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魂穿刘禅,工业经贸兴汉室 > 第92章 杏林大神

三国:魂穿刘禅,工业经贸兴汉室 第92章 杏林大神

    就在各方对于刘禅的恩幼令,进行各种嘲笑讥讽时,处于风暴中心的刘禅却并没有在意,

    他除了每日早晚带着张婉与阿依珞珈去吴太后那坐坐,

    就是关注一下工坊的近况。

    他难得不再外出,坐镇成都,开始了全新一批遗属少年的培训,并向各处名医发出聘请,

    通过流通各地的商队暗中散布,蜀地恤孤令和恩幼令的消息,

    以及成都高俸招募医官的消息,也逐渐在魏地与吴地传播开来。

    ……

    庐江草庐

    “老丈,回去每日可在熬煮米糊时,加些豆子,你这浮肿之症可解。”

    一个看起来只有四十多岁的医者把脉之后,对身前周身浮肿的老人说道。

    老人说话有气无力:

    “谢……谢大夫,小老儿知道病结在哪就可以了。”

    医者和老人闲聊中才知道,老者的两个儿子都被抓了壮丁,死在了江陵城。

    老妻也在前年病逝,家中只有一个大儿子留下的幼童。

    医者听到老者的情况,唏嘘不已,

    结合症状,已经知晓老人因何得这个浮肿之症,

    此地乃是庐江,作为稻米产地,一个农人,在这样的好年景,却连饭都吃不上,实在是难以想象。

    他只是一个医者,能医身体疾,却不能医百姓穷苦。

    他从自己的背篓里拿出一小袋豆子,递给老人:

    “老丈,这小袋豆子送你,就当我送你的药材了。”

    “使不得,这可使不得。先生看诊不收诊金就罢了,怎么还能要你的东西,万万使不得。”

    老人拒绝都没有多大力气:

    “这个世道,活着已经不容易了,您看病不收钱,只需要种一棵杏树,

    我小老儿时日无多,如果不是还有孙儿需要抚养,早就活不下去了。”

    说着,他抹了抹眼睛,感慨道:

    “听闻汉地那边,不仅田税少很多,劳役更是少之又少,不愧是当年仁义着称刘皇叔的治下啊。”

    医者强行把小袋豆子放到老者手里,安慰道:

    “等天下太平就好了,老丈要好好保养身体。”

    “唉,听闻那汉地皇上,还推出了什么孤令和恩幼令,

    孤寡有所养,幼儿还能免费读书看病,着实让人羡慕汉地百姓啊!”

    老者最终还是没能拒绝医者送的这袋豆子,

    只不过,他回去恐怕还是会将吃食省给孙儿,一袋豆子,又能救多久呢?

    医者只能暗自神伤。

    老人千恩万谢地和医者道别,临行前将一条杏枝埋入草庐边上的空地里。

    医者看着老人蹒跚的背影,喃喃自语道:

    “恤孤令,这次又是恩幼令,反正都是游历,仁德着称的汉地之主,肯定不会做出士燮那种事情。

    那就去一趟看看吧!”

    说走就走,收拾好东西,背上背篓,拿着一根拐杖,医者步伐稳健,走出了这小片杏树林。

    ……

    “陛下,有一名叫做董奉的医者过来应征,太医院已经考究过,医术甚是高明。”

    已经举办过多次简单启蒙教学的刘禅,对于培训这些遗属少年怎么去教别人识字扫盲,已经驾轻就熟,

    只不过,对于如何效仿赤脚医生制度,进行简单实用的乡村医疗培训,实在是难住了他。

    他之前只是一个理工男啊!

    宫里的御医更擅长名贵的药材,对他的帮助并没有多少,

    而民间来应聘的医生很多也只是专精那一方面,

    不过,只要有一技之长,刘禅悉数留下,

    朕有钱!医生从来都不嫌多的,大不了,他自己掏钱,在成都建一所综合医馆。

    最近他正在自己苦哈哈编写乡村医生防疫治疗手册,除了防疫方面,还有一些常识方面的经验,

    对于具体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他就无能为力了。

    靠着招募来的这些各个方向擅长的医者,还算拼凑起来一些可以简单实用的治疗方法。

    但还有很多如妇科,产科,儿科相关内容,并没有哪个医生擅长。

    此时听到小黄门的通传,他放下纸笔,

    让小黄门请这位医者去旁边工坊茶室会面。

    进门之后,双方都一愣。

    让董奉(字君异)愣住的是一国之君,就这么轻易就见到了,

    而且年轻的刘禅穿着简朴的常服,周身一件华贵的宝物也没有。

    让刘禅愣住的是这个医者的形象,实在太符合影视剧里仙风道骨的神仙扮相,

    如果对方不说是医者,说他是道士,刘禅也肯定深信不疑。

    愣归愣,他还是很礼貌地邀请对方坐下,上了茶之后,开始询问对方的姓名,擅长什么。

    董奉微微一笑,说道:

    “启禀陛下,在下董奉,诸多医科都有涉猎。”

    刘禅随口和他讨论了一些防疫方面的知识,虽然限于时代局限性,

    但董奉确实医术渊博,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特别是一些小病,如何用乡间寻常药草治疗,更是得心应手。

    刘禅如获至宝:

    “先生大才,不知道俸禄多少,才肯愿意留在蜀地,帮朕培训深入乡村的医生?”

    刘禅说着,把他没有完成的手册也拿过来给董奉观看。

    刘禅不知道的是,眼前这位叫董奉的医生,可是曾经将交趾太守士燮的假死休克都救活的神人。

    而医界代称杏林,就是源自于他,

    在原时空,隐居庐江的他治病分文不取,

    只要痊愈,大病植杏树两棵,小病植一棵,最终在当地留下十万株杏林。

    董奉看了刘禅的这本,写着乡村医生防疫治疗手册之后,突然问道:

    “陛下所图,可不像仅仅是为幼童,这里有产科,妇人科,以及老人病症,

    难道陛下将来会将此项仁政扩大到治下所有百姓?”

    刘禅以为对方担心抢了饭碗,连忙解释道:

    “先生不要误会,朕只是想在山村培养一些能解决简单病症的学徒大夫,

    真正有大的疾病,还是需要劳烦医馆的大夫,不会影响大夫的生计。”

    董奉摇了摇头,离开坐榻,郑重跪地行礼道:

    “陛下仁心,果真如此,

    此亦董奉所愿也。

    行走乡间,董奉见过无数人间惨剧,只恨自己能力浅薄。

    如蒙不弃,董奉愿将毕生所学,尽数献于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