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 第142章 微服(上)

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第142章 微服(上)

    杭州漕运衙门内,十余名身着青色官袍的官吏正焦躁地踱步。厅堂中央的铜壶滴漏显示已过午时,钦差大人的仪仗却迟迟未到。

    \"府尊怎么说?\"一个瘦高男子第三次询问坐在上首的中年人,\"那陈恪若真如台州传闻般六亲不认...\"

    杭州知府马宁远的心腹师爷慢条斯理地抿了口茶,茶盖与杯沿相碰的轻响让满室嘈杂为之一静。

    他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上那封火漆密信。

    \"小阁老来信了。\"师爷的声音带着刻意为之的从容,\"陈恪再厉害,终究要用人办事。\"他环视众人,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诸位在漕运上经营多年,离了你们,他难道要亲自去扛麻袋?\"

    厅内响起一片附和的笑声,紧绷的气氛为之一松。

    \"可他在台州...\"有人小声嘀咕。

    \"台州是台州。\"师爷突然提高声调,\"漕运是朝廷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他起身掸了掸衣袍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诸位且安心,钦差大人到了,自有府尊亲自周旋。\"

    窗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名衙役满头大汗地闯进来:\"报——钦差官船已到武林门码头!\"

    满室官吏如蒙大赦,纷纷整理衣冠准备迎接。

    师爷满意地捋须微笑,正要发话,却听那衙役又补充道:\"可是...可是船上只有仪仗,钦差大人不在其中!\"

    笑容凝固在师爷脸上。他猛地抓过衙役前襟:\"你说什么?\"

    ——————

    大雨如注,豆大的雨点砸在驿站的青瓦上,发出噼啪的声响。

    陈恪坐在窗边的位置,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粗瓷酒杯。

    常乐坐在他身侧,杏眼好奇地打量着驿站内形形色色的过客。

    \"听说了吗?朝廷要改漕粮为银子了。\"角落里,几个农夫模样的中年人围坐一桌,其中蓄着短须的汉子压低声音道。

    \"变天咯!\"另一个满脸风霜的老农摇摇头,\"可这变天是好是坏,谁知道呢?\"

    陈恪的耳朵微微一动。

    他朝赵诚使了个眼色,锦衣卫千户立刻会意,招手唤来小二。

    \"给那桌再上两壶热酒,切二斤腊肉。\"陈恪轻声吩咐,又从袖中排出十几个铜钱,\"再添几个热菜。\"

    小二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哈腰地去了。

    不多时,酒菜便送到了农夫们的桌上。

    \"几位客官,这是那位公子请的。\"小二指了指陈恪的方向。

    几个农夫受宠若惊,纷纷起身向陈恪拱手致谢。陈恪微微一笑,起身走到他们桌前:\"几位老丈不必客气,外面雨大,喝点酒暖暖身子。\"

    \"公子太客气了。\"短须汉子局促地搓着手,\"我们这些粗人...\"

    \"在下姓陈,是个游学的书生。\"陈恪拱手还礼,又指了指常乐,\"这是内子。方才听几位说起漕粮改银之事,颇感兴趣,不知可否请教一二?\"

    农夫们面面相觑,显然没想到一个读书人会对他们的话感兴趣。

    常乐适时地递上一壶热酒,笑吟吟道:\"几位大叔别拘束,我家夫君最爱听民间见闻。\"

    酒过三巡,农夫们渐渐放开了话匣子。

    \"陈公子有所不知,\"短须汉子叹了口气,\"这漕粮改银,表面上看是好事,可实际上...\"他摇摇头,没再说下去。

    \"老丈但说无妨。\"陈恪给他斟满酒。

    \"往年交粮,虽然辛苦,但好歹是实打实的粮食。\"老农接过话头,粗糙的手指在桌上画了个圈,\"如今改交银子,粮价谁说了算?还不是官府和那些大户!\"

    常乐眨了眨眼:\"可朝廷不是说会按市价折算吗?\"

    几个农夫闻言,竟同时苦笑起来。

    \"夫人心善,可这世道...\"短须汉子压低声音,\"那些大户和官府穿一条裤子,说粮价多少就是多少。往年交三石粮能完税,如今怕是要卖五石才够。\"

    陈恪的眉头微微皱起。他自然明白其中的弯弯绕——官府与豪绅勾结,操控粮价盘剥农民,这是历代赋税改革中常见的弊端。

    \"那你们就没有办法吗?\"常乐忍不住问道,杏眼中满是不解。

    农夫们闻言,竟同时笑了起来,那笑声中却带着说不出的苦涩。

    \"头一次听说民能拿官有办法的。\"老农摇摇头,\"要么把粮交给大户,让他们帮忙与官府周旋,能少交些。再要么...\"他顿了顿,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黯然,\"卖了地,给大户当佃户,好歹能混口饭吃。\"

    常乐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她从小锦衣玉食,何曾想过民间竟有这等疾苦?

    \"实在不行...\"短须汉子仰头灌下一杯酒,喉结滚动了一下,却没再说下去。

    陈恪的目光在几个农夫脸上扫过,看到的是同样麻木而绝望的神情。他当然知道那未尽之言是什么——实在不行,就只能当流民了。

    窗外的雨声忽然变大,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照亮了陈恪凝重的面容。

    他想起后世史书上那些因赋税改革失败而引发的民变,想起那些饿殍遍野的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