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开局洪灾,打捞绝美村花 第350章 军工部部长亲自上门!
熊宴过后,日子一下就扎到了腊月去了。
腊月的风,冷得不行,像裹了冰碴子的鞭子,抽得人脸颊生疼。
陈兴平裹紧破棉袄,缩着脖子往晒谷场边新建的保温棚走去。
冷气刀子似的往骨头缝里钻。
“兴平哥!”邓通的嗓门从棚里传出来,带着点压不住的急躁。
掀开厚厚的草帘子钻进去,一股潮湿温热的土腥气扑面而来,夹杂着草木灰和淡淡的粪肥味儿。
邓通蹲在畦垄边,眉头拧成了疙瘩,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拨弄着一棵小白菜的叶子。
那叶子蔫黄卷曲,病恹恹地耷拉着。
“又蔫巴了?”陈兴平也蹲下身,凑近了看。
这已经是移栽过来的第三批苗了,前两批都没扛过这酷寒,根烂在了土里。
“可不是嘛!”
邓通的声音闷闷的,泄气地用指头戳了戳冻得梆硬的土埂,“白天日头好的时候棚里还能有点暖和气,可这夜里头…火盆子都不敢断,就怕一熄火,这点苗全得交代!”
他指着角落里几个烧得发黑的破瓦盆,里面残余的木炭泛着暗红的光。
油纸棚顶蒙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只在正午阳光直射时才会化开几道湿痕,很快又在傍晚重新凝结。
陈其正猫着腰,用葫芦瓢从一个木桶里舀水,水面上浮着薄冰,他得小心地敲开冰面。水浇下去,渗得极慢。
“水也冻得厉害,挑回来没多会儿就起冰碴,浇下去根也难喝到。”
陈兴平没说话,伸手探了探菜苗根部的土,冰凉刺骨。
他抬头看了看绷得紧紧的油纸顶棚,又看了看几个邓通几人冻得发青的脸和皴裂的手。
哎,没有塑料布,帐篷的保温效果还是太差了啊。
可是现在的环境就是这么艰苦。
如果大家伙就这么放弃的话,那日子就会更苦了。
“都打起精神!”陈兴平站起身,和几人说道。
“根没烂透的,就有指望!火盆夜里轮班看着,不能断。陈其,水缸挪棚里来,裹上草帘子。邓通,明天带人再去林子里搂松针毛,铺厚点,根底下得保着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孱弱的绿色,“年三十,咱这棚里,得见着新绿!”
这“新绿”二字,像颗火星子,落在几个心头。
邓通搓了把脸,猛地站起来:“成!兴平哥,听你的!搂松针毛去,搂它个几大车!”
最近棚里一直不能没人。
好在村里人都想吃上这口绿叶。
所以大家都挺勤快的。
离过年还有一个月,村里却已经热闹起来。男人们则扛着新劈的柴火堆在屋檐下,红纸剪的窗花贴上了木格窗,映着雪光,格外喜庆。
陈兴平看着村里装点的红色窗花,忍不住感叹,还是这个时候更有年味啊。
越到现代,年味越淡。
现在就不一样了。
过年,就得过一个月。
一切都得按照老祖宗的习俗来!
陈兴平蹲在院子里,用砂纸打磨着一块木料,准备给家里做张新桌子。
林允棠裹着厚厚的棉袄,从屋里探出头来,脸颊被灶火烘得红扑扑的:“兴平,进屋暖暖手,我刚蒸了红糖馒头!”
他笑着应了一声,正要起身,忽听村口传来一阵汽车引擎的轰鸣声。
这年头,能开进村的车可不多见。不一会儿,钱向东就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兴平哥!服装厂的厂长来了,说是找嫂子!”
林允棠一愣,手里的锅铲差点掉地上。
陈兴平拍了拍身上的木屑,拉着她往村口走:“走,去看看。”
厂长周丽华穿着笔挺的毛呢大衣,见林允棠过来,立刻笑着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林同志,你的设计图厂里已经投产了,这是第一笔设计费,两百块!”
“两……两百?”林允棠接过信封,手指微微发抖。
她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小嘴张得圆圆的,半天合不拢。
周围的村民也炸开了锅,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允棠这是出息了啊!”
“两百块!够买多少斤肉啊!”
“天啊,林允棠说给服装厂画图挣钱,居然是真的!”
陈兴平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心里也跟着高兴,忍不住揉了揉她的发顶:“回头给你扯块新布,做身过年衣裳。”
“嗯,以后家里的衣服,我自己做!这样准备合身!”
林允棠现在是越来越喜欢做衣服了。
要不是陈兴平拦着,他恨不得二十四小时都待在缝纫机面前。
周丽华给了钱之后,就急匆匆的走了,临走的时候,她还不忘让林允棠以后也要接着设计,如果设计得好的话,照样有钱!
林允棠乐呵呵答应了下来。
她完全没想到,自己竟然有一天也能挣钱!
拿着钱回家。
林允棠一路上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陈兴平打算今晚上炖锅红烧肉好好庆祝一下。
这是媳妇儿第一次挣钱,意义非凡!
正琢磨着,院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
“陈兴平同志在家吗?”
来人嗓门洪亮,陈兴平一抬头,是赵亚平。
他身后还跟着个穿中山装的中年男人,眉眼威严,身后停着辆军绿色吉普车,引得村里人远远围着看。
“赵厂长?”陈兴平忙迎上去。
赵亚平哈哈一笑,侧身介绍:“这位是工业部徐部长!专门来请你的!”
“请我?”陈兴平一脸疑惑。
自己哪有这么大的本事啊,居然还让工业部部长亲自来请。
这可是个大官啊!
徐部长上前一步,握住陈兴平的手:“陈同志,马上就要到军工展了,这事你也知道,这次军工展关系重大,苏联专家撤走后,咱们自主研发的装备绝不能出岔子!你是机械厂外聘的技术骨干,徐部长点名要你去压阵!”
腊月的风,冷得不行,像裹了冰碴子的鞭子,抽得人脸颊生疼。
陈兴平裹紧破棉袄,缩着脖子往晒谷场边新建的保温棚走去。
冷气刀子似的往骨头缝里钻。
“兴平哥!”邓通的嗓门从棚里传出来,带着点压不住的急躁。
掀开厚厚的草帘子钻进去,一股潮湿温热的土腥气扑面而来,夹杂着草木灰和淡淡的粪肥味儿。
邓通蹲在畦垄边,眉头拧成了疙瘩,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拨弄着一棵小白菜的叶子。
那叶子蔫黄卷曲,病恹恹地耷拉着。
“又蔫巴了?”陈兴平也蹲下身,凑近了看。
这已经是移栽过来的第三批苗了,前两批都没扛过这酷寒,根烂在了土里。
“可不是嘛!”
邓通的声音闷闷的,泄气地用指头戳了戳冻得梆硬的土埂,“白天日头好的时候棚里还能有点暖和气,可这夜里头…火盆子都不敢断,就怕一熄火,这点苗全得交代!”
他指着角落里几个烧得发黑的破瓦盆,里面残余的木炭泛着暗红的光。
油纸棚顶蒙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只在正午阳光直射时才会化开几道湿痕,很快又在傍晚重新凝结。
陈其正猫着腰,用葫芦瓢从一个木桶里舀水,水面上浮着薄冰,他得小心地敲开冰面。水浇下去,渗得极慢。
“水也冻得厉害,挑回来没多会儿就起冰碴,浇下去根也难喝到。”
陈兴平没说话,伸手探了探菜苗根部的土,冰凉刺骨。
他抬头看了看绷得紧紧的油纸顶棚,又看了看几个邓通几人冻得发青的脸和皴裂的手。
哎,没有塑料布,帐篷的保温效果还是太差了啊。
可是现在的环境就是这么艰苦。
如果大家伙就这么放弃的话,那日子就会更苦了。
“都打起精神!”陈兴平站起身,和几人说道。
“根没烂透的,就有指望!火盆夜里轮班看着,不能断。陈其,水缸挪棚里来,裹上草帘子。邓通,明天带人再去林子里搂松针毛,铺厚点,根底下得保着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孱弱的绿色,“年三十,咱这棚里,得见着新绿!”
这“新绿”二字,像颗火星子,落在几个心头。
邓通搓了把脸,猛地站起来:“成!兴平哥,听你的!搂松针毛去,搂它个几大车!”
最近棚里一直不能没人。
好在村里人都想吃上这口绿叶。
所以大家都挺勤快的。
离过年还有一个月,村里却已经热闹起来。男人们则扛着新劈的柴火堆在屋檐下,红纸剪的窗花贴上了木格窗,映着雪光,格外喜庆。
陈兴平看着村里装点的红色窗花,忍不住感叹,还是这个时候更有年味啊。
越到现代,年味越淡。
现在就不一样了。
过年,就得过一个月。
一切都得按照老祖宗的习俗来!
陈兴平蹲在院子里,用砂纸打磨着一块木料,准备给家里做张新桌子。
林允棠裹着厚厚的棉袄,从屋里探出头来,脸颊被灶火烘得红扑扑的:“兴平,进屋暖暖手,我刚蒸了红糖馒头!”
他笑着应了一声,正要起身,忽听村口传来一阵汽车引擎的轰鸣声。
这年头,能开进村的车可不多见。不一会儿,钱向东就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兴平哥!服装厂的厂长来了,说是找嫂子!”
林允棠一愣,手里的锅铲差点掉地上。
陈兴平拍了拍身上的木屑,拉着她往村口走:“走,去看看。”
厂长周丽华穿着笔挺的毛呢大衣,见林允棠过来,立刻笑着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林同志,你的设计图厂里已经投产了,这是第一笔设计费,两百块!”
“两……两百?”林允棠接过信封,手指微微发抖。
她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小嘴张得圆圆的,半天合不拢。
周围的村民也炸开了锅,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允棠这是出息了啊!”
“两百块!够买多少斤肉啊!”
“天啊,林允棠说给服装厂画图挣钱,居然是真的!”
陈兴平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心里也跟着高兴,忍不住揉了揉她的发顶:“回头给你扯块新布,做身过年衣裳。”
“嗯,以后家里的衣服,我自己做!这样准备合身!”
林允棠现在是越来越喜欢做衣服了。
要不是陈兴平拦着,他恨不得二十四小时都待在缝纫机面前。
周丽华给了钱之后,就急匆匆的走了,临走的时候,她还不忘让林允棠以后也要接着设计,如果设计得好的话,照样有钱!
林允棠乐呵呵答应了下来。
她完全没想到,自己竟然有一天也能挣钱!
拿着钱回家。
林允棠一路上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陈兴平打算今晚上炖锅红烧肉好好庆祝一下。
这是媳妇儿第一次挣钱,意义非凡!
正琢磨着,院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
“陈兴平同志在家吗?”
来人嗓门洪亮,陈兴平一抬头,是赵亚平。
他身后还跟着个穿中山装的中年男人,眉眼威严,身后停着辆军绿色吉普车,引得村里人远远围着看。
“赵厂长?”陈兴平忙迎上去。
赵亚平哈哈一笑,侧身介绍:“这位是工业部徐部长!专门来请你的!”
“请我?”陈兴平一脸疑惑。
自己哪有这么大的本事啊,居然还让工业部部长亲自来请。
这可是个大官啊!
徐部长上前一步,握住陈兴平的手:“陈同志,马上就要到军工展了,这事你也知道,这次军工展关系重大,苏联专家撤走后,咱们自主研发的装备绝不能出岔子!你是机械厂外聘的技术骨干,徐部长点名要你去压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