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第374章 盐潮笺·冬藏
热门推荐: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重生急诊医生:从挽救市长千金开始
回档少年时
神话起源
修真修到了满级大佬家
林峰的复仇与觉醒
全民游戏:神级天赋是卷出来的
我有一座太上道宫
末世觉醒,我能复制别人的能力
盐潮笺·冬藏
冬至前的盐田结了层薄冰,萧凡在仓房翻晒去年的稻种时,木锨碰着个硬邦邦的东西——不是陶罐,是个半旧的竹编匣,匣盖缝里塞着把干稻草,扒开草一看,匣底铺着层盐晶,晶上摆着几包油纸包,纸包上用毛笔写着\"稻种\"二字,墨迹被潮气洇得发蓝,旁边还压着张泛黄的纸,是张《盐田冬藏记》。
\"这匣怎么藏在稻种堆底?\"妹妹抱着暖手炉进来,见他蹲在地上翻匣,凑过来看,\"纸包上的字像徐老人抄本里的笔锋,会不会是老盐工留下的?\"话音刚落,她指尖碰着匣壁,突然\"呀\"了声——竹匣内侧刻着些小坑,坑里嵌着细盐粒,拼起来竟是\"防蛀\"两个字。
徐老人正坐在盐母棚里烤火,手里捏着块盐晶看纹路,听见动静抬眼,火箸\"当\"地掉在火盆里,火星溅在抄本上,烫出个小黑点。\"是老盐工的藏种匣!\"他起身往仓房走,棉鞋踩在冻土上咯吱响,\"冬至前稻种得藏好,要是受潮生虫,来年撒在田里不发芽,一年收成就空了。\"
萧凡把油纸包打开,里面的稻种粒圆饱满,没半点霉味,只是纸包边角沾着些白绒——是蛀虫的卵。\"这卵怎么没孵出来?\"他捏起颗稻种看,\"按说仓房潮,早该生虫了。\"徐老人扒开竹匣底的盐晶,见匣底垫着层苦楝树皮,树皮上还留着些碎虫尸,恍然大悟:\"是苦楝树皮!老盐工用它防蛀,树皮的苦劲能熏死虫卵。\"
弟弟突然指着墙角的缸:\"哥你看那缸!\"仓房墙角摆着口旧陶缸,缸口盖着块青石板,板上压着块盐砖,砖上刻着\"冬水\"二字。他掀开石板,缸里的水结着薄冰,冰下飘着些碎稻壳,捞起来闻,竟有股烟骨粉的味。\"这水是用来浸种的?\"弟弟转头问徐老人。
徐老人摸了摸缸沿,缸壁上刻着圈刻度,从\"冬至\"到\"立春\"标得清清楚楚。\"是浸种水。\"他指着刻度笑,\"老盐工们说稻种得冬浸,冬至这天泡进水,每隔十天换次水,立春捞出来催芽,芽才壮。这水里掺了烟骨粉,也是防蛀的——你看缸底,还有层没化的烟骨粉呢。\"
可陶缸里的水少了半截,冰面都凹下去了。\"得添水。\"萧凡往缸里舀盐井水,刚舀两勺,妹妹突然喊:\"鱼罐结冰了!\"她怀里的玻璃罐外层结着白霜,罐里的鱼沉在底,尾鳍上的环纹都快看不清了。\"它会不会冻坏?\"妹妹急得直搓手。
徐老人把鱼罐揣进怀里焐着,罐壁的冰慢慢化了,鱼才摆了摆尾。\"这鱼不能放仓房。\"他往盐母棚走,\"盐母棚里有火盆,温度正好,让它在那儿过冬。老盐工们以前也在棚里养这鱼,说鱼能测潮湿度——棚里太干,鱼就浮上来吐泡泡;太潮,就沉在底不动。\"
把鱼罐放在盐母棚的火盆边,徐老人翻抄本时,发现夹页里有张麻纸,是民国时盐工记的《藏种要诀》:\"稻种需三晾三藏,晾时要见冬至日头,藏时要垫盐晶苦楝皮,忌与油、碱同放。\"他拍了下大腿:\"差点忘了晾种!冬至的日头最烈,晒过的稻种才不爱发霉。\"
众人把稻种倒在竹席上晒,日头洒在稻种上,泛着金辉,风一吹,稻种\"沙沙\"响,像在说话。妹妹蹲在席边捡碎稻壳,突然发现席下埋着个小竹篮,篮里装着些干苦楝叶和烟骨粉,篮底刻着\"补藏\"二字。\"这是备用的防蛀药!\"她举着篮子喊。
晒到日头偏西,徐老人用手捻了捻稻种,种皮发脆,才让收进竹匣。\"得把匣放回原处。\"他指着稻种堆,\"老盐工藏在这儿,就是因为这儿离盐母近,盐气重,稻种不容易受潮。\"萧凡把竹匣往深处塞,指尖碰着个硬东西,扒开稻种一看,是块青石板,板上刻着\"来年丰\"三个字。
\"这是老盐工的念想啊。\"徐老人摸着石板笑,\"守着盐田的人,哪年不盼着来年丰收?这些藏种的法子,都是盼丰收的心思熬出来的——知道稻种金贵,就想出盐晶防蛀;知道冬浸芽壮,就刻下刻度记日子。\"
过了三天,萧凡去盐母棚看鱼,发现罐里的鱼浮上来吐泡泡,尾鳍拍得水面响。\"棚里太干了。\"徐老人往地上洒了些水,鱼才沉下去。他翻抄本时,在新的一页写下:\"冬至藏稻种,以盐晶苦楝皮衬匣,陶缸浸种掺烟骨粉,鱼苗可测潮湿度,记于冬藏。\"
冬至后第一场雪落时,仓房的稻种被盖得严严实实,陶缸里的水换了新的,鱼罐在盐母棚里安稳地浮着。妹妹数着鱼尾鳍上的环纹,数到一百二十道时笑了:\"它又长新纹了,是不是知道明年能好好发芽?\"
徐老人坐在火盆边烤盐饼,饼香混着苦楝叶的味飘满棚。\"它知道。\"他指着窗外的盐田,雪落在冰上,像铺了层银,\"这盐田的事,鱼知道,稻种知道,老盐工们留下的竹匣、陶缸也知道。只要冬藏做得细,开春撒下种,就等着稻子往高长。\"
萧凡望着棚外的雪,雪片落在盐母晶石上,融成小水珠往下淌,滴在地上的盐粒上,晕开个小圈。他突然觉得,所谓冬藏,不只是藏稻种,是藏着盐田的生机——苦楝皮护着种,烟骨粉防着虫,连鱼都在帮着看潮湿度,就盼着立春后一声响,芽从土里钻出来,又是一年新绿。
妹妹突然喊:\"鱼跳起来了!\"罐里的鱼蹦出水面,落下时溅起的水花打在抄本上,晕开个小湿点。徐老人笑着把抄本合上:\"它是在等开春呢。等雪化了,卤水暖了,咱们就把稻种撒下去,让它看着稻苗长。\"
冬风带着雪粒掠过盐田,仓房的门被吹得轻轻响,像在应和。萧凡知道,这故事还长,等立春浸种时,说不定又能在陶缸底摸着老盐工留的东西,是包烟骨粉,或是片苦楝皮,都记着冬藏的规矩——只要有人把这些规矩放在心上,盐田的稻子就年年有收成,一辈辈传下去,不停歇。
冬至前的盐田结了层薄冰,萧凡在仓房翻晒去年的稻种时,木锨碰着个硬邦邦的东西——不是陶罐,是个半旧的竹编匣,匣盖缝里塞着把干稻草,扒开草一看,匣底铺着层盐晶,晶上摆着几包油纸包,纸包上用毛笔写着\"稻种\"二字,墨迹被潮气洇得发蓝,旁边还压着张泛黄的纸,是张《盐田冬藏记》。
\"这匣怎么藏在稻种堆底?\"妹妹抱着暖手炉进来,见他蹲在地上翻匣,凑过来看,\"纸包上的字像徐老人抄本里的笔锋,会不会是老盐工留下的?\"话音刚落,她指尖碰着匣壁,突然\"呀\"了声——竹匣内侧刻着些小坑,坑里嵌着细盐粒,拼起来竟是\"防蛀\"两个字。
徐老人正坐在盐母棚里烤火,手里捏着块盐晶看纹路,听见动静抬眼,火箸\"当\"地掉在火盆里,火星溅在抄本上,烫出个小黑点。\"是老盐工的藏种匣!\"他起身往仓房走,棉鞋踩在冻土上咯吱响,\"冬至前稻种得藏好,要是受潮生虫,来年撒在田里不发芽,一年收成就空了。\"
萧凡把油纸包打开,里面的稻种粒圆饱满,没半点霉味,只是纸包边角沾着些白绒——是蛀虫的卵。\"这卵怎么没孵出来?\"他捏起颗稻种看,\"按说仓房潮,早该生虫了。\"徐老人扒开竹匣底的盐晶,见匣底垫着层苦楝树皮,树皮上还留着些碎虫尸,恍然大悟:\"是苦楝树皮!老盐工用它防蛀,树皮的苦劲能熏死虫卵。\"
弟弟突然指着墙角的缸:\"哥你看那缸!\"仓房墙角摆着口旧陶缸,缸口盖着块青石板,板上压着块盐砖,砖上刻着\"冬水\"二字。他掀开石板,缸里的水结着薄冰,冰下飘着些碎稻壳,捞起来闻,竟有股烟骨粉的味。\"这水是用来浸种的?\"弟弟转头问徐老人。
徐老人摸了摸缸沿,缸壁上刻着圈刻度,从\"冬至\"到\"立春\"标得清清楚楚。\"是浸种水。\"他指着刻度笑,\"老盐工们说稻种得冬浸,冬至这天泡进水,每隔十天换次水,立春捞出来催芽,芽才壮。这水里掺了烟骨粉,也是防蛀的——你看缸底,还有层没化的烟骨粉呢。\"
可陶缸里的水少了半截,冰面都凹下去了。\"得添水。\"萧凡往缸里舀盐井水,刚舀两勺,妹妹突然喊:\"鱼罐结冰了!\"她怀里的玻璃罐外层结着白霜,罐里的鱼沉在底,尾鳍上的环纹都快看不清了。\"它会不会冻坏?\"妹妹急得直搓手。
徐老人把鱼罐揣进怀里焐着,罐壁的冰慢慢化了,鱼才摆了摆尾。\"这鱼不能放仓房。\"他往盐母棚走,\"盐母棚里有火盆,温度正好,让它在那儿过冬。老盐工们以前也在棚里养这鱼,说鱼能测潮湿度——棚里太干,鱼就浮上来吐泡泡;太潮,就沉在底不动。\"
把鱼罐放在盐母棚的火盆边,徐老人翻抄本时,发现夹页里有张麻纸,是民国时盐工记的《藏种要诀》:\"稻种需三晾三藏,晾时要见冬至日头,藏时要垫盐晶苦楝皮,忌与油、碱同放。\"他拍了下大腿:\"差点忘了晾种!冬至的日头最烈,晒过的稻种才不爱发霉。\"
众人把稻种倒在竹席上晒,日头洒在稻种上,泛着金辉,风一吹,稻种\"沙沙\"响,像在说话。妹妹蹲在席边捡碎稻壳,突然发现席下埋着个小竹篮,篮里装着些干苦楝叶和烟骨粉,篮底刻着\"补藏\"二字。\"这是备用的防蛀药!\"她举着篮子喊。
晒到日头偏西,徐老人用手捻了捻稻种,种皮发脆,才让收进竹匣。\"得把匣放回原处。\"他指着稻种堆,\"老盐工藏在这儿,就是因为这儿离盐母近,盐气重,稻种不容易受潮。\"萧凡把竹匣往深处塞,指尖碰着个硬东西,扒开稻种一看,是块青石板,板上刻着\"来年丰\"三个字。
\"这是老盐工的念想啊。\"徐老人摸着石板笑,\"守着盐田的人,哪年不盼着来年丰收?这些藏种的法子,都是盼丰收的心思熬出来的——知道稻种金贵,就想出盐晶防蛀;知道冬浸芽壮,就刻下刻度记日子。\"
过了三天,萧凡去盐母棚看鱼,发现罐里的鱼浮上来吐泡泡,尾鳍拍得水面响。\"棚里太干了。\"徐老人往地上洒了些水,鱼才沉下去。他翻抄本时,在新的一页写下:\"冬至藏稻种,以盐晶苦楝皮衬匣,陶缸浸种掺烟骨粉,鱼苗可测潮湿度,记于冬藏。\"
冬至后第一场雪落时,仓房的稻种被盖得严严实实,陶缸里的水换了新的,鱼罐在盐母棚里安稳地浮着。妹妹数着鱼尾鳍上的环纹,数到一百二十道时笑了:\"它又长新纹了,是不是知道明年能好好发芽?\"
徐老人坐在火盆边烤盐饼,饼香混着苦楝叶的味飘满棚。\"它知道。\"他指着窗外的盐田,雪落在冰上,像铺了层银,\"这盐田的事,鱼知道,稻种知道,老盐工们留下的竹匣、陶缸也知道。只要冬藏做得细,开春撒下种,就等着稻子往高长。\"
萧凡望着棚外的雪,雪片落在盐母晶石上,融成小水珠往下淌,滴在地上的盐粒上,晕开个小圈。他突然觉得,所谓冬藏,不只是藏稻种,是藏着盐田的生机——苦楝皮护着种,烟骨粉防着虫,连鱼都在帮着看潮湿度,就盼着立春后一声响,芽从土里钻出来,又是一年新绿。
妹妹突然喊:\"鱼跳起来了!\"罐里的鱼蹦出水面,落下时溅起的水花打在抄本上,晕开个小湿点。徐老人笑着把抄本合上:\"它是在等开春呢。等雪化了,卤水暖了,咱们就把稻种撒下去,让它看着稻苗长。\"
冬风带着雪粒掠过盐田,仓房的门被吹得轻轻响,像在应和。萧凡知道,这故事还长,等立春浸种时,说不定又能在陶缸底摸着老盐工留的东西,是包烟骨粉,或是片苦楝皮,都记着冬藏的规矩——只要有人把这些规矩放在心上,盐田的稻子就年年有收成,一辈辈传下去,不停歇。