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魂穿刘禅,工业经贸兴汉室 第357章 烈日凌空,宵小退散
“某姓陈名到,字叔至,汝南人氏。素闻玄德公仁德爱民,特来投奔。”
当诸葛亮读到这里,这才发现后面是未完待续四个字。
这篇文章,叙事白话,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就算村野老翁,也能听懂这个故事。
陛下用最朴实的笔触,将陈到将军自幼年至投奔先帝的经历,婉婉道来。
可就是这些最朴实的笔触,将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铺陈在面前。
这表面看起来是陈到将军的传,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百姓的传呢?
诸葛亮用袖子擦拭了一下眼睛,放下手中的报纸,感慨道:
“陛下文章,大巧不工,甚是难得,这个报纸,了不得啊!”
眼睛红红的黄月英赞同地点了点头,陛下说过,机关机巧,也是国之基石,她也要好好写一些机关造物的介绍。
陛下还总说他字也不好,文章也写不好,现在看来,陛下哪是不会写文章,只是不屑写风花雪月罢了,
陛下果真有内慧!
……
汝南 大河村
“爹爹,你们那时候真的靠草根树皮充饥吗?这个白茅根你吃过吗?”
从学堂回家的小娃手里抓着一把白茅根,向自己的父亲问道。
他父亲接过白茅根,疑惑地问道:
“你的嘴不是最刁吗?杂粮稀粥都不爱喝,怎么会想起吃这种草根了?”
父亲的话让小娃有些害羞,钻进父亲怀里撒娇,他大哥刚从工坊做工回来,看到白茅根,疑惑地问道:
“白茅根啊,甜的,很久没见过了,幺弟挖的?”
小娃把学堂里听来的陈到传,一五一十说给家人听,不仅是他哥,就连他的父亲也在抹着眼泪。
“哎,都是汝南的娃,那些年是真的苦啊,大灾之后,草根也能挖没了,小娃你是赶上好时候了。
别说黄巾的时候,就连你哥小时候,也要靠挖草根充饥,也就是陛下打下了汝南,这日子才过得像个人。”
老父感慨了一下,开始给他们几个讲古,那时候的惨状,与现在家有余粮的对比,让人唏嘘不已。
现在这只要不懒,就能吃饱饭的日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小娃的大哥突然想到什么,起身从怀里拿出一包东西,放在父亲面前:
“爹,工坊这个月奖了一小包石蜜,我分一半给阿娟好不好?”
“怎得不好?我和你娘老了,不爱吃这等零嘴,留些给你幺弟,其他的都送过去吧!
阿娟是个好孩子,今年就把日子定了吧!”
大哥有些害羞,拿着一半石蜜出了门,小娃嘴馋,捏起一块放在嘴里,香甜的味道充盈。
过了一会,他突然看到一旁的白茅根,放到嘴里咀嚼。
并没有想象的甜味,只有一些土腥气和苦涩的汁水,小娃实在没忍住,还是将嘴里的白茅根吐了出来。
拿着并不好吃的白茅根,他想着学堂里听的陈到传,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
……
大汉旬报这个分外新鲜的东西,刚一出现,就受到了各方百姓的喜欢。
不论是村头的闲聊场所,还是学堂工坊,就算是田间地头,大家也会讨论听来的故事和简单易懂的律法。
身为大汉四方将军之一,陈到将军传记的连载,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将一个饱受苦难的少年的成长历程娓娓道来。
特别在新附的州郡,行走乡村的识字老兵成了最受欢迎的人。
每隔十来天了,就有一份新的朝廷报纸可以听,上面会有朝廷的国策,也会有或有趣,或感人的故事,
上面也有通俗易懂的律法,也会有一些防疫妙招。
不仅是学堂里的孩童,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在每日的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明了了很多事理。
更多的改变,可能他们自己都没什么感觉,
不管怎么说,这份小小的,印上了文字的纸张,给大汉百姓打开了一扇窗户。
他们不会再人云亦云,会用自己的眼睛和亲身感受,去对比,去感受。
对比之前的生活和现在的日子,不同之处在哪,感受以前掌握着话语权的乡绅豪门,到底隐瞒了他们多少,
欺瞒了他们多少,他们以前日日辛劳,却吃不饱,穿不暖,真的是他们不勤劳吗?
还是说,真的是他们的命不好?
那现在呢?
他们还是在种地,区别在于,他们那些豪绅世家,过得一天不如一天,只能躲起来咒骂。
这日子能过得越来越好,看来不是因为命啊!
……
商队供销坊市
“掌柜,给我来一角山茶油尝尝,
对,就是大汉旬报上说的那种,据说产自武陵高山之上,油香带着果味那种。”
“掌柜,给我来几块石蜜,家里的小子嘴馋,听了报纸上说的,闹着要,这么贵啊,能买多少粮食啊!
行吧,攒那些钱,不就为了几口吃食,给,数目对不对?”
“掌柜的,报纸上说的那种玉米种子,你这里有吗?
不贵不贵,产量这么高,神谷名不虚传啊,听说是陈将军千辛万苦从极远大洋那边带回来的?
陈将军真是好人啊,武能杀敌,还惦记着咱们百姓的饭碗!”
报纸的影响力,超出了刘禅的想象,特别是广而告之的版块,
只要是出现在上面的商品,基本就会被抢购一空。
而得益于陈到传,玉米,葵花籽,菜豆,南瓜这些新作物的推广,也异常顺利。
夷陵之战的反思,让军中的骄兵悍将冷静了下来,骄兵必败,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汉中之战,河套狙击战,破鲜卑王庭,战合浦,收交趾,带着汉军从偏安一隅,到纵横天下,
陛下都没骄傲,他们只打过一些没难度的小仗,有什么资格骄傲?
而朱铁头从魏军的一个老油子,转变为汉军的战斗英雄,也激励了许多人。
没有人喜欢说教,但大汉旬报用平易近人的故事,一下子拉近了朝廷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那些迫于形势,选择暂时听从大汉管理的世家豪门,心中怎能没有气?
他们有家有业,敢于铤而走险造反的,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还是日日咒骂大汉,咒骂刘禅。
对于刘禅的帮凶,诸葛丞相等朝廷大员,自然也在他们的诋毁当中。
暗地里,他们编了不知多少黑料,比如刘禅好色,诸葛亮专权,魏延脑后有反骨,
他们历来掌握着话语权,就算这些编造的东西,无法实质地掀翻刘禅,至少也能恶心一下。
甚至可以将假话传递久了,变成信以为真的文字,被史书记录下来。
让刘禅诸葛亮这种苛待世家的君臣遗臭万年!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刘禅的这番操作,轻松将他们的谋划击碎。
青史留名,这一直以来不都是名门世家的事吗?
他们的造谣,能传播到几个乡县?
刘禅根本没有把他们的犬吠,当成对手认真应对,他们真的不配,
大汉旬报一出,如烈日凌空,那些阴戳戳的谋划,真的成了笑话。
当诸葛亮读到这里,这才发现后面是未完待续四个字。
这篇文章,叙事白话,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就算村野老翁,也能听懂这个故事。
陛下用最朴实的笔触,将陈到将军自幼年至投奔先帝的经历,婉婉道来。
可就是这些最朴实的笔触,将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铺陈在面前。
这表面看起来是陈到将军的传,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百姓的传呢?
诸葛亮用袖子擦拭了一下眼睛,放下手中的报纸,感慨道:
“陛下文章,大巧不工,甚是难得,这个报纸,了不得啊!”
眼睛红红的黄月英赞同地点了点头,陛下说过,机关机巧,也是国之基石,她也要好好写一些机关造物的介绍。
陛下还总说他字也不好,文章也写不好,现在看来,陛下哪是不会写文章,只是不屑写风花雪月罢了,
陛下果真有内慧!
……
汝南 大河村
“爹爹,你们那时候真的靠草根树皮充饥吗?这个白茅根你吃过吗?”
从学堂回家的小娃手里抓着一把白茅根,向自己的父亲问道。
他父亲接过白茅根,疑惑地问道:
“你的嘴不是最刁吗?杂粮稀粥都不爱喝,怎么会想起吃这种草根了?”
父亲的话让小娃有些害羞,钻进父亲怀里撒娇,他大哥刚从工坊做工回来,看到白茅根,疑惑地问道:
“白茅根啊,甜的,很久没见过了,幺弟挖的?”
小娃把学堂里听来的陈到传,一五一十说给家人听,不仅是他哥,就连他的父亲也在抹着眼泪。
“哎,都是汝南的娃,那些年是真的苦啊,大灾之后,草根也能挖没了,小娃你是赶上好时候了。
别说黄巾的时候,就连你哥小时候,也要靠挖草根充饥,也就是陛下打下了汝南,这日子才过得像个人。”
老父感慨了一下,开始给他们几个讲古,那时候的惨状,与现在家有余粮的对比,让人唏嘘不已。
现在这只要不懒,就能吃饱饭的日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小娃的大哥突然想到什么,起身从怀里拿出一包东西,放在父亲面前:
“爹,工坊这个月奖了一小包石蜜,我分一半给阿娟好不好?”
“怎得不好?我和你娘老了,不爱吃这等零嘴,留些给你幺弟,其他的都送过去吧!
阿娟是个好孩子,今年就把日子定了吧!”
大哥有些害羞,拿着一半石蜜出了门,小娃嘴馋,捏起一块放在嘴里,香甜的味道充盈。
过了一会,他突然看到一旁的白茅根,放到嘴里咀嚼。
并没有想象的甜味,只有一些土腥气和苦涩的汁水,小娃实在没忍住,还是将嘴里的白茅根吐了出来。
拿着并不好吃的白茅根,他想着学堂里听的陈到传,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
……
大汉旬报这个分外新鲜的东西,刚一出现,就受到了各方百姓的喜欢。
不论是村头的闲聊场所,还是学堂工坊,就算是田间地头,大家也会讨论听来的故事和简单易懂的律法。
身为大汉四方将军之一,陈到将军传记的连载,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将一个饱受苦难的少年的成长历程娓娓道来。
特别在新附的州郡,行走乡村的识字老兵成了最受欢迎的人。
每隔十来天了,就有一份新的朝廷报纸可以听,上面会有朝廷的国策,也会有或有趣,或感人的故事,
上面也有通俗易懂的律法,也会有一些防疫妙招。
不仅是学堂里的孩童,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在每日的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明了了很多事理。
更多的改变,可能他们自己都没什么感觉,
不管怎么说,这份小小的,印上了文字的纸张,给大汉百姓打开了一扇窗户。
他们不会再人云亦云,会用自己的眼睛和亲身感受,去对比,去感受。
对比之前的生活和现在的日子,不同之处在哪,感受以前掌握着话语权的乡绅豪门,到底隐瞒了他们多少,
欺瞒了他们多少,他们以前日日辛劳,却吃不饱,穿不暖,真的是他们不勤劳吗?
还是说,真的是他们的命不好?
那现在呢?
他们还是在种地,区别在于,他们那些豪绅世家,过得一天不如一天,只能躲起来咒骂。
这日子能过得越来越好,看来不是因为命啊!
……
商队供销坊市
“掌柜,给我来一角山茶油尝尝,
对,就是大汉旬报上说的那种,据说产自武陵高山之上,油香带着果味那种。”
“掌柜,给我来几块石蜜,家里的小子嘴馋,听了报纸上说的,闹着要,这么贵啊,能买多少粮食啊!
行吧,攒那些钱,不就为了几口吃食,给,数目对不对?”
“掌柜的,报纸上说的那种玉米种子,你这里有吗?
不贵不贵,产量这么高,神谷名不虚传啊,听说是陈将军千辛万苦从极远大洋那边带回来的?
陈将军真是好人啊,武能杀敌,还惦记着咱们百姓的饭碗!”
报纸的影响力,超出了刘禅的想象,特别是广而告之的版块,
只要是出现在上面的商品,基本就会被抢购一空。
而得益于陈到传,玉米,葵花籽,菜豆,南瓜这些新作物的推广,也异常顺利。
夷陵之战的反思,让军中的骄兵悍将冷静了下来,骄兵必败,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汉中之战,河套狙击战,破鲜卑王庭,战合浦,收交趾,带着汉军从偏安一隅,到纵横天下,
陛下都没骄傲,他们只打过一些没难度的小仗,有什么资格骄傲?
而朱铁头从魏军的一个老油子,转变为汉军的战斗英雄,也激励了许多人。
没有人喜欢说教,但大汉旬报用平易近人的故事,一下子拉近了朝廷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那些迫于形势,选择暂时听从大汉管理的世家豪门,心中怎能没有气?
他们有家有业,敢于铤而走险造反的,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还是日日咒骂大汉,咒骂刘禅。
对于刘禅的帮凶,诸葛丞相等朝廷大员,自然也在他们的诋毁当中。
暗地里,他们编了不知多少黑料,比如刘禅好色,诸葛亮专权,魏延脑后有反骨,
他们历来掌握着话语权,就算这些编造的东西,无法实质地掀翻刘禅,至少也能恶心一下。
甚至可以将假话传递久了,变成信以为真的文字,被史书记录下来。
让刘禅诸葛亮这种苛待世家的君臣遗臭万年!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刘禅的这番操作,轻松将他们的谋划击碎。
青史留名,这一直以来不都是名门世家的事吗?
他们的造谣,能传播到几个乡县?
刘禅根本没有把他们的犬吠,当成对手认真应对,他们真的不配,
大汉旬报一出,如烈日凌空,那些阴戳戳的谋划,真的成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