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 > 第290章 经验分享,助力同行

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 第290章 经验分享,助力同行

    夏澜站在后台,手指轻轻抚过讲稿边缘。透过帷幕缝隙,她能看到会场已经坐满了人——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代表、旅游专家、政府官员,还有扛着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论坛的标识在主席台上方熠熠生辉,灯光打在上面,折射出七彩的光晕。

    \"紧张吗?\"会务组的小张递来一瓶水。

    夏澜接过水,拧开瓶盖抿了一口,笑道:\"比第一次在村民大会上讲话好多了。\"

    她今天特意穿了一身得体的藏青色套装,既不失庄重,又保留了乡村干部特有的朴实。头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耳垂上一对小小的珍珠耳钉是她唯一的装饰——那是村里李奶奶送的,说是她年轻时结婚的嫁妆。

    \"下面有请青山村党支部书记夏澜同志,为我们分享''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创新实践''。\"主持人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整个会场。

    掌声响起,夏澜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上讲台。

    灯光有些刺眼,她微微眯起眼睛,看到台下第一排坐着几位熟悉的领导——省旅游局的王局长正向她点头微笑,旁边是国家乡村振兴局的专家。再往后,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但他们的眼神中都带着同样的期待。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夏澜的声音在会场中清晰地回荡,\"很荣幸能在这里分享我们青山村的一点经验。\"

    她点击遥控器,身后的大屏幕亮起,展现出一组对比照片——三年前的青山村和现在的青山村。破败的老屋与修葺一新的民宿,杂草丛生的田埂与游人如织的生态农场,愁眉不展的老人与笑逐颜开的村民。

    \"这是我们村最普通的一户人家,张婶家。\"夏澜指着屏幕上一位正在教游客做糍粑的老人,\"她儿子儿媳在外打工,留下她和孙子。以前她靠种点菜勉强糊口,现在她成了我们''乡村美食体验''项目的明星导师,每月收入增加了三千多元。\"

    台下响起一阵赞叹声,有人开始快速记录。

    \"很多人问我,青山村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历史古迹,凭什么发展旅游?\"夏澜顿了顿,\"我的回答是:凭我们的日常生活。\"

    她切换到下一张ppt,上面清晰地列着\"文化+生态+社区共建\"的三位一体模式图。

    \"乡村旅游不是把城市的那套搬来乡村,而是让城市人体验真正的乡村生活。\"夏澜的声音渐渐有了力量,\"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那些我们认为稀松平常的东西,在城里人眼里却是宝贝。\"

    她开始详细讲述青山村的转型之路:如何发动村民整理出闲置的老宅改造成民宿;如何将传统农耕活动设计成体验项目;如何培训留守老人成为\"乡村导师\";如何把看似普通的竹林、溪流包装成\"生态秘境\"...

    \"关键是要让村民真正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参与。\"夏澜讲到这里时,台下不少人点头赞同,\"我们建立了''村民入股、按劳分配''的合作社模式,每户都是股东,也都是员工。\"

    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视频:村民大会上,大家热烈讨论旅游收益的分配方案;孩子们在新建的乡村图书馆里看书;城里来的小朋友跟着村里的老人学编竹篮...

    \"去年,我们村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夏澜报出这组数字时,会场响起一片惊叹,\"更重要的是,我们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有三分之一回来了,留守儿童减少了60%。\"

    她看到台下有位女代表悄悄抹了抹眼角。

    \"当然,困难也不少。\"夏澜话锋一转,\"刚开始村民不理解,觉得我在瞎折腾;资金短缺,我们不得不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缺乏专业人才,我和村委几个人几乎成了全能选手...\"

    她讲述了自己如何挨家挨户做工作,如何在暴雨天带头抢修被冲毁的游步道,如何在深夜自学旅游管理课程。这些真实的细节让台下的同行们会心一笑——他们太熟悉这些场景了。

    \"现在,我想分享几点具体经验。\"夏澜点击遥控器,ppt切换到干货部分。

    她详细讲解了乡村旅游资源评估的\"四看\"法:看生态、看文化、看人情、看潜力;介绍了青山村独创的\"一户一品\"计划,让每户村民都能发挥特长;分享了与城市旅行社、学校、企业对接的技巧;甚至毫无保留地公开了几种特色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和营销策略。

    \"最后,我想说,乡村振兴不是一场孤独的长跑,而是一场接力赛。\"夏澜的声音变得柔和,\"我们青山村愿意把手中的接力棒传给更多需要的村子。\"

    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倡议——建立\"乡村旅游互助联盟\",让发展较好的村子结对帮扶起步晚的村子,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同发展。

    这个提议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台下开始有人交头接耳,有人举手拍照,后排几位代表甚至站了起来。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夏澜微微鞠躬。

    掌声如雷,持续了整整一分钟。夏澜看到前排几位领导也在用力鼓掌,王局长还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异常热烈。

    \"夏书记,你们村的合作社股权结构是怎么设计的?\"一位戴着眼镜的男代表抢到话筒。

    \"夏支书,传统手艺如何与现代旅游需求结合?\"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女干部问道。

    \"夏书记,能详细说说你们的''乡村导师''培训体系吗?\"

    夏澜一一作答,没有丝毫保留。她甚至当场承诺会把自己的工作笔记和模板分享给需要的村子。

    论坛茶歇时,夏澜被团团围住。一位来自西部山区的老支书紧紧握住她的手:\"闺女,你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我们那儿风景好,就是没人会弄...\"

    \"您加我微信,我把资料发给您。\"夏澜掏出手机,\"有机会我也可以去您那儿看看。\"

    \"夏书记,我是《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的记者,能约个专访吗?\"

    \"夏支书,我们县想组织村干部去你们村学习,方便吗?\"

    夏澜应接不暇,但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起了三年前自己刚回村时的迷茫,想起了村民怀疑的目光,想起了那些熬夜做方案的夜晚...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都有了回报。

    论坛最后,主持人宣布了一个意外消息:经组委会一致推荐,青山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创新示范村\",夏澜被聘为\"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成员。

    回村的路上,夏澜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微信好友申请、采访邀约、学习考察请求...她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却掩不住嘴角的笑意。

    车子驶入青山村地界时,夕阳正洒在村口的牌坊上。夏澜惊讶地发现,村口聚集了一大群人——村民们自发地来迎接她了。

    \"夏书记回来啦!\"孩子们蹦跳着喊道。

    \"丫头,听说你在城里露脸啦?\"张婶挤到前面,手里还拿着没来得及放下的锅铲。

    村主任老刘笑呵呵地走过来:\"全村都看直播了!老王家的电视声音开得全村都听得见!\"

    夏澜突然觉得眼眶发热。她深吸一口气,大声说:\"乡亲们,咱们青山村的经验要传遍全国啦!但是——\"她故意拖长声调,\"咱们自己可不能骄傲,还得继续加油干!\"

    \"那是必须的!\"村民们异口同声地回应。

    夜幕降临,村委会的灯还亮着。夏澜在电脑前整理今天收集的联系方式和问题,准备一一回复。桌上放着一碗还冒着热气的鸡蛋面——不知是哪位村民悄悄送来的。

    她点开邮箱,开始撰写《乡村旅游互助联盟倡议书》。窗外,青山村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在见证着一个普通村官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更多乡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