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宋末,海上发家 > 第378章 ?泰安文庙

穿越宋末,海上发家 第378章 ?泰安文庙

    冲天的火光舔舐着文庙的飞檐,斗拱上的彩绘在烈焰中卷曲成焦黑的蝴蝶。周益的镜片反射着跳动的火光,他指挥士兵用浸湿的棉被扑向藏经阁,玄铁火铳的枪管撞开滚烫的木门,露出里面正在燃烧的竹简,那些记载着泰安历史的典籍,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化作灰烬。

    “先救《泰山志》!” 老儒生的哭喊被爆裂声淹没,他抱着残破的经卷冲向庭院,火舌顺着袍角蔓延,却死死不肯松开。周益扑过去将他按在水缸里,看见经卷的残页飘在水面上,墨迹在火烤后反而更加清晰,记载着汉武帝封禅时的灵脉分布 —— 这些正是抗虏军急需的地脉资料。

    元军的狂笑从墙外传来。他们的火箭还在不断射向文庙,箭矢的铁簇上缠着油布,落地后燃起的火圈将整个院落包围。周益的算筹在怀中发烫,竹片的缝隙里渗进烟灰,他突然意识到元军的真正目的:不仅要焚毁典籍,还要用文庙的灵脉之火,点燃泰安城的地脉 —— 这里的每块石碑都连着岱庙的灵脉,火借灵势,会烧得更烈。

    “拆屋脊!” 周益的镜片映出大殿的横梁,那里的灵脉符正在火光中发亮,“把龙头脊兽卸下来,那是灵脉阵眼!” 士兵们立刻架起云梯,玄铁刀劈向雕花的脊兽,龙形石雕在坠落时发出悲鸣,灵脉光带从断裂处涌出,却被周益撒出的磁石粉末拦住,在空中凝成短暂的光墙。

    藏经阁的坍塌声震落满地瓦砾。周益在废墟中摸索,手指被滚烫的竹简烫伤,却突然触到块冰凉的石面 —— 是块断裂的 “重修文庙碑”,碑体的一半已被烧得焦黑,另一半却异常完整,碑文中 “灵脉引渠” 的字样清晰可辨。他用衣袖擦拭碑面,发现断裂处的石缝里卡着卷绢布,边缘已被火烤得发脆。

    绢布展开时,周益的呼吸突然停滞。那不是普通的典籍,而是幅手绘的机械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齿轮的咬合角度、灵脉管的走向,最关键的是右下角的龙形纹样 —— 与龙脊残部的星纹完全吻合。图上的注释用的是天机阁的密文,但 “核心灵脉”“引信延时” 等字眼,即使不懂密文也能猜出含义。

    “是龙脊的设计草图!” 周益的算筹突然从怀中弹出,竹片自动排在绢布上,与图中的齿轮形成奇妙的对应,“这是... 灵脉循环系统的剖面图!” 他指着图中缠绕的光带,“他们用文庙的灵脉测试过龙脊的核心,这些石碑的裂缝,根本不是火烧的,是灵脉过载造成的!”

    老儒生突然扑过来,指着碑文中的 “至元二十三年”:“那年天机阁的人确实来过文庙,说是要拓印石碑,现在想来,是在偷偷测绘灵脉!” 他的手指点向绢布的褶皱处,那里藏着个极小的 “燕” 字,“这是燕家的笔迹!当年燕红叶的父亲就是天机阁的工匠,一定是他偷偷藏下的!”

    墙外的元军开始撞门。周益迅速将绢布卷好,塞进中空的算筹,竹片的内壁刻着防水的灵脉符,能保护图纸不被火烤水浸。他让士兵们带着抢救出的典籍从暗道转移,自己则抱起那块断碑:“这块碑要带走,石质里还藏着灵脉残留,南宫云能提取出完整的图谱。”

    大殿的横梁终于坍塌,火光中,周益最后望了眼燃烧的文庙。那些被抢救出的典籍在士兵的怀里,像群受惊的白鸽;而断碑里的秘密,则像颗埋在灰烬里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破土而出。他的镜片反射着漫天火光,突然想起李火旺的话:“毁掉的可以重建,失去的灵脉可以找回,但文脉断了,就再也接不上了。”

    当抗虏军冲出火圈时,周益将算筹递给小五:“快送南宫云,这比金银还贵重。” 少年接过竹片,发现算筹的重量异常 —— 里面不仅有图纸,还有周益偷偷藏的半块龙脊碎片,与绢布上的设计图正好可以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