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学霸逆袭电竞巅峰 第384章 新队员的选拔
热门推荐:
天意的召唤
异世开荒称帝
重生港岛缔造东方硅谷
重生灾年,洋知青赖在我家不走!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春山烟雨:九帝姬称帝还不叫官家
锦鲤崽崽三岁半,她爆火娱乐圈!
你要炉鼎,抓我个横练狂魔干什么
祖传造化珠
晨光透过战术室的防眩玻璃,在控制台边缘投下一道斜长的光带。沈逸指尖轻点,将影袭队副指挥发来的战术模型存入临时数据库。终端屏幕暗下的一瞬,他忽然意识到,过去七十二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已让现有队员逼近体能与反应的极限。五人轮换的协同熵值虽降至历史最低,但战术轮换的弹性正在收窄——他们需要新的变量。
他调出战队资源面板,目光落在“人员储备”一栏的空白处。上一轮跨服模拟对抗中,替补席始终空着。一旦主力出现状态波动,整个战术链条将面临断裂风险。他起身,走向会议室,步伐沉稳,没有回头。
林悦已经在会议桌前等了片刻,手中数据板亮着报名通道的实时流量图。见沈逸进来,她抬头:“报名人数破三千了,服务器刚扩容一次。”
“来得正好。”沈逸落座,调出投影界面,“现有战术体系已经跑通了基础闭环,但缺乏应变冗余。我们需要能打破惯性的人。”
会议持续了四十三分钟。选拔时间定在三天后,地点设在东部赛区的公开竞技中心,考核分为三轮:第一轮为系统自动筛选,基于报名者过往战绩、操作精度、反应延迟等数据建模评分;第二轮为现场个人赛,采用随机地图与禁用角色机制;第三轮则是团队协作模拟,由系统AI扮演高阶对手,测试临场指挥与配合意识。
“重点不是操作多快。”沈逸在权限设置中加了一条新规则,“是看他们能不能在混乱中建立新的秩序。”
林悦看着那条新增标注,轻声问:“比如……那种能预判AI校准停顿的人?”
沈逸没回答,只是将“潜力挖掘预警”模块接入选拔系统。一旦有报名者的行为模式触发系统预设的高阶识别阈值,便会自动标记为“重点关注对象”。
报名截止前十二小时,系统已处理两千八百七十六条数据流。沈逸坐在分析终端前,指尖滑动,筛选条件逐项叠加:近三个月参与过职业级对抗赛、团队贡献值高于75%、技能衔接误差低于0.15秒……最终,一百二十七人进入初选名单。
其中三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第一个Id“灰隼”,在一场五人团战中曾以0.3秒的节奏差诱导敌方集火,反向触发地形爆炸,操作轨迹与“反向诱杀”模型重合度达89%。第二个Id“启明”,多次在团队崩溃边缘主动承担诱饵角色,死亡前平均完成2.7次有效控场,系统判定其具备“高风险决策偏好”。第三个Id“弦”,资料极少,但仅有的两场公开比赛录像显示,他在团队协作中习惯性调整站位,始终将火力引导至最优解路径,仿佛能“看见”系统热力图。
沈逸将三人数据单独归档,标记为“变量候选”。
选拔日当天,竞技中心外排起长队。全息投影在空中滚动播放着往届职业赛的精彩片段,人群喧哗,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沈逸站在观察区,戴着普通战术耳机,没有开启身份识别权限。他要以最原始的方式,看清楚每一个走进赛场的人。
第一轮筛选在虚拟舱内进行。系统随机生成三张高复杂度地图,选手需在十分钟内完成生存挑战。AI行为模式经过加密调整,部分技能判定存在毫秒级偏移,普通玩家难以察觉,却是检验“直觉预判力”的试金石。
一百二十七人中,仅有三十九人完成全部任务。
第二轮开始前,沈逸亲自修改了禁用角色池。他移除了当前版本最强的两名输出位,加入三个冷门但机制复杂的辅助型角色。现场一片哗然,有人低声抱怨,有人迅速调整出装思路。
比赛进行到第三场时,一个瘦高的年轻人引起了观察区的注意。他操控的角色是一名极少有人使用的音波系控场者,技能释放节奏看似杂乱,实则每一波音浪都精准卡在AI移动节点的判定间隙。一次团战中,他故意空放一次大招,诱使敌方刺客突进,随即在0.2秒内切换技能序列,用一次反向震荡波将对手震入己方埋伏圈。
“这个人……”林悦凑近监控屏,“他不是在打技能,是在打‘预期’。”
沈逸没有回应,而是打开了“策略模拟空间”的实时推演界面。系统以该选手的操作数据为输入,进行百次对抗模拟。胜率曲线稳定上升,最终停在78.6%。
“把他放进第三轮。”
第三轮,团队协作模拟。八名候选人被随机分为两队,对抗由系统驱动的“影袭级”AI战队。地图为“断崖回廊”,地形狭窄,视野受限,AI采用高频压制战术,三名远程单位轮流点控,节奏极快。
比赛进行到第四分钟,局势崩坏。红方团队被压制在西南角,两名成员接连倒地,剩余三人血量危急。
就在此时,那名操控音波控场者的选手突然切换频道,语速平稳:“东侧岩柱后有三秒安全窗口,主坦压血,法师后撤两步,等我信号。”
没人回应,但他没有犹豫。他操控角色冲向地图中央,故意暴露走位破绽,引动AI集火。就在火力锁定的瞬间,他释放技能,音波在岩壁间折射,形成短暂的视觉干扰。主坦抓住这不到0.2秒的判定延迟,反向冲锋,成功打断AI节奏。
“他……在指挥?”林悦瞪大了眼睛。
沈逸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这不是简单的临场反应,而是将“心理诱导型控场”拆解后,以最原始的方式重构。没有系统提示,没有热力图辅助,全凭对对手行为模式的直觉捕捉。
比赛结束,红方险胜。
沈逸起身,走向选手休息区。那名年轻人正低头检查设备,手指微微发抖,但神情平静。
“你叫什么名字?”沈逸问。
“弦。”他抬头,目光清澈,“游戏里他们叫我‘弦’,因为……我总想把节奏调准。”
沈逸沉默片刻,从战术包中取出一枚未激活的战队权限芯片。芯片表面刻着一只展翅的夜莺,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你知道为什么音波能穿透岩壁?”他问。
弦摇头。
“因为它不靠蛮力,靠共振。”沈逸将芯片放在桌上,推向对方,“下一轮考核,你会和‘夜莺’对位。如果你能在三秒内,让她听见你的频率——这枚芯片,就是你的入场券。”
他调出战队资源面板,目光落在“人员储备”一栏的空白处。上一轮跨服模拟对抗中,替补席始终空着。一旦主力出现状态波动,整个战术链条将面临断裂风险。他起身,走向会议室,步伐沉稳,没有回头。
林悦已经在会议桌前等了片刻,手中数据板亮着报名通道的实时流量图。见沈逸进来,她抬头:“报名人数破三千了,服务器刚扩容一次。”
“来得正好。”沈逸落座,调出投影界面,“现有战术体系已经跑通了基础闭环,但缺乏应变冗余。我们需要能打破惯性的人。”
会议持续了四十三分钟。选拔时间定在三天后,地点设在东部赛区的公开竞技中心,考核分为三轮:第一轮为系统自动筛选,基于报名者过往战绩、操作精度、反应延迟等数据建模评分;第二轮为现场个人赛,采用随机地图与禁用角色机制;第三轮则是团队协作模拟,由系统AI扮演高阶对手,测试临场指挥与配合意识。
“重点不是操作多快。”沈逸在权限设置中加了一条新规则,“是看他们能不能在混乱中建立新的秩序。”
林悦看着那条新增标注,轻声问:“比如……那种能预判AI校准停顿的人?”
沈逸没回答,只是将“潜力挖掘预警”模块接入选拔系统。一旦有报名者的行为模式触发系统预设的高阶识别阈值,便会自动标记为“重点关注对象”。
报名截止前十二小时,系统已处理两千八百七十六条数据流。沈逸坐在分析终端前,指尖滑动,筛选条件逐项叠加:近三个月参与过职业级对抗赛、团队贡献值高于75%、技能衔接误差低于0.15秒……最终,一百二十七人进入初选名单。
其中三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第一个Id“灰隼”,在一场五人团战中曾以0.3秒的节奏差诱导敌方集火,反向触发地形爆炸,操作轨迹与“反向诱杀”模型重合度达89%。第二个Id“启明”,多次在团队崩溃边缘主动承担诱饵角色,死亡前平均完成2.7次有效控场,系统判定其具备“高风险决策偏好”。第三个Id“弦”,资料极少,但仅有的两场公开比赛录像显示,他在团队协作中习惯性调整站位,始终将火力引导至最优解路径,仿佛能“看见”系统热力图。
沈逸将三人数据单独归档,标记为“变量候选”。
选拔日当天,竞技中心外排起长队。全息投影在空中滚动播放着往届职业赛的精彩片段,人群喧哗,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沈逸站在观察区,戴着普通战术耳机,没有开启身份识别权限。他要以最原始的方式,看清楚每一个走进赛场的人。
第一轮筛选在虚拟舱内进行。系统随机生成三张高复杂度地图,选手需在十分钟内完成生存挑战。AI行为模式经过加密调整,部分技能判定存在毫秒级偏移,普通玩家难以察觉,却是检验“直觉预判力”的试金石。
一百二十七人中,仅有三十九人完成全部任务。
第二轮开始前,沈逸亲自修改了禁用角色池。他移除了当前版本最强的两名输出位,加入三个冷门但机制复杂的辅助型角色。现场一片哗然,有人低声抱怨,有人迅速调整出装思路。
比赛进行到第三场时,一个瘦高的年轻人引起了观察区的注意。他操控的角色是一名极少有人使用的音波系控场者,技能释放节奏看似杂乱,实则每一波音浪都精准卡在AI移动节点的判定间隙。一次团战中,他故意空放一次大招,诱使敌方刺客突进,随即在0.2秒内切换技能序列,用一次反向震荡波将对手震入己方埋伏圈。
“这个人……”林悦凑近监控屏,“他不是在打技能,是在打‘预期’。”
沈逸没有回应,而是打开了“策略模拟空间”的实时推演界面。系统以该选手的操作数据为输入,进行百次对抗模拟。胜率曲线稳定上升,最终停在78.6%。
“把他放进第三轮。”
第三轮,团队协作模拟。八名候选人被随机分为两队,对抗由系统驱动的“影袭级”AI战队。地图为“断崖回廊”,地形狭窄,视野受限,AI采用高频压制战术,三名远程单位轮流点控,节奏极快。
比赛进行到第四分钟,局势崩坏。红方团队被压制在西南角,两名成员接连倒地,剩余三人血量危急。
就在此时,那名操控音波控场者的选手突然切换频道,语速平稳:“东侧岩柱后有三秒安全窗口,主坦压血,法师后撤两步,等我信号。”
没人回应,但他没有犹豫。他操控角色冲向地图中央,故意暴露走位破绽,引动AI集火。就在火力锁定的瞬间,他释放技能,音波在岩壁间折射,形成短暂的视觉干扰。主坦抓住这不到0.2秒的判定延迟,反向冲锋,成功打断AI节奏。
“他……在指挥?”林悦瞪大了眼睛。
沈逸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这不是简单的临场反应,而是将“心理诱导型控场”拆解后,以最原始的方式重构。没有系统提示,没有热力图辅助,全凭对对手行为模式的直觉捕捉。
比赛结束,红方险胜。
沈逸起身,走向选手休息区。那名年轻人正低头检查设备,手指微微发抖,但神情平静。
“你叫什么名字?”沈逸问。
“弦。”他抬头,目光清澈,“游戏里他们叫我‘弦’,因为……我总想把节奏调准。”
沈逸沉默片刻,从战术包中取出一枚未激活的战队权限芯片。芯片表面刻着一只展翅的夜莺,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你知道为什么音波能穿透岩壁?”他问。
弦摇头。
“因为它不靠蛮力,靠共振。”沈逸将芯片放在桌上,推向对方,“下一轮考核,你会和‘夜莺’对位。如果你能在三秒内,让她听见你的频率——这枚芯片,就是你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