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转业街道办 第351章 从主院走
热门推荐:
每日签到领军队,父皇跪求别造反
老六修仙:我靠捡修为横扫三界
青葫剑仙
明末封疆
鲁路修:缔造新纪元
典狱长大人深不可测!
惊!现代进货在九零年代卖爆了
皇叔好细腰,娇娇王妃要轻哄
综影视穗禾
这边,易传宗和吴静怡推着自行车,一路说说笑笑地往东跨院走去。当他们刚拐进南锣鼓巷时,就看到了易中海、贾东旭和刘海中下班回来。
离得老远,刘海中就扯着嗓子喊道:“易处长,易处长,下班啦!这推着的是什么呀?来来来,我来帮忙。”
说着就急忙跑了过来,易中海看着刘海中那副献殷勤的模样,心里满是不屑,暗自思忖:就算你帮再多忙,传宗和你也亲近不了。想当官可以,但得有能力才行。
整天把孩子打得那么狠,哪家领导会找这样的人?就不怕当了官之后,把底下的工人当奴隶一样使唤吗?还动不动就打人,谁会推荐这种人当官啊?
易中海心里怎么想的,面上从来不外漏,看到后,也赶忙走上前说道:“传宗,来来来,我来推,我来推。”
易传宗笑着推辞道:“不用了,易叔,刘师傅,你们下班了。”
这时,何大清也大声说道:“对,下班了。传宗兄弟,好家伙!”
说着一拍自行车后面的麻袋,问道,“这是书啊?买这么多书呀?”
易传宗笑着回应:“买了一些信纸。平常写作用纸量比较大,所以这次就多买了些。”
他一直没跟院里其他人说自己写书的事儿,在这个四合院里,他秉持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原则。
50年代的稿费很高,自己出了什么书,大概别人都能把他的收入算得一清二楚。可别小看这个年代的人,自己有多少钱,吃了多少肉,自己可能都不太清楚这个月花了多少钱,但邻居们却能算得明明白白。
所以在这大杂院里,要是瞒着大家吃肉,或者买了超出工资范围的东西,肯定会有人举报,毕竟有人心里会不平衡,要知道这稿费可能是别人几年都挣不来的。
由此可见,仇富心理在哪儿都不少见,适当藏富也是为以后的日子省些麻烦。
易传宗向来对大杂院里的众人都很客气,此时他笑着说道:“谢谢大家,这是我的大学同学吴静怡,她在报社上班,今天给我送了些东西。”
吴静怡也笑容满面地跟大家打招呼:“师傅们好!我是吴静怡,大家叫我静怡就行。”
易中海等人听到后,竟不自觉地有些害羞,不太好意思回话,只是赶忙说道:“哎,欢迎你来我们95号院做客。”
说着,易中海还是接过易传宗手中的自行车,推着向前走去,易传宗则在后面帮忙推着。
他们从主院经过,走进四合院时,正好看到阎埠贵站在那儿浇花。
阎埠贵看见他们,直接说道:“呀,易处,下班啦!这买的是什么呀?三大包呢?”
易传宗笑着解释:“这是我大学同学,她在报社工作,这些是一些稿子和信封,批发来的,能用好几年呢?”
阎埠贵笑着说道:“对,就得这样,单买一刀一刀地买肯定贵,要是多买一些肯定能便宜不少。易处长,你这个办法好得很,下次我也这么办,咱们文化工作者用纸确实太费了。”
易传宗笑着回应:“咱们平常都要写字、练字,每天都得用,所以用纸自然就快。”
说完,他又笑着说道:“好了,阎老师,下次有空咱们再聊,我先回家送东西去。”
阎埠贵夫妇赶忙说道:“嗯,易处慢点。”
刘海中也急忙跟在后面,易传宗看着刘海中把自己挤到一边,只听刘海中说道:“易处长,你先在前面走,准备开门就行,有我和老易呢?不用你操心。”
何大清也附和道:“对对对,就这点东西,对我们几个大老爷们来说,别说有自行车了,就算没有自行车,一个人提一包跟玩似的。”
易传宗笑着说:“那就麻烦刘师傅和何大哥了。”
刘海中连忙说道:“叫什么刘师傅呀?易处长,叫大哥,叫刘大哥。”
易传宗笑着回应:“那也别叫处长了,叫我传宗就行。行,刘大哥。”
易传宗心里不禁想,刘海中不愧是那种在外是好人,回到家对儿子却不太尽责,给孩子留下不好印象的家长。
但不可否认,他在外面确实很讲义气,说话也让人舒服。其实刘海中只是高小毕业,也就是上到1 - 2年级,三年级都没读完。
所以他的知识水平限制了他的发展。在旧时代,经历了军阀混战、外国侵略者入侵,再到新国家成立,中间历经种种磨难,在剥削压迫中成长起来,到了这个时候,不仅有了孩子,还掌握了一门好技术,已经很不错了。
他们这个四合院,住着老师、厨子、钳工、锻工,宣传员等,这些在当时可都是很吃香的职业,尤其是厨子,都说“八大员”,还有这些技术工,可不是单纯卖苦力的。
所以95号院的人都不穷。像阎埠贵,说他定级二三十块钱,二十来块钱根本不可能。
他人那么精明,又怎么不会考级,考虑考级和工龄等因素,最起码收入要比这高。
在电视剧里,他肯定不会透露真实收入,因为要是四合院的人知道谁家境富裕,肯定会让其捐款捐物。
就像电视剧刚开始时,大家给贾家捐款捐物。众人其实不是不愿意,只是现在剧情提前了十几年,很多人还没经历过那几年灾荒,这个时代的人还是很淳朴的,虽然有点小算计,但问题不大。
在易传宗看来,救急不救穷。像给贾家捐款,捐一次还行,能帮他们度过难关,之后还可以给他们找点零活干。
比如街道办有糊纸盒的活儿,或者从纺织厂拿一些活计,这些都可以让他们去做。然而在原剧中,贾家婆媳俩从来没做过这些。
要知道,像别的家庭,一个人糊纸盒,一个月下来少说也能挣六七块钱,这六七块钱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足以让其一个月生活得不错,还能贴补不少家用。
所以易传宗帮人的底线,就是帮助他人度过难关,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更希望能教会别人生存的技能,而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离得老远,刘海中就扯着嗓子喊道:“易处长,易处长,下班啦!这推着的是什么呀?来来来,我来帮忙。”
说着就急忙跑了过来,易中海看着刘海中那副献殷勤的模样,心里满是不屑,暗自思忖:就算你帮再多忙,传宗和你也亲近不了。想当官可以,但得有能力才行。
整天把孩子打得那么狠,哪家领导会找这样的人?就不怕当了官之后,把底下的工人当奴隶一样使唤吗?还动不动就打人,谁会推荐这种人当官啊?
易中海心里怎么想的,面上从来不外漏,看到后,也赶忙走上前说道:“传宗,来来来,我来推,我来推。”
易传宗笑着推辞道:“不用了,易叔,刘师傅,你们下班了。”
这时,何大清也大声说道:“对,下班了。传宗兄弟,好家伙!”
说着一拍自行车后面的麻袋,问道,“这是书啊?买这么多书呀?”
易传宗笑着回应:“买了一些信纸。平常写作用纸量比较大,所以这次就多买了些。”
他一直没跟院里其他人说自己写书的事儿,在这个四合院里,他秉持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原则。
50年代的稿费很高,自己出了什么书,大概别人都能把他的收入算得一清二楚。可别小看这个年代的人,自己有多少钱,吃了多少肉,自己可能都不太清楚这个月花了多少钱,但邻居们却能算得明明白白。
所以在这大杂院里,要是瞒着大家吃肉,或者买了超出工资范围的东西,肯定会有人举报,毕竟有人心里会不平衡,要知道这稿费可能是别人几年都挣不来的。
由此可见,仇富心理在哪儿都不少见,适当藏富也是为以后的日子省些麻烦。
易传宗向来对大杂院里的众人都很客气,此时他笑着说道:“谢谢大家,这是我的大学同学吴静怡,她在报社上班,今天给我送了些东西。”
吴静怡也笑容满面地跟大家打招呼:“师傅们好!我是吴静怡,大家叫我静怡就行。”
易中海等人听到后,竟不自觉地有些害羞,不太好意思回话,只是赶忙说道:“哎,欢迎你来我们95号院做客。”
说着,易中海还是接过易传宗手中的自行车,推着向前走去,易传宗则在后面帮忙推着。
他们从主院经过,走进四合院时,正好看到阎埠贵站在那儿浇花。
阎埠贵看见他们,直接说道:“呀,易处,下班啦!这买的是什么呀?三大包呢?”
易传宗笑着解释:“这是我大学同学,她在报社工作,这些是一些稿子和信封,批发来的,能用好几年呢?”
阎埠贵笑着说道:“对,就得这样,单买一刀一刀地买肯定贵,要是多买一些肯定能便宜不少。易处长,你这个办法好得很,下次我也这么办,咱们文化工作者用纸确实太费了。”
易传宗笑着回应:“咱们平常都要写字、练字,每天都得用,所以用纸自然就快。”
说完,他又笑着说道:“好了,阎老师,下次有空咱们再聊,我先回家送东西去。”
阎埠贵夫妇赶忙说道:“嗯,易处慢点。”
刘海中也急忙跟在后面,易传宗看着刘海中把自己挤到一边,只听刘海中说道:“易处长,你先在前面走,准备开门就行,有我和老易呢?不用你操心。”
何大清也附和道:“对对对,就这点东西,对我们几个大老爷们来说,别说有自行车了,就算没有自行车,一个人提一包跟玩似的。”
易传宗笑着说:“那就麻烦刘师傅和何大哥了。”
刘海中连忙说道:“叫什么刘师傅呀?易处长,叫大哥,叫刘大哥。”
易传宗笑着回应:“那也别叫处长了,叫我传宗就行。行,刘大哥。”
易传宗心里不禁想,刘海中不愧是那种在外是好人,回到家对儿子却不太尽责,给孩子留下不好印象的家长。
但不可否认,他在外面确实很讲义气,说话也让人舒服。其实刘海中只是高小毕业,也就是上到1 - 2年级,三年级都没读完。
所以他的知识水平限制了他的发展。在旧时代,经历了军阀混战、外国侵略者入侵,再到新国家成立,中间历经种种磨难,在剥削压迫中成长起来,到了这个时候,不仅有了孩子,还掌握了一门好技术,已经很不错了。
他们这个四合院,住着老师、厨子、钳工、锻工,宣传员等,这些在当时可都是很吃香的职业,尤其是厨子,都说“八大员”,还有这些技术工,可不是单纯卖苦力的。
所以95号院的人都不穷。像阎埠贵,说他定级二三十块钱,二十来块钱根本不可能。
他人那么精明,又怎么不会考级,考虑考级和工龄等因素,最起码收入要比这高。
在电视剧里,他肯定不会透露真实收入,因为要是四合院的人知道谁家境富裕,肯定会让其捐款捐物。
就像电视剧刚开始时,大家给贾家捐款捐物。众人其实不是不愿意,只是现在剧情提前了十几年,很多人还没经历过那几年灾荒,这个时代的人还是很淳朴的,虽然有点小算计,但问题不大。
在易传宗看来,救急不救穷。像给贾家捐款,捐一次还行,能帮他们度过难关,之后还可以给他们找点零活干。
比如街道办有糊纸盒的活儿,或者从纺织厂拿一些活计,这些都可以让他们去做。然而在原剧中,贾家婆媳俩从来没做过这些。
要知道,像别的家庭,一个人糊纸盒,一个月下来少说也能挣六七块钱,这六七块钱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足以让其一个月生活得不错,还能贴补不少家用。
所以易传宗帮人的底线,就是帮助他人度过难关,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更希望能教会别人生存的技能,而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