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 > 第309章 发展总结,展望未来

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 第309章 发展总结,展望未来

    夏澜站在村委会新建的多功能厅里,望着窗外金黄的稻田。秋收时节,村子里游客如织,远处传来导游讲解和孩子们的欢笑声。三年前,这里还是个连手机信号都不稳定的贫困村。

    \"夏经理,设备调试好了。\"小林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

    夏澜点点头,走向中央的弧形大屏。今天是乡村旅游项目三周年总结会,也是她卸任项目经理前的最后一次全员会议。

    \"开始吧。\"她轻声说。

    大屏亮起,一组对比数据跃然而出:2019年游客总量2187人,2022年预计突破15万;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8000元增长到6.5万元;村集体资产从负债30万到盈余500余万...

    数据不断滚动,配合着照片和视频——破旧的村口变成古色古香的游客中心;泥泞小路铺就青石板步道;废弃的粮仓改造成非遗展示馆...每一组对比都引发在场村民的惊叹和掌声。

    夏澜的目光扫过会议室。前排坐着村委会的老干部们,他们脸上的皱纹里藏着这三年的风霜;中间是农家乐经营户和导游团队,不少人已经学会用流利的英语接待外宾;后排则是新加入的年轻人,他们带着笔记本和手机,随时记录要点。

    \"这些数字背后,是每个人的付出。\"夏澜点击遥控器,屏幕切换到一组人物特写。

    王翠花第一次接待外宾时紧张到打翻茶壶的照片;李婶熬夜学习摆盘艺术的侧影;\"竹编陈\"老人教外国游客编织的专注神情...每张照片都唤起一段记忆,会议室里响起会心的笑声和零星的抽泣。

    \"三年前,我们连什么是服务标准都不懂。\"夏澜的声音轻柔却清晰,\"现在,我们的农家乐被评为省级示范点,非遗工坊登上国际杂志,连村里的孩子们都能用英语问好。\"

    她展示了几条最新游客留言。一条法文评论被特意放大:【这里完美保留了中国的乡村灵魂,感谢你们的坚守。】

    \"但...\"夏澜话锋一转,屏幕变成红色警示页面,\"上周的国际游客满意度调查显示,有32%的受访者认为我们''正在失去特色,变得太商业化''。\"

    会议室瞬间安静。李婶不安地搓着手:\"他们嫌我们服务太好了?\"

    \"不,是嫌我们变得像城市酒店,不像乡村了。\"夏澜调出一组照片:某家农家乐用一次性餐具代替了传统陶碗;导游背诵标准化讲解词而不再讲村里的真实故事;纪念品商店堆满流水线产品而少见手工制品...

    \"我们走得太快,差点丢了魂。\"夏澜的话让所有人陷入沉思。

    晚上,夏澜在宿舍整理文件,准备交接工作。敲门声响起,是王翠花和几个村民代表。他们捧着一个用蓝布包裹的物件。

    \"夏经理,大伙儿的一点心意。\"王翠花揭开蓝布,是一幅精致的竹编肖像——夏澜站在稻田边的侧影,连她习惯性捋头发的动作都惟妙惟肖。

    \"这是...陈爷爷的手艺?\"夏澜手指轻触竹丝,触感细腻得不可思议。

    \"老爷子熬了半个月,我们轮流给他打下手。\"王翠花眼睛红红的,\"大伙儿都说,没有您,村子现在还是那个穷山沟。\"

    夏澜眼眶发热。这三年来,她第一次允许自己流泪。

    第二天,全村人聚集在打谷场上,参加夏澜主持的最后一次规划会。这次她没有用ppt,而是铺开一张手绘的长卷——\"乡村生态文化圈\"总体规划图。

    \"未来五年,我们要做三件事。\"夏澜指向图纸中央,\"第一,建立''活态文化保护区'',把最传统的农耕方式、手工艺、民俗完整保留下来,不是表演给游客看,而是真正活在其中的生活方式。\"

    她接着指向东侧:\"第二,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区'',引入智能温室、生态循环系统,让游客参与从种植到餐桌的全过程。\"

    最后,她的手指滑向西侧山头:\"第三,打造''国际艺术驻村计划'',邀请世界各地艺术家来此创作,用他们的视角重新诠释乡村之美。\"

    村民们伸长脖子看着图纸,窃窃私语。这个蓝图比他们想象的更宏大,也更接地气。

    \"谁来带头做这些呢?\"老村支书问出了所有人的疑问。

    夏澜微笑着招手,五个年轻人走上前。他们是村里第一批考上大学又返乡创业的青年,过去半年一直跟在夏澜身边学习。

    \"这是我们的新团队。\"夏澜介绍道,\"而我,会退居二线,担任顾问。\"

    掌声中,夏澜宣布了最重磅的消息:成立\"乡村创客学院\"。学院将系统培训村民旅游服务技能,同时记录整理村中老人的传统知识,形成可传承的知识体系。

    \"从下个月开始,每个村民都可以报名参加课程。\"夏澜展示课程表,从\"农家乐经营管理\"到\"非遗技艺传承\",从\"基础外语\"到\"新媒体营销\",涵盖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

    \"竹编陈\"颤巍巍地举手:\"我这把老骨头,能教点啥?\"

    \"爷爷,您是最重要的老师。\"夏澜搀扶老人上台,\"学院第一门课就是《陈氏竹编技艺全录》,我们需要您把七十年的手艺,一针一线地教给年轻人。\"

    老人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台下掌声雷动。

    会议结束后,夏澜独自走向村后的山坡。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与三年前初来乍到时那个踌躇满志的年轻女孩重叠在一起。

    山下,村子灯火渐次亮起。游客中心的灯笼高挂,非遗工坊的橱窗透出温暖的光,农家乐院里传来欢声笑语。更远处,新规划的生态农场正在平整土地,国际艺术家驻村项目的招牌已经立起。

    夏澜的手机震动,是省文旅厅的来电。她深吸一口气,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厅长邀请她参与全省乡村旅游标准制定工作。

    \"您的经验非常宝贵,希望能推广到更多地方。\"

    夏澜望向脚下的村庄,轻声回答:\"我很荣幸,但有个条件——必须保留每个村子的独特性。我们卖的不是标准化服务,而是无法复制的乡愁。\"

    挂断电话,夜风拂过她的发梢。明天,新的团队将正式接手工作;而她,将带着这三年积累的经验,去点亮更多沉睡的乡村。

    但此刻,夏澜只想好好记住这个村庄的每一个细节——稻香、蝉鸣、远处传来的二胡声,以及那盏为她留到深夜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