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摊牌了我真是土匪不过地盘有点大 > 第185章 ‘黑风轴承厂\\’的诞生(与报废率)

摊牌了我真是土匪不过地盘有点大 第185章 ‘黑风轴承厂\\’的诞生(与报废率)

    河口镇外围,雪化了一半,泥泞不堪。

    “黑风一号”又趴窝了。

    履带松垮垮地耷拉着,像条死蛇。

    王大彪围着这铁疙瘩转了三圈,第四次把狗皮帽子扶正。

    “他娘的!”他狠狠啐了一口,“刚打完仗就歇菜!这玩意儿咋这么娇贵?比翠花还难伺候!”

    旁边的几个老兵缩着脖子不敢吭声,只是拿眼偷偷瞄着。

    (这玩意儿…上次冲锋就听着不对劲…)

    一个负责维修的小战士满手油污,哆哆嗦嗦地钻出来。

    “彪…彪哥…是…是轴承…里面的滚珠碎了好几个…卡…卡死了…”

    “轴承?滚珠?啥玩意儿?”王大彪瞪眼。

    “就是…让轮子转得顺溜的那个…铁圈圈里包着的小钢珠子…”

    (又是这玩意儿…)林好收到消息时,正在看陈博文送来的“链式加特林二式”的改进报告。

    枪是能打了,可打不了多久就得修。

    卡车也一样。

    缴获的那几台破车床,转起来跟跳大神似的。

    根子,都在那些不起眼的“铁圈圈”和“小钢珠子”上。

    没有合格的轴承,他这点儿家底,就是一堆会动的废铁。

    动不了多久的废铁。

    他找到陈博文。

    后者正对着一堆奇形怪状的金属零件发呆,眼镜片上蒙着一层油灰。

    “老陈。”林好开门见山。

    陈博文抬起头,眼神有些茫然。

    “嗯…大帅…”

    “轴承。滚珠。”林好点了点桌上一块磨损严重的旧轴承,“咱们不能总指望缴获,那玩意儿金贵,小鬼子自己都不够用。得自己想法子造!”

    陈博文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像拧了个疙瘩。

    他推了推眼镜。

    “大帅…这…这玩意儿难得很…”

    “我知道难。”林好打断他,“但再难也得搞。不然咱们的坦克卡车机床,还有你的摇摇乐,都得趴窝。这是个死结,必须解开。”

    “需要的钢…”

    “炼钢炉那边,不是能出点好料了吗?先紧着你用。”

    陈博文沉默了。

    空气里弥漫着铁锈和煤烟混合的味道。

    远处传来“黑风之声”广播里李墨涵慷慨激昂的声音,说着什么“奠定工业基础,打造钢铁脊梁”。

    (钢铁脊梁…现在连个顺溜转的轱辘都快没了…)

    “我…我试试吧。”陈博文声音干涩,“但是…大帅,这玩意儿对钢材硬度、精度要求忒高…咱…咱们的条件…”

    “我知道。”林好拍了拍他的肩膀,“土法上马。能用就行。哪怕寿命短点,坏了咱再换。先解决有无问题。”

    “这不科学…”陈博文下意识地嘟囔了一句。

    “但很土匪。”林好替他说了下去,“就这么定了。人手设备你优先挑。搞出来,我给你记头功!”

    “黑风轴承厂”就这么草草成立了。

    其实就是原来兵工厂旁边搭出来的一个大棚子,里面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陈博文带着几个手巧的老师傅和一帮学徒,开始了苦逼的攻关。

    钢料切块,手工锉?

    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锉出来的玩意儿,方的像块豆腐,圆的像个土豆。废品。

    熔钢滴水?

    炉子旁边热得像蒸笼,弄出来的钢疙瘩,表面全是气孔麻点,奇形怪状。废品。

    做模具压?

    土车床加工出来的模具,自己都对不齐,压出来的钢球像被人踩了一脚的窝窝头。废品。

    废品堆积如山。

    工人们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一个年轻学徒,因为连续三天没做出一个像样的滚珠,突然把手里的铁钳狠狠砸在地上,蹲在角落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活儿…不是人干的…)

    陈博文看着那堆废铁,第五次推了推眼镜。

    他的眼窝深陷,布满血丝。

    他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看人滚元宵。

    把馅料放进盛满糯米粉的笸箩里,摇啊摇…

    摇啊摇…

    “搞个桶!”他突然喊道,声音嘶哑,把旁边打瞌睡的老师傅吓了一跳。

    “啥?”

    “找个结实点的铁桶!或者硬木桶!再弄些硬石头子儿!碎瓦片!要硬的!”

    他们弄来了一个旧油桶,洗干净。

    把大致敲打成圆形的钢块和一堆从河滩上捡来的、棱角分明的鹅卵石、碎陶瓷片一起倒进去。

    然后,用一个简陋的减速装置(几个齿轮加皮带,连着一台蒸汽机带动的轴),让铁桶缓慢地、嘎啦嘎啦地转动起来。

    声音刺耳得让人牙酸。

    整个工棚都在轻微震动。

    粉尘弥漫。

    一整天。

    两天。

    三天。

    打开铁桶。

    里面灰扑扑一片。

    鹅卵石磨圆了不少,钢块…好像…也圆了点?

    至少没那么硌手了。

    “继续滚!”陈博文眼里闪过一丝微光。

    又滚了几天。

    再打开。

    灰尘散去,露出一堆大小不一、但确实“圆”了不少的钢珠子。

    表面坑坑洼洼,远谈不上光滑。

    但,它们是圆的!

    (能用…或许能用…)

    接下来是轴承的内外圈。

    土车床吱呀作响,铁屑纷飞。

    老师傅眯着眼睛,全凭手感控制进刀量。

    没有千分尺,就用土卡尺量个大概。

    “差不多…就行…”老师傅嘟囔着。

    十个圈里,能和滚珠勉强配套的,大概只有一个。

    报废率高得吓人。

    筛选成了最重要的工序。

    工人们把滚出来的珠子倒在斜面上,让它们自己滚下去,滚得歪歪扭扭的,淘汰。

    用手捻,感觉不够圆的,淘汰。

    互相敲击,声音不对的(意味着硬度不均或有裂纹),淘汰。

    最后剩下的“合格品”,也被分成大中小几个等级。

    装配轴承时,内外圈和滚珠得反复搭配,找到一组“公差”刚好能互相容忍的。

    “只要能转就行!坏了再换!”这成了轴承厂的口号。

    李墨涵来参观过一次。

    看到那堆积如山的废品,看到工人们被砂轮磨得露肉的手指,听到那震耳欲聋的噪音。

    他沉默了很久。

    回去后,他在广播里是这么说的:

    “诸位乡亲,诸位战士!墨涵今日,得见我黑风寨工业之雏形!在那简陋工棚之内,陈博文先生呕心沥血,工友们挥洒汗水,正铸造我黑风基业之磐石!”

    “那叮当之声,乃工业之先声!那小小滚珠,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关乎全局!坦克能否驰骋?卡车能否运输?工厂能否运转?皆系于此!”

    “此乃大帅深谋远虑之处!于细微处见真章!于困顿中找出路!人皆言大帅善战,依墨涵看,大帅更善建!此滚珠,乃我黑风寨钢铁脊梁之起点也!”

    广播里的声音抑扬顿挫,充满激情。

    正在埋头筛选滚珠的陈博文,听到断断续续传来的广播声,茫然地抬起头。

    (钢铁脊梁?我就是想让那几个铁王八…能多跑几圈…别老趴窝…)

    他拿起一颗刚筛选出来的,“勉强合格”的滚珠。

    在油灯下,那颗灰扑扑、带着麻点的钢珠,反射着一点微弱的光。

    很微弱。

    但确实亮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