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狗肉换江山:创业吧!刘邦 > 第103章 素颜曝光

狗肉换江山:创业吧!刘邦 第103章 素颜曝光

    虞姬正对着菱花镜细细贴着花黄,妆奁里的铜镜突然闪出蓝屏:

    “美颜插件已过期”。

    她还没来得及反应,窗外传来一阵嗡嗡声,樊哙的媳妇举着把菜刀喊道:

    “项夫人!您订的狗肉面膜到货咯!”

    虞姬满心疑惑地拆开包裹,却见面膜纸竟是用楚营账本泡制而成。

    刚把面膜敷上脸,霸王系统的后门代码竟赫然浮现。

    虞姬大惊,慌忙扯下面膜,不料那面膜的黏性极强,竟粘掉了她半边精心穿戴的假睫毛。

    而这一幕,恰好被项伯送的智能妆镜拍个正着。

    这妆镜在凌晨三点自动上传云端,没过多久,虞姬的“卸妆现场”就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开来。

    项羽得知后,气得一脚踹翻案几,大骂是谁干的好事。

    “姬儿,这荷包你随身带着。”

    虞姬记得母亲临终前将一个香囊塞到她手中。

    此刻,那香囊突然发烫,她赶忙拆开,里面竟是绣着“素颜见真情”的绢帕。

    绢帕的线头里缠着微型胶卷,显影后是少女虞姬在溪边浣纱的旧照,眼角小痣清晰可见。

    韩信蹲在数据井边嘟囔:

    “项羽居然在虞姬的美瞳里装定位!”

    萧何甩出报表:

    “昨夜三点到四点,霸王系统流量暴增800%,全在搜‘虞姬眼屎’!”

    虞姬看着旧照,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泪水在眼眶打转。

    这素颜照本是她最珍视的回忆,如今却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瞧一瞧看一看了啊!虞姬同款黑眼圈!”

    曹寡妇在狗肉摊挂起虞姬的素颜九宫格,大妈们边剁排骨边吆喝:

    “原生眉形get√”“泪沟填馅教程!”

    刘邦混在人群里发传单:

    “扫描二维码,领邦哥同款去皱狗肉汤!”

    突然,传单背面显影——竟是项羽敷黄瓜片的童年照,配文“霸王の保湿秘诀”。

    这场景闹得沸沸扬扬,菜市场人声鼎沸。

    虞姬的素颜照被传得满城风雨,引得众人纷纷效仿。

    项羽站在城楼上,看着这一切,气得直攥拳头。

    韩母踩着那台古董织布机,梭子飞转织出热搜词云。

    突然,织机喷出彩线,在空中编成弹幕:

    “虞姬姐姐杀我”

    “原来仙女也秃头”。

    吕雉冷笑剪断线头,织锦瞬间变成《古代女子护发指南》。

    “当年虞姬娘教我盘发。”

    韩母摸出半块木梳。

    “说头发里能藏千军万马。”

    梳齿突然弹开,掉出虞姬三岁时的胎毛笔,笔杆刻着项家祖宅wiFi密码。

    这下可好,项家祖宅的wiFi密码瞬间传遍大街小巷,引得众人纷纷前来蹭网。

    项羽的亲信们急得团团转,却也束手无策。

    项羽为挽回局面,搂着虞姬开直播:

    “我家夫人清水出芙蓉!”

    可刚说完,美颜插件就崩了,虞姬额角的痘印被放大十倍。弹幕瞬间炸锅:

    “原来仙女也长闭口”“项羽手在抖!”

    刘邦乘机连刷十个火箭:

    “项总监买不买祛痘狗肉券?”

    项羽咬牙打赏玉佩,公屏却突然弹出虞姬的童年照——扎冲天辫啃烧饼,嘴角沾着葱花。

    直播间里的观众笑成一片,项羽的脸涨得通红。

    虞姬羞愧地低下头,心里满是委屈。

    这直播间,简直成了修罗场。

    虞姬逃到江边散心,簪子突然掉落,滚出个数据胶囊。

    轻轻一吹,千万像素化作蒲公英飘向敌营。

    韩信在城楼打喷嚏:

    “阿嚏!这蒲公英带粉底味!”

    萧何连夜改代码,让每颗蒲公英种子显示不同丑照。

    项营士兵清晨操练,发现战甲上粘满“项羽睡歪嘴”“范增地中海”的表情包。

    这下,楚营的士兵们出尽洋相。

    虞姬看着战友们狼狈的模样,心里五味杂陈。

    这数据蒲公英,竟成了敌营的“丑照传播者”。

    虞姬打开母亲遗留的妆匣,夹层弹出全息投影:

    虞母正对镜梳头,轻声哼唱:

    “我儿莫怕容颜老,当年你爹最爱我鼻尖小雀斑……”

    泪水模糊了虞姬的视线,匣底暗格弹出生肌膏,标签写着“用项家军粮秘方改良”。

    虞姬抹在痘印处,皮肤瞬间光洁如新——代价是配方自动上传到沛县云盘。

    第二天,《楚汉娱乐报》头条写道:

    “从素颜危机到美妆革命:一个女人搅动千亿市场。”

    这场素颜照风波,从绣楼泄露到菜市场革命,再到直播间的修罗场,最后以母亲的浪漫告终。

    虞姬在这场风波中,经历了从惊慌、羞愧到最终的释然。而项羽,也在这场闹剧中,深刻体会到了舆论的威力。

    素颜照的曝光,不仅让虞姬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更在无形中推动了美妆市场的发展。

    这个故事,也在楚汉两地传为佳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