看着眼前这对璧人,眼中满是欣慰。
她先接过晏时叙手中的茶盏,象征性地抿了一口,温声道:
“皇帝勤政爱民,哀家心甚慰。如今大婚已成,更望你二人同心同德,为江山社稷,为我大晏绵延福祉。”
话语虽短,却寄托着这位历经三朝的太皇太后对江山传承最深的期许。
晏时叙郑重道:“孙儿谨遵皇祖母教诲,定不负皇祖母厚望。”
太皇太后放下皇帝的茶盏,又接过温梨儿奉上的茶。
这次,她喝得略深了一些,看着温梨儿的目光充满慈爱。
“好孩子。既入大婚,从今往后你便是一国之母。哀家愿你贤良淑德,襄助皇帝,抚育皇嗣,和睦恩爱。这杯茶,哀家喝了,日后这慈宁宫,便是你的依靠。”
温梨儿深深拜下,心中暖流涌动。
“孙媳谢皇祖母厚爱。”
太皇太后笑着点点头,从身旁宫女托着的锦盒中取出一对通体莹润、毫无杂质的羊脂白玉手镯,亲自套在温梨儿腕上。
“这是哀家当年的陪嫁,今日便赐予你,望你如这玉一般,温润坚韧,福泽绵长。”
“谢皇祖母厚赐!” 温梨儿再次拜谢。
接着,晏时叙和温梨儿转向太后。
同样的流程,再次奉上香茗。
“母后,请用茶。”
“母后,请用茶。”
太后接过儿子奉上的茶,轻抿一口,也象征性的嘱咐了几句。
“皇帝政务繁忙,更要保重龙体。如今有了皇后,哀家也就放心了。”
喝完儿子敬的茶,她郑重地接过温梨儿奉上的茶,缓缓饮了一口。
“皇后温婉端方,哀家甚是喜欢。从今往后,这后宫之事,以及皇子公主们的教养抚育,便托付于你了。望你二人相敬如宾,琴瑟和鸣。”
说着,她亦从宫人手中接过一个紫檀木匣打开。
里面是一套赤金镶红宝的牡丹头面,华贵雍容。
“这是哀家的一点心意,愿你如牡丹盛放,母仪天下。”
“臣媳谢母后恩典!定当恪尽己责,侍奉皇上,孝顺皇祖母与母后,悉心照料皇子公主们。”
敬茶礼成,殿内的气氛明显轻松下来。
晏时叙悄悄在宽袖下轻轻捏了捏温梨儿的手,指尖传递着无声的安抚和赞许。
温梨儿抿嘴浅笑。
太后的目光在儿子儿媳之间流转,满是欣慰。
曾几何时,她是不相信的,不相信自己这个养子、这位坐拥天下的帝王,真能做到弱水三千,只宠温梨儿一人。
可皇帝力排众议,态度强硬地遣散六宫,独封温梨儿为后。
他们的孩子更是一个接一个地降生,这份决心和情意,终于让她相信,这世间并非所有男子都薄情寡义、见异思迁。
她此刻是真心实意地为这两个年轻人高兴,由衷地祈盼他们这份难得的情意能历久弥坚,携手走到白头偕老。
可惜……想到自己那个不省心的女儿,太后心底无声地叹了口气。
自谢甄容死后,太皇太后为平息非议,也为了磨一磨晏时姝的性子,便做主将她送去静思庵带发修行。
命其静思己过,修行两年,方可回京。
太后前几日才去看了女儿,想到女儿消瘦憔悴的模样,她眉心处不自觉地便浮现出一抹难以化开的愁容。
小小的淼淼依偎在太后膝边,似乎敏锐地察觉到了皇祖母情绪的低落。
她仰起小脸,大眼睛扑闪扑闪地看着太后。
帝后二人携手在前,步履从容。
枭枭牵着温梨儿的手,蹦蹦跳跳的,像只欢快的小雀儿紧跟在母后身侧。
四位年幼的皇子公主则被各自的乳母稳稳抱着,紧随其后。
内侍宫娥手持仪仗、香炉等物,低眉敛目,簇拥左右。
一行人浩浩荡荡,步入慈宁宫。
早有伶俐的内侍通传进去。
待帝后行至正殿门外时,太皇太后身边得力的何嬷嬷已恭敬地迎候在玉阶之上。
“老奴恭请皇上、皇后娘娘圣安!给大皇子、三皇子、四皇子殿下请安,给长宁公主、长乐公主殿下请安。”
何嬷嬷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沉稳,恭敬地行了大礼。
长宁、长乐正是淼淼和昭昭的封号,昨日帝后大婚典礼甫一结束,册封诏书便晓谕六宫。
“何嬷嬷免礼。”
晏时叙微微颔首,牵着温梨儿的手并未松开。
两人步履一致,径直步入殿内。
慈宁宫正殿内,沉静的檀香在空气中袅袅萦绕,阳光透过高窗洒在光洁的金砖地上,映照出浮尘的轨迹。
殿内陈设古朴大气,处处透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与皇家无上的尊贵。
太皇太后端坐于上首正中的紫檀雕凤宝座上,身着深紫色缠枝莲纹常服,银发梳得一丝不苟。
虽已年迈,但精神矍铄,那双历经风霜的眼眸锐利依旧,此刻却盛满了慈和的笑意。
太后则坐在稍下首右侧的座位上,身着素雅的藕荷色如意云纹常服。
脸上也带着温和的笑意,目光柔和地落在几个孩子身上。
帝后二人稳步上前。
晏时叙这才松开温梨儿的手,两人并肩,在早已备好的明黄锦垫上郑重跪拜行礼。
“孙儿\/孙媳给皇祖母请安,恭祝皇祖母凤体安康,福寿绵长。”
“儿臣\/臣媳给母后请安,恭祝母后凤体康泰,万事顺遂。”
一刚一柔两道声音交织在一起,带着新婚后特有的庄重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温梨儿确实有些小紧张。
虽然她与太皇太后、太后已经足够熟悉,可却是第一次改口。
何嬷嬷亲自端着红漆描金的托盘上前。
上面稳稳放着两盏青玉镶金边的茶盏,热气氤氲,茶香清冽。
与殿内的檀香融合,别有一番清雅。
晏时叙先执起一盏,温梨儿紧随其后执起另一盏。
两人步调一致,躬身,双手将茶盏高举过眉。
“皇祖母,请用茶。”
“皇祖母,请用茶。”
太皇太后看着眼前这对璧人,眼中满是欣慰。
她先接过晏时叙手中的茶盏,象征性地抿了一口,温声道:
“皇帝勤政爱民,哀家心甚慰。如今大婚已成,更望你二人同心同德,为江山社稷,为我大晏绵延福祉。”
话语虽短,却寄托着这位历经三朝的太皇太后对江山传承最深的期许。
晏时叙郑重道:“孙儿谨遵皇祖母教诲,定不负皇祖母厚望。”
太皇太后放下皇帝的茶盏,又接过温梨儿奉上的茶。
这次,她喝得略深了一些,看着温梨儿的目光充满慈爱。
“好孩子。既入大婚,从今往后你便是一国之母。哀家愿你贤良淑德,襄助皇帝,抚育皇嗣,和睦恩爱。这杯茶,哀家喝了,日后这慈宁宫,便是你的依靠。”
温梨儿深深拜下,心中暖流涌动。
“孙媳谢皇祖母厚爱。”
太皇太后笑着点点头,从身旁宫女托着的锦盒中取出一对通体莹润、毫无杂质的羊脂白玉手镯,亲自套在温梨儿腕上。
“这是哀家当年的陪嫁,今日便赐予你,望你如这玉一般,温润坚韧,福泽绵长。”
“谢皇祖母厚赐!” 温梨儿再次拜谢。
接着,晏时叙和温梨儿转向太后。
同样的流程,再次奉上香茗。
“母后,请用茶。”
“母后,请用茶。”
太后接过儿子奉上的茶,轻抿一口,也象征性的嘱咐了几句。
“皇帝政务繁忙,更要保重龙体。如今有了皇后,哀家也就放心了。”
喝完儿子敬的茶,她郑重地接过温梨儿奉上的茶,缓缓饮了一口。
“皇后温婉端方,哀家甚是喜欢。从今往后,这后宫之事,以及皇子公主们的教养抚育,便托付于你了。望你二人相敬如宾,琴瑟和鸣。”
说着,她亦从宫人手中接过一个紫檀木匣打开。
里面是一套赤金镶红宝的牡丹头面,华贵雍容。
“这是哀家的一点心意,愿你如牡丹盛放,母仪天下。”
“臣媳谢母后恩典!定当恪尽己责,侍奉皇上,孝顺皇祖母与母后,悉心照料皇子公主们。”
敬茶礼成,殿内的气氛明显轻松下来。
晏时叙悄悄在宽袖下轻轻捏了捏温梨儿的手,指尖传递着无声的安抚和赞许。
温梨儿抿嘴浅笑。
太后的目光在儿子儿媳之间流转,满是欣慰。
曾几何时,她是不相信的,不相信自己这个养子、这位坐拥天下的帝王,真能做到弱水三千,只宠温梨儿一人。
可皇帝力排众议,态度强硬地遣散六宫,独封温梨儿为后。
他们的孩子更是一个接一个地降生,这份决心和情意,终于让她相信,这世间并非所有男子都薄情寡义、见异思迁。
她此刻是真心实意地为这两个年轻人高兴,由衷地祈盼他们这份难得的情意能历久弥坚,携手走到白头偕老。
可惜……想到自己那个不省心的女儿,太后心底无声地叹了口气。
自谢甄容死后,太皇太后为平息非议,也为了磨一磨晏时姝的性子,便做主将她送去静思庵带发修行。
命其静思己过,修行两年,方可回京。
太后前几日才去看了女儿,想到女儿消瘦憔悴的模样,她眉心处不自觉地便浮现出一抹难以化开的愁容。
小小的淼淼依偎在太后膝边,似乎敏锐地察觉到了皇祖母情绪的低落。
她仰起小脸,大眼睛扑闪扑闪地看着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