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魂穿刘禅,工业经贸兴汉室 > 第281章 分盐分田

三国:魂穿刘禅,工业经贸兴汉室 第281章 分盐分田

    刘禅在盐池这边调研了足足一个星期,跟着盐工一起,取卤水,淋卤,换池,打板结晶,收盐的全过程。

    顶着咸风烈日,刘禅仔细分析每一个环节的堵点,相应的改良方式,自然就了然于胸。

    河东解县盐池有近千人盐工,年产万斛盐,听起来很多,按照一斛盐173汉斤计算,

    这个近千人的大型盐池,一年不过产出了两百万斤盐,平均每人身上,一年才两千斤(汉斤大概两百五十克)。

    这点产量,如果不是靠着垄断性经营,加上五到十倍的利润,根本就经营不下去。

    果然只要是垄断的东西,就没有去改进生产力的动力。

    现有常见的制盐方式,无非三种,煮卤,晒卤,枯水季节直接挖天然结晶的盐三种。

    煮卤什么时候都可以生产,不过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

    这个时代的木柴,无论是砍伐,还是运输,人力都占了绝大部分成本。

    晒卤是得到后世验证,最经济高效的方式,只要建设足够多的盐田,成本可以摊薄到几乎不计。

    制约晒卤规模的,就是抽取卤水了。

    不仅是从盐池中抽水,一级一级晾晒的盐池的卤水,都需要转移到下一级,这个过程比较费时费力。

    这个制约解县晒盐的因素,在蜀地早就不是问题了。

    不论是手压井,还是蒸汽机带动的抽水机,都可以将这个耗时耗力的工序效率提升百倍!

    刘禅已经通过河套等地兵站,让汉中等地运送蒸汽拖拉机过来,挂载车斗可以运盐,挂载抽水机可以抽卤水。

    现在解县已经开始建设大规模多级晾晒盐田了,就等蒸汽动力到达,产能马上可以爆发性增长。

    制约食盐生产运输的另外一个瓶颈就是容器了,

    很难想象,这个麻布衣服都需要小心呵护的时代,别说塑料袋编织袋这些近代包装产物,

    就连麻袋布袋,都是绝对的奢侈品。

    在纺织材料没有化纤加持的情况下,刘禅也不能凭空变出袋子来。

    不过他有足够的钢铁啊!

    冲压铁板做成盒子,盐田里架设轨道,可以将盐的转运存储难度大大降低,锈蚀就锈蚀,铁盒再怎么也比竹木盒子耐用。

    随着钢铁产能的增加,一些薄铁冲压成的日用品,本来就是下一阶段商队里会出现的商品。

    找到问题,从前世的经验里找到解决办法,结合本土化改造,这就是刘禅最大的金手指。

    因为,他有一个国家的经验可以照抄。

    而河东解县盐池的改造,也可以用在辽东,渤海,东莱,琅琊等多地,生产出来的盐可以就近调配。

    随着盐产量的增加,送盐宣讲小队,可以开始推行了。

    ……

    常山郡国真定县桑林堡

    五名甲胄外罩着袍子的汉军士卒,簇拥着一个常服老者来到这里。

    得到禀告,桑林堡里正慌慌忙忙出来迎接:

    “天兵至此,小老儿迎接怠慢了,还望恕罪。”

    常服老者扶起里正,和蔼道:

    “里正无需多礼,如今常山已重归大汉,作为大汉子民,有朝廷庇护,我等今日前来,是为百姓解惑。

    不知可否方便将村里百姓召集起来?”

    里正姓赵,早就知晓了并州,冀州,幽州等多地重归大汉版图的事。

    幸好汉军仁义,攻伐州郡之时,对百姓秋毫无犯,

    不仅如此,战后还派出小队到各个乡里,清剿溃兵盗匪,经历一番大战,常山不仅没有民生凋敝,反而平静许多。

    因此桑林堡里正对汉军印象很好,听闻他们要进村宣讲,自然不会怠慢。

    “众位天兵到来,是小老儿的荣幸,先去家中安坐,小老儿这就去杀鸡煮饭,招待各位。”

    里正被常服老者拦住,示意身边士卒递过来一个袋子:

    “怎敢劳烦老哥颇费,汉军中有制度,不得让百姓负担饭食,这是我们几人的口粮,烦请老哥帮忙烹煮,一起食用。

    这里有肉有蛋,粟米数量充足,就别杀鸡了。如果有剩余,就当老哥的柴火钱。”

    里正推辞不过,只好接过袋子,派一个村里的少年送回家,交代了一番,这才带着常服老者与其他汉军士卒进了村子。

    村口大石碾旁,有一大片空地,这里大树成荫,村里聚集活动都在此处。

    征询了汉军的意见,里正派人通知下去,很快,村子一百多户,都多多少少派人过来,围成一个半圆。

    常服老者率先开口道:

    “今日将父老召集一起,听我等宣讲大汉政策,每户可以分一两精盐。”

    说着,旁边士卒展示了一下装盐的麻布口袋,以及几个一两的小竹筒。

    围观百姓倒是听里长说过,只要来听宣讲政策,就给一两精盐,没想到汉军还真是说到做到。

    那当初传唱的童谣里的那句“汉旗到,开仓廪,分田分盐活老幼”莫非不是虚言?

    接着,常服老者笑着说道:

    “当然,要等听完才能开始分盐,不然分完你们就跑光了,就没人听我说话了,对吧?”

    村里百姓见到了盐,本来安心大半,此时听到常服老者的调侃,纷纷哄笑起来,无形中的隔阂倒是消弭不少。

    常服老者示意大家坐下,开始给大家讲述大汉对于乡村以及百姓之间的政策。

    恤孤令,恩幼令,五科劝学令虽然很好,众人总觉得离他们太远,这么好的政策,怎么可能轮到普通百姓?

    倒是对于常服老者所说的土地政策,众人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发问道:

    “大汉朝廷朝廷真的肯分田地给我们?”

    “田地税赋多少?”

    “田地都归国有?只能耕种,不能售卖?”

    “超出一人五十亩的田地,会收取三倍田税?”

    常服老者面对这么多问题,只能双手下压,想要示意村民听他说,

    不过效果并不好,村民听到感兴趣的问题,吵闹的如同菜市场一般。

    “噤声!休要喧哗!”

    肃立在旁边的汉军顿了顿长枪,高呼道。

    众人这才安静下来,准备听听这些问题到底怎么解答。

    常服老者清了清嗓子,刚要开口,就听见后面传来一声大喝:

    “什么狗屁分田免赋,不过是盯着我等世代积累的田产罢了!

    如此强抢民田,就不怕官逼民反?

    如此暴政,欺我赵家长枪不利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